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欧盟防务合作看欧美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张蓓[1](2022)在《英国脱欧对欧美关系的影响》文中认为英国脱欧不仅是英国国内的重大政治事件和欧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节点,也对欧美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英国脱欧前在欧美关系中占据特殊地位,既是欧美沟通的重要桥梁,又能塑造欧盟发展方向以契合美国利益。英国脱欧深刻改变了欧盟,推动其内部力量变化和政策调整,也将改变欧美之间的互动方式,对欧美关系发展构成新的挑战。百年变局下欧美关系正经历深刻调整,而英国脱欧也成为这一过程中的重要内部变量。
王振玲[2](2021)在《美国对欧洲防务自主的认知与政策立场探析》文中提出近年来,"战略自主"成为欧盟的重要议程,其基础和核心是防务自主能力的提高。自《圣马洛宣言》以来,欧盟框架内的防务自主努力在制度设计、民事和军事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美国政治精英对此发展进程的认知和态度非常多元,总体可以分为乐观支持派、有条件支持派、坚决反对派和轻视派。基于政界精英的认知和自身全球战略需求,美国主要采取了"有条件支持"政策立场,在"三不"原则和北约"第一否决权"前提下支持欧盟防务自主,以满足自身对责任分担和全球战略调整的需求,同时保持北约的主导地位和美国的领导权。
王海涛[3](2021)在《德国北约政策研究(1990-2020年)》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以建构力量理论为主线,以功能制度主义作为分析工具,结合分析德国安全政策最常见的文明力量理论,对德国的北约政策进行综合性分析。德国北约政策作为其安全政策的支柱,决策过程首先受到相关国内行政主体的影响,包括政策决策机构,例如国防部、外交部、总理府、议会和宪法法院,以及各党派不同安全理念的影响。德国北约政策的决策过程还受到国内舆论的影响。从双边关系角度,对德国北约政策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德美和德俄关系,另外德国与法国、东南欧国家的关系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力。在国际秩序格局层面上,德国北约政策以北约的战略变化为导向,而南斯拉夫危机、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乌克兰危机和新冠疫情都对北约的战略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北约从冷战后的集体防御战略转向全球化战略,又因乌克兰危机重新回归战略防御的发展过程中,德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另外,作为德国安全政策的另一根支柱——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与德国的北约政策之间有着重要的互动,而且欧洲防务独立化的发展趋势会从根本上影响德国的北约政策。本文在内容上首先介绍了北约的建立和发展,随后将统一后德国的北约政策以乌克兰危机为分水岭划分成了三个阶段,首先是从重新统一/冷战结束到乌克兰危机爆发;之后是乌克兰危机和克里米亚事件期间;最后是2017年到2020年。本文接下来介绍了欧盟独立外交与防务政策,重点是分析其与德国北约政策的关系,尤其是德国在“永久结构性合作”中所起的领导作用。文章最后对德国的北约政策进行了总结,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本文在结构上分析了德国的北约政策随着北约战略转型而产生的变化。其中德国在北约第一次东扩和乌克兰危机过程中扮演了领导角色,充分利用其政治影响力达到德国北约政策的目标,同时德国逐渐突破宪法对国防军海外派兵的限制,为德国的军事行动争取了更多的政治空间;其次分析了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对德国北约政策的影响。随着英国脱欧,德法成为欧盟独立防务力量建设的中坚,由于经济压力,法国更多地依赖德国,但德国受到国内“军事克制文化”的影响,民众对于提高军费支出始终持怀疑态度,极大限制了德国建构意愿的施展;再次是德国北约政策的前景。从德国国防军改革、德国外交策略从“建构力量”回归“务实主义”的转变以及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等角度对德国北约政策的发展趋势作出判断。论文主要分析线索是德国随着其经济和政治地位的提高,在北约框架下展现出越来越高的建构意愿,而其政策的制定、相关政治家的表述,尤其是德国北约政策的实施过程成建构力量理论分析的主要范围。建构主义理论,特别是功能制度主义提供的德国对北约资源、政策结果和联盟伙伴的影响力分析视角也是本文主要的分析角度。通过分析发现:1、德国随着统一后军事安全环境的变化和在北约地位的逐步提高,尤其是为适应北约战略的调整,也对自己的北约政策进行了不断的调整,其核心出发点是在北约框架下不断提高政治地位并维护安全利益,其中涉及到对国防军的使用问题上,德国北约政策的决策者还受到党派利益以及民意的影响(文明力量)。德国北约政策在发展过程中的一条比较明显的线索就是从“被动”到“主动”(建构力量);2、德国从1990年代开始在北约对前华约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开放上扮演了领导角色。欧安组织扩大、北约联系国概念以及欧盟和西欧联盟的接近和扩大战略都是这一方针的有效成果。其中在北约两轮东扩过程中德国的建构意愿有明显的不同。尽管在第二轮东扩中没有扮演领导角色,德国还是积极支持扩大进程,同时避免出现安全政治的“灰色地带”或与俄关系产生无法修复的裂痕;3、德国的建构意愿随着军事参与度而逐步提升。随着宪法法院裁决允许域外派兵,德国在北约行动中的军事作用逐步提升,话语权随之提高,德国军官首次担任多国部队最高指挥官,施罗德也首次在北约军事行动中威胁使用否决权;4、德国在危机治理和危机后重建的政治维度上一如既往的表现出高度建构意愿,主动提出倡议,并对纯军事手段态度消极。同时,德国还根据不同的决策内容表现出差异化建构意愿,并主动对政治维度的贡献积极担当领导责任;5、在如何应对恐怖主义威胁的问题上,德国面临较大的内政压力,原因包括德国一直以来的防扩散政策和“军事保守文化”社会根基,这与美国的军事优先理论背道而驰。随着德国所承担的国际安全责任增加,其话语权也随之提高。德国尤其是在政治手段上积极建构,利用联盟资源提高德国影响力(功能制度主义);6、德国在乌克兰危机治理过程中创造的“诺曼底格式”通过德法合作代表欧盟进行了正式和非正式双重机制下的斡旋,激活了欧安组织的危机管理机制,利用其合法性和规范上的权威性为德国施展建构意愿夯实了基础,也尽可能的争取了政治谈判的空间,有利的建构了谈判进程。与伊核谈判和利比亚危机期不同的是德国此次的建构意愿得到西方盟友,尤其是美国的认同。总之,以2014年的慕尼黑共识和2016年发布的《德国国防白皮书》为标志,德国形成了外交和安全政策上的新战略。其中体现出德国北约政策的核心特点是从德国的实力地位和地缘位置(来自中间的领导)出发,扮演国际事务“领导角色”(建构力量),主动通过合作等和平方式发挥其建构力和影响力(功能制度主义),以贯彻其“嵌入式崛起”理念所奉行的奉行规范、规则和价值基础上的多边主义(建构主义)外交原则。德国积极利用北约框架施展其影响力,限制以美国为首“鹰派”的“强权政治”,利用与俄罗斯的特殊关系维护欧洲安全稳定。在美国战略重心转移的背景下,德国积极推动欧盟独立防务建设,通过与盟友的联合行动平衡军事和民事手段。