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定基础:美国政府的越南政策(1940—1954)论文

奠定基础:美国政府的越南政策(1940—1954)论文

奠定基础:美国政府的越南政策( 1940— 1954) *

刘东明**

摘 要 本文叙述了美国罗斯福、杜鲁门、艾森豪威尔三届政府的越南政策。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罗斯福提出印度支那国际托管政策,但罗斯福去世前改变了这一战略设计。杜鲁门执政以后,正式承认法国对印度支那的主权,为法国在印度支那重建殖民统治提供了间接的军事、财政和外交支持,法国因而得以在印度支那重建殖民统治,导致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注] 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又称第一次越南战争。本文未对印度支那和越南做具体区分。 爆发。随着“冷战”的加剧,尤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及朝鲜战争爆发后,杜鲁门政府公开支持法国在越南的活动。艾森豪威尔政府不断加大军事介入印度支那战争的力度,支持法国策划“纳瓦尔计划”,在奠边府战役中策划包括使用核武器在内的军事行动。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 “多米诺骨牌理论”,这一理论成为日后美国越南政策指导方针。这一时期美国的越南政策为美国势力最终涉足越南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国际托管 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 保大方案 纳瓦尔计划 多米诺骨牌理论

一、罗斯福的印度支那国际托管设想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国务院就着手制订战后世界安排计划。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主张对殖民地实行国际托管[注] 委任(mandate)与托管(trusteeship)分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对殖民地的处理方式。 。罗斯福认为1941年的《大西洋宪章》支持民族自决与独立的原则不仅适用于欧洲,也适用于全世界其他各地,包括殖民地在内。《大西洋宪章》包括“机会均等”“贸易自由”以及“航行自由”等对美国有利的原则,因而成为罗斯福推行非殖民化政策的旗帜。在德黑兰会议和雅尔塔会议上,托管问题曾引起广泛讨论。

1942年6月1日,罗斯福在华盛顿与莫洛托夫会谈时,提出了由国际组织托管各国殖民地的主张,并以印度支那、马来属邦和荷属东印度为例。[注] Edward R. Drachman, United States Policy toward Vietnam ,1940-1945 , Rutherford:Fair 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 Press, 1970, p.36.1943年3月,罗斯福在会见英国外交大臣艾登时表示,在击败日本之后,并非远东的所有殖民地都将归还给原有的殖民国家。他向艾登提出了一个通过若干阶段使殖民地成为独立国家的“国际托管”计划,他认为一些还不能立即独立的殖民地应置于联合国的国际托管之下。

以罗斯福为首的美国政府的非殖民化政策是在其对手德日意垮台、其盟友英法衰弱的情况下做出的有利于美国国家利益的安排。第一,对殖民地实行托管是罗斯福战后世界安排的一部分。美国战后新格局的设想就是:剥夺德日意的殖民地,瓦解英法的殖民体系;通过大国合作来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通过与苏联合作以便控制苏联;在亚洲,提高中国的地位,把中国作为牵制日本、防范苏联的工具。具体方针可以归纳为两点:1.建立一个有效的国际安全组织——联合国来替代国际联盟。通过这个组织,既可以为苏联提供一个同西方广泛合作的联系工具,也可以保证美国在战后持久地参与战后对外事务。[注] [美]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的对外政策(1932—1945)》(下册),伊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722页。 2.建立国际托管组织。通过该组织,使美国得以参与战后对殖民地事务的管理,使殖民地的门户向其开放。实际上,罗斯福的非殖民化政策是新形势下的“门户开放”政策。他在与莫洛托夫会谈时就表示,托管国在托管地应当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商业原则。罗斯福认为,殖民地只不过是商业保留地,殖民国家在殖民地实行垄断经营,在获取廉价物资和原材料及食品供应方面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对美国的商贸活动不利。美国商界对欧洲国家垄断殖民地原材料的行为已经表示出了强烈不满。[注] Thomas D. Boettcher, Vietnam :The Valor and the Sorrow , 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 1985, pp.31-32.罗斯福的托管制度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托管打破英法殖民特权,凭借经济实力,排挤英法势力,扩大势力范围,以利于有绝对优势的美国资本的扩张。历史学家比尔斯一针见血地指出:“罗斯福的殖民地自治设想是建立在由美国的巨大生产能力和实用主义愿望所决定的门户开放政策之上的。”[注] Scott L. Bills, Empire and Cold War :The Roots of US -Third World and Antagonism ,1945-1947 ,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 1990, p.204.第二,罗斯福的另一个目的就是通过国际托管控制全球,主要是南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战略要地,包括印度支那、新喀里多尼亚以及达喀尔等。[注] [美]威廉·李海:《我在现场》,马登阁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第337页。 罗斯福还希望“托管制将让美国在太平洋和其他地方的战略据点设立长期的海空军基地”,在战后,控制日本委任统治的岛屿,[注] 指密克罗尼西亚。 从而“确立一个能维持20年的有效的太平洋安全体系”。[注] [美]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的对外政策》(下册),第611—612页。

