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语文高效课堂的内涵谈起,继而从课堂的引入,课中如何体现“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理念,再谈及如何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来提升语文课堂效率。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如何打造语文课的高效课堂。难得的是,结合语文教学实践,以课堂实例为据,有理有据、以据论理,具有前瞻性与指导性。
关键词:高效;兴趣;氛围;参与;激情;创新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初中语文课堂应以怎样的姿态展示在学生面前,才是高效的课堂教学形式呢?我们应该如何去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呢?笔者将平时的教学体会与思考,列之于下:首先是创设合理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论语》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种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学生一旦对所学的知识有了兴趣,就会很好奇很渴望地去探究其奥秘,就会变得积极、主动、执着,那么,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一是要精心设计好课堂导入,从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一堂课将起点切入好,让学生感受到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活动从开始就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情趣盎然,洋溢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肃然、神圣、期盼与诗意。将入课导语设计好,设计优美生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的情境,激起学生乐知、乐学的欲望。学生在简短的导入中,或悄然动容、或戚戚于心、或神思飞扬、或跃跃欲试,引发学生“共鸣”,师生达到“共振”。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如:我上《黄河颂》这首诗歌时,播放了《黄河大合唱》,同学们在那磅礴的画面里,从激昂的音乐中,强烈地感受到积贫积弱旧中国的屈辱,一股爱国豪情油然而生。那么,怎样的导入是比较好的呢?其一,能激发兴趣,巧设悬念的导入是种较好的导入。部编人教版入选的篇目内容都很丰富,这就为教师设计那些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思维的引入导语,提供了文本基础。其三,导语设计要善于设置气氛,营造氛围。入选至课本的篇目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人文性与情感性的学科要求,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努力营造出动人的教学情境与氛围,从而使学生移情、入情、怡情。
一、激情授课,以老师的情绪来带动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笔者在自己的求学经历中,对那些饱含激情的老师总是那么的难忘。真正融入到课堂中去的教师应该是将自身的情感与授课内容同疑问、同兴奋、同激昂、同探求。用自己独有的形体语言、声音魅力,丰富的表情动作,把学生的情绪也引入到教师的激情当中。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播放春天生机勃勃的画面,以及人们在春来临的渴盼、欣喜、活动,老师用充满深情的朗读,让孩子们闭眼展开想象。把问题带入这种情境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激情,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这就要求创设的情境要着力体现真实性、问题性、挑战性、开放性、浸润性。
二、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参与,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创新意识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是新课改以来,得到大家共识的一个理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轻松愉悦地得以发展,在发展中又能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每个孩子都能获得参与和发展的机会。有效的参与不仅表现为行动上的简单呼应,更表现在思维的同步、情感的共鸣,这里的参与度包括深度、有效度、广度,即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主动参与、真实参与,这样的参与,才是真正自主高效的参与。学习其实就是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朱熹有言“: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也就是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应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笔者认为这实际上有个引导的过程:首先是审题质疑。文本中的关键句,关键句中的关键词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发质疑的眼睛。比如《紫藤萝瀑布》中“这些时日压在我心头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为什么会有此一说呢?《阿长与〈山海经〉》中为什么接到阿长买来的《山海经》我会“震悚”?透过这些“文眼”,就能理清文章的脉络与主旨了。其次,除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外,还要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善于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质疑,时时质疑,处处质疑。如讲解《猫》时,有学生就从自己养宠物的经历发出质疑:两个月后,猫死在邻居的屋脊上,这么长的时间怎么就自揽其罪说是自己打死了猫呢?
三、巧妙有效地利用电教媒体,创设高效课堂
时代在飞速前进,电教媒体已走进课堂,已然不再是传统的一根粉笔一个板擦、一张嘴巴的教学模式,电教设备的使用,为孩子们呈现了一个异彩纷呈的声像世界。孩子们在玩中学,在乐中求知,在喜悦中探索。这就为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的创设提供了硬件的可能。比如,在学习茨威格《伟大的悲剧》时截取了电影《垂直营救》中的视频,也播放了中国南极考察队的纪录片,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冰天雪地的旷野、呼啸而至的寒风那种极地自然环境。其次,运用电教媒体,要坚持启发诱导,淡化教学的难重点。张载言: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一潭死水,固然是风平浪静,但终究是过于沉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一潭死水变得有生机,就需要注入活水,哪怕是投入一块小石子,也会使得碧波荡漾,水光潋滟。善教的老师要能温故知新,巧妙地启发诱导,让孩子能迸出思想的火花,尽量淡化教学难点、重点。语文教材中,也不乏那些教师唇干口燥、费嘴绕舌也难说清的内容。纵使教师劳神费心地讲完了,学生听得也是云山雾罩不知所云。在教学中,电教媒体可以将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化烦为简,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让语文课堂变得直观、生动、形象、有趣,让解难释难有了突破口。如《春》“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中的“酝酿”“烘托”两个词比较抽象,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这时可以用电教媒体以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看,把那种春天氤氲朦胧富有生机,那种春夜宁静祥和的画面展示出来,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教师稍作点播引导,学生会有顿开茅塞之感。原本晦涩难懂的词句变得鲜活起来,也让学生获得美的陶冶,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12.
[2]苏赫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0.
[3]爱因斯坦.自述片段[M].天津百花出版社,2010.03.
[4]朱熹.四书或问[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08.
论文作者:李国清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0
标签:学生论文; 高效论文; 课堂论文; 电教论文; 教师论文; 情境论文; 质疑问难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8月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