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价值链的零售企业创新路径研究综述_企业创新论文

基于创新价值链的零售企业创新路径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零售企业论文,路径论文,价值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零售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先导产业之一,直接影响和带动经济总量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直接关系到居民生活品质。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零售信息的传递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零售企业发展迎来了诸多的机遇和挑战,创新已经成为零售企业的必然选择。首先,基于全球化视角,零售企业创新是对独特的国内市场和广泛的国际市场融合的必然回应[1]。其次,由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进步,消费者对娱乐且互动的零售环境的需求增多[2],一方面,为保持和吸引消费者,零售企业被迫进行创新,例如开展全渠道零售[3];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促进企业活动和市场供给相融合,为零售企业创新提供了机遇[4]。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促使零售企业在商业模式、零售业态、营销理念、渠道融合和新技术采用等领域广泛创新[5]。学者们从不同视角探索了零售创新的现状和未来(如图1),为零售创新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积累了重要的成果,并提供了许多新颖的观点。

      

      但是,上述研究多基于某一领域展开,难以将零售创新活动与创新绩效联结。因而,无论是政府层面的政策制定,还是企业、产业层面的创新实践都难以将其加以利用。事实上,零售企业的创新活动可能同时涉及多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动态创新过程。因而,本文拟基于Hansen & Birkinshaw(2007)[6]的研究视角,从创新价值链(innovation value chain,IVC)的角度,将零售创新视为始于创新知识寻源,终于创新绩效获取的完整过程,在总结、分析和评价现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索零售创新路径。

      以搜索EBSCO业务源数据库为开始,我们在数据库中搜索发表于1994年1月-2015年4月的学术文章,以“创新价值链”和“零售创新”“零售业创新”“零售企业创新”为关键词进行联合搜索,未获得相关文章;以“创新价值链”为关键词搜索,获得165篇文章。研读所获得文章后发现,近年来创新价值链领域的研究涉及范围较广,且有多篇较高水平文章,但还缺乏从创新价值链角度研究零售创新的文献。初步分析后发现,部分文章与本文的写作目的并不相关。为识别相关的文章,我们采用了以下三个额外的标准:首先,文章必须是创新价值链领域的基础性文献,或是基于创新价值链的研究,或与创新价值链包含的某些因素相关;其次,企业的创新活动被视为一项独立完整的过程;最后,文章发表的杂志必须可检索于ISI知识网络。进而排除了不符合这些标准的155篇文章,余下了10篇文章。同样以“零售创新路径”“零售企业创新路径”分别进行搜索,最终获得文章9篇。

      通过阅读19篇样本文章,我们对基于IVC零售企业创新路径的研究有了一定的了解,因而扩大了相关文献搜索范围,例如IVC的某一阶段,或者某些因素,这帮助我们发现了前期搜索中未能获得的文章。最后共得到样本文章61篇,这些文章为基于IVC的零售企业创新路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价值链

      创新价值链的概念源自价值链。Hansen & Birkinshaw在1997-2007年间,进行了五项针对企业创新有效性的大型研究。通过对北美和欧洲30多家跨国公司的调查,于2007年最早提出了全面的创新价值链的概念,并建议将创新过程视为由知识寻源(knowledge sourcing)、创意转化(idea conversion)和创新扩散(innovation diffusion)三个阶段构成的创新价值链(IVC)。在这三个阶段管理者必须完成六项任务:创意的内部寻求、跨部门寻求、外部寻求、创意的筛选、开发及其推广。这六项任务构成了完整的创新价值链[6]。IVC展示了完整的创新过程,并体现出创新过程中各个重要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7]。这将有助于企业明确现有的创新准备,查明企业面临的独特挑战,并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法。本文的研究也将遵循这一理论框架。

      以这一理论框架为基础,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IVC展开了实证研究。已有实证研究一方面定位于区域层面,或界定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探索保持区域竞争优势的路径[8],或基于区域视角,探索创新价值链三阶段的链式关系[9],同时还有一些研究基于区域创新的特点以及创新价值链自身的不足,对创新价值链加以补充和修正[10-11];另一方面定位于产业层面,主要聚焦于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于IVC视角,研究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12]。

