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信息系统及其设计

土地信息系统及其设计

齐艳萍[1]2007年在《土地利用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建立土地利用管理信息系统是土地管理工作向规范化、科学化发展的历史需要。世界范围内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计算机技术、3S技术的发展为建立功能全面的土地利用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成功典范。本文在讨论了土地利用分类信息标准化和土地利用管理主要业务内容“土地利用调查”的基础上,以国产GIS软件SuperMap为GIS平台,以简单易学的开发语言Visual Basic、应用广泛的数据库系统Access为软件环境,以国家土地资源行业标准《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技术规程》等为依据,采用基于组件对象的集成二次开发的方式,设计开发了一个县级土地利用管理信息系统。系统中重点实现了:(1)基于3S技术的土地利用动态变更: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变更信息源的发现,基于GIS/LIS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变更,基于GPS的野外调绘、核查及变更精度检验。实现土地利用数据的实时、动态变更,保证土地利用数据的现势性、准确性。(2)基于马尔科夫模型的土地利用预测:马尔科夫模型的时齐性、无后效性适合土地利用变化的预测,根据土地利用近期变化状态预测未来几年、几十年的土地利用状态,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利用计划的编制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提供依据。(3)基于图形、属性的简单查询统计和综合查询统计等功能。并以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为研究区域,以2003年1:1万土地利用现状成果、2004年高分辨率遥感影像SPOT5,2006年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件为信息源,在系统中实现了土地利用数据的动态变更,建立了2004年、2006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04-06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库,并以这两期数据为数据源实现了2008、2010年的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结构预测,对系统应用性做了简单测试。证明本系统在土地利用数据编辑、查询、统计、浏览、模型模拟等数据管理方面具有应用性,是土地管理工作实现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科学化的有效工具。

杨瑾[2]2000年在《土地信息系统及其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以信息化、网络化为特征的时代,土地管理工作中加强土地信息系统(LIS)的建设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在我国,无论从土地信息系统的相关理论及具体实践均存在较大的不足。本文较详细地阐述了土地信息系统的相关理论知识,结合土地管理部门的实际工作,分析了土地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及子系统的设计原则,并探讨了基于Intranet的土地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法与基本思路。首先概述了土地信息系统的概念、研究内容及建设的必要性,并总结了LIS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其次分析了LIS的设计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LIS的总体结构设计,进一步提出了系统的数据库及子系统的设计方案。最后针对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及土地管理部门的具体情况,阐述了组建基于Intranet土地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并较详细地分析了系统中的客户机/服务器结构体系和数据库的分布式管理模式,给出了面向Intranet的土地信息系统的网络结构。

张鹏[3]2012年在《基于GIS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当前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在全国广泛开展,因其工作量巨大、纸质资料繁杂、手工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手段落后等原因,以信息化为手段的管理成为国土资源部门的必然选择。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现状及系统建设基础上,指出当前项目管理和系统建设的研究热点和存在的问题。以睢宁县国土资源局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为例,基于GIS技术,结合当前主流的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以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理论方法建立以项目管理为手段,以政府服务为导向的信息系统。通过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的前期调查和资料收集,全面概括了其实际实施管理过程,并以概念模型和流程图的简化方式,描述了项目实施管理的业务流程。通过分析当前已有系统的优势和不足,结合睢宁县本土情况,对项目管理进行需求分析和规划,确立了系统建设的主要目标。根据需求分析对项目的组成模块进行了系统总体分析和设计,对数据库的设计进行了具体论述。系统功能主要设计为两大部分来实现:一是根据业务流程定制工作流,实现流程化的业务受理、审核等功能,该模块主要是根据电子政务平台进行定制或二次开发,突出工作流技术和WebGIS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以及系统与其他业务部门间的协同办公;二是由专项业务功能系统实现以图为基础管理项目,与建设用地审批系统联动管理,以及对项目库数据的管理。文中还着重强调了GIS技术在系统建设中对于图形处理操作的技术支持和对于空间数据的管理存储能力的重要性。文中重点描述了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及部分功能的实现。基于电子政务平台主要对实现项目管理的电子报件和审批流程的信息化管理,以及项目立项、行政审批和技术核查、实施进度监督、验收与成效分析等业务流程。为实现图文一体化管理,将专项业务系统设计为三个功能模块:电子地图管理模块、业务功能模块和项目库管理模块。主要实现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基本信息查询、空间分析、占用预警、占补平衡等管理,并最终为实现区域内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供决策支持。本文针对系统的各主要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以睢宁县为例,进行了系统的应用试验。

