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曾说过,在人的所有情绪中,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被人重视。而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未成年人,对知识渴望需求的同时自尊心会更强烈,当发表意见和建议时害怕教师的批评。由此可见,我们的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重视和尊重。所以,我们教师不仅要在课外尊重学生的人格,更要在课堂上用真情实意尊重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融洽、和睦、协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
在课堂上,由于学生知识的不足、阅历的肤浅等原因常常导致他们行为的盲目,产生“出格”的表现。对此,我们教师不要只想到维护自己的尊严,对学生批评训斥,从而造成课堂气氛紧张而降低教学效率,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几年的教学实践使笔者认识到,教师若在课堂上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课堂效果就非常好。以下就是我的一次课堂实录:
“老师,你讲错了!”教学十几年,还是头一次听到学生这样评价我。骞×犀利的语锋,让已有十几年经验的我还是产生了瞬间的眩晕。不过,很快就镇定下来。我想:不可能!这套教材自己已经讲过多次,知识点不可能传授错误,且听他如何说。便问:“你认为老师讲错了,是么?那你说说,错在哪儿了呢?”骞×自信地说:“按以前我们学的知识来看,苹果的个数比梨的个数多30个,那么梨的个数就比苹果的个数少30个。今天讲的苹果的个数比梨的多五分之一,那么梨的个数就应该比苹果的少五分之一呀,怎么能是六分之一呢?”听后,我笑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还没等我说话,风×站起来说:“老师讲的没错,苹果的个数比梨的个数多几分之几是把梨的数量看作单位‘1’,梨的个数比苹果的少几分之几是把苹果数量看作单位‘1’,单位‘1’不同,自然结果就不同了!”同学们纷纷站起来表示风×说的有道理。我便问骞×:“风×讲明白了么?你认为他说的有道理么?”骞×脸红了,点了点头。看到骞×不好意思了,我马上说:“骞×同学能用以往所学知识迁移类推出新知识的方法很好,今天学的分数应用题是一个特例,我们就特殊对待它!希望大家也能像骞×一样善于思考、敢于质疑,掌声送给他好么?”
虽然,课上的事件轻松解决了,但骞×抛出的大帽子依然压得我喘不过气来。骞×这孩子成绩不错,就是过于自信,说话太冲,经常是好心收不到好结果,将来到社会上会碰钉子的!放学找来骞×,对他说:“老师要谢谢你,谢谢你课堂上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来,不管对错都是对老师负责。不过,老师想给你一个建议:在指出别人错误或缺点时,不要一棒子把人打死,不要轻易下定论,要给人、给自己留有余地。如果我是你,我会直接说出自己的疑问,讨论后,对错自然见分晓,你说是么?老师希望,你在给其他老师提建议时不要直接说‘老师你讲错了’好么?如果你是老师,你的学生说你讲错了,你会是什么心情呢?”看到骞×低下了头,我赶忙说:“老师没有生你气的意思,老师是担心将来你的好心建议不被人所接受,反而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变得不和谐!老师的心情你能理解么?”骞×点了点头,说:“谢谢老师,我以后会注意!”看着骞×远去的背影,我心头亮了起来。
回想今天课堂事件能够轻松解决,得益于平时学生可以在自己的课堂上畅所欲言,这样对待突发事件时自己就不会孤立无援。作为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就必须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呼声,了解学生的想法,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比如说学习上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问题自己不能解决、生活中是不是遇到了一些小麻烦、上课老是走神是不是因为父母吵架了等等。对这些问题有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就可以对症下药,有效地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难关。这个与学生交流的过程看似简单,但是如果想要收到良好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增加教师的亲和力,使学生们真正感受到来自我们的关爱。
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学会倾听。倾听是解决课堂冲突、矛盾和处理抱怨的最好方法之一。一个牢骚满腹甚至不容易对付的人,在一个有耐心、同情心的倾听者面前都常常会软化并变得通情达理。倾听学生的辩解,倾听学生的心声,就能创造课堂教育的成功。
倾听学生心声,加强师生心与心的交流,教师才能真正走近学生。有一个故事:“孔子让一名学生负责煮粥却发现那名学生用勺子偷吃。孔子耐着性子问他为何偷吃,学生说:有一些灰掉进锅里,用勺子舀出来本想倒掉,又想起老师说过‘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所以把粥喝了。”如果孔子不是耐心询问和倾听岂不错怪了学生,而由此制定的教育措施怎能有效?
另外,作为教师也要对自己充满自信,偶发事件出现后,不要慌,要沉着冷静,迅速思考,以便应对突如其来的问题,尽量避免冲动使自己陷于被动,从而失去孩子的信任。另外,虽然我们尽力要上好每一节课,但是课堂上意想不到的事情还是难免要发生。如果是教师的责任就要勇于承认,不能讳疾忌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时时处处都要为人师表。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面前彰显教师的伟大人格魅力。课堂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了,教师就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不同的情况方法当然也不一样,教师必须在短时间内去寻找、确定一种最佳的解决方案。总之,课堂教学突发事件的处理并不是不可捉摸、无路可循,该热处理就热处理,该冷处理就冷处理该,该引导就引导等。作为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教会学生为人处世的方法,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努力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论文作者:杨新英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5年8月总第18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23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老师论文; 个数论文; 自己的论文; 课堂论文; 知识论文; 《素质教育》2015年8月总第18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