然而德国军事能力的提升和建构意愿的施展受到了“克制文化”(文明力量)的深刻影响,导致德国很难具备与自身政治地位相匹配的军事能力,而疫情影响更让德国在军费支出方面所作的努力举步维艰。拜登上台使欧洲盟友看到“西方回归”的希望,因此德国防长提出增加军费开支以显示团结美国和维系北约的决心。特朗普不仅分裂了跨大西洋关系赖以生存的价值体系,也将欧洲的国防一体化视为对美国的挑战。拜登初步的外交框架显示务实的外交政策有助于美国回归西方并修复跨大西洋裂痕,加强北约存在以应对全球威胁。欧盟在2020年11月30日提交的与美国促进全球化边变革议程中提出了从全面共同利益出发维护与美国的关系。德国总统在国防军成立65周年纪念日上也提到美国对于维护欧洲团结的重要性。因此,德国防长认为应该克服疫情困难,维持乃至提高德国军费开支水平。而德国务实政策引发了盟友,尤其是法国对于德国在拜登上台后搁置欧洲独立防务力量建设的担心。这也体现出德国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尤其是欧盟理事会主席国这一身份,推行自己务实政策的意愿,与法国的“脱钩”的激进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实际上德法之间的共识是欧洲团结的重要一环,而德国政治精英已经认识到拜登不会将战略重点从亚太转回欧洲,德国会继续推进务实的外交政策。同时,拜登还会继续向德国施加压力增加军费开支,这与美国的执政党无关。虽然德国防长的表态只能反应德国北约政策的部分变化,但默克尔奠定的更加务实和“网络化”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基础还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德国的北约政策。
丁鹏[4](2020)在《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研究》文中提出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EaP)是欧盟针对东部邻国建立起来的一种区域性制度安排,实现了周边邻国政策在重点地区的差异化,是对欧盟睦邻政策的补充和完善,大幅增强了欧盟同东部伙伴关系国的联系和合作水平,使双方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东部伙伴关系”计划涉及到欧盟与邻国内政和外交层面上的紧密合作,范围广泛,是一种特殊的“伙伴关系”,区别于欧盟传统上的外交政策。本文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本质是什么?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与欧盟扩大有何关系?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发展变迁的动力是什么?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在推进过程中产生了哪些影响、遇到了哪些困境以及未来发展前景如何?冷战结束后,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版图剧烈变动,美国利用辐射全球的强大军事实力,借助北约加强对原苏联加盟国进行大范围的政治和军事干预,遏制俄罗斯重新崛起,维护自己的单极霸权地位。欧盟则大力实施东进战略,推动欧洲一体化,扩大地缘战略空间,力图提高主导欧洲安全事务的能力。欧盟地理边界大幅拓展,同东部地区一些不稳定国家接壤,东部邻国的安全局势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欧盟自身的安全稳定,引起欧盟的极大重视,在欧盟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中的地位显着提升,“欧盟安全战略”强调周边地区是欧盟外交政策的重点。欧盟一方面通过扩大政策,向中东欧国家提供成员国资格,将其纳入内部;另一方面通过邻国政策,向东部地区原苏联国家提供援助,促使其改革转型。欧盟的东部邻国政策经历了主动有限接触、积极高调介入和全面深入参与三个阶段演变后,欧盟在东部地区的影响力得到较大提升。总的来看,在欧洲大陆地缘政治局势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向东扩展势力范围,增强与东部邻国的关系符合欧盟的发展战略,是欧盟的必然选择。俄格战争导致欧盟周边地缘政治形势发生新变化,出于地缘政治、安全、经济以及民主价值观等多重利益考量,2009年5月,欧盟推出针对乌克兰、摩尔多瓦、白俄罗斯、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六个东部邻国的“东部伙伴关系”计划,作为欧盟睦邻政策(ENP)的组成部分,旨在将欧盟安全战略转化为具体行动,通过签订联系国协定(AA)、提供市场准入和实现签证便利化等措施,加速和深化欧盟与东部伙伴关系国之间的政治联系和经济一体化水平,力图从根源上解决导致极端主义、危机和冲突的问题,进而实现安全和稳定,最终将这些国家绑上西方的“战车”,成为防范和抵御俄罗斯的前沿阵地。东部伙伴关系国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以来是大国争夺的焦点,特别是乌克兰位于俄罗斯和西方之间的交通要道,加上历史的原因,对俄罗斯来说战略意义异常重要,是其再次实现大国复兴梦的关键合作伙伴。苏联解体后,北约和欧盟不顾俄罗斯的强烈反对,双双向东扩大,不断蚕食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导致俄罗斯战略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在美国和北约的强势介入下,“东部伙伴关系”计划这一带有地缘政治动机的外交政策不断触及俄罗斯的底线,西方与俄罗斯之间的矛盾一时难以调和,最终导致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引发严重地缘政治危机,东部伙伴关系国深陷大国博弈的漩涡。东部地区严峻的地缘政治形势,使欧盟深感自身也越来越“不安全”,不仅要应对日益复杂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更要面对传统安全威胁回归的严峻现实。历史制度主义为我们深入理解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特别是综合考察其发展变迁的逻辑提供了理论视角,按照制度变迁的逻辑来审视,“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在发展变迁的历史过程中具有混合的特性,是路径依赖、关键节点和渐进转型等制度变迁模式的混合体。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属于欧盟睦邻政策的东部层面,在组织机构和人事安排、合作机制和政策工具以及地缘战略目标等方面都对扩大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俄格战争和乌克兰危机等地缘政治冲突事件,成为改变欧盟东部地区地缘政治局势的关键节点,推动欧盟在不破坏原有规则的前提下对“东部伙伴关系”计划进行了优化改造,逐渐调整原先以价值观为导向的思维,采取利益优先原则,不断寻求务实调整,完成了一系列制度突破,实现渐进转型。地缘政治博弈、安全局势复杂、经济利益诉求以及民主价值观输出等因素构成“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发展变迁的动力。