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美国出口结构研究——基于美国经济增长和汇率水平视角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经济增长论文,汇率论文,中国论文,视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80X(2009)05-0015-10
一、引言
在次级贷款危机的后续影响下,美国经济正在经历一定程度的减速,虽然美国作为中国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已经被欧盟替代,但是美国经济增长状况对中国出口行业的影响依然至关重要。美国经济增长的下滑直接导致中国出口增速放缓,并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水平是影响中国对美出口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2005年7月21日开始实行人民币汇率改革后,我国放弃了自1994年以来实行的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改为钉住一揽子货币,人民币名义汇率自此不断升值,中国对美出口的价格竞争优势不断减弱。2008年中国对美出口增速明显减缓,人民币对美元的快速升值和美国经济下滑外需缩减是造成我国对美出口规模萎缩的直接原因。其中,纺织品服装等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很多企业因此出现生存危机,面临倒闭危险,其他行业受到影响的程度差异性较大。文中将按照人均资本占有量对出口行业进行分类,选取六类具有代表性的行业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占我国对美出口份额较大的皮革、纺织品和机电器械行业,以及对美出口份额较小,但人均资本占有量较高,代表未来出口发展方向的化工塑料制品行业。为说明美国经济增长与汇率水平变动对我国不同出口行业产生的影响,本文将通过E-G两步法协整检验来说明这种长期影响的差异性,并指出我国目前的出口结构存在的问题。
二、文献回顾
中国对美贸易顺差持续多年,对美出口的产品结构也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问题之一。对我国贸易结构进行研究的主要成果有:江小涓(2007)在关于贸易结构的文章中,按照行业内人均资本占有量将制造行业进行划分,指出原本在出口中所占比重较大的一些行业都属于资本占有量低的行业,比如机电制品的人均资本占有量就低于所有制造业的平均水平。姚洋和章林峰(2008)利用中国分类企业出口海关统计数据,以Lall(2000)技术分类和产品技术复杂度指数为基础,分析了中国本土企业的贸易竞争优势和技术变迁,认为在跨国分工加剧和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下,本土企业并没有在国际分工链中成为受害者,其竞争优势在循序上升。齐俊妍(2008)研究也认为中国出口商品还是主要集中在较低技术含量类产品和部分能把生产环节分割到中国的高技术产品上。
决定一个国家商品出口的根本因素是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增长状况,贸易伙伴国经济增长迅速会带来相应的进口需求的增加,相反,贸易伙伴国经济衰退也会引致进口需求的减少。影响出口的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汇率水平,研究中学者们一般采用实际汇率水平来说明其产生的影响。实际汇率对贸易的影响大多是建立在弹性分析法,即“非完全替代模型”下进行研究的。该分析认为实际汇率的升值能够导致贸易收支恶化;反之,实际汇率的贬值可以提高一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改善国际收支。1976年,国际货币体系进入到浮动汇率制度下,研究短期实际汇率波动对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的文献也逐步增多。学者们以不确定条件下厂商决定理论为基础,认为汇率波动的风险会影响利润,进而影响进出口双边贸易。虽然很多研究表明人民币汇率对我国贸易收支不存在显著影响,但是卢向前和戴国强(2005)运用协整向量自回归的方法按月度数据对1994-2003年的人民币对世界主要货币的加权实际有效汇率与我国进出口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的实际汇率对我国进出口存在显著影响,人民币实际汇率的波动对进出口的影响存在J曲线效应。国外研究实际汇率对出口影响的文献所得结论也不一致。Chou(2000)说明了汇率波动对长期的总出口、制造品出口和矿产出口存在长期的影响,但对食品、饮料、烟草等却不明显。Marquez and Schindler(2007)研究认为,人民币升值10%可能减少中国对外出口1%,进口行业却不存在如此的显著特点。
通过研究已有的一些学术成果,我们发现目前对我国出口贸易结构转型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的研究较少,并且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贸易伙伴国经济增长和汇率水平对进出口贸易整体的影响,很少涉及行业分类研究。本文将参照已有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最新进展,采用月度数据对我国出口行业进行分类讨论,研究美国经济增长和汇率水平对我国不同出口行业的影响程度,通过定量分析说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
三、中国对美出口结构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美出口规模迅速扩张,贸易顺差持续增长,而且对美出口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初级产品占总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制成品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成为我国出口的主导产品。总体而言,我国对美出口在持续增长的过程中具有以下特征:
(1)对美出口总额贡献最大的贸易方式是进料加工贸易,2003年以来一直保持在50%以上(图1所示)。进料加工贸易作为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与大国贸易利益所得是相悖的,这说明我国在核心技术和自有品牌上严重匮乏,本国企业在受到外部不确定因素冲击时引起波动的可能性较大。我国对美贸易顺差的一个重要来源是纺织品服装等商品的出口,即海关代码中的第8类、第11类和第12类商品,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制造业中人均资本占有量最低。 图2显示在此类商品的出口额中一般贸易的比重有所提升,来料加工装配和进料加工贸易的比重有下降趋势,但是所占的比重依然较大。机电类商品(第16类出口商品)在我国对美出口份额中比例最高,而贸易方式上则是严重依赖进料加工贸易,所占比重更是超过60%以上(图3所示)。
图1 2001-2008年三种主要贸易方式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例
注:2008年数据不包括12月份数据,下同。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整理。
(2)我国很多出口行业在国际分工中尚处于低端位置,产品附加值不高,海关代码中的第16类机电产品类就是典型的低附加值行业。虽然机电产品出口已经成为拉动我国外贸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实际上是源于跨国公司为完成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资源配置而进行的海外转移,多数商品正处于技术成熟阶段,劳动密集程度远高于制造业的平均水平。在国际上,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发展中国家就凭借低成本的比较优势,通过加工装配和进料加工的贸易形势参与到这类产品的国际分工中(图3所示)。在Lall et al.(2006)的研究中发现,世界上45%的电子产品的出口来自于发展中国家,这反映出发展中国家虽然已经参与到国际分工中,但是却不能保证出口产品的技术水平高,获得的增加值多。我国目前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很多原本属于高技术的产品在中国进行生产所带来的附加值远低于在很多新兴工业国家带来的价值增加水平,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充当加工装配的角色,国内企业完全可以在没有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的情况下进行生产,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严重依赖劳动力优势。
(3)我国对美出口商品的技术结构不合理。与其他国家或经济体相比,我国的中等和中低技术产品的出口所占比例最大,机电产品、服装纺织品等是我国对外出口比重最高的两项,但是这两项出口行业人均资本占有量在整个制造业中处于较低位置,商品技术含量也不高。与东盟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出口商品技术结构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中高技术产品出口份额小。虽然2007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30.1%,但是真正能够衡量出口商品技术含量的指标不是反映在出口商品的价值上,而是产品生产的增加值。2007年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出口在高技术产品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为80.4%,但就生产的实际情况来看,外商独资企业是出口的主体,这些产品在中国进行生产的部分并不是科技含量很高的环节,多是进料加工再出口,真正的核心技术并不被中国本土企业掌握,国内生产中实现的价值增加量不高。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以后的20年间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并没有像韩国、中国台湾,甚至东盟实现明显的技术升级,出口行业的技术水平依然较低。
次级贷款危机爆发后,美国经济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外需也因此急剧下降。作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之一,我国对美出口规模急剧萎缩,尤其是纺织品服装行业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在我国沿海地区甚至出现大量服装加工企业倒闭。不过并不是所有出口商品都面临同样遭遇,对于一些技术和资本含量较高的行业,还是可以保持比较稳定的增长,出口波动较小,但是此类商品目前占我国对美出口的份额较小。另外,人民币对美元的不断升值是造成我国对美出口价格优势削减的另一重要原因。我国对外出口数量扩张的优势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暴露出很多问题,为研究美国经济增长和汇率水平波动对现有出口结构产生的影响,本文将通过下面的模型进行数量上的分析。
四、模型设定
一般出口需求模型都是建立在两国产品不完全替代基础之上的,即国内出口商品和国外生产的商品是不完全替代的(Goldstein and Khan,1985;Rose,1991),本文也同样在此框架下进行研究。
