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州人民医院 甘肃 临夏 731100)
【摘要】目的:探讨上颌前牙区多生牙的特点及定位方法。方法:经CBCT确诊为上颌前牙区多生牙的63例患者85颗多生牙为研究对象,分析多生牙的数目、形态、大小、生长方向及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结果:63例患者年龄5~14岁,男女比例为3.85:1,其中42例(66.7%)为单颗多生牙,69颗(81.2%)位于11、21之间,49颗(57.6%)为Ⅱ型,锥形53颗(62.4%),多生牙的长度4.0mm~22.0mm,平均为12.65mm,牙冠宽度3.0mm~9.8mm,平均为5.46mm,牙根无弯曲64颗(75.3%),倒置阻生42颗(49.5%)。结论:CBCT能精确定位上颌前牙区多生牙;多生牙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关键词】多生牙;特点;锥形束CT;定位
【中图分类号】R78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3-0220-02
多生牙是一种牙齿数目发育异常,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但以上颌前牙区最多见。颌骨内多生牙常导致牙间隙过大、邻牙扭转、含牙囊肿等并发症,应尽早通过外科手术予以拔除[1]。术前精确定位埋伏多生牙对选择手术入路和顺利完成手术尤为重要。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图像可清楚地显示多生牙在矢状面冠状面和水平面上的位置,而且可以三维重建,从而直观地显示多生牙在颌骨内的位置。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6年1月—2107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63例儿童上颌前牙区埋伏多生牙的患者,年龄5~14岁,男50例,女13例。全部病例均因牙列不齐、正畸治疗等情况拍曲面断层片或根尖片,发现有埋伏多生牙的基础上,进一步行CBCT定位分析。
1.2 方法
1.2.1 CBCT扫描方法 采用芬兰普兰梅卡CBCT扫描仪进行容积扫描,要求患者取端坐位,在扫描过程中头部保持静止状态且不能有吞咽动作,扫描范围包括上下颌骨,采用平板探测器获得影像。焦点0.35mmX0.5mm,电压80kV,电流5mA,拍摄时间110s,重建切层间距0.2mm,厚度0.2mm,重建图像时间90s。应用机器自带软件分别用遮盖法和多平面重建技术对图像进行处理,获得上下颌骨的3D重建影像(见图7),包括标准冠状面、矢状面及水平面视图。
1.2.2获取数据 在CBCT扫描所获得的矢状面、冠状面和水平面上多个不同切面图像及三维重建图像上,观察多生牙在颌骨内的空间位置及其与相邻恒牙的位置。所有数据经一致性检验后2名读片着进行读片,每个数据2名读片者测量2次,取平均值。结果不一致时,有第三位读片者对其确认。
1.2.3诊断标准
多生牙的埋伏位置 (1)腭侧埋伏: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整体或大部分(指牙体的一半以上)位于牙弓的腭侧(见图1)。
(2)唇侧埋伏: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整体或大部分(指牙体的一半以上)位于牙弓的唇侧(见图2)。
(3)唇腭弓埋伏: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的牙体横(斜)跨牙弓唇侧、牙弓内、牙弓腭侧三个区(见图3)。
图1 腭侧埋伏 图2 唇侧埋伏 图3 唇腭弓埋伏
多生牙的临床分型
(1)部分骨埋伏型(Ⅰ型):临床上可直接扪及黏膜隆起或看见的多生牙(见图4)。
(2)全部骨埋伏低位型(Ⅱ型):临床上不能扪及局部黏膜隆起,多生牙最低位不高于上颌切牙根尖(见图5)。
(3)全部骨埋伏高位型(Ⅲ型):多生牙最低位高于上颌切牙根尖(见图6)。
图4 部分骨埋伏型(Ⅰ型) 图5 全部骨埋伏型(Ⅱ)
图6 全部骨埋伏型(Ⅲ) 图7 三维重建
1.2.4手术进路及拔除方法 根据锥形束CT扫描牙体表面的三维立体图像及任意平面图像和任意曲面断层图像,确定唇侧入路或腭侧入路,采用阿替卡因局部浸润及阻滞麻醉。位于腭侧者,采用保留腭乳头的弧形切口,从牙龈缘翻起腭侧舌形瓣。必要时切断鼻腭神经。用骨凿或涡轮机取骨,必要时磨断多生牙牙冠,将其冠根分别取出。
2.结果
在CBCT获得的图像上,63例患者的85颗多生牙及邻近组织均被清晰地显示。
2.1 患者特点63例患者中,男50例,女13例,男女比例为3.85:1,平均9.5岁。
2.2 多生牙特点
63例患者中,42例(66.7%)为单个多生牙,20例(31.7%)为2个多生牙,1例(1.6%)为3个多生牙。85颗多生牙中,69颗(81.2%)位于11、21之间,9颗(10.6%)位于11、21之间,7颗(8.2%)位于21、22之间。
多生牙在颌骨内的埋伏位置:腭侧埋伏74颗(87.1%),唇侧埋伏3颗(3.5%),唇腭弓埋伏8颗(9.4%)。
多生牙的临床分型:部分骨埋伏型(Ⅰ型)31颗(36.5%),全部骨埋伏低位型(Ⅱ型)49颗(57.6%),全部骨埋伏高位型(Ⅲ型)5颗(5.9%)。
多生牙的形态:锥形53颗(62.4%),结节状22颗(25.8%),侧切牙形10颗(11.8%)。