欧盟在原苏联空间推进以“东部伙伴关系”计划为代表的周边外交战略,主要以自身作为世界上最大单一市场和欧元的世界第二大货币地位等雄厚的经济力量充当工具,通过一系列机制和手段,在安全、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不断蚕食俄罗斯势力范围,加剧了区域地缘政治竞争。乌克兰危机发生后,来自欧美的严厉制裁,促使俄罗斯加快推进“转向东方”战略,寻求与亚太地区国家的合作,为中俄合作的升级和深化提供了契机。欧盟在内外政策转型的背景下,一定程度上已经抛弃以价值观为主导的“排他性”传统周边政策理念,开始重视与第三方的合作,这与中国积极倡导和践行的多方合作共赢理念趋于一致,未来将更加有利于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与欧盟欧亚互联互通战略的对接合作。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地缘政治形势和国际格局出现深刻调整和重塑。面对大国博弈日益激烈、欧美分歧不断加大以及内部危机频发的现实,欧盟开始寻求“战略自主”,主张“欧洲主权”,努力打造成为有影响力的地缘政治行为体。“东部伙伴关系”计划作为欧盟周边治理政策,是带有地缘政治色彩的制度安排,追求地缘政治利益最大化是其发展变迁的主要动力。因此,本研究整体以历史制度主义为统领全文的视角和主线,重点结合地缘政治理论,在深入考察欧盟东部地缘政治演变以及东部邻国政策的历史演进的基础上,一方面,把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作为因变量进行分析,重点分析其发展变迁的模式和动力机制;另一方面,将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作为自变量,分析其发展变迁过程中达到的成效和带来的影响,对产生的作用进行审视反思,同时对其推进机制和手段、深层困境以及未来前景等方面进行系统论证。本文认为,欧盟扩大是成功的地缘政治战略,“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对扩大存在强劲的路径依赖,可以看作是扩大的变种,同样具有深刻的地缘政治属性。本质上看,“东部伙伴关系”计划是欧美用来制衡俄罗斯的工具,是欧盟推进扩大的一种“柔性”方式。本文力求能够在全方位分析论述“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基础上,重点解构欧盟外交的战略考量和利益诉求,剖析欧盟在大国博弈中的角色定位,继而更深入的认识欧盟内外政策转型调整的未来发展走向。
赵怀普[5](2020)在《欧盟共同防务视阈下的“永久结构性合作”机制探究》文中研究指明差异性一体化是当前欧盟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永久结构性合作"作为欧盟在防务领域的差异性一体化措施,从提出、启动到实施一直被视为欧洲一体化趋势的风向标。该合作机制是欧盟内力主导和外力推动相结合的产物,同时也延续了欧盟在实践中不断对规制进行适应性改革的传统;从国家与超国家互动视角观之,则是成员国利益与欧盟共同防务需求之间博弈契合的结果。永久结构性合作是目的亦是手段,既有利于欧盟更有效地应对安全挑战和推动防务一体化,也旨在助力欧盟战略自主,巩固欧盟的国际地位与合法性。作为一项实质性军事合作措施,该合作机制不仅有着雄心勃勃的目标,而且在法律框架、组织实施以及机制运作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它启动两年多来已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但是离实现其战略目标仍有很大距离。永久结构性合作的实施不会一帆风顺,但其发展潜力与累积效应仍不容忽视。
赵健哲[6](2020)在《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下的差异性一体化研究》文中指出差异性一体化是一系列经欧盟条约规范所认可的,针对成员国合作权利与义务的差异化安排。随着欧盟成员的增加与共同政策的拓展,欧盟各主要政策领域内均出现了差异性一体化的表现。基于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特殊性,本文聚焦于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下的差异性一体化现象,试图通过分析该领域差异性一体化具体措施的提出与实践过程,以了解该领域差异性一体化的现状、形成过程及影响,并判断该领域的差异性一体化是否具有特殊性。本文认为,欧盟差异性一体化的形成逻辑在20世纪80年代末已基本成型。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领域的差异性一体化现象,是该逻辑被迁移至欧盟新兴政策领域的表现。由于,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合作性质与合作基础有别于该逻辑产生时的共同体合作性质与合作基础;因此,本文认为,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差异性一体化可能在三个方面显示出与既有差异性一体化的不同:第一,差异性一体化的根本原因主要为成员间合作意愿差异;第二,差异性一体化的决策较少受共同体因素的影响;第三,差异性一体化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且难以判断二者之间的强弱程度。通过分析例外选择权、建设性弃权以及永久结构性合作这三项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差异性一体化的具体表现,本文发现,例外选择权,作为欧盟在该领域内最早提出的差异性一体化措施,它的提出与应用过程与上述逻辑推论基本相符。在此后的建设性弃权实践中,虽然塞浦路斯启用该措施的动因与逻辑推论一致,但该国的决策过程受其欧盟成员身份的影响明显,并且此措施的启用对于欧盟共同政策的积极意义略高于负面影响。而在最新出现的永久结构性合作中,该措施与逻辑推论的三个特点之间均存在较大的区别:永久结构性合作的启用动因混合着宏观层面的合作能力差异与微观层面的合作意愿差异;它的决策过程与欧盟成员国对于共同防务政策的整体性合作意愿提升关系密切;该合作实施后对于欧盟防务合作的促进作用远高于此前两类差异性一体化措施。上述发展演变过程表现出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领域差异性一体化的两个发展趋势:第一,随着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发展,该领域差异性一体化决策过程受共同体与共同政策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第二,随着差异性一体化的发展,差异性一体化措施的促进一体化作用越来越强。受此影响,差异性一体化在未来有望成为欧盟在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领域的一种长期性建设方式。但是,由于差异性一体化应对成员间异质性矛盾的方式是适应矛盾而非解决矛盾,因此,欧盟及其成员国在未来仍需谨慎使用该措施,并注重防范差异性一体化本身所具有的分化合作的潜在风险。
