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城市绿色文化领域--关于人文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_人文论文

构建城市绿色文化领域--关于人文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_人文论文

构造城市绿色文化原野——关于建设人文城市的一点断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市论文,断想论文,原野论文,人文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一种要素,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必须经历的过程。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肇始 于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城市发展史表明,城市发展的模式、形态应该是丰富多 彩的,有个性的,而不能是单一的。城市的规模、建筑等,是一个城市的“形”,而城市的 人 文素质与人文内涵,则是一个城市的“神”、一个城市的生命、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品位、一 个城市的绿色文化原野。

我们知道,城市化进程,在本质上应该是一个“自然”过程,但是,当今世界现代化后发 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往往过多地加入了人为因素而被大大加快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亦是 如此。城市化快慢之利弊,是另一需要专门讨论的问题,这里提出的是,在这种快速的城市 化进程中,人的智慧参与(表现为对城市发展的设计、安排、导向)怎样把握方向、怎样真正 合符城市发展的内在逻辑、怎样真正符合人性化的生存要求?无疑,建立人文城市,应该成 为我国新世纪初叶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

经过九十年代的大发展,上海已初具现代化世界大都市形象。依据美国学者英克尔斯提出 的十项标准,上海已名副其实进入中等发达程度。在全球83个最主要城市的比较中,上海的 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居第27位,为中上水平。但是应该看到,上海在建设“经济中心”的 同时,如何恢复昔日“文化中心”地位的辉煌,还需大手笔式的勾划。

历史上,上海是文化的前卫场所,是人文精神十分强健的地方。电影、文学艺术、服饰文 化、器物文化、建筑等,无不在全国称得上是“领新标异二月花”。海派文化相当鼎盛,名 人名家甚至大师级人物层出不穷,作品蔚为大观。今天,上海正在朝着“三个中心”目标进 发,但是,上海如果不能成为一个文化权威城市,上海就失去了它应有的神韵和灵魂。

目前上海已处于商业城市的成熟阶段。但只有步入了人文城市,城市的发育才算真正步入 健康阶段。人文社会是比商业社会更为完善、更为人性化的社会。人文社会与商业社会一个 很大的不同,就是商业社会以经济化、数字化、技术化、明星化、功利化为主要特征。例如 铺天盖地的商业广告、各式明星的前台炒作、市俗化的电影、电视剧和各种娱乐成为流动的 社会景观,“明星”门牵引着社会大众的生活和艺术口味。人文社会则注重历史文化底蕴的 生态性构建,以人文化、人性化、自然化、情调化、大众化、生活艺术化为主要特征,文化 在生活中如影随形,文化是生活化的,生活是文化化的。人的身心是开朗的、开放的,健康 的,经典的文学、艺术、传统的历史文化、大师(和大师作品)与普通公民,是社会精神前台 真正的主角,品位文化成为市民的旨趣。“明星”围着大众转(为大众服务),而不是大众围 着“明星”转。

人文城市要有一定的要素和条件。比如,有世界著名的大学,有频率较高的国际文化交流 活动,有标志性的、世界知名的文博事业,有世界知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剧作家、音乐家 、历史学家等等。今日世界,真正有影响的世界性大都市如纽约、巴黎、法兰克福等,都是 人文城市,有着巨大的文化流通量。伦敦有称誉于世的创立于1168年的牛津大学和创立于12 09年的剑桥大学,有世界著名的博物馆、图书馆30多座。其大英博物馆保存着世界一流的艺 术和文学珍品。其每万人有在校大学生530人,拥有博物馆、影剧院0.5个。伦敦还是世界上 最大的书报出版中心之一,每天全国性报纸的印量在1500万份,仅5家最大的出版公司每年 就出版4万多种书籍。纽约也是世界有名的文化中心城市,仅影剧院、音乐厅、歌剧院就有4 00多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纷至沓来,各种文化流派交融聚汇,文化影响波及全球。那里每 万人有在校大学生560人,拥有博物馆、影剧院分别为0.3和0.5座。电影、电视、戏剧、广 告、时装、设计等文化功能都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上海目前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127人, 博物馆、影剧院分别为0.04和0.19座,有大型标志性图书馆、博物馆3座,主要影剧场40多 所,每天发行报纸也只有500万份。文化含量与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城市的差距并不太小。