多生牙的体积较正常恒牙小,85颗多生牙的长度为4.0~22.0mm,平均为12.65mm。牙冠宽度为3.0~9.8mm,平均为5.46mm。牙根弯曲21颗(24.7%),牙根无弯曲64颗(75.3%)。
3.讨论
3.1 上颌前牙区多生牙的病因及患病情况
多生牙是指多于正常牙数以外的额外牙,其发生病因至今仍未认定,只有数种推测[1]。目前普遍接受的一种推测是牙源性上皮活性亢进的结果,还有一种推测是与发育缺陷或遗传有关系[2],也有人认为多生牙是一种返祖现象。多个研究均显示多生牙发生了有性别差异。在本组病例中,男女比例为3.85:1,多于文陈妮等[3]报道的男女比例,这种差异可能与人种和样本有关。多生牙发现年龄为4岁~14岁,其中以7岁~8岁患儿最多。
3.2 上颌前牙区多生牙的数目及牙齿形态
本组63例患者中,42例(66.7%)为单个多生牙,20例(31.7%)为2个多生牙,1例(1.6%)为3个多生牙。锥形53颗(62.4%),结节状22颗(25.8%),侧切牙形10颗(11.8%)。85颗多生牙的长度为4.0~22.0mm,平均为12.65mm。牙冠宽度为3.0~9.8mm,平均为5.46mm。说明此类埋伏多生牙在形态与大小方面均与正常恒牙有明显差别。
3.3 上颌前牙区多生牙的位置及临床分型
63例患者85颗多生牙中,腭侧埋伏最多,74颗(87.1%);唇侧埋伏3颗(3.5%);唇腭弓埋伏8颗(9.4%),这与大多数文献报道的结果一致[4]。本组病例中唇腭弓埋伏8颗,牙体横(斜)跨牙弓唇侧、牙弓内、牙弓腭侧三个区,对这种牙齿手术摘除较困难。手术中所见多生牙的位置与术前CBCT定位诊断完全一致,准确率为100%。
3.4 上颌前牙区多生牙的生长方向
本组病例对63例患儿的85颗多生牙生长方向做分析,发现一半埋伏多生牙呈倒置阻生,倒置阻生中以II型全部骨埋伏低位型最多。这就提示临床口腔医生在诊断已萌的多生牙前,一定先做X线检查,判断是否还存在其他的埋伏多生牙。
3.5 上颌前牙区多生牙的临床分型
本组病例中全部骨埋伏低位型(Ⅱ型)49颗(57.6%)占大多数,从多生牙拔除的时间看,发现拔除Ⅰ型埋伏多生牙所需时间最短,Ⅱ型居中,Ⅲ型最长,我们认为定位分型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手术创伤面,提高埋伏多生牙的治疗效果。对于埋伏部位较深,如Ⅲ型全部骨埋伏高位型多生牙,此类手术难度大,可暂时观察,但要定期摄X线片检查,如有囊性病变发生,可及时拔除。
3.6 上颌前牙区多生牙对邻近恒中切牙的影响
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的发育时间要比恒中切牙早[5],所以常占据牙弓内中线上的位置而造成上中切牙位置异常。而按照传统观点,待邻近恒牙牙根发育完成后才施行多生牙摘除术[6],则将错失儿童牙颌自行调整的最佳时机。我们认为尽早拔除上颌前牙区多生牙,对患者美观的影响和减少日后正畸治疗的难度至关重要。
3.7 锥形束CT对上颌前牙区的定位
传统定位多生牙的影像学方法有根尖片、咬合片、曲面断层片、及头颅侧位片。头颅侧位片仅对上颌正中埋伏多生牙的唇腭侧关系诊断有一定帮助,但受投照角度、重叠影像和伪影的干扰[7]。另外,普通X线片由于投照角度和影像失真,对多生牙的大小和形态展示准确性差,在拔牙术中仍会遇到困难。
上颌前牙区埋伏多生牙空间位置变异较大,CBCT检查能精确直观地显示上颌前牙区埋伏多生牙及其与周围组织关系,对多生牙的诊断及定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多生牙可引起恒中切牙牙间隙过大、邻牙扭转、牙列不齐、含牙囊肿等并发症,应尽早通过外科手术予以拔除。
【参考文献】
[1]石四箴.儿童口腔医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2-56.
[2]李焕玉,孪生兄弟同患多生牙1例[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5,15(3):151.
[3]文陈妮,锥形束CT诊断上颌前牙区多生牙价值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2,30(4):399-401.
[4] Landowska A,Similar locations of impacted and supemumerary teeth in monozygotic twins[J].Am J Orthod Dentinal Orthop,2001,l19(1):67-70.
[5]王华亭,额外牙[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84,11(4):270.273.
[6] Kruger GD.Textbook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6th ed[M].Louis Mosby,1984:93.94.
[7]陈志方,CBCT/CT与普通X线片在上颌前牙区埋伏多生牙定位的比较[J].安徽医学,2012,33(5):543-546.
论文作者:刘志寿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1月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2
标签:埋伏论文; 上颌论文; 锥形论文; 患者论文; 位置论文; 牙根论文; 低位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11月第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