聂艳[4]2005年在《耕地质量评价的模型方法与信息系统集成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土地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其数量和质量的演变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近年来,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生态退耕政策的实施,使我国耕地整体数量呈持续下降趋势;机械、化肥、农药等高能耗工业产品的大量投入,给农业带来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耕地退化问题。如何协调耕地资源利用与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当代农学界、土壤学界以及土地管理学界的重要课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空间、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等现代高新技术和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现代科学方法得到广泛而深入应用,为面临信息时代资源环境科学的发展,展示出更加广阔的前景。本文以湖北省宜都市和江汉平原后湖农场为研究样区,综合应用计算机、ComGIS、UML、工作流、专家系统等高新技术,结合土壤、土地、景观、生态、信息和现代数学等多学科理论方法,设计并开发了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信息系统(ALEIS);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探讨了耕地质量评价、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农业生态风险评估和耕地适宜性选择方案等农用地质量的监、控、管体系的理论、模型和方法,从自然、社会、经济、环境和土地利用等多角度揭示了耕地质量的变化特征;深入挖掘了多学科交叉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方法。对于土壤学、土地科学等传统学科与地理信息学等新型学科的融合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现将取得的主要研究工作进展和结果总结如下: (1) 基于数据共享的需要,分析了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信息的基本特征,开展了数据分类与编码、数据的收集与标准化等方面的研究;借助ComGIS、UML、工作流等技术,通过概要分析、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评价等GIS开发过程建立了ALEIS。系统具有以下特点:属性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和模型库一体化管理;采用Windows的图形用户界面(UI)、向导导航与用户交互;数据库标准化、规范化,能与其他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兼容,有利于土地信息的共享与交流;采用ComGIS技术,简化开发过程,同时可以根据用户需要添加功能模块,系统的维护、扩充更加方便。 (2) 在ALEIS支持下,研究了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的定量化模型与方法。研究采用特尔斐、主成分分析等多种方法确定农用地评价指标体系和权系数,根据各指标的特性建立合理的赋值方式和量化表达方法,然后综合运用因素法、聚类分析法、模糊物元贴近度模型等数理方法划分农用地等别、级别;引入C—D生产函数法,对测得的农用地实际收益进行校正,在测算样本地价的基础上,建立农用地数字地价模型,获取基准地价。文中以湖北省宜都市为研究样区,先后

王晨野[5]2009年在《生态环境信息图谱—空间分析技术支持下的松嫩平原土地利用变化评价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半个世纪以来,松嫩平原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土地盐碱化、沙化和草原退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制约了该区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支撑,采用基于生态环境信息图谱、空间分析技术和元胞自动机等多种模型和方法进行了松嫩平原土地利用变化评价、预测与空间优化研究。以土地利用变化为研究的切入点,运用土地利用图谱模型对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时空演变过程和空间转移规律进行了剖析;运用信息图谱方法,以盐碱化土地图形为核心,衍生图形的数量结构特征、时空分布特征、尺度特征以及景观特征图谱系列,开展土地盐碱化动态变化研究;从土地利用的系统结构、功能和效益出发,构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基于Geodatabase创建生态环境信息图谱指标数据库,采用层次分析-变权-物元分析(AHP-WC-ME)耦合模型进行综合评价;运用空间分析方法,以1km×1km的栅格尺度,采用空间相关函数筛选土地利用主要影响因子;运用空间主成分分析-元胞自动机-马尔科夫(SPCA-CA-Markov)耦合模型对松嫩平原土地利用格局空间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研究;基于Matlab平台将“自上而下”的灰色线性规划模型(GLP)和“自下而上”的元胞自动机模型结合,创建了松嫩平原土地利用格局空间优化模型,对松嫩平原土地利用格局进行空间优化研究,为松嫩平原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本文综合运用多种新技术和新方法从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角度出发,系统开展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变化趋势预测和空间优化系列集成研究,从深度和广度上揭示了松嫩平原生态环境演变的规律和特征,为区域生态环境系统研究探索了一条新路,研究成果可为松嫩平原生态环境保护与重建、资源可持续利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曾洪云[6]2004年在《城乡一体化“现代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模型构建与实践》文中指出论文首先对现有地籍管理中的管理模式进行了回顾,在综合比较分析原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和土地利用现状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针对地籍中的实际需求和存在的问题,按照国家新颁布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提出建立城乡一体化“现代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意义深远,并指出建设城乡一体化“现代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内容是:建立统一的城乡土地分类体系和土地产权体系,抽取和建立基于城乡一体的“现代地籍”对象模型。 然后,文章分析了原两套系统中的分类体系和存在的问题,并详细探讨了新分类体系的特征,基于此,我们对城乡一体化“现代地籍”进行了对象抽取和模型建立,构建了基于程序描述语言的统一地权体系模型。接着,论文以连云港城乡一体化“现代地籍”工程建设为实例,设计了城乡一体化“现代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构架及功能构架,并对数据库设计进行了详细的叙述;最后,文章针对城乡一体化“现代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几个问题进行论述,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 1、比较旧地类与新地类间的差异,并提出可行的转换技术路线; 2、比较原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和土地利用现状管理信息系统间的相通和差异,以及原有系统与实际需求间的不一致,同时提出建立城乡一体化“现代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3、研究城乡一体化“现代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中所管理的地籍对象,并对其进行模型抽取和对象间关系分析; 4、研究城乡一体化“现代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地籍数据特征; 5、从系统工程的角度,设计和构建了连云港城乡一体化“现代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6、研究城乡一体化“现代地籍”系统建设过程中所必然要处理的诸如:数据接边处理、精度控制、面积计算等问题。