      与之相似,在零售创新领域,创新过程的研究同样受到许多学者的重视。虽然不同学者对于零售创新过程的划分各不相同,但普遍包含了创意的产生、转化和推广等阶段(见表1)。

      

      可见,针对零售创新的研究,也认可零售创新的过程性,现有阶段划分也存在类似IVC的观点,但还缺乏明确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基于IVC的角度研究企业创新,有助于系统地理解从创新知识寻源到创新产出、创新绩效这一完整的体系,正在成为创新领域研究的一个很有意义和前景的方向。同时,基于IVC视角对零售企业创新的研究还较为分散,值得深入和系统地探索。

      三、基于创新价值链的零售企业创新

      (一)零售企业创新的知识寻源

      创新知识寻源是指企业对于创新所需知识的获取。最初,学者们将知识寻源阶段划分为内部研发、跨部门寻源和外部合作伙伴寻源。随着实证分析的增多,知识寻源阶段得到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对于来自企业内部创新知识的寻源,包含内部研发和跨部门协作两种途径,统称为内部寻源;对于来自企业外部创新知识的寻源,包含供应商、消费者、竞争对手、政府、科研机构等多种来源,统称为外部寻源[16]。

      从知识寻源的视角总结和分析相关零售创新文献,发现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领域。

      1.消费者对零售企业创新的影响

      目前,零售企业的创新策略已经从“为了消费者创新”转变为“与消费者一起创新”,在创新过程中“与消费者共同创造知识”。学术界普遍认同顾客是创新知识的来源并对零售企业创新产生重要影响的观点,相关研究方向涵盖了顾客知识源地位、影响方向、影响过程等方面(见表2)。

      2.供应商对零售创新的影响

      零售企业为顾客创造价值需要得到供应商的支持。供应商的重要性,一方面体现为其主导的创新在零售创新中占绝大多数;另一方面体现为零售企业与供应商的合作交流,甚至组建联盟[26],对零售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越来越大。

      具体而言,供应商对零售企业创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创新思想、物流与消费者需求、创新成功的可能性等方面,相关研究领域的主要观点如表3所示。

      3.技术对零售创新的影响

      随着人们对“技术”含义认识的逐步深入,在“技术论”的研究中产生了“硬技术”和“软技术”的概念。

      

      

      “硬技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是实际的科学技术。零售企业对先进科学技术的认知程度,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绩效。“软技术”以马庆国等(2005)[30]的观点为代表,是指为了某一目的,协调不同操作者(人)之间,以及操作者与工具之间进行共同协作的规则体系。Tether(2005)[31]认为,服务业创新主要来源于“软技术”,不仅来源于内部资源,如R&D活动、员工素质等,还来源于与外部结点的合作交流,如与供应商、客户、中介机构等结点的交流互动。

      不同类型的技术对零售企业创新的影响也有所不同(见表4)。

      总的来看,国内外学者在诸多方面探索了企业创新知识的获取,认为知识寻源受到创新知识特征、企业吸收能力、外部合作伙伴特征、创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针对零售创新来源的研究也普遍认为零售企业创新知识的来源包括内外部诸多方面,并基于不同的视角提炼出了一些来源因素。但从零售创新的视角来看,现有研究尚处于离散阶段,未提出完整系统的零售创新知识来源体系,缺乏对各个创新知识源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更缺乏不同知识源对创新效率影响的研究。

      (二)零售企业创新的创意转化

      产生众多的好创意是一件事,如何处理创新则是另一件事。如果没有建立有效的筛选和资助机制,新奇的想法难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将成为制约企业创新的瓶颈和障碍。当这一情况传达至员工,则更会影响创新价值链的上端,最终导致创意的枯竭。

      创意转化是实现零售创新的必经阶段,也是联系创新知识寻源和创新扩散的重要桥梁。创新价值链将创意转化划分为创意筛选和创意发展两个部分。

      1.创意筛选

      创意筛选是产品开发过程中对新产品的初步筛选,主要意义在于剔除那些明显不合理的创意,为生成产品具体概念降低不确定性、减少工作量。在本质上,创意筛选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跳出“窠臼”进行工作,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