陈婷婷[7](2020)在《欧洲防务合作深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欧洲防务合作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西欧国家在美国的首肯下对于欧洲防务的安排。当时的欧洲国家以国家间合作的原则组建起西欧联盟,这一机制一直存续到2010年,然而冷战时期西欧联盟的活动主要是协调成员国在安全和东西方关系问题上的立场,并未实际发挥其防务职能。尽管冷战期间欧洲在经济一体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欧洲防务合作一直难以迈出实际步伐,直到冷战结束前后防务领域的合作才正式起步,此后欧洲防务合作日益朝着机制化和常态化前进。90年代末提出的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成为欧洲国家间开展防务合作的总纲领,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欧盟国家显着加强了彼此间的安全联系,以期实现防务联合的规模效应。近年来欧洲在安全与防务领域的建设进程明显加快,尤其是永久结构性合作的提出让欧洲防务合作焕发了新的生机。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也日益被视为欧盟继经济一体化建设之后,最为积极和成功的项目,欧洲一体化从传统的经济领域走向军事与防务领域,这意味着欧洲一体化向更高层面的发展。本文将对冷战时期和冷战后时期两个阶段欧洲防务合作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考察和比较不同时期欧洲防务合作的实现程度。
宋芳[8](2020)在《地缘政治竞争中的“软制衡”与“新遏制”:欧美对俄罗斯政策比较研究(2000年至今)》文中研究说明2000年俄罗斯普京总统上台以来至今,美欧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双方的地缘政治博弈愈演愈烈,这对国际格局和世界政治正在并将继续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旨在从地缘政治竞争的视角,研究这一时期在面对共同的威胁时欧美对俄罗斯政策的一致性和差异性,提出欧美相关政策差异的特征分别是“软制衡”和“新遏制”,进而着力分析这种差异生成的主要变量,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西方与俄罗斯关系和欧美关系的本质、乃至当下国际格局的嬗变。本文认为,从结构性层面来说,欧美对俄罗斯政策的同异源于两种结构性矛盾:一是欧美与俄罗斯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二是欧盟与美国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前者是欧美选择共同打压俄罗斯的原因,而后者则成为了欧美对俄政策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欧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不同于它们与俄罗斯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欧美不仅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共同利益大于分歧,而且在俄罗斯问题上的政策的一致性应该大于差异性,因而总体上双方保持着合作。总体而言,欧美对俄政策是以同为主,同中有异。欧美对俄政策的一致性在于,从20世纪90年代它们都希望将俄罗斯纳入西方体系转变为2000年以来共同防范、压制俄罗斯,对俄政策从缓和到趋于强硬。究其根源,欧美与俄罗斯的结构性矛盾,是欧美选择共同压制、对抗俄罗斯的原因。欧美从传统的地缘政治认知出发都将俄罗斯视为潜在的威胁,这种一致性主要表现在共同推动北约、欧盟双东扩,扩大西方势力范围同时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欧美的对俄政策制定是基于对“目标+所能承受的后果”的综合考量。从目标上来说,欧盟和美国都希望能够消除俄罗斯的威胁、约束俄罗斯的行为,但是就二者所能承受的后果而言,欧盟不能承受刺激俄罗斯所带来的可能后果,而美国能够承受严厉打击俄罗斯的后果。本文提出,2000年以来,从整体上看,美国对俄罗斯采取的是“新遏制”政策,表现为公开地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上对俄罗斯实施步步紧逼的战略压制。相比之下,欧洲对俄罗斯的政策显然没有美国的强硬,是某种“软制衡”政策,即并非要将俄罗斯逼入墙角,而是留有较大余地,以避免与俄罗斯的强烈对抗,一个安分、稳定的俄罗斯更符合欧盟的利益。本文认为,安全威胁的感受度不同、经济依赖度不同、战略文化差异以及决策与执行能力差异四个变量决定了欧美对俄采取有差别的政策。第一,就安全威胁的感受度来说,欧盟军事方面存在很大缺陷,加之地理上与俄罗斯邻近,造成了欧盟强烈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一方面源于欧盟国家与俄罗斯是邻居,激怒俄罗斯受到打击的可能性更高;另一方面来自于对大西洋同盟有效性的怀疑,既担心被美国抛弃又害怕被美国牵连,担心如果真的遭到俄罗斯的攻击,美国是否会帮助欧洲。相比之下,美国军事实力强,距离俄罗斯又远,能够承受与俄罗斯“硬碰”的后果。美国的不安全感不是源于担心俄罗斯威胁美国本土安全,而是来自于俄罗斯能够威胁美国的海外利益和盟友安全,同时挑战美国霸权。第二,欧美与俄罗斯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不同。欧盟更依赖俄罗斯的能源和市场,而美国与俄罗斯的经济相对独立,相互依赖程度低。第三,欧美战略文化的差异。历史的创伤使欧盟逐渐形成了审慎的战略文化,倾向于使用多边的和国际法的方式处理俄罗斯问题,而美国喜欢使用单边的、武力的方式解决问题。第四,决策与执行能力差异,欧盟是国家集团,决策和执行能力相对较弱,面对俄罗斯,欧盟内部往往难以达成一致的意见,政策协调十分困难,而美国的决策权很大程度上集中在美国总统手中。特朗普总统执政以来,美国将俄罗斯作为其主要威胁之一并加强了对俄遏制力度。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对欧盟商品加收关税、对欧洲一体化的消极态度以及强硬要求欧洲盟友承担更多的同盟义务等凸显了欧美关系中的结构性矛盾,即美国护持美主欧从的霸权等级结构与欧洲追求更为均衡的跨大西洋关系之间的矛盾。欧盟面对特朗普的压力,不得不将“战略自主”提上日程,减轻对美国的依赖,同时不顾美国反对加强与俄罗斯的能源项目合作,欧美在对俄政策上的分歧有所发展。然而,欧洲的实力不足和凝聚力的缺乏,而美国的全球战略仍然需要欧洲盟友的支持,决定了欧美外交关系的斗而不破。
敬璇琳[9](2020)在《欧盟南海政策中的美国因素》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东亚地区热点之一,南海问题受到包括美国、欧盟等诸多域外力量的关注。美国因素不仅为欧盟转身亚洲提供了推动力,同时也在欧盟南海政策的初步形成以及阶段性变化中发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跨大西洋联盟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同盟关系,而美国因素的形成和动态发展正是以美欧双边互动为主线的。本文以权力理论中“权力资源运用”的视角,从“权力运用的方式”和“权力运用的结果”两个维度来剖析美国因素影响欧盟南海政策的整个动态过程。美国因素以什么方式发挥作用?带来了哪些政策结果?体现出何种特点?理清这些命题,有利于把握美国因素究竟在欧盟南海政策中产生了什么影响,预测未来有何种发展方向,以期为我国和平解决南海困境提供理论与现实依据。论文一共三大部分,序言,正文和结语。序言部分介绍了选题背景、评述了国内外研究状况,解释研究理论与方法,概述研究资料与研究价值。正文部分共四章,其中第一章主要解释何为“美国因素”,美国因素在欧洲的历史存在与变迁,以及美国因素在欧盟南海政策形成的历史轨迹中通过什么渠道、造成了何种影响结果。