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产业演化机制&以黄山市为例_空间形态论文

产业演进对旅游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作用机理——以黄山市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黄山市论文,为例论文,机理论文,旅游城市论文,形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订日期:2014-06-09

       DOI:10.11821/dlyj201410016

       1 引言

       城市是时代的产物,由于自身历史、自然、经济等多重因素的作用,其演进必然会引发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重新整合。对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的研究一直受到城市地理学和规划学界所关注。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城市空间形态的类型描述与分析[1-4],城市形态的演变与发展历程[5-8],城市形态演变的影响因素与内在机制[9-13]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研究则注重城市产业空间结构[14-21]和城市社会空间结构[22-29]两个领域。不同研究各有侧重,其意义在于发现城市形态存在的背景和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态变化的规律,分析城市演变过程中各种经济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

       研究各类因素对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作用机制一直是城市形态研究领域的热点。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质上城市形态演变是内外矛盾运动的结果[30],其中经济因素对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具有主导性影响。城市功能的演变与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城市空间形态的扩展是城市在经济发展动力下的空间移动[31]。城市产业结构是经济活动的基本载体,因此产业结构的演进是推动城市空间形态和结构变迁的核心动力[32]。近年来,城市空间形态与城市产业的研究集中在新经济形态和新经济产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和重构[33-42]。

       不同类型的城市由于其经济基础和城市职能定位不同,其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也会呈现不同的规律和特点[43,44]。黄山市作为典型的旅游城市,通过对其城市产业演进和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历程的梳理,从产业经济的视角探讨城市产业演进对旅游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作用机理,旨在对协调旅游城市产业发展和城市规划提供有益的参考,从而更好地把握旅游城市的发展脉络。

       2 黄山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过程

       屯溪历史悠久。公元208年孙权在屯溪设犁阳县,因其水运交通的优势,逐渐发展成为皖南山区经济中心和物资集散地,至明朝时已成为中国著名茶市之一。1949年屯溪解放,建制为省辖市,1976年恢复屯溪市,1987年成立省辖黄山市,屯溪改为市辖区。本文研究的黄山市主城区即指现屯溪区所辖的城区范围。

       屯溪地处休屯盆地,扼横江、率水与新安江汇合处。由于地形的制约,城区向北受到山体阻隔,发展空间有限,主体部分被江河分割成三片,因此,其城区发展沿江河两岸扩展延伸。根据《徽州地区简志》、1992版《黄山市志》等历史资料中记载的有关屯溪区的图件[45,46],以及黄山市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特点,将黄山市主城区外部空间形态的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图1)。

      

       图1 黄山市主城区城市外部形态演变过程示意图

       Fig.1 The process of external morphology evolution of the main urban area in Huangshan

       2.1 阶段一:带状发展期(1949年以前)

       1935年之前,屯溪区主要包含屯溪、黎阳、阳湖三镇,受制于交通条件,城市主要以三江口(新安江、横江、率水交汇处)和屯溪老街为核心发展,此时的城市空间形态为沿河流北岸东西向带状发展格局。1935-1949年,屯溪区城市空间发展由三江口区域沿新安江北岸逐渐向东扩展,从而延续了带状格局的城市空间形态(图1a)。

       2.2 阶段二:带状扩展期(1949-1989年)

       这一时期交通条件依然是屯溪区城市形态演变的重要影响因素。除了水运交通外,1981年通车的皖赣铁路也逐步成为新的对外交通重要方式。随着屯溪区规模的扩大,城市空间一方面继续沿新安江向东拓展,一方面开始向南北方向膨胀。新安江南岸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水运交通使得城市依然紧紧围绕新安江发展。在皖赣铁路通车后,火车站的设立明显影响了城市空间形态,促使城市空间向北部地区扩展。这一时期,受铁路和水运交通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是不规则的,呈带状格局并向外扩展(图1b)。

       2.3 阶段三:团状—飞地式扩散期(1990-2012年)