安守林[7]2012年在《全要素地籍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籍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的复杂的土地管理工作,常规工作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效性差。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全要素地籍信息系统的建设不仅能够辅助国土资源各部门为宏观层面的协同办公提供多要素、多层次、多时态的空间定位信息,同时为地籍管理人员在全要素地籍的静态管理和动态监测的过程中提供科学的技术手段,从而实现国土资源的精细化管理。本论文从分析传统的地籍管理工作流程出发,针对当前地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土资源部门流程化工作模式的需求,以全要素地籍管理业务流模式为基础,嵌入GIS技术,结合全要素地籍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和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在收集、调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概括了其实际实施过程。根据需求分析对项目的组成模块进行了总体分析和设计,分析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电子政务平台和全要素地籍信息系统的概念,得出了全要素地籍信息系统建设的实质。根据全要素地籍管理工作在整个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与其它业务对象之间的联系,探讨了全要素地籍的管理模型以及实现方法。通过需求分析,建立全要素地籍信息系统的概念模型、逻辑构架、体系结构,完成了本系统数据库和各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开发了全要素地籍信息系统。

张东明[8]2007年在《基于3S技术的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技术及数据处理方法研究》文中指出传统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方法由于技术手段落后、调查周期长,不能满足动态变更检测及时准确的要求。随着GPS(全球卫星定位)技术、RS(遥感)技术和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以GPS、RS和GIS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已成为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一个崭新的方向。在本文的研究中,首先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的工作流程和内、外业技术与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阐述了“3S”集成的方法、模式与应用;对GPS、RS、GIS新技术在我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方面的应用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总结和研究;结合我国现行的规程和规范,并在分析现阶段我国的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现状及要求的基础上,构建了一整套技术方案可行、技术先进的基于“3S”技术的更新调查技术路线与实现方法。对关键技术:土地利用基础图件的数字化技术、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检查与预处理技术、遥感影像的处理和正射影像的制作技术、多源信息的变化目标人机交互解译以及变化信息的提取技术、外业调查图件的制作技术、基于GPS定位的变化信息外业核实技术、GIS支持下的图件更新与统计汇总技术等技术作为详细的分析和研究,给出了其实现方法。其次,在研究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数据处理工作基础上,设计了数据采集工艺流程;以Geodatabase数据存储模型为基础,研究了基于Geodatabase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建库原理、方法和技术。最后,利用组件式二次开发技术,研究了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的方法和信息管理与处理系统的设计开发方法。在Visual Basic开发环境中利用MapObjecte控件,开发了基于3S技术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管理与变更调查数据处理信息系统。本课题重点研究利用“3S”技术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解决“3S”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集成和方法技术、作业手段和技术流程,最后利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技术建立起有一定实用功能的数据采集与处理信息系统。本文研究的成果方案可行、技术先进,可为工程作业和实践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和支持。