美国因素的存在追根朔源可以至欧洲一体化建设时期,美国因素是欧盟转身亚洲的推动者,更是维护欧盟东亚安全利益的重要角色,由此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态度与声明是欧盟制定南海政策的重要参照标准。南海问题是欧盟东亚安全政策的一大分支,在东亚地区,将愈发强大的中国纳入由美欧掌控的现存国际体系上具有共同利益,是美国因素发挥作用的深层次动因。北约制度和欧盟内部政府间主义的决策程序提供了制度渠道。此外,对华武器解禁问题被搁置更是证明了美国有经验、有意愿、有平台、有能力去影响同为东亚安全议题的欧盟南海政策。第二、三、四章按照时间顺序,梳理美国因素在欧盟不同的南海政策阶段的不同变化。第二章主要写欧盟形成政策框架的初步阶段(2010-2013年),美国因素分别在局势判断、利益诉求和基本立场上起到了示范效应。第三章是欧盟南海政策转折阶段(2013-2017年),美国分别在中国岛礁建设、南海仲裁案和航行自由行动三大议题上施予欧盟压力,迫其强硬表态。第四章主要写特朗普2017年上任至今的阶段,“印太战略”下的美国因素对欧盟提出了新要求,一是要求增强法理和舆论攻势,利用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特殊关系,为美国的“航行自由行动”正名;二是更有目的性与计划性地敦促法德配合军事行动,并以此增大欧盟整体军事表态的可能性,从而美欧可以分别从军事行动和法理方面达成双管齐下的效果。结语部分在“权力资源运用”视角下总结了美国因素在欧盟南海政策形成过程中有三大特点:从运用方式来看,美国因素从“示范”逐渐转向“积极干预”,显示出“强势压迫”的倾向。从运用结果来看,欧盟对美国因素的回应从“追随”变为自主性逐渐增强。从运用目的来看,美国因素“对外塑造”的战略目标具有高度延续性。未来,“美主欧从”的格局至少在南海问题上还会延续,但是美国因素将会以施压核心成员国,间接影响欧盟的方式存在。另外,受到“印太战略”本身发展形势的影响,长期来看美国因素的影响力具有不确定性。
熊婧[10](2020)在《跨大西洋关系之变与欧盟战略自主的悖论》文中研究说明针对2009年以来欧盟内部此起彼伏的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以及美国奥巴马和特朗普两届政府以来,美国外交中不断增强的对欧洲同盟的不满和指责、越发明显的战略重心的转向和收缩,近两年来国内外学界出现不少分析文章,旨在重新讨论“欧洲在跨大西洋关系中的独立自主倾向”这一常话常新的命题,并对跨大西洋关系的动态现状和前景做出定义和评估。从2016年欧盟提出“欧洲全球战略”(Global Strategy),到2019年欧盟委员会提出积极介入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明确了欧洲走向更平等的跨大西洋同盟关系与面向全球治理和国际现实主义政治的地缘政治转向,其中隐含着“欧洲在跨大西洋关系中走向独立的真实性”与“欧洲战略自主的实质性”两个现实命题。二战后,美欧同盟关系先后历经西欧追随美国、冷战后制度化加强、全球反恐战争开启美国单边霸权主义与欧洲多边制度主义之间的冲突、奥巴马政府及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全面战略转向的结构性演进,随着美国霸权的全球收缩,跨大西洋关系已经迎来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转折点。美欧双方被迫达成“更加独立而平等的欧洲盟友”的共识,寄希望于借此增强跨大西洋同盟力量,共同遏制所谓的中国对外扩张。然而,这个进程的开启对美欧相互依赖关系的影响将是不可逆转的,美欧同盟再也无法回归紧密依赖、各取所求的历史。从欧洲团结、欧盟机制和领导权的视角研究探讨“欧洲能否实现战略自主”这一命题发现,欧盟合力、欧盟体制及领导者问题与欧盟战略自主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张力。引入詹姆斯·罗斯诺(James N.Rosenau)的“分合论”的世界观分析欧洲成员国在内部政治经济危机、周边安全议题、欧盟全球战略三方面政策领域存在的利益和立场冲突可以发现,欧盟成员国之间已经形成债权国与债务国、安全提供者与消费者、欧盟集体外交推崇者和国家外交利益扞卫者三方面的内部对立,呈现出“分”大于“合”的阶段性特征。在机制效率和权力结构方面,以欧盟委员会为代表的欧盟机构权威由于多次危机管理失利受损,英国脱欧遗留的实力空缺致使法、德联合领导安全自治面临压力,而欧洲对德国“霸权”的警惕及德国对欧洲治理的决心与兴趣同样影响着欧盟权力结构的稳定和欧盟团结。因此,后跨大西洋关系时代的战略自主建设要求欧盟突破从底层到顶层、从结构到机制的重重困境,欧盟或将藉此变得更加统一而强大,抑或举步维艰行将分裂,远景尚不明确。但无论如何,这无疑预示一个内耗巨大的改组和革新过程,欧盟集体力量将在较长时间内消减,更无力支持“更强大的跨大西洋同盟共同遏制中国国际扩张”的所谓愿景。鉴于此展望中美欧三边关系,作者认为,中美欧三边互动的不平衡将加大。美欧仍然是彼此最强大的盟友,而欧洲为取得战略灵活性,将在中美两强之间艰难制衡。此外,欧洲与美国在对华政策上的目标与利益差异特征没有改变,中欧在关切双方核心利益的全球化、全球安全治理领域的广阔合作空间将是双方建立未来战略互信的重要基石。
二、从欧盟防务合作看欧美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欧盟防务合作看欧美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英国脱欧对欧美关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英国在欧美关系中的特殊性 |
(一)英美关系密切程度远超其他盟友 |
(二)英国脱欧前在欧盟有较大影响力 |
(三)英国在调解欧美分歧上能够发挥关键作用 |
二、英国脱欧推动欧盟重塑 |
(一)欧盟内部力量结构发生改变 |
(二)欧盟经济政策更趋向干预与保护 |
(三)欧盟防务一体化取得进展 |
三、英国脱欧对欧美关系的挑战 |
(一)欧美经贸政策协调难度加大 |
(二)欧美安全关系内部挑战增多 |
(三)客观上要求美国加大对欧洲盟友体系的投入 |
四、结语 |
(2)美国对欧洲防务自主的认知与政策立场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欧洲防务自主的内涵 |
二、美国政治精英对欧洲防务自主的认知与反应 |
(一)热情支持派 |
(二)有条件支持派 |
(三)坚决反对派 |
(四)轻视派 |
三、美国政府“有条件支持”政策立场的确立及嬗变 |
(一)冷战结束之初的反对与担忧 |
(二)“有条件支持”立场的确立与延续 |
(三)特朗普时期的“嬗变”:刺激兼反对 |
四、拜登政府重返“有条件支持”立场 |
五、结 语 |
(3)德国北约政策研究(1990-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摘要 |
绪论 |
第一节 关于选题 |
一、选题动机 |
二、选题的理论意义 |
三、选题的现实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1、德国外交和安全政策框架研究 |
2、北约研究 |
3、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研究 |
4、德国北约政策及军事力量研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1 、理论研究 |
2 、案例分析 |
第三节 本文研究视角和方法 |
一、论文的结构 |
二、论文的研究方法 |
三、论文创新点 |
第一章 理论依据 |
第一节 建构主义理论 |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特点 |
二、建构主义理论内容及其评价 |
第二节 文明力量理论 |
第三节 建构力量理论 |
第四节 功能制度主义 |