       此时期内,皖赣铁路的建成持续推动屯溪城区沿南北方向拓展,城区发展模式逐渐由带状转变为团状。20世纪90年代以后,屯溪区内外交通条件不断改善,旅游业蓬勃发展,城市规模快速壮大。由于屯溪地形条件的限制,建设用地有限,为了保障城市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土地需求,从城市内部空间格局来说,黄山市必须实现跨越新安江发展,充分利用江南土地,而黄山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内部交通条件,提高了城市防洪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保障。这一时期,城市空间形态逐步从带状展开式向以新安江为中心的团状形态演变。此外,城市外部空间也得到了积极拓展,由于周边山体及旅游景区阻碍了城市继续团状式扩张,此时,城市选择沿交通干线向外拓展[47],因此城区西北部出现飞地式拓展空间。由于老城区拓展空间趋向饱和,黄山市主城区以向西北方经济开发区的跨越式发展和中心城区集中紧凑向南发展为主,城市整体空间形态呈现团状—飞地式扩散的态势(图1c)。

      

       图2 1978-2012年黄山市产业结构变化

       Fig.2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Huangshan in 1978-2012

      

       图3 1996-2012年屯溪区产业结构变化

       Fig.3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unxi in 1996-2012

       3 产业演进对黄山市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分析

       3.1 产业结构调整对黄山市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

       3.1.1 黄山市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 1978年以来,黄山市产业结构变动较大,20世纪90年代以前第一产业是黄山市经济的绝对支柱;之后第二、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直至1996年产业结构转变为三、二、一,第三产业成为黄山市经济的支柱产业(图2)。屯溪区的产业结构数据更加显著地体现了这一变化趋势,1996年屯溪区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50%,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图3)。从黄山市和屯溪区的经济数据变化趋势可知:第一产业已经处于较低水平,随着特色农业的发展,其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下降的空间已不大;随着黄山市对工业的逐步重视,第二产业的比重在未来几年内将会继续以较低的速度稳步提高;第三产业已经处于高位比重状态,未来比重提升的空间不会太大,随着第二产业的持续发展,第三产业比重可能会出现小幅下降的趋势。

       3.1.2 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市功能转变 黄山市的城市产业结构和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历程表明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变,城市功能也逐渐由农业中心型转变为服务业和工业中心型。黄山市旅游资源的独特性使其在未充分工业化的发展阶段便形成了以旅游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的支柱地位,因此黄山市正处于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两翼齐飞的阶段,其城市功能也表现为工业生产性和现代服务性的双重功能,即在以旅游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基础上,同时积极发展现代高科技工业,以及为现代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性服务行业。随着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人们受教育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闲暇时间的增加,黄山市作为国际旅游城市进一步促进了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由此可见,城市服务功能的发展是城市适应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3.1.3 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引起黄山市城市用地布局变化 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实质是生产要素由低效率部门向高效率部门流动,包括土地、资本和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的流动必定引发城市用地的变化。近10年,黄山市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结构数据表明城市用地布局调整的主要特征为:①工业用地与仓储用地比重显著减少。由于城市中心区旅游服务产业的进一步完善,第二产业已逐步向开发区等城区外围空间迁移,服务业逐步占据城市产业的主导地位。②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增加。随着城区的商业金融、商贸以及旅游服务接待等方面功能的不断完善,城市公共用地的绝对数量和比重都显著增加。③城区环境得到较大改善。由于城市绿地面积的增加,城区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提高,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图4)。造成这一调整的主要原因是生产要素的流动。首先,屯溪城区土地从低效率的第一、第二产业部门向高效率的旅游服务业流动,引起城市用地结构调整;其次,由于城区土地、投资、劳动力资源向旅游业倾斜,引起城市主导产业的转换,造成城市用地布局重组,从2001年和2008年屯溪区城市用地类型图可以看出城区内部用地格局的变迁(图5);第三,旅游服务业的深度发展对城市空间和用地组合类型提出新需求,引发城市用地性质转变;第四,生产要素向旅游服务业的流动促进了城市产业的新陈代谢,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导致用地结构的调整。

      

       图4 2001年、2005年、2007年黄山市主城区各类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所占比重变化

       Fig.4 The changes of various types of land accounting for the proportion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of the main urban area in Huangshan in 2001,2005 and 2007

