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在其他艺术形式中是不可替代的_话剧论文

戏剧在其他艺术形式中是不可替代的_话剧论文

话剧是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话剧论文,形式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看了话剧《虎踞钟山》,曾给予热情的赞扬,并指出话剧是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在话剧尚处于困难情况下的今天,江泽民同志的话对广大话剧工作者是莫大的鼓舞。

相当一个时期以来,由于话剧的不景气,即有人断言话剧已是“夕阳艺术”,认为,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话剧曾经是满足群众需求的重要艺术形式,今天在电影和电视剧已十分发展的情况下,话剧必将为影视所替代。多数话剧工作者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话剧作为独立的艺术品种,是不可替代的。那么,话剧不可替代的根据是什么呢?在同样是通过人物、故事来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方面,难道电影和电视剧不可以替代话剧么?

通常的回答是:话剧以剧中人物直接面对观众,观众看到的是活的人在表演,而不是通过屏幕上的影象。演员作为剧中人完整地生活在舞台上,同观众产生直接的情感交流。演员的创造和观众的欣赏是同时完成的。演员的表演使观众聚精会神,发出笑声、叹息声和掌声,观众的这些反应又直接推动着演员的创造活动。这种创造和欣赏的相辅相成,是影视不可能替代的。

这一论点具有相当的说服力。我不仅同意,而且可以举出在体育场看球同在电视机前看球那情感投入的程度那种享受大不相同作为证明。可是细想一下,又觉得似乎还需要补充些什么。因为拿来一部优秀话剧的录相进行播放,虽失去了演员观众间的直接交流,它仍具有着话剧的魅力;而把影视中的动作片原样搬上舞台,以打斗同观众作情感交流,却很难把它称之为话剧。

或者需要进一步作这样的补充:话剧的不可替代,还在于它那真实鲜明的人物形象,引人的矛盾冲突和深刻的思想意蕴,而这一切又是通过演员的精湛表演体现出来的。作这样的补充我也是赞同的。可是细想一下,优秀的戏曲,优秀的电影和电视剧,不也同样有着真实鲜明的人物形象,不也同样有着引人的矛盾冲突和深刻的思想意蕴么?不也同样是通过演员的精湛表演体现出来的么?有了戏曲,有了电影和电视剧,仍有许多人迷恋话剧,觉得需要发展话剧,它究竟有哪些不可替代的地方呢?

作为观众,我们从电影和电视剧里看到的,是导演替我们安排好顺序的、经过切割的若干镜头的连接。在一场戏里,当出现特写或近景的时候,在场的其他人物便被切割在镜头之外。舞台剧不同,舞台剧把每个登场人物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观众可以同时感应着处于性格冲突中的每个在场人物,故事进行中每个观众都可以关注自己感兴趣的细部,可以通过交流影响每个演员的表演。这种整体感受,这种欣赏乐趣,是影视所不具有的。

话剧和戏曲同属于舞台剧。戏曲“以歌舞演故事”,以唱、念、做、舞和武功技艺刻绘人物,其形式的不同十分明显。话剧和影视在描写生活刻绘人物方面则都是实际生活的摹拟。但是电影和电视剧在讲述故事塑造人物的手段上,却享有着话剧不可能具有的自由。影视可以通过一切可能的视觉形象来讲述故事,可以描写各种状态下人物的活动,可以用大的场景来烘托人物,也可以用细微动作的特写来展示人物的心理。影视中不乏在语言上十分考究的作品,许多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常有人物间极精彩的对话,但作为艺术手段,人物的语言只是影视中刻绘人物的诸多手段之一。而话剧就不同了,在话剧当中,语言几乎是讲述故事塑造人物的唯一手段。演员们除参照剧本里关于人物感情动作的简单提示外,只能从剧中人物的有限台词中来把握人物的性格,来了解人物的历史和事件的背景,把作者未写进剧本的东西挖掘出来,使人物丰满起来。就剧本来说,它作为文学形式的一种,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来直接向观众讲述故事、描写环境和揭示人物的内心。人物的身份、经历、性格的展示,人物间的矛盾、冲突,故事的发展到结局,无不依靠着剧中人物的语言即台词、对话来完成。而且那性格的刻绘和剧情的进展又必须是同步的。戏剧必须用各个人物的性格化台词来推进剧情,或者换一种说法,必须在剧情的进展中用性格化台词来刻绘每个人物。这一规律,在半个世纪以前,即被外国戏剧家们多次论述过。戏剧被认为是文学中最难的一种形式,指的正是这一点。话剧的观众被剧情所吸引,感受、认识剧中的每个人物,从中获得审美的满足,正是靠了剧本赋予每个人物的、经演员的表演使人物活起来的那些性格语言。这种审美的满足与其他艺术带给我们的满足不同,它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同志们常常提到曹禺先生的《雷雨》和老舍先生的《茶馆》,它们为什么能够吸引人,为什么百看不厌,为什么即使不经演出只读那剧本也能使人入乎其内而心潮难平?其奥秘就在于那处于性格冲突中的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而这些活生生的人物又是靠了那经过精心锤炼的一句句性格化台词铸造成的。