      对于如何进行创意筛选,最初普遍接受的观点认为,创意筛选主要是依赖直觉感受,根据经验进行调整。Cooper(1990)[38]提出了“阶段—关卡”(stage-door)理论,并概念性地提出了创意的两层筛选,即在将创意建立为商业案例、进入实质开发前,对创意有效性进行二次审查,这将有助于降低新产品开发的故障率。随后,关于创意筛选技术手段的研究逐步增加(见表5)。

      特别地,廖瑞聪(2007)[42]认为,创意筛选与评鉴的目的是找出最强、最具前景的创意,淘汰无法商业化的创意。这种筛选与评鉴创意的模式,除了运用技术手段,还需要参以机会辨识、商业评估、企业开发策略、技术能力负荷、创意商品化的商业能力等。

      

      

      2.创意发展

      无论对创意的筛选有多完善,创意仍需进一步发展为可获得收益的产品、服务和过程,即创新产出。IVC认为不同的创新知识对创新产出的影响不同,同时影响创意发展的因素还包含企业资源基础(firm resource base)、企业吸收能力、政府支持、区位因素(locational factor)等。

      关于创新知识,首先,零售企业可以将其运用于服务创新、过程创新,包括零售销售方式、零售企业内部管理手段及管理方式、企业经营理念等等[43]。其次,零售企业还可以与制造业合作,间接促进产品创新[44]。比如大型零售商利用自身拥有的稀缺的顾客信息资源与人力资本要素,为生产者提供零售、物流、消费信息,影响产品开发,强化专业分工优势[45]。同时,随着零售企业自有品牌策略的逐步推行,创新知识更可以直接指导自有品牌的产品创新,通过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增强顾客忠诚度,最终实现竞争力的提升。

      在企业资源基础方面,零售创新的研究多是与企业规模相关的。汪旭晖、徐健(2009)[46]认为,零售企业的自主创新需要相当高的投入成本,小企业往往难以负担,其研究发现零售企业规模是对中国本土零售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影响最大的微观因素。在企业规模与零售创新的具体关系上,考虑到企业规模与创新成长在速度和时间上的差异,Dunne & Hughes(1994)[47]、Geroski(2000)[48]为二者存在负相关关系;杨宜苗(2010)[49]等的研究则发现,在中国本土零售企业中二者显现出正相关关系,可能的原因是中国零售企业规模尚未扩张到最优边界。

      关于企业吸收能力,Cohen & Levinthal(1990)[50]第一次正式提出吸收能力的概念。Murovec & Prodan(2009)[51]将企业吸收能力划分为需求拉力(demand pull)和技术推力(science push)两种,通过跨文化结构模型,证明企业吸收能力与创新产出(包含产品创新、过程创新)有着正向相关关系。

      在政府支持方面,王俊(2010)[52]运用我国28个行业大中型企业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政府R&D补贴对企业R&D投入及自主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政府R&D补贴对企业R&D投入的正面激励效应是显著的,然而,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作用却是不显著的。刘小元、林嵩(2013)[53]进一步分析了地方政府行为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支持地方政府补贴的激励效应假说,并证实地方政府提供的所得税优惠能促进创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同时,地方政府行为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均存在时滞性。特别地,Geroski(1990)[54]的研究表明,严格的监管环境有可能限制企业的创新能力。

      在零售企业创新的创意转化阶段,首先,针对零售企业创意筛选的研究仍很少见。其次,对于创意发展的研究也存在不足,很少有研究涉及创意资助,在创意的实施中亦未作足够说明。最后,关于创新产出,一方面缺乏统一的零售创新产出概念,更多的研究关注于产品创新,对过程创新重视不足;另一方面对于影响创新产出的创新知识来源未能综合考虑,可能的原因是知识寻源阶段的研究尚不完善。基于IVC视角,可以从多角度开展零售企业创意转化阶段的相关研究,例如,零售创新的创意筛选影响因素和筛选机制、零售创新知识来源与创意筛选的关系、零售创新的合作机制与创新产出关系等,也可以探索零售企业的创意筛选技术手段,提升零售企业的创意筛选效率和效果。