罗斯福还认为,对殖民地实行托管,可以缓和殖民者与殖民地人民的矛盾,避免为独立而爆发的战争,还可以减少列强之间的争夺,在国内以“集体统治”的巧妙形式回避“强权政治”之嫌,免遭国内舆论的反对,使美国民众支持美国在战后的世界事务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为了贯彻非殖民化计划,罗斯福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使印度支那在战后脱离法国,将其置于国际托管之下。1942年11月,盟军实施“火炬计划”在北非登陆后,美国驻北非的代表罗伯特·墨菲在阿尔及尔同吉罗将军签署了向法国保证法兰西殖民帝国完整性的军事和经济协定,罗斯福对此予以强烈谴责。他对墨菲说,“你绝不应做这样的事”,“我根本不想把印度支那还给法国”。[注] [法]尼林·E·冈:《美国秘密档案》,余德全译,北京:群众出版社,1986年,第307页。 1943年1月7日,罗斯福在参谋长联席会议上指出墨菲的决定已经超越了墨菲的权限,他还指出他打算把法国的一些殖民地交还给法国,但他还未做最后决定是否将印度支那交还给法国。[注] President Roosevelt:Remarks on French Possessions, January 7, 1943,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hereafterFRUS ), The Conferrence at Washington, 1941-1942, and Casablanca, 1943, Washington D.C.: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p.514.

1943年3月,在与英国外交大臣艾登会谈时,罗斯福第一次提出在战后对印度支那实行托管的计划。他说美国要与中国(国民党政府)及其他一两个国家参与托管印度支那和朝鲜。他还指出为了和平的目的,太平洋上日本的委任统治地也将处于国际共管之下。[注] Sectary of State Hull: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 March 27, 1943,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FRUS , 1943, vol.Ⅲ, Washington, D.C.: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p.37.

在开罗会议上,对日本的殖民地和占领地的处置问题被提上了日程。1943年11月23日,罗斯福与蒋介石讨论了对印度支那实行托管的可能性,蒋介石赞同罗斯福的建议,两人一致认为“印度支那应该独立”。史迪威记录了罗斯福战后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计划:“三个专员,英国人、中国人、美国人;‘绝不再归法国’。”[注] [美]巴巴拉·塔奇曼:《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1911—1945)》(下册),陆增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584页。 罗斯福还提出为印度支那和朝鲜制订一个25年左右的托管计划,“直到我们能使他们自立为止,就像菲律宾那样”。[注] [美]巴巴拉·塔奇曼:《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1911—1945)》(下册),第591页。 罗斯福建议印度支那由中国托管,蒋介石没有接受这一建议。

1944年1月初,罗斯福在同副国务卿小爱德华·斯退丁纽斯和哈里·霍普金斯讨论托管问题的时候,霍普金斯指出,与“前由日本托管的岛屿有明显区别的属地诸如朝鲜等,是同完全属于同盟国家如法国所有的一些岛屿有明显的区别的”。霍普金斯认为:“把托管原则使用于一个友好盟国拥有主权的领土,那是困难的。”罗斯福对此表示同意。[注] [美]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的对外政策(1932—1945)》(下册),第727页。