第二章 北约与德国 |
第一节 北约发展现状 |
第二节 北约框架下德国的外交和安全利益 |
第三节 北约与德国重新武装 |
第四节 德国与北约核政策 |
第五节 北约与德国重新统一 |
第三章 德国与北约冷战后第一次转型 |
第一节 北约第一轮东扩 |
一、吕厄的政治倡议 |
二、从“为什么”东扩到“如何”东扩 |
三、北约与俄罗斯的关系 |
四、北约内部关于名单和成本的争论 |
第二节 北约第二轮东扩 |
一、德国与北约的门户开放政策 |
二、华盛顿峰会与科索沃危机 |
三、北约及成员国内部讨论 |
四、“9.11”事件对东扩的影响 |
五、布拉格峰会与继续扩大 |
第三节 小结 |
第四章 德国与北约冷战后第二次转型 |
第一节 1991年北约新战略与南斯拉夫冲突 |
第二节 波黑战争期间德国的北约政策 |
一、宪法法院对域外军事行动的判决 |
二、北约的两次问询 |
三、关于联合国保护部队撤军的争议 |
四、德国在维和行动中的作用 |
第三节 科索沃危机期间德国的北约政策 |
一、第一次军事规划 |
二、红绿联合政府的科索沃政策 |
第四节 科索沃危机与北约新战略 |
一、关于联合国授权之争 |
二、北约危机治理的触角 |
三、是否派遣地面部队 |
四、德国在北约科索沃部队中的作用 |
五、协调北约与俄罗斯关系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五章 德国与北约冷战后第三次转型 |
第一节 “9.11”恐怖袭击与德国应对措施 |
一、德国在“永久自由行动”中的作用 |
二、德国在“阿富汗国际保护部队”中的作用 |
三、德国对反恐战争的认知 |
第二节 德国与北约“全球化” |
第三节 伊拉克战争与德国的北约政策 |
一、北约冷战后的防扩散政策 |
二、德国在伊拉克战争期间的决策 |
三、战争结束后德国的伊拉克政策 |
四、重启北约的伊拉克政策 |
第四节 小结 |
第六章 德国与北约冷战后第四次转型 |
第一节 利比亚危机期间德国的北约政策 |
第二节 叙利亚危机期间德国的北约政策 |
第三节 乌克兰危机期间德国的北约政策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七章 北约与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 |
第一节 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 |
一、思想起源、理论依据与历史溯源 |
二、发展过程与历史教训 |
三、德国的基本政策 |
第二节 北约与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的关系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总结 |
第二节 北约发展前景 |
第三节 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的发展前景 |
第四节 德国国防军改革 |
第五节 从“建构力量”回归“务实主义” |
参考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4)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创新和研究不足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不足 |
第五节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
第一章 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
第一节 历史制度主义的主要内容 |
一、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观 |
二、历史制度主义的历史观 |
第二节 历史制度主义在本研究中的适用性 |
一、欧洲具有悠久的地缘政治历史 |
二、欧盟建立了完善的制度体系 |
第三节 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分析框架的构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冷战后欧盟东部邻国政策的历史考察 |
第一节 欧盟东部的地缘政治环境 |
一、冷战后欧盟东部地缘政治的演变 |
二、东扩后欧盟东部边界的变化和面临的挑战 |
第二节 欧盟东部邻国政策的历史演进 |
一、主动有限接触阶段:1990年-2003年 |
二、积极高调介入阶段:2004年-2008年 |
三、全面深入参与阶段:2009年-至今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发展变迁的模式 |
第一节 路径依赖模式分析 |
一、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路径依赖 |
二、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路径依赖的机理 |
第二节 关键节点模式分析 |
一、关键节点一: 俄格战争 |
二、关键节点二: 乌克兰危机 |
第三节 渐进转型模式分析 |
一、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层叠”式渐进转型 |
二、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性质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发展变迁的动力机制 |
第一节 安全稳定诉求是发展变迁的根本动力 |
一、欧盟安全战略的调整 |
二、维持周边安全是欧盟全球战略重点 |
三、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 |
第二节 地缘政治博弈是发展变迁的直接动力 |
一、扩大欧盟的战略缓冲空间 |
二、平衡成员国地缘偏好和利益目标 |
三、协同北约向原苏联空间扩张 |
第三节 民主价值观输出是发展变迁的内在动力 |
一、促使东部伙伴关系国的体制转型 |
二、围绕俄罗斯营造民主示范的包围圈 |
三、避免与东部伙伴关系国产生新分界线 |
第四节 经济利益需要是发展变迁的外在动力 |
一、实现欧盟能源供给渠道多元化 |
二、深化与东部伙伴关系国的自由贸易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机制和手段 |
第一节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推进机制 |
一、签订联系国协定是核心目标 |
二、建立深入全面的自由贸易区 |
三、完善内部市场准入机制 |
四、落实“更多换更多”的激励机制 |
第二节 欧盟推进“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手段 |
一、促进经济发展和提供市场机会 |
二、强化制度建设和保障善政 |
三、维护能源安全和提高能源利用率 |
四、实施签证自由化和增强流动性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效能分析 |
第一节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成效 |
一、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安全成效 |
二、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政治成效 |
三、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经济成效 |