栗滢超[9]2016年在《空间信息技术在农地流转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生物科学和纳米技术是当今社会最重要以及发展最快的三大领域。地球空间信息科学是对与地球和空间分布有关的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存储以及应用的一门科学与技术,也称为地理信息科学或空间信息科学。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以空间信息处理为核心的地理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地质勘探、环境治理、水利普查、城市规划、土地调查等多个领域。地理信息系统存储的空间数据结合相关模型和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形成强有力的管理工具,为农业精细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当前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农业信息发展也相对滞后。土地问题作为“三农”问题的核心和基础。自1978年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伴随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要特点的承包责任制难以适应规模化、高效化的现代农业要求,全国各地随之展开了一系列农村土地流转实践活动,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参与主体多元化、流转方式多样化的特征,但农地流转规模较小、耕地细碎化以及流转信息传递不完整、农用地流转后出现“非农化”、“非粮化”等倾向也逐渐凸显。基于此,只有及时了解和掌握农地流转后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及时指导农村土地健康流转,以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本文在地理信息系统理论、博弈理论、地租地价理论、信息经济学理论等相关理论的支撑下,在对农村农用地流转综合绩效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ArcGIS的农用地流转数据库,设计开发了农地流转绩效评价决策支持系统。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如下:1、建立农地流转相关主体行为博弈模型。在对目前农地流转发展过程梳理基础上,围绕经济效益分别建立了农地流入方与农地流出方的租金博弈模型、基层组织与农地流转双方行为合法性博弈模型,分析了在不同情境下农地流转相关主体可能的行为选择,为农地流转绩效评价奠定基础。2、实证分析农地流转绩效评价问题。构建农地流转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在实地调研基础上,分别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研究调研区农地流转绩效。结果表明,模糊综合评价法有效降低了个人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该方法得到的结果更贴近实际。3、设计农地流转绩效评价决策支持系统的体系结构框架。在需求分析基础上,依据科学性、实用性、开放性、可靠性及可操作性等原则,将农地流转绩效评价模型与GIS技术相耦合,设计了基于GIS的农地流转绩效评价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对抽象数据及绩效评价结果的可视化,用此系统可以及时了解农地流转状况,为监管农地流转后的状况提供了技术支持。4、设计并建立农地流转绩效评价数据库。采用E-R模型建模法,建立了农地流转数据库概念模型,基于用户需求,设计了基于GIS的农地流转数据模型,通过数据转化、矢量化等方法建立农地流转数据库,实现对农地流转信息的及时掌握。5、完成农地流转绩效评价决策支持系统开发。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建立了荥阳市农地流转绩效评价模型,并将此模型与GIS技术耦合,开发出基于GIS的农地流转绩效评价系统,对农地流转绩效评价结果进行显示,效果良好。

罗琼[10]2008年在《网络GIS的村域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与耕地碎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实现农业信息化。用现代技术最大限度为农业服务,达到管理农业资源、指导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目的。我国对土地信息系统及细碎化进行很多研究,但是结合GIS技术研究较少,而且针对一个行政村作为示点进行调研,更是史无前例。本研究以一个行政自然村为示点,不仅考察农地细碎化情况,对农地碎化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逐步减少或消除耕地碎化、促进新农村建设和提升农业经营效率的关系;更重要探索农村地理要素的编码方法,努力构建农村数据字典,通过WEBGIS技术、数据库技术及相关技术,开发集农户、土地、农业生产经营状况三者于一体的数字农地信息系统,以便于人们及时准确掌握村域农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实现了基于网络GIS的村域土地信息系统,系统的实现有利于信息农业和精准农业的发展。本文主要作了以下工作:1.初步阐述了WebGIS技术理论和空间数据管理方式,设计了基于B/S(Browser/Server)三层体系结构和瘦客户端平台结构的村域数字农地信息系统。2.对村域土地资源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了编码,规范化了农村土地资源数据,采用Oracle Spatial数据库实现了土地资源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并建立农户基本情况及农业生产经营数据库,为实现土地、农户、农业生产经营三者信息的有效管理和应用奠定基础。3.在ASP.NET平台下,利用MapXtreme2004进行系统开发,按照系统的现实需求,系统实现了以下功能:地图加载、地图缩放漫游、显示经纬度、图层控制、空间数据查询、专题分析、信息管理和报表打印等。通过测试,系统能快速地加载村域土地资源地图,能快捷显示每个地块所属农户的基本状况及该地块的相关属性信息,执行每个地块或者每个房屋与农户的空间查询,并能对地块资源属性数据进行专题分析和打印各农户的生产经营状况及基本生活情况报表。该系统基本上实现了村域土地信息、农户信息、农户生产经营信息三者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对它们的网络共享和管理。4.针对实地情况,对农地碎化级别进行划分,将农地碎化分为四级,农地碎化程度用字母Q表示,Q越小,表明碎化程度越严重。同时制作农地碎化等级图,并分析碎化与土地利用类型及农民收入的关系,并提出减轻农地碎化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土地利用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D]. 齐艳萍.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

[2]. 土地信息系统及其设计[D]. 杨瑾. 西北大学. 2000

[3]. 基于GIS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鹏. 电子科技大学. 2012

[4]. 耕地质量评价的模型方法与信息系统集成及应用研究[D]. 聂艳. 华中农业大学. 2005

[5]. 生态环境信息图谱—空间分析技术支持下的松嫩平原土地利用变化评价与优化研究[D]. 王晨野. 吉林大学. 2009

[6]. 城乡一体化“现代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模型构建与实践[D]. 曾洪云.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7]. 全要素地籍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D]. 安守林. 电子科技大学. 2012

[8]. 基于3S技术的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技术及数据处理方法研究[D]. 张东明. 昆明理工大学. 2007

[9]. 空间信息技术在农地流转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 栗滢超. 长安大学. 2016

[10]. 网络GIS的村域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与耕地碎化研究[D]. 罗琼. 华中农业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  ;  

土地信息系统及其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