1943年11月,在德黑兰会议上,罗斯福还努力谋求斯大林对印度支那实行托管的支持,[注] The Tehran Conferrence:President Roosevelt and Marshal Stalin Exchange Views on France and Indochina, November 28, 1943, FRUS , The Conferrences at Cairo and Tehran, 1943, p.485.并不断催促在东南亚殖民的国家英国、荷兰,要求它们以美国对菲律宾的政策为样板,采取“进步”措施。[注] 1934年,美国制定了《泰丁斯—麦克杜菲法》,规定菲律宾实行自治,成立自治政府,10年后独立。 但罗斯福最为关注的还是印度支那的托管问题。其原因如下:1.印度支那是粮食、原料的重要产地,扼守东南亚交通水道。印度支那和东南亚其他地区“作为原材料产地对美国战时和和平时期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并且是美国出口产品的潜在市场。这一地区横亘于太平洋的西南入口处,对美国及菲律宾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地区的经济和政治稳定是亚洲和平的重要因素”。[注] FRUS , 1944, The Conference at Quebec, 1944, pp.261-263.美国政府认为一旦法国重新占领印度支那,会阻碍美国获取东南亚的原料和海运便利的机会。另外,美国的一些政府官员针对这一地区“民族主义”的兴起,担心法国对这一殖民地的重新占领会引发漫长的流血战争,从而使这一地区陷入动荡之中。[注] George C. Herring, America ’s Longest War , New York:McGraw-Hill, 1986, p.7.2.战时法国的国力和国际地位下降,所以罗斯福首先借机处理法国的殖民地问题。罗斯福对桀骜不驯的戴高乐表现出了极大的个人偏见和敌意,一直拒绝承认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及法国全国委员会。罗斯福认为戴高乐可能在法国建立独裁体制,妨碍美国战时和战后的目标,妨碍美国在达喀尔和印度支那的托管计划,以及在整个非洲和亚洲实行非殖民化的计划。另外,尽管战时美国与维希政权保持关系,但罗斯福痛恨维希政权在印度支那与日本人的合作行为,认为维希政权对菲律宾、新加坡的陷落以及太平洋战争的失利负有一定的责任。

颜色给人强烈的视觉乐趣,可以吸引人们的选择,也充分表现出人类的个性化特征。设计师考虑如何体现人类特征时应当充分结合颜色这一因素,因为颜色是吸引眼球的重要方式之一。不同的人群对于色彩的喜爱也是不同的,儿童多半喜欢色彩艳丽的产品,所以粉色、黄色等更容易吸引小女孩的目光,对于小男孩而言,冷色调的黑色、灰色等更适合一些。不同的消费场所也应该注意颜色的搭配,如快餐厅消费场所应当多采用红色和黄色的色调,因为亮丽的色彩能够促进人们的消费欲望以及进食速度,对于工业园而言,就应当考虑整洁大方,色彩方面应当注重白色比例的突出,给人庄重沉稳信任的感觉。

为迫使法国就范,罗斯福不断抨击法国对印度支那的剥削和压榨。1944年1月24日, 罗斯福在给国务卿赫尔的备忘录中指出:“不应将印度支那归还给法国,而应对印度支那实行国际托管。法国主宰这个拥有3000万人口的地区近百年,而人民目前的处境比法国占领初期还要糟糕。”他指出“印度支那人民有权得到比这更好的命运”。[注] Memorandum from President Roosevelt to Secretary of State Hull, January 24, 1944, FRUS , 1944, vol.Ⅲ, p.773.

从1792年开始,宝玑的“perpétuelle”自动上链表开始采用PARE-CHUTE防震器(见图1)。在1806年的全国展览会上,他确定了最终版本。这种摆轮弹性悬挂系统parechute防震器被称之为降落伞式避震器,名字来源于“chute(降落伞)”。因为在1783-1785年法国人发明了降落伞,宝玑也是当时的法国人,借这个东西宣传自己的防震器像降落伞一样安全。

但到二战后期,罗斯福的印度支那政策开始走向后退,反对殖民主义的态度逐渐软化,开始采取“不介入”政策。这首先表现在他对印度支那问题采取静观时变、不置可否的回避态度,他指示五角大楼“不制定关于印度支那计划的命令”。[注] [美]威·艾·哈里曼:《哈里曼回忆录》,复旦大学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研究所编译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10页。

水质清瘦,藻类不丰富时,严禁使用外用杀虫药,特殊情况可低浓度局部使用阿维菌素、伊维菌素类,水质过肥时可适当增加用量。使用外用杀虫药时,为增加疗效,可配合使用硫酸亚铁(乌鳢养殖池塘除外)。不良水质如:黑水、红水、浊水及寡水禁止使用外用杀虫药。