四、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社会文化成效 |
第二节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影响 |
一、加速欧亚大陆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塑 |
二、促进东部伙伴关系国的社会化进程 |
三、促使俄罗斯加快推进“转向东方”战略 |
四、扩大中俄、中欧在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机遇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困境和趋势 |
第一节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深层困境 |
一、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内在弱点 |
二、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外部风险 |
第二节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发展趋势 |
一、“安全稳定”代替“模式转型”成为优先目标 |
二、坚持“差异化”原则和“量身定制”策略 |
三、推出更具包容性的“邻国的邻国”概念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英文首字母缩略词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欧盟共同防务视阈下的“永久结构性合作”机制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永久结构性合作”的生成逻辑与建构路径 |
二 “永久结构性合作”机制的特征 |
三 “永久结构性合作”的进展、局限与前景 |
结 论 |
(6)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下的差异性一体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 |
四、论文结构 |
五、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差异性一体化与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概念界定与演进逻辑 |
第一节 欧盟差异性一体化的内涵与形式 |
第二节 欧盟差异性一体化的历史演进及形成逻辑 |
第三节 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下的差异性一体化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丹麦在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中的“例外权”及其实践 |
第一节 丹麦的欧盟政策 |
第二节 丹麦在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中的例外权 |
第三节 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下丹麦“例外权”的实践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建设性弃权与塞浦路斯的实践 |
第一节 “建设性弃权”出台的背景 |
第二节 《阿姆斯特丹条约》引入“建设性弃权” |
第三节 塞浦路斯的建设性弃权实践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里斯本条约》与欧盟“永久结构性合作” |
第一节 “永久结构性合作”的提出 |
第二节 《里斯本条约》与“永久结构性合作”的确立 |
第三节 “永久结构性合作”的启动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差异性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
第一节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对差异性一体化的影响及其前景 |
第二节 差异性一体化对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影响及其前景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欧洲防务合作深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框架和论文结构 |
五、难点和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关于欧洲防务合作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世界主要多边防务合作机制与形式 |
一、无约束力的防务对话论坛 |
二、未产生实际作用的防务共同体 |
三、特定领域的防务合作 |
四、完全意义的军事同盟组织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防务合作的内涵 |
二、欧洲防务合作的范围界定 |
第二章 冷战期间欧洲防务合作发展历程 |
第一节 从《敦刻尔克条约》到《布鲁塞尔条约》 |
一、英法敦刻尔克同盟关系的缔结 |
二、布鲁塞尔条约组织的建立 |
第二节 煤钢共同体六国建立“超国家”的欧洲防务集团的尝试 |
一、普利文计划 |
二、《建立欧洲防务共同体条约》 |
第三节 1954年巴黎协定的签署与西欧联盟的诞生 |
一、艾登计划的提出 |
二、《巴黎协定》与西欧联盟的诞生 |
三、冷战期间西欧联盟的主要活动 |
第四节 冷战期间欧洲防务合作实现程度的评估 |
第三章 冷战后欧盟防务合作深化的进展 |
第一节 西欧联盟的演变 |
一、欧盟与西欧联盟的密切联系 |
二、西欧联盟使命的结束 |
第二节 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 |
一、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的法律依据 |
二、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的机制安排 |
三、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的实践行动 |
第三节 “欧洲军”的梦想与实践 |
一、“欧洲军团”的组建 |
二、“欧盟战斗群”的发展史 |
三、建立一支“真正的欧洲军队” |
第四节 永久结构性合作的提出与部署 |
一、“永久结构性合作”的含义及运行机制 |
二、永久结构性合作的进展情况 |
三、对永久结构性合作的评价 |
第四章 不同时期欧洲防务合作程度的比较研究 |
第一节 防务合作机制的正常运行 |
第二节 在共同决议下进行机制革新 |
第三节 防务合作机制的应用与实践 |
结论 |
参考文献 |
(8)地缘政治竞争中的“软制衡”与“新遏制”:欧美对俄罗斯政策比较研究(2000年至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本选题的现实意义 |
(二)本选题的学术价值 |
(三)关于研究时段的选取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关于跨大西洋同盟存续问题的研究 |
(二)关于欧美与俄罗斯关系的研究 |
(三)关于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研究 |