假定1:外国进口需求是外国居民收入水平、两国物价水平和名义汇率的函数,即外国进口需求方程为:
X=X(Y*,p,p*,e)(1)
其中X表示外国的进口需求,Y*表示外国名义居民收入,p表示本国物价水平,p*表示外国的物价水平,e代表名义汇率。
假定2:外国的进口需求等于国内的出口。
由于文中后续研究采用的均为实际变量,因此外国的进口需求函数将改写成:
x=x(y*,s)
(2)
其中x=X/p,y*=Y*/p*,s=e·p*/p,分别代表实际出口额、外国实际居民收入水平和实际汇率。显然,进口需求随着外国实际居民收入的增加而增长,实际汇率的贬值也会带来进口需求的增长,即:
-
由于数据数量的限制,滞后无限期的设定将被简化为有限期,最后模型的设定形式为:
式(7)将成为本文研究美国经济增长状况和汇率水平波动对不同出口行业产生影响的基本函数形式。
五、实证分析
1.数据说明
本文采用2001年1月至2008年6月月度数据进行分析,由于美国国民产出不存在月度数据的统计,因此本文采用工业生产指数代替国民产出。美国物价指数CPI和工业生产(Industrial Production)指数数据来源于美国劳工部。中国对美出口额度X[,t]来源海关总署统计数据,中国月度CPI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月度中间值e[,t]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我国的出口数据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因此本文在后续检验中使用的数据均经过季节调整。
本文将按照海关代码分类原则选取其中六类商品,并参照江小涓在2007年关于我国贸易结构划分的研究结果,即按照人均资本占有量划分为低中高三组进行分析。文中选取的行业按照人均资本占有量水平从低到高排序依次为:以皮革纺织品等为主的第8类、第11类和第12类,其次是第16类机电器械产品,人均资本占有水平最高的类别第6类和第7类分属化工及塑料制品类。选取这六类商品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因为这六类商品在对美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很大(见图4),并且分属不同人均资本占有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现出我国对美出口的一些特征:即人均资本占有量比较低的皮革纺织品(第8类、第11类和第12类),和家电器械类商品(第16类)占出口比重较高,而化工塑料制品(第6类和第7类)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较低,但是人均资本占有量却是文中选择的六类出口商品中最高的两类。我国对美出口总体状况有类似特征,即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据主要地位,技术和资本密集度高的产品所占比重较小。
Lall(2000)根据R&D的比重、规模经济、进入壁垒、学习效应等因素总结了三百多种产品的技术含量情况,其中纺织品服装皮革类商品属低技术产品,化工塑料产品和机电产品同属于中等技术产品,但是在我国人均资本占有量差异性较大。Lall的研究中还表明,很多技术水平较高的行业同样可以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并出口,主要是因为:类似于纺织品服装这类低技术水平的商品一般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的是产品加工环节,而质量、品牌、设计等方面具有高附加值成分的环节一般在高收入国家进行。很多技术水平较高的商品如果生产环节上具有可分性,那么发展中国家一样可以进行生产,不过多数参与到终端加工装配环节,完成最终产品的制造,产品附加值低。第16类机电产品在我国之所以人均资本占有量较低,主要是由于我国在该行业从事的是终端加工装配环节,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商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就是充分利用了我国劳动力素质较高,价格低廉的优势,但是商品生产中的增加值并不高。化工塑料产品的生产需要较高的基础投入和大量技术工人参与生产,在我国这类商品的人均资本占有量较高,产品技术水平相对较高。
图4 2001-2008年六类出口产品在对美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例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整理。
2.E-G两步法协整检验
为探究美国经济增长和汇率水平对我国不同出口行业的冲击程度,本文将通过对实际汇率、美国工业生产指数和我国对美出口的数量进行协整关系检验来说明。协整关系的存在是从长期角度来衡量的,对于若干各自具有长期波动规律的变量,如果存在非零向量使得各个变量在线性组合后的单整阶数降低,就可以说这些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文中采用E-G两步法来进行协整检验,此法是由Engle and Granger(1987)提出的一种协整检验方法。这种检验方法首先是对各个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然后再对回归方程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若残差不存在单位根,那么所得到的回归方程就是变量之间的协整方程,变量之间就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否则,协整关系不存在。
ADF法检验各个时间序列的平稳性,结果如表1:
其中是实际汇率的对数形式,是美国工业生产指数的对数形式,logex8_11_12是第8类、第11类和第12类商品出口总额的对数值,logex16是第16类商品出口额的对数值,logex6_7是第6类和第7类商品出口总额的对数值,每个变量下对应其一阶差分后的检验结果。从上面变量的平稳性检验得到的结论是各个变量均存在单位根,为非平稳序列。对原变量一次差分以后再进行单位根检验,其结果是平稳的,说明各个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即I(1)形式。