罗斯福之所以邀请中国参加太平洋托管体系,由中国参与托管印度支那,是出于美国战时和战后世界安排的需要,目的是维护美国在太平洋和全世界的战时和战后利益,同时也显示了美国与中国之间的特殊关系。罗斯福对华政策在战时是竭力支持蒋介石政权,尽力与其合作,以避免其垮台并退出战争;支持中国成为战后世界组织中的“四大警察”之一,作为美国在远东的盟友,在太平洋地区遏制英国、日本,对抗苏联,“使美国在政治上压倒俄国而得到更大的优势”。[注] [美]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的对外政策(1932—1945)》(下册),第555—558页。 罗斯福在开罗会议上,不顾英国和苏联的反对,始终坚持中国的四大国之一的地位。另外,罗斯福还想通过中国控制印度支那,利用中国这张牌迫使英国和法国在殖民地问题上做出让步。

在1944年9月召开的第二次魁北克会议上,罗斯福与丘吉尔就印度支那问题进行商议未果,罗斯福的印度支那政策逐渐右转,反法立场开始减弱。

⑥杜安世《卜算子》(深院花铺地):双调46字,上阕4句23字3仄韵,下阕4句23字3仄韵。句式:55733。55733。

1952年上台的共和党艾森豪威尔政府从本质上继承了杜鲁门的“冷战”政策,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包围苏联和中国的军事基地,组建军事条约网,在其任内真正实现了两极对峙。艾森豪威尔政府确定了把东亚“作为一个整体”的方针:在整体战线的正面和中心遏制中国,同时在两个侧翼朝鲜半岛和印度支那进行牵制;[注] 蔡佳禾:《双重的遏制——艾森豪威尔政府的东亚政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1—36页。 在东亚防守西太平洋近海岛屿链,扶植日本,防止共产党在亚太地区的“颠覆”与“扩张”。艾森豪威尔政府的东亚政策超越了“遏制”的范围,试图在朝鲜、印度支那和台湾地区扩大战争或采取军事行动,朝鲜和东南亚的印度支那相继成为美国推行亚洲“冷战”的最前线。

在1944年召开的拟定战后国际体制蓝图的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上,出席会议的美国代表由于受到主要来自美国军方的压力,在会上巧妙地搁置了殖民地问题及托管制度问题,会议没有对国际托管问题进行讨论。

二战后期,英法两国不断要求美国对印度支那的未来政治地位做出表态,然而罗斯福总统拒绝对他的立场做出进一步的解释。1945年1月1日,他告诉国务卿斯退丁纽斯:“我还不想对印度支那问题做出任何决定,那是战后的事情。我不想参与考虑将印度支那从日本人手中解放出来的任何军事行动——你告诉哈里法克斯,我已经向丘吉尔说明了这一点。从军事和民政角度来看,现在的行动还不成熟。”[注] Memorandum by President Roosevelt for the Secretary of State, January 1, 1945, FRUS , 1945, vol.Ⅵ, p.293.与此同时,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还计划将美国军队从东南亚撤出。对法国和荷兰官员要求援助将日本人赶出它们原来殖民地的要求,美国做出如此答复:“我们所有的武装力量都布置在太平洋的其他地方对日作战,因此,印度支那和东印度不在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考虑的范围之内。”[注] Mike Gravel, The Pentagon Papers :The Defense Department History of U .S .Decisionmaking in Vietnam , vol.1, Boston:Beacon, 1971, p.11.

在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就有关联合国宪章所包括的有关托管和属地的条款进行讨论时,美国代表团团长斯退丁纽斯建议在新的国际组织的宪章中规定建立一个国际托管机构,但遭到丘吉尔的强烈反对。1945年4月3日,在罗斯福总统的授意下,国务卿斯退丁纽斯发表声明,宣布经过雅尔塔会议对托管问题的国际讨论,战后托管体制“适用于上一次大战后的委任统治下之领土,此次战争中自敌国割离并在后来获得一致同意对之实行国际托管之领土,以及自愿置于托管制度之下的其他领土”。[注] Mike Gravel, The Pentagon Papers :The Defense Department History of U .S .Decisionmaking in Vietnam , vol.1, Boston:Beacon, 1971, p.14.对第一类和第二类领土实行托管只是对原国联委任统治地进行管理的顺延,各国不会存有异议。但是各国不会按照第三条规定把自己的殖民地“自愿”交出实行托管。英法各国由此可以自行处理其殖民地。印度支那属于第三类型。这样,美国就将印度支那的处置权留给了法国,美国对印度支那的托管计划至此终结。在1945年4—6月的旧金山会议上,上述规定作为托管问题的一部分被载入《联合国宪章》。