(四)关于俄格战争和乌克兰危机的研究 |
三、本文基本假设、主要概念和变量选取 |
(一)基本假设 |
(二)主要概念 |
(三)影响欧美对俄政策差异的主要变量 |
四、研究思路和内容 |
五、本文研究方法 |
六、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2000年以来国际秩序的变化与欧美俄对外战略的调整 |
第一节 国际秩序的变化 |
一、国际体系的重构 |
二、地缘政治竞争与欧亚大陆地缘环境的重塑 |
三、美欧同盟的延续与分歧 |
第二节 欧盟一体化的深化与面临的挑战 |
第三节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
第四节 普京上台后俄罗斯重塑大国地位的努力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欧美与俄罗斯结构性矛盾的激化:欧美对俄政策趋硬 |
第一节 20世纪90年代美欧的对俄政策 |
第二节 欧美与俄罗斯矛盾激化的过程 |
一、2000年至2008年 |
二、2008年至2014年 |
三、2014年至今 |
第三节 欧美与俄罗斯矛盾激化的原因 |
一、欧美与俄罗斯的结构性矛盾无法调和 |
二、“双东扩”与地缘政治博弈的强化 |
第四节 欧美政策趋硬对俄罗斯产生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欧美对俄政策特征的差异 |
第一节 “软制衡”:欧盟对俄政策选择 |
一、欧盟对“软制衡”政策的选择 |
二、欧盟内部关于对俄政策的博弈和协调 |
三、欧盟对俄“软制衡”的政策体现 |
第二节 “新遏制”:美国对俄政策选择 |
一、美国对俄“新遏制”政策的选择 |
二、美国对俄“新遏制”的政策体现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欧美对俄政策差异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安全威胁的感受度差异 |
一、实力差距 |
二、地缘环境因素 |
三、安全认知差异 |
第二节 经济依赖度差异 |
第三节 战略文化差异 |
一、战略文化中的单边与多边 |
二、战略文化中武力的使用 |
第四节 决策与执行能力差异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案例分析:俄格战争与乌克兰危机中的欧美对俄政策 |
第一节 俄格战争中欧美对俄政策比较 |
一、俄格战争爆发及欧美俄的纷争 |
二、美国的对俄政策 |
三、欧盟的对俄政策 |
四、欧美对俄政策的比较 |
第二节 乌克兰危机中欧美对俄政策比较 |
一、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及其地缘政治意义 |
二、美国的对俄政策 |
三、欧盟的对俄政策 |
四、欧美对俄政策的比较 |
第三节 西方与俄罗斯会出现“新冷战”吗?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特朗普上台后的美欧俄关系 |
第一节 欧美关系面临新的挑战 |
一、原有矛盾的加深——利益分配的分歧加深 |
二、新矛盾的产生——特朗普的“另类”风格 |
第二节 特朗普执政以来欧盟和美国的对俄政策比较 |
一、欧美对俄罗斯的态度和政策 |
二、欧、美、俄在“北溪-2”问题上的角力 |
第三节 欧美俄关系的未来走向 |
一、美俄竞争日趋激烈 |
二、跨大西洋关系“变局”还是“延续”? |
三、欧俄关系的调整 |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欧盟南海政策中的美国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理论与方法 |
四、研究资料与研究价值 |
第一章 美国因素形成的政策背景 |
第一节 美国因素的形成与变迁 |
第二节 欧盟南海政策形成的历史轨迹 |
第三节 美国因素发挥作用的渠道 |
第二章 政策框架引导者:2010-2013年 |
第一节 局势判断 |
第二节 利益诉求 |
第三节 基本立场 |
第三章 强硬表态助推剂:2013-2017年 |
第一节 南海岛礁建设 |
第二节 南海仲裁案 |
第三节 航行自由行动 |
第四章 “印太战略”对欧盟南海政策的影响(2017年以来) |
第一节 欧盟对“印太战略”的认知与回应 |
第二节 升级法理与舆论攻势 |
第三节 鼓励成员国配合军事行动 |
结语 |
附: 质性数据分析操作方案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跨大西洋关系之变与欧盟战略自主的悖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意义 |
二 现有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理论借鉴 |
第一章 二战后纷争不断的跨大西洋关系 |
一 二战后与冷战时期:“追随强者” |
二 冷战后的美欧关系:跨大西洋关系制度化的加强 |
三 “9·11”及其后:美欧关系之变与大西洋同盟的危机 |
第二章 欧洲被迫在跨大西洋关系中走向独立 |
一 从奥巴马到特朗普的转向:美国背向欧洲 |
二 “独立的欧洲更符合美国的利益”? |
三 欧盟走向战略自主(EUROPEAN AUTONOMY) |
第三章 欧盟战略自主的悖论:走向“分合”的欧盟成员国 |
一 债权国VS.债务国 |
二 “安全提供者”VS.“安全消费者” |
三 欧盟全球战略VS.民族国家利益 |
第四章 欧盟战略自主的悖论:机制与领导力之困 |
一 欧盟委员会:地缘政治转向的决策困境 |
二 英国脱欧——德、法领导的共识与分歧 |
三 德国霸权的悖论 |
结语 |
1、欧洲从战后与美国的跨大西洋特殊关系走向独立 |
2、欧洲战略战略自主愿景的现实悖论 |
3、展望:中美欧三边关系的变化与中欧关系前景 |
后记 |
参考文献 |
四、从欧盟防务合作看欧美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英国脱欧对欧美关系的影响[J]. 张蓓. 国际问题研究, 2022(01)
- [2]美国对欧洲防务自主的认知与政策立场探析[J]. 王振玲. 国际关系研究, 2021(05)
- [3]德国北约政策研究(1990-2020年)[D]. 王海涛.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4]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研究[D]. 丁鹏. 山东大学, 2020(02)
- [5]欧盟共同防务视阈下的“永久结构性合作”机制探究[J]. 赵怀普. 欧洲研究, 2020(04)
- [6]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下的差异性一体化研究[D]. 赵健哲. 外交学院, 2020(08)
- [7]欧洲防务合作深化分析[D]. 陈婷婷.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 [8]地缘政治竞争中的“软制衡”与“新遏制”:欧美对俄罗斯政策比较研究(2000年至今)[D]. 宋芳. 南京大学, 2020(04)
- [9]欧盟南海政策中的美国因素[D]. 敬璇琳. 南京大学, 2020(06)
- [10]跨大西洋关系之变与欧盟战略自主的悖论[D]. 熊婧. 南京大学, 2020(02)
标签:军事论文; 地缘政治论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论文; 北约成员国论文; 德国军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