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中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天津市 300171 2天津方标世纪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天津 300000
摘要: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和决心上是十分坚定的,海绵城市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就可见一斑。海绵城市相关理论,围绕着低碳经济、绿色能源、环保节约、降低能耗等为中心展开研发和实践,将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和具体实施策略等甲乙系统的分析后,再结合国外先进经验以及实际案例,从我国的城市建设的需求和具体情况出发,提出了适合我国城市建设的,以生态文明为指导思路的海绵城市建设策略。
关键词:海绵城市;绿色建设;园林开发
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入新的快速发展阶段,原来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开始被城市建设者反思。雨水的规划与整治已经被各地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列入议事议程。雨水灾害和水污染是我国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究其原因就是城市建设过程中仅重视看得见的高楼大厦,不重视城市地面以及地下设施的跟进。因此,随着城市人口集聚,城市面积的扩大,以及城市用水量和排水量的增加,城市基础设施会出现超负荷工作的情况,一旦遇到大雨就会导致城市内涝。而在城市的排水设计中,将雨水或者污水排入天然水体,会导致水质变差,这也是城市水污染的一个原因。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提出了以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为目标的“海绵城市”概念。相比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城市水系统管理工作,我国海绵城市的管理及实践正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在结合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及其实践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及气候条件等,我国海绵城市理论就具有了现实意义。
1海绵城市的概念及理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陆续提出了关于城市及农村污染的管理措施理论及并付诸实践,到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东部和西北部的一些地区相继提出了低影响开发的理论。这个概念的基本思维就是要建设分散式的设施,对城市的暴雨和流向进行控制,从而减少开发活动对于水文状况的影响。这种小步快走的模式是值得我国城市借鉴的。2000年,美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出了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这个概念的基本含义是,空间上由网络中心、廊道以及小型场地等空间网络组成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通过模仿自然的生态活动来进行雨水的集聚、渗透以及利用等,减少城市基础设施的负担。这三种概念为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提供了价值指导和技术支撑。2012年,在《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上,人们首次提出“海绵城市”的概念,次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将城市排水系统提升至能够利用自然力量进行排水、进行积存渗透以及净化的海绵城市,提升至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功能。总的来说,海绵城市的建设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别:首先是保护原有的城市生态,其次是修复已经破坏的城市水体及其自然环境,最后就是运用低影响的开发措施来进行城市环境的改造。
2海绵城市构建技术和途径
2.1对水生态系统能进行保护和主体修复
规划和设计城市水资源,将生态板块,如河流、湖泊、湿地等加以科学合理的划定,将城市和周边的农田等,纳入到水资源保护生态板块中,严格加以识别和保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通过水网建设,强化生态系统的建设
制定河道管理等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将河道治理等相关的城市建设工作与城市岸线利用等相互结合,按照项目的报审制度,将项目的基本建设程序加以报请和审批,根据相关部门的岸线控制和管理保护的规则,对不合格的项目进行依法查处,对于蓝线规划的要求,将抢险排洪以及水换进的保护、河道的景观建设等加以管理和规划,保证城市建设项目中的景观效果良好,还能过做到防洪抢险、除涝排水、引洪畅通等。对于城市中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等,发现不符合规划要求,影响景观效果的,一律要求限期整改或者拆除。
2.3对已经被破坏的水生态板块和网络,尤其是绿地森林本身具有较强调控功能的板块、首先要通过生态红线和绿线的划定,将湿地、生态驳岸等加以截污和疏浚,逐步恢复被破坏的水资源
根据城市的降雨的特征,将开发技术分为三种,分别是截留、促渗和调蓄技术等。截留技术通过材料或者结构,将雨水中的径流在降水过程中加以减缓。为了达到了对径流进行延缓的目的,将雨水汇集的面积增加,可以通过在屋顶建设植物群落的方法加以截留。地表渗透的促进技术可以通过对地面材料或者结构进行改进来达到雨水渗透的目标,就是让雨水透过自身的空隙结构下渗到场地的内部。也就是说,材料具有过滤和净化的作用。
2.4截留技术的实施
包括:在屋顶种植植被,通过土层的蓄排功能,保证植物的密度和种类能够达到蓄积雨水资源的目的,绿色屋顶的种类可以划分为拓展型和密集型。在冠层进行截留。利用植物的树冠、枝干和土壤,将雨水截留达到40%左右。促渗技术通过透水铺装技术,将径流进行削减,建立渗透层、过滤层、排水层,将收集雨水的铺装设施的能力提高10%。绿色停车场的透水铺装利用了生态沟、植物的特点,对地下水资源进行保护,减少雨水的外排。调蓄技术:生态沟拥有众多层,从植被到种植土层、过滤层,顺序为从上到下,污染量的控制得到了结构层的功能设计,使得各个层次均拥有削减径流的能力,汇集起来就能削减总悬浮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等的总量可以达到55%。雨水花园由蓄水层、种植层以及过滤层等组成。雨水花园的模式包括结构层厚度、可削减径流等内容。污染物的排出量可以达到70%。多功能蓄水池能够将雨水进行暂存,暴雨过后还可以将雨水进行净化,用于景观营造。
3海绵城市构建应用分析
美国波特兰市曾经通过法律手段来对城市生态区域进行保护,对区域、街道等进行城市雨洪管理的规划和设计。运用低影响开发技术,建设绿色屋顶和雨水收集设施,布置雨水花园等建设施舍,道路两旁设置绿色街道,采用促渗技术、调蓄技术、截留技术等,形成绿色基础设施,以抵御暴雨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
结语:海绵城市建设牵扯众多部门,应通过工作机制的联动,城市生态学、水文学、风井造林专家为内容的团队,通过团结合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投入,共同建设海绵城市。
参考文献:
[1]车生泉,谢长坤,陈丹,于冰沁.海绵城市理论与技术发展沿革及构建途径[J].中国园林,2015,31(06):11-15.
[2]田松.海绵城市理论与技术发展沿革及构建途径[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7,35(04):116-118.
[3]丛龙吉.海绵城市理论与技术发展沿革及构建途径[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32):110+112.
论文作者:陆一青1,董玉鑫2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4
标签: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雨水论文; 技术论文; 生态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径流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