马克思主义学风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什么要“重新引进”学风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_执政能力论文

马克思主义学风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什么要“重新引进”学风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_执政能力论文

马克思主义学风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二题——为何要“重提”学风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风论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时代的发展,执政能力问题越来越重要,我们党对这一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直至党的十六大上,第一次鲜明地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个命题,十六届四中全会又对执政能力建设进行专门研究并做出部署,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完整系统地论述了执政能力建设的方方面面,初步形成了一个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体系,这不仅是党的建设理论上的一种创新,而且是党的建设实践上的一项重大创新。

一、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一次创新

第一,提出党的执政能力的科学内涵。“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理论、路线、方针是执政党的行动指南,是凝聚党心、赢得人心和引领社会、整合社会的旗帜。党需要通过制定和执行宪法与法律,来从事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活动,即依法执政。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虽然不是执政能力本身,但整个党的执政能力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第二,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即“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这个总体目标,既与以往我们党提出的党的建设总目标相衔接、相统一,又反映了我们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党的执政宗旨是要“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这就回答了为谁执政、靠谁执政的问题。党在执政方式上要“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这就回答了怎样执政的问题。党在执政作风要“成为求真务实、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这就回答了如何保持良好的执政形象的问题。

第三,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这是在总结我们党执政55年来的经验基础上提出的。

第四,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执政能力建设有五项主要任务,即: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这被称为“五 个方面的能力”,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等各个方面,表明了我党对执 政能力建设的部署是全面的。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也曾提出过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五种 能力”,即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应 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要看到这“ 五种能力”与“五个方面的能力”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就 执政党的整体而言,是对党的总体执政能力的要求,后者是对党员领导干部而言,是对 领导干部的素质要求,因而,要统一起来认识。

二、我们党何以能够实现这样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学风的精髓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都强调,马克思主义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都十分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我们面临的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所面临的新问题的本领。从我们党的历史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只有真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我们才能把马克思主义学习好、运用好、发展好。解放思想要求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内含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关键在于做到与时俱进。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可以看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每一次大的胜利,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结果。

同时,马克思主义学风的实质在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充分地表现为一句话:没有革命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两个方面的要义: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和分析问题。二是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就在于她始终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发生新的深刻变化,国内现代化建设任务更加繁重,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所有这些问题,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到重要位置,要求党必须全面、正确地做出回答,为了回应实践提出新的要求,我们便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结合党的建设的实践,把执政能力建设理论及时地提了出来。

三、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增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坚持和注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由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它体现在党的活动的所有方面,与党的学风和作风建设密切相连。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政党都是以一定的阶级或阶层为基础,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代表这个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并为之而斗争。同时,这个阶级或阶层也就成了相应的政党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成为一个政党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基本条件,一旦失去这个基础,这个政党就要变质,其政权也将难以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需要由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通过实际行动来坚持和发展,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党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的出发点和归宿。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正确的决策和办法,归根结底只能来源于无数从事各种实践活动的人民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各种科学知识,将各种分散的群众意见转化为领导者的正确决策。而坚持“到群众中去”,就是将领导者的决策转化为群众的认识和行动,并通过群众的实践得以检验、修正、充实和提高。只有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党才能实施正确的领导。可见,群众路线作为党的重要的领导方式、领导方法,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党的性质、宗旨提出来的。坚持群众路线,就能保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证党的各项工作的成功。违背群众路线,我们就会在实践中走弯路,甚至遭到失败。党中央强调要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其中的关键点就是要通过走群众路线,不断巩固和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 系。

我们党要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就必须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坚持与时俱进,主动适应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执政党提出的新要求,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标准和最终追求,通过执政为民的实践,保证人民和谐幸福地生活、全 面地发展。为此,《决定》对我们党执政55年来经验教训进行了认真总结,基本经验主 要有六条,即第一要有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第二要有充满活力的社会制度,第三要有 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第四要有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第五要有科学的领导方式和执 政方式,第六要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对于执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进行客观分析, 并归结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一个是不符合“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这里讲的“不适应”,是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 党既有思想观念和执政理念的不适应,也有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的不适应,还有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的不适应。所谓“不符合”,是指一些 党员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等问题比 较突出,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还比较严重,等等。这两方面的问题都直接 影响党的执政成效。

标签:;  ;  ;  ;  

马克思主义学风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什么要“重新引进”学风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_执政能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