罗斯福政府最终给予印度支那与缅甸、马来亚、新加坡以及印度尼西亚一样地位的安排——由宗主国占领并归还给宗主国。1945年3月15日,罗斯福与加勒比地区事务顾问查尔斯·W·陶西格对托管概念和印度支那的未来地位问题进行了磋商。罗斯福指出:“如果我们得到法国方面行使托管国责任的积极保证,那么我将同意法国占有这些殖民地,但以使其最终独立为附加条件。”[注] 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 by the Adviser on Caribbean Affairs, March 15, 1945, FRUS , 1945, vol.Ⅵ, p.293.这是罗斯福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最后叙述——同意法国重返印度支那。1945年3月18日,驻中国的美国第十四航空队装载救济物资,以援助印度支那的地下组织成员,等待华盛顿的指示。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李海(William Leathy)转达了罗斯福的意见:“美国对印度支那的抵抗组织的援助只能在不影响对日作战的情况下进行。”迫于形势,美国开始对在越南的法国、越盟等抵抗力量进行有限的援助。

罗斯福最终放弃战后印度支那非殖民化设想的原因包括:1.英国和法国拥有广大的殖民地,同病相怜,强烈反对托管制度。2.美国在战时迫切需要在北非等战场上取得法国和英国支持,因此不得不迁就法国并认可英国在东南亚的优势地位,从而为在印度支那恢复法国的殖民统治埋下伏笔。3.美国国务院和军方的欧洲派官员认为,美国战后需要与法国合作参与西欧的经济重建及共同抗衡苏联,主张对法妥协。赫尔就主张按菲律宾模式解决印度支那问题。此时,美国军方势力激增,并已经成为影响美国外交决策的主要因素之一。美国军方为了控制前太平洋地区的日本委任统治岛屿——加罗林群岛、马绍尔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强烈反对托管制度。4.国际局势的发展对托管计划构成了冲击,中国国内国共双方正在走向分裂。罗斯福的通过国际“四警察”来维护全球和平,依靠蒋介石集团的力量在太平洋地区牵制日本、俄国和英国的设想落空,四大国合作的愿望化为乌有,托管制的前提已不复存在,罗斯福不得不在东南亚地区更多地与英法妥协合作。5.驻越南的法国军队发动起义,遭日军残酷镇压,1700名法士兵被处死。为避免在政治上处于尴尬境地,美国不能再阻拦将法国军队运往越南。[注] Thomas D. Boettcher, Vietnam :The Valor and the Sorrow , 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 1985, p.38.6.“霸王”计划的出台提高了法国的国际地位,也为戴高乐重建法兰西帝国提供了可能。罗斯福最终承认戴高乐政府是法国的“主要政治力量”。7.罗斯福还意识到对法政策过于强硬会把法国推向苏联阵营。

罗斯福总统是美国越南政策的始作俑者。罗斯福最终同意法国可以托管印度支那,结果加剧了印度支那的复杂局势。西方许多史学家认为,富兰克林·罗斯福提出了托管制原则,但又不坚决贯彻执行,因而先后导致了法国和美国在越南的两出流血悲剧。

二、杜鲁门政府越南政策的酝酿与正式介入

1945年4月,杜鲁门在美国上台执政。由于在联合国和在西欧建立抵抗苏联的西欧防御组织等问题上美国急需法国的合作,杜鲁门政府开始不断迎合法国的需要,承认法国对印度支那的主权。1945年5月,在旧金山会议上,美国国务卿爱德华·斯退丁纽斯向法国外长表示,美国从不怀疑“法国对印度支那的主权”。[注] Mike Gravel, The Pentagon Papers :The Defense Department History of U .S .Decisionmaking in Vietnam , vol.1, p.15.这是美国政府第一次在重大的公开场合承认法国在印度支那的主权。1945年夏,美国总统杜鲁门在与法国临时政府总理戴高乐会谈时表示,美国不反对法国重返印度支那,并保证以后不会给法国在印度支那的事务制造障碍。8月30日,代理国务卿迪安·艾奇逊重申了美国承认法国对印度支那享有主权的立场,并告诫美国外交官员:“美国无意反对法国人在印度支那重建统治。”[注] George McTurnan Kahin, Intervention , New York:Alfred A. Knopf, 1986, p.6.这样,在日本投降前,美国政府实现了由反对法国战后在印度支那再建殖民统治到彻底承认法国对印度支那享有主权的转变。