      (三)零售企业创新的创新扩散

      在创意转化阶段后,企业获得的创新知识已转化为具体的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代表着新的市场提供物,通过创新扩散它们将被企业内外部的相关人员所接受,最终获得创新绩效,实现企业创新。

      创新扩散是创新价值链的最后一个部分。对创新扩散的研究始于1903年Tarde发表的著作《The Law of Imitation》。此后,Rogers(1992)[55]的研究标志着创新扩散理论正式诞生。Rogers(1992)[55]将创新扩散定义为,创新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某种渠道在系统成员中进行传播并被成员接受的过程。影响创新扩散的因素包括创新的特性及创新企业的行为、创新的采用者/消费者、网络结构、竞争合作、知识溢出、空间特征和宏观环境。Wejnert(2002)[56]为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研究建立了概念框架,将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归结为三种:创新本身的特征、创新者的特征和创新环境背景的特征,进一步解释了这些因素对相关人员接受创新可能产生的影响。该文献分析强调,创新扩散领域的研究需要更系统地了解扩散变量的互动特征、扩散变量的控制功能和创新者特征对扩散速率的影响。

      创新扩散阶段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区位因素等(见表6)。

      零售企业创新扩散的主要特征在于它是典型的逆向创新过程。Barras(1986)[59]的逆向产品周期理论认为,信息技术是服务创新的巨大推动力。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作为服务业的零售业,从组织、过程和资源来看,创意产生和评价是试验性、渐进的和投入少的阶段,将创意在整个零售业务组合中执行和扩散却需要大量的投入和长期的努力。例如,1994-2006年,Tesco用了将近12年,才在其全部零售系统中推广了快递商店。这与制造业的过程恰好相反,制造业创新的研发阶段是创新投入最多的阶段,在新产品投放后就是投入较少的渐进的产品改进阶段[15]。

      关于零售企业创新绩效的评价指标,因为对零售企业创新产出的定义可能使用到不同的概念,分析零售企业创新绩效特别具有挑战性。研究人员往往只青睐于某一个替代概念,进而将其视为零售企业创新产出。Triplett & Bosworth(2000)[60]叫认为,零售商的主要功能是将其拥有的产品所有权转移给最终消费者,一般表现为直接出售产品,因而销售量是衡量零售企业创新产出的常用指标。Manser(2005)[61]则偏好构建多因素生产力(MFP)模型测量零售企业产出,从而将产出和所有用于生产的输入相连接。

      

      

      在创新扩散阶段,对于零售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和评价指标的研究都存在不足,如影响因素不完善、评价指标不统一等。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对于创新绩效的来源还缺乏清晰的认识。从IVC视角考虑,创新绩效是来自于IVC三个阶段的系统协调,而这正是零售企业创新绩效提升的关键问题。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基于IVC对国内外学术界关于零售企业创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括和总结(见表7)。

      通过分析可知,零售企业创新是一项完整和动态的活动,其创新过程沿着知识寻源、创意转化、创新扩散这三个路径和阶段,且每一阶段均具有诸多不同的影响因素。IVC已经成为创新领域,尤其是创新绩效领域研究的一个新的视角和方法。根据前文论述,未来零售企业创新可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

      第一,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相结合,解构零售企业创新的知识寻源活动,厘清不同寻源活动的相互关系;结合开放式创新理论,加强和利益相关方的合作与交流,重构零售企业创新知识的来源结构。

      第二,重视零售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考虑不同创新知识的互动性,在此基础上应用IVC确定创新产出,建立具有传递反馈信息功能的动态评价模型,以确保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的成功。

      第三,定量研究零售企业创新绩效,构建合理、全面的创新绩效指标体系。通过IVC实现零售企业创新的优化与管理,控制关键增值环节,以增强竞争优势。

标签:;  ;  ;  ;  

基于创新价值链的零售企业创新路径研究综述_企业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