戏剧是综合艺术,离不开导演的功力、演员的修养和舞台美术包括人物的造型、环境气氛的营造和灯光音响的配合。话剧当然也不例外。我强调话剧的语言手段,是就它的剧本基础而言,正如形象、色彩之于绘画,节奏、音阶之于音乐,手段的单一是它的限制,也是它的专长。

一个时期以来,在影视的冲击下,在观众的流失面前,有的话剧同行已不再相信话剧艺术这种独有的魅力,已不再看重被中外经典话剧一再证明了的话剧的这种专长,为了“拯救”话剧,正试图借助于其他姊妹艺术来增强话剧的“可看性”。和这种努力相反,许多剧作家、导演、演员依然执著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依然痴迷于在生活的海洋里寻找那足以塑造各类人物性格的细节和语言。观众的需求在检验着人们的实践。君不见这些年来当话剧固有的优长开始丢失的时候,那些优秀的戏剧小品和戏曲现代戏正以其性格语言塑造出的鲜明人物形象起而替代话剧满足着观众的需求。而这些年来为观众所喜爱所推崇的话剧,从《李大钊》到《李白》,从《同船过渡》到《地质师》,从《虎踞钟山》到这次纪念话剧90周年展演的其他优秀话剧,几乎无一例外是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来打动观众的。这些人物形象固然离不开演员的精湛表演,但依据的“蓝图”却是剧本中规定的那一句句台词。正是这些台词赋予了人物以生命,赋予了情节以光彩。丢掉了这些,话剧就不成其为话剧。

话剧以其语言的无穷潜力而区别于戏曲和影视。正是这种语言手段使它具有了自身的魅力,更由于它反映现实生活的便捷,而适应了近百年来我国人民反对封建势力反对帝国主义的需要,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进而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下成为进步文艺、革命文艺的一部分,成为团结、鼓舞、教育人民的有力工具。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历史任务中,话剧院团和广大话剧工作者担负着光荣的使命。尽管话剧在面向农村观众方面还无法同戏曲相比,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欣赏需求方面还远远不及影视,但话剧90年来一直感应着时代的脉搏,在反映迅速发展的现实生活,揭示生活中新的矛盾,讴歌社会主义新人方面,在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教育鼓舞人民方面,却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只要看一看这些年来受到群众欢迎的反腐倡廉题材的戏剧和描写真实英模人物的戏剧大都出之于话剧这一事实,就足以说明话剧在社会功能方面的不可替代了。至于话剧在同世界各国进行戏剧交流方面的不可替代,在为影视的发展输送编剧人才和提供大批合格演员方面的不可替代,则更是人所共知的。

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包括业余戏剧活动的开展。在这方面,话剧具有着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近十几年来,作为话剧一个支脉的戏剧小品,因电视的传播而带来业余小品创作的活跃。许多市、县文化馆已把业余小品的创作演出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全国性的业余小品比赛已举行过三次,其业余话剧的前景正在成为现实。为了有助于中小学生的德育和美育,发展校园戏剧已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至于军队的业余演出队和工厂、农村业余剧团演出的短剧,尽管困难不少,也都有着自己的渊源。在纪念我国话剧90年大会上,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中强调提出了开展群众性演剧活动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必将带来群众自娱性演剧活动的发展。有的同志根据话剧目前的观众面还不宽这一事实,便认为话剧只能是“小众文化”,认为话剧面向工厂、农村是不现实的。持这种看法的同志只看到了今天的部分现实,而低估了群众的需求对于戏剧的推动,也未能看到在政府的提倡下经过人们的努力可以实现的前景。几年前还没有的卡拉OK,由于群众自娱的需要今天已相当普及;球类、棋类、书画都早已拥有了自己的业余活动的大军。为什么以自我娱乐自我教育为目的的业余话剧活动不可能发展起来呢?今后中小学校园戏剧和部队、工厂、农村的业余戏剧的兴盛发展,将成为我国话剧的坚固根基。而那时,话剧的不可替代将不再有人怀疑。

标签:;  ;  ;  ;  ;  ;  

戏剧在其他艺术形式中是不可替代的_话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