       3.2 黄山市城市产业升级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

       3.2.1 黄山市城市产业升级带来城市新空间的出现 建国初期,黄山市城市经济主要是以农林产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为主,因此城市的产业空间也主要是由农林产业初级加工和销售的小工厂和小作坊构成,并在城区内分散布局,并未形成明显的空间结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黄山市的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升级,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逐渐向高新技术转移。在建立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定位下,黄山市选择了发展“环境友好型特色产业”的道路,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有机结合,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实现产业的升级,主要表现为旅游资源依托型工业、生态资源依托型工业和高附加值、无污染工业三种产业类型。在这一发展趋势下,原有的城市产业空间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发展需要,因此2003年黄山市正式成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此后,老城区内原有企业逐步向开发区转移,前述三类新型工业企业不断落户开发区。至2010年底,开发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7亿元,建成区面积达10km[2](图6)。开发区框架已基本形成,并逐渐成为黄山市最新城市发展规划中的主城区三大组团之一,成为城市发展的新空间、新方向。

      

       图5 黄山市主城区用地现状示意图

       Fig.5 Land status quo of the main urban areas in Huangshan in 2001 and 2008

      

       图6 2010年黄山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用地布局

       Fig.6 Land layout of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in Huangshan city in 2010

       3.2.2 黄山市产业升级与产业空间调整 黄山市城市产业升级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加速发展阶段、转型阶段。

       起步阶段(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80年代末):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黄山市城市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屯溪区形成初步的工业布局,主要以新城区、九龙新区、奕棋、阳湖工业安置区为主,同时南北城区也零星分布着一些工厂。这一时期几个工业区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企业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较低,整体上屯溪区仍属于工业用地夹杂在城区内部的格局。

       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1990年12月,黄山作为中国第一个文化、自然双重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1998年黄山市成功入选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随着旅游资源品位的提升,黄山旅游产业进入国际化目标的发展阶段。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使黄山市的第三产业主要以旅游服务接待为主,黄山市的旅游产业主要集中在屯溪区,但老城区面积较小,旅游接待业没有形成规模,此时的城市商业中心区兼顾旅游与城市服务的职能。随着皖赣铁路建成通车,火车站所在区域成为屯溪城区旅游服务产业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屯溪城区的商业中心开始围绕火车站和前园路地区展开。随着黄山市经济开发区的成立,生产型企业在产业升级置换的过程中逐步向开发区转移,老城区工业用地大幅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城市居住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而新增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在市经济开发区[47]。

       转型阶段(21世纪之后):2000年12月,西递、宏村古村落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4年2月,黄山再次入选“世界地质公园”,成为具有三顶世界级桂冠的旅游目的地。因此黄山市进一步确立了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和环境友好型特色产业的核心地位,旅游经济不断快速发展,城市的旅游产业开始拓展新的空间。随着经济开发区的设立,城市特色工业发展主要集中在黄山市西北部,而主城区内部逐渐形成了若干以旅游休闲文化产业为主体的城市产业组团。

       3.3 黄山市城市产业组织方式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

       产业组织方式是指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在进行经济活动时所形成的相互联系及其组合形式。各产业及企业间相互联系的机制和形式的差异对资源利用效率及产出效率有直接的影响。同时,城市产业空间上的集聚是产业组织方式优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黄山市各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形成了加速黄山市城市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力,体现了产业集聚效应,进而成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生长点。众多的企业在空间上实现了集中,在产业上实现了分工合作。集聚加剧了竞争,竞争同时也提升了开发区内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企业间的合作。

       旅游业作为黄山市特色主导产业,在自身产业升级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产业自身的集聚化发展趋势。目前黄山市主城区旅游业的发展空间已经出现“大融合、小集聚”的发展态势。“大融合”是指旅游项目的发展趋势多呈现主题式综合体模式,如温泉集聚区、商务度假区、环屯溪旅游产业带等各类综合性旅游休闲实体。“小集聚”是指在旅游产业内部各部门又出现专业化集聚态势,如酒吧街、购物街、餐饮街、娱乐街、酒店群等,体现了旅游产业内部各要素部门出现一定的空间集聚性,并形成特色城市新空间。

      

       图7 城市产业演进对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基本作用关系

       Fig.7 The mechanism of the evolution of urban industry on the evolvement of urban spatial form

       4 产业演进对旅游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作用机理

       产业演进是指产业发展过程中其结构和内容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提高。城市产业演进表现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产业的结构和内容不断自我更新,向高级化和合理化演进,具体表现在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升。其演进的结果在时间维度上可表现为衰退产业撤退的同时,新兴产业得到培育,生产资源重新配置。同时,从空间维度上表现为产业的转移和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城市产业的演进主要由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产业升级、城市产业组织方式发展等三方面内容组成,其基本关系如图7所示。