式(7)是本文进行协整关系检验的基础,时间上的滞后效应在文中将通过多项式滞后分布模型来实现。滞后阶数选取采用信息准则并兼顾模型的合理性确定得到:第8类、第11类和第12类出口商品对实际汇率和美国经济增长水平的反应滞后期为五期,第16类出口商品对汇率和美国经济增长的反应滞后期为八期,第6类和第7类商品则是滞后九期,其中滞后分布形式采用二次型。实际汇率和美国经济增长对中国不同出口行业影响的函数关系依次为:
以上检验结果显示:式(8)回归得到的残差在5%显著水平下拒绝单位根假设,式(9)回归得到的残差在5%显著水平下拒绝单位根假设,式(10)回归得到的残差在1%显著水平下拒绝单位根假设。因此,上面所选各行业的出口数量、实际汇率和美国经济增长三者之间是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的。虽然美国的经济增长水平和实际汇率水平是影响我国出口的主要因素,但是对不同出口行业的影响程度却存在差异。其中第8类、第11类和第12类皮革纺织品等的出口对美国经济增长的弹性和对实际汇率水平的弹性是最大的,因此一旦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和人民币出现升值就会对此类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造成比较严重的冲击。第6类和第7类是文中选择的人均资本占有量最高的行业,技术水平相对较高,对美国经济增长变动和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冲击明显低于其他所选行业。人均资本占有量位于中间位置的第16类出口商品对美国经济增长和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弹性是居于其他两组出口商品之间的,此类商品受到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和人民币升值的冲击程度也是介于两组商品之间。
2008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减缓,另外自汇改至2008年5月30日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约17%,在此种背景下,我国对美出口受到严重冲击,图5显示中国在2008年7月至11月间对美出口的六类商品增长率变动情况。第8类、第11类和第12类作为人均资本占有量最低的一组同第16类中等人均资本占有量的商品组增长率波动剧烈,而第6类和第7类化工塑料制品的出口增长相对平稳,并且在2008年9月后,人均资本占有量处于低中水平的两组商品出口增长率明显低于化工塑料制品的增长速度,2008年下半年的出口情况进一步验证了计量回归结果。
图5 2008年7月至2008年11月六类商品出口增长率变动情况
注:增长率为2007年同期相比所得。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整理。
第8类、第11类和第12类纺织品服装等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商品,虽然一般贸易比重正逐步上升,但是我国的服装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中仍属于同类商品中的低端消费品,品牌价值、设计和质量等生产环节目前仍无法和国际市场中高端产品进行竞争,对外出口的优势来源于劳动力,属于数量扩张的发展模式。
第16类机电商品虽然在我国列为高新技术产品分类,但是在贸易方式上严重依赖于进料加工,一般贸易比重较低(图3所示)。目前我国机电产品生产所需的很多核心元件均来源国外,价格低廉的熟练劳动力和外商直接投资才是此类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主要来源。但是这种发展模式将导致在我国进行终端装配创造的价值远低于产品的核心技术及元件出口带来的价值增加,生产上仍属于劳动密集过程。比如,在电子产品中我国主要受益的行业是消费型电子产品和通信器材类,但是在高附加值的行业比如印刷电路板、半导体等还不具备很强的国际竞争实力。我国在机电产品的出口优势主要来自于“追赶效应”中的动态比较优势的转移,即我国承接的是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技术成熟标准化的生产阶段,来自技术创新、品牌设计等创造的价值不高,我国距离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还是存在一定技术差距。
虽然化工塑料制品等属人均资本占有量较高的行业,从贸易方式上看,一般贸易比重居于主导地位,但是进料加工贸易比重也一直保持在1/3以上(见图6)。由于该行业生产中需要进行较大规模的前期投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后期生产过程中又需要从外国大量引进技术和原材料,对劳动人员技术素质要求较高,导致该行业在国际竞争中优势不明显,多年来对美出口份额增长缓慢。不过,金融危机的爆发与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对此行业造成的冲击不大,说明此类商品的出口在应对不确定风险上比劳动密集型产品更具有优势,应该成为我国未来保持出口持续增长的新动力。
图6 主要贸易方式在第6类和第7类出口商品中所占的比例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整理。