伦敦是文学城市,是戏剧城市,是大学城市。巴黎是服饰城市,又是文学城市。维也纳是 一座音乐城市,是一座历史文化城市。它们也都是国际文化交流城市。上海目前是什么样品 位的城市?是文学?是服饰?是音乐?好象都有一点,但似乎都还算不上。当然,这绝不是说这 些年上海文化建设成就不辉煌,只是说上海在人文建设方面还任重道远。

人文城市实际上是文化城市、典故城市,戏剧城市,音乐城市,园林城市,也就是学习型 城市、艺术型城市、情调型城市、浪漫型城市、绿色型城市,总之,它是名副其实的高品位 “生活型”城市。它不仅是人们五光十色优裕的物质生活场所,也是人们徜徉其中的“心同 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见底清”的精神家园。生存其中的居民,不仅是一种“物质化生存” ,更是一种“精神化生存”,是一种绿色文化原野上的人性化生存。

一个城市的庞大的框架可以在一定时期内搭建起来,可以迅速扩张,但是一个城市的内蕴 性东西,不是立马可以塑成的。或许有人会说,先搞好城市的“硬件”,至于其它,则可以 慢慢发展起来。但是事实上,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人文含量乃至标志性的文化艺术大师(我们经常强调实体性的“标志性建筑”,但较少顾及人文意义上的“标志性建筑”),绝对 不是一个时期可以“出形”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认同了这样一种理念:人文精神和文化品味,是一个城市的根基与 灵魂。一个城市的现代化,除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科学技术处于前沿地位 这些重要要素外,还必须具备这样一些同样重要的要素:历史文化在生活中重视度高、社会 环境的高度人文化、文化的高度覆盖率(如理论研究、文学发展、高雅艺术、新闻出版、文 博事业高度发达)、教育的高度普及、居住方式形成独特风貌、市民生活富有情调,旨趣典 雅等。

人类城市的演进史表明,城市的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命题,也是一个人文命题;不仅有 着其经济逻辑,更有着其人文逻辑。所以,一个现代城市的发展,决不仅仅是太多、太拥挤 的摩天大楼之类,也不仅仅是五光十色的繁华商圈什么的,更重要的指标,是看是否合符人 性 化的生存,是否有助于良性发展人性。如果一个城市中只有很小的群体能欣赏贝多芬、巴赫 、柴可夫斯基,只有很少的群体能读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鲁迅,只有很少的人走进图书馆 、博物馆、美术馆(顺便提及,如果这些场所的活跃着的主体不是市民,而只是各种各样的 官方活动等),那么这个城市离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可能还有相当远的距离。

仔细分析起来,现在国内很多城市在形貌上,都发展得相当快,其所缺的,就是其中的人 文内容了。现在我国各地的城市规划中,对人文建设一般都顾及较少。如上海而言,就目前 的规划,到2015年,上海将基本建成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力争使城市综合竞争力达到现代化 国际大都市水平。具体目标包括人均GDP指标、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和科技贡献率、口岸进 出口总额占世界贸易的总额、国际集装箱吞吐量、城市规道交通公里数、生命质量水平、生 活垃圾无害化率、城市绿化覆盖率等内容。这些目标都是令人鼓舞、令人振奋的,但是,是 不是缺少了一些人文建设——城市“软建筑”方面的内容呢?

按城市发展的本性要求,一个城市的发展,应该有历史文化之积淀,有人文之支撑。人为 因素过多而又失偏的城市发展,往往只获得一个伴随着大量城市病的庞大的城市外壳、庞大 的框架。正如有学者指出的,现代都市的一个遗憾,是缺少精神品质,缺少历史烟雾、缺少 浪漫云气。这一点,生活于大都市的人们,已经深切地感觉到、体验到了。少了人文精神的 滋润,少了文化底蕴的支撑,城市外观建设得再华丽(少了文化底蕴,甚至城市外观建设也 会变得肤浅),总是缺了东西。那是一种没有根基的生命存在状态,不是真正的“生活”。

城市人文的特色,来源于一个城市的文化资源和历史底蕴。应该说,上海的人文资源是非 常丰富的,价值是很高的。不仅应该成“经济中心”型的世界大都市,而且应该成为“文化 中心”型的世界大都市。上海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条件,可以在现代化的行进中,大力提高城 市人文素质,确立人文城市的建设目标,率先进入人文城市的境界。这是上海这座世界性的 东方大都市所应有的胸襟、远见和品格!

标签:;  ;  ;  ;  ;  ;  

构建城市绿色文化领域--关于人文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_人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