       运用数学模型建立分析旅游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逻辑函数如下:

       设旅游城市空间形态演变S为旅游城市产业演进因子(城市产业结构调整A、城市产业升级U、城市产业组织方式的发展D)的逻辑函数,其表达式可写为:

      

       该逻辑函数的数学建模依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索洛生产函数。据此,将研究假设定义为城市空间形态演变与城市产业演进的基本关系,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函数的两个内生变量设置为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因子A和城市产业升级因子U。同时,由于城市产业组织方式的发展因子D实质上体现了由于技术进步(指产业组织方式变革)使得因子A和因子U的变动所引起的组合效应结果,因此,可将因子D作为独立的因素即外生变量,纳入到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函数中,从而将城市产业组织方式的发展作为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依据旅游城市空间形态演变逻辑函数,建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因子A、城市产业升级因子U、城市产业组织方式的发展因子D的影响因素分析模型,以进一步结合定性分析进行定量研究。

       对公式(1)进行推导变换,过程如下:

      

       式(3)中:α为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因子A的弹性系数,即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因子A每变动百分之一将促使城市空间形态演变S变动百分之几,计算方法为公式(4);β为城市产业升级因子U的弹性系数,即城市产业升级因子U每变动百分之一将促使城市空间形态演变S变动百分之几,计算方法为公式(5):

      

       至此,旅游城市空间形态演变S的逻辑函数可以表达为微分和差分两种形式,即:

      

       式(7)的逻辑意义为:旅游城市空间形态演变S的变化率=城市产业组织方式的发展D变化的影响率+城市产业结构调整A变化的影响率+城市产业升级U变化的影响率。在此仅给出量化研究的思路方法,空间形态演变逻辑函数的应用及定量分析尚待进一步深入。

       通过对黄山市城市产业演进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分析,发现城市产业演进过程中,首先,由于城市产业升级而产生新的城市产业空间和城市增长区域,从而引发城市形态结构中节点要素的变化;其次,由于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引起城市用地布局和结构的联动性调整,从而引发城市形态结构中流和网络的功能性要素的变化。城市产业的演化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协同作用构成了一个客观的系统,这一系统是由子系统中的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作用机理如图8。

      

       图8 城市产业演进对旅游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作用机理

       Fig.8 The mechanism of the evolution of urban industry on the evolvement of urban spatial form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1)城市产业演进对旅游城市形态演变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产业升级和城市产业组织形式的演替对旅游城市空间的物质要素和功能要素产生影响,从而推动城市空间形态向更适应以旅游服务业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方向演变。

       (2)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城市产业演进带来了城市功能的演替,从而引起城市土地利用总体结构的变迁。同时,旅游产业在旅游城市内部的获利能力和支付地租能力具有绝对优势,从而引发城市内部其他产业之间的用地布局改变。

       (3)旅游产业作为城市主导产业,改变了生产要素在产业间的流动配置,不但引领了整体城市产业的升级,而且主导了城市其他产业内部的升级发展方向,从而产生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区域,进而出现城市新的产业空间,并改变了城市产业空间的整体结构。

       (4)产业组织方式的优化主要表现为城市产业空间上的集聚和产业内部以及产业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发展。旅游服务业作为旅游城市的主导产业,在产业演进过程中不仅以自身的集聚发展为趋势,还积极融入其他产业的发展,使旅游城市在产业发展空间上出现“大融合,小集聚”的发展态势,从而引起城市社会经济空间结构的变迁。

       5.2 讨论

       黄山市作为典型的内陆山岳型旅游城市,研究其城市产业演进对城市形态的演变作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同类型的旅游城市,其产业演进的背景和路径具有一定差异性,因此,对于其他类型旅游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作用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从定性的角度论证了产业演进对旅游城市空间形态的作用机理,并提出了相应的逻辑模型。下一步,可以从量化的角度分离出城市的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对城市空间形态的作用路径,从而把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

标签:;  ;  ;  ;  ;  ;  ;  ;  

旅游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产业演化机制&以黄山市为例_空间形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