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运用效果观察论文_李伟宏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运用效果观察

李伟宏

(甘肃省中医院白银分院;甘肃兰州730099)

【摘要】目的:观察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运用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7.6-2018.9期间收治的76例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随机分组,对照组(38例;常规护理)和研究组(38例;循证护理),护理后,比较效果。结果:护理后,在心律失常情况上,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生活质量上,研究组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住院时间和卧床时间上,研究组均短于对照组,P<0.05;在护理满意度上,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运用循证护理,效果明显,可有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临床价值高,可推广。

【关键词】:循证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运用效果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1-0083-02

急性心肌梗死(AMI)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主要由于动脉出现持续性缺氧情况,导致心肌坏死,该疾病常伴有胸骨后疼痛、心率失常等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1】。本次研究中,我院对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行循证护理,分析运用效果,具体见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2017.6-2018.9期间收治的76例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随机分组,研究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62.5±6.7)岁,对照组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62.8±6.8)岁。

纳入标准:a经临床确诊,均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b近期(1周内)未使用过抗心律失常的药物;c无认知障碍者;d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a有严重的脑疾病患者;b血液疾病患者;c肝肾功能障碍者;d精神异常者;f严重电解质紊乱者。

一般资料上,76例患者的数据无差异,可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用药指导、健康教育等常规护理。

研究组行循证护理,具体见下:

(1)循证问题:根据临床经验、患者病情及疾病相关知识,分析在心律失常护理中AMI患者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并提出相关问题。

(2)循证支持:通过专业书籍、网上查找相关文献、临床经验三种方式,寻找相应的证据支持,总结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3)循证护理:a病情干预:24h动态监测患者身体各项指标(脉搏、体温、呼吸频率等),记录监测结果,同时,主动询问患者是否有不适感觉,如心悸、头晕、疼痛等,出现异常时,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b控制发病诱因: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控制探视人数、时间,给患者提供舒适整洁的住院环境,并控制温湿度适宜,若患者出现胸痛症状时,遵医嘱及时给予治疗。c心理干预:主动和AMI患者交流,针对性地缓解其负面情绪,通过分享成功治疗案例、告知治疗效果等方式,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d饮食干预:按照患者病情实际的情况,制定针对性的饮食方案,以易吸收、易消化的半流质、流质食物为主。e健康教育:了解患者的文化水平,通过知识讲座、PPT、健康宣传手册、漫画等方式,患者进行相关的疾病知识教导,告知治疗的重要性,让患者重视治疗,提高治疗配合度。

1.3观察项目

(1)记录比较两组的心律失常情况、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和护理满意度。

(2)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评估两组的生活质量。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数据,生活质量、住院时间、卧床时间用()表示,采用t检验,发生率、满意度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对比有意义。

2结果

2.1心率失常情况

护理后,研究组出现心率失常2例;对照组出现心率失常9例,在心律失常发生率上,前者为5.26%(2/38)低于后者23.68%(9/38),X2值=5.208,P值=0.022。

2.2生活质量

护理后,在,生活质量(物质生活、心理健康、躯体健康及社会功能)的比较上,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3住院时间、卧床时间

护理后,研究组的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分别是(9.76±0.15)d、(2.76±0.55)d,对照组为(17.17±2.45)d、(5.56±0.15)d,前者均少于后者,T值=18.609、30.277,P值=0.000、0.000。

2.4护理满意度

护理后,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4.74%(36/38),其中,很满意20例、满意16例、不满意2例;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78.95%(30/38),其中,很满意16例、满意14例、不满意8例,前者优于后者,X2值=4.145,P值=0.041。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AMI)属于临床上常见的心脏疾病【2】,发病时,患者会有心律失常、发热、神志障碍、低血压、胸后骨疼痛等不良症状,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3】。AMI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临床上显示,暴饮暴食、吸烟酗酒、过度疲劳等均有可能诱发该疾病的发生【4】。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疾病的治疗一般为药物治疗+常规护理,但由于常规护理的效率不高,患者恢复期长,患者家庭经济压力大,心理负担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治疗效果【5】。

循证护理是种新型的护理模式【6】,通过提出问题、寻找证据、实施护理三方面对患者进行系统、科学的针对性护理,与常规护理比较,该模式重视事实依据,不仅注重当前的护理问题,更注重疾病的预防、预后【7】,同时,关注患者的生理、心理需求,全面护理患者。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每日检查、每周讨论,发现问题并不断完善护理方案,灵活护理,以更好地提高护理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结果显示,护理后,在心律失常情况上,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生活质量上,研究组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住院时间和卧床时间上,研究组均短于对照组,P<0.05;在护理满意度上,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运用循证护理,效果明显,可有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临床价值高,可推广。

参考文献

[1]苏红梅, 周云, 曹静,等. 循证护理与常规护理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效果的比较研究[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6, 8(9):1106-1107.

[2]阎雪.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6, 8(8):995-996.

论文作者:李伟宏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1月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8

标签:;  ;  ;  ;  ;  ;  ;  ;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运用效果观察论文_李伟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