对以上六类出口商品的研究表明,占贸易比重高的出口行业人均资本占有水平低,对劳动的依赖性比较高,受美国经济增长水平和实际汇率水平影响较大;人均资本占有量较高的出口行业在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较低,但是受美国经济增长和实际汇率水平影响较小。美国经济增长和汇率水平波动对不同出口行业的冲击程度存在的差异性反映出我国对美出口结构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技术含量低的出口行业对劳动严重依赖,即使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出口商品目前在我国进行生产的部分仍属于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环节,产品在我国的价值增加远低于其他生产环节所得,我国出口结构的脆弱性明显暴露。
六、结论及建议
文中的计量结果从数量上说明了六类出口产业受到美国经济增长和汇率水平波动的冲击程度,由于六个行业在对美贸易结构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其结论也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即占贸易比重高的出口行业人均资本占有水平低,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受美国经济增长水平和实际汇率水平影响较大;人均资本占有量和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出口行业在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较低,但是受美国经济增长和实际汇率水平影响较小。劳动力优势是我国当前出口结构建立的基础,不过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劳动密集、产品附加值低的出口产业在发展中遇到越来越多的障碍,仅注重数量上的扩张将直接导致企业缺乏自主品牌和自有知识产权,创新能力低下等问题,并且在贸易方式上严重倾向于来料加工装配和进料加工贸易方式。
我国出口结构的脆弱性需引起高度重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优势会随着我国工资成本的上升和国际原材料价格的上升而逐渐消失,真正能够支持中国出口行业可持续发展下去的源动力是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开发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提升产品的技术水平。虽然金融危机和人民币升值导致我国的对外出口有所下降,但同时也为我国出口贸易结构转型提供了契机,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将迫使没有竞争力的企业破产,实现优胜劣汰,加速我国出口结构的调整升级。
(1)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不一定代表附加值水平不高,如果能在除加工生产以外的环节进行积极开拓创新,那么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依旧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比如服装纺织品等可以在继续保持出口优势的同时,通过产业链的转移和升级来实现价值的提升,在产品设计、品牌创造和市场营销等环节实现更多的价值创造,摆脱简单依赖劳动力优势带来的数量扩张增长模式,实现量到质的转变。
(2)在高技术产品生产上要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带来的技术外溢效应,进行消化吸收,培育出自己的创新平台,开发出更多属于本国的核心技术,真正掌握技术发展的主动权。机电产品作为我国大力扶持的高新技术产品之一,虽然数量规模上已经成为带动我国出口迅速增长的动力,但是并不能够说明我国在该行业发展中占据优势,同类商品在东盟和韩国等的生产已经进入到高附加值行列,而我国目前还只是占据低端消费品市场,有些产品甚至无法和国际上同类高端商品竞争。因此,机电产品出口的持续发展不能仅靠优惠的政策扶持,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实现产品出口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才是长远策略,才能为本国企业在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创造优势,保证企业拥有足够的发展后劲。
(3)由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尚不完善,保护不到位等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跨国公司技术在我国的扩散,同时国内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导致出口产品技术含量难以提升。因此,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构建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根据各行业的技术水平采取差异化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增强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只有保证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实际生产中获得的利益,企业才会积极从事研发创新活动,促进技术扩散,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国际竞争力,才有可能实现出口结构的转型。
[收稿日期]2009-04-10
标签:实际汇率论文; 劳动密集型企业论文; 贸易结构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优势分析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优势资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