波茨坦会议规定北纬16°以北留在中国战区内,北纬16°以南归英军管辖。但是,美国以各种方式帮助法国在印度支那重新立足。日本投降两个月后,法军乘坐大批美国舰只尾随英军而来。美国贷款给法国购买75艘运输舰只,并默许法国人无代价地使用按《租借法案》租借给法军的武器装备和英军移交给法军的美国武器装备;美国还直接提供给法国大量的现代化武器,这些武器名义上是用来增强法国和西欧防御的,但其中相当一部分被法国用于在印度支那的军事行动。尽管美国政府曾规定 “在与印度支那相关的情况下,美国军火不得卖与法国”,以避支持殖民主义之嫌,但实际上美国采取了姑息法国的态度。美国国务院在1947年9月27日的一项非公开的政策声明中公开承认了这一点:“美国出口到法国的军火被转运至印度支那”。马歇尔计划对法援助负责人、后任美国驻越使团负责人的罗伯特·布拉姆后来说,二战以后,美国提供给法国的军事装备被“间接地通过巴黎用于(在印度支那)重建殖民统治”。 [注] George McTurnan Kahin, Intervention , p.8.美国还给予法国大量财政援助,这些资金也被法国用于印度支那战争。

从1945年9月底开始,美国政府就不断要求中国政府支持法国恢复在印度支那的主权,并指示其在越南的美国顾问菲利普·加拉赫尽力敦促滇南边区总司令卢汉将军早日撤军,使法军得以顺利接管越北“防务”,占领整个越南。此后,法军违背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签订的《法越初步协定》,不断发起挑衅。[注] 1946年3月6日,法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于河内签订协议,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为一个自由的国家,有它的政府、国会、军队和财政,并为印度支那联邦和法兰西联邦的一分子”,并规定双方“立刻停止敌对行动”。 1946年12月19日,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全面爆发。

冷战爆发后,美国视法国为欧洲的“支柱”,遂加强了对法国的支持,而对胡志明领导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则充满敌意。尽管从1945—1949年,胡志明曾多次给美国总统和国务卿写信,要求美国支持越南独立、支持越南反对法国的殖民统治,甚至表示印度支那“对美国资本和企业来说是一片沃土”,并提出可以提供金兰湾作为美国的海军基地,[注] George C. Herring, America ’s Longest War , p.10.但是这些信件均未得到答复。不仅如此,美国政府还强调胡志明在他的整个生涯中一直保持对莫斯科的忠诚。国务卿詹姆斯·F·伯恩斯认为:越南民主共和国政权已被“可能与苏联保持间接联系和与延安(中国共产党)保持直接联系的共产党所控制”。[注] Scott L. Bills, Empire and Cold War :The Roots of US -Third World Antagonism ,1945-1945 , New York, 1990, p.170.接替伯恩斯的乔治·C·马歇尔指出,美国不愿看到法国“殖民帝国及其政权被源于克里姆林宫的哲学及其政治组织所取代”,美国政府要尽力阻止“共产主义在印度支那取胜”。[注] FRUS , 1947, vol.6, pp.67-68.美国政府还认为民族主义者不应是共产主义者,所以它不能容忍共产主义者领导民族主义运动,并把胡志明视为克里姆林宫的代理人和美国的敌人。1949年6月,为了孤立越盟,欺骗世界舆论,美国策动法国炮制 “越南国”,曾在日军占领时期当过傀儡皇帝、当时流亡香港的前阮朝皇帝保大成为“国家元首”。越南南北双方正式分裂。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成为影响美国此后20年对越政策的分水岭。

1949年12月23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48/1号文件和1950年3月27日该委员会有关印度支那问题的第64号文件,都得出了东南亚对美国的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结论:“如果共产主义势力席卷东南亚,美国将遭受更大的政治上的失败,并殃及世界其他地区,特别是中东,以及那时暴露无遗的澳大利亚。”[注] Mike Gravel, The Pentagon Papers :The Defense Department History of U .S .Decisionmaking in Vietnam , vol.1, p.82.美国政府认为,如果东南亚落入共产党之手,就会使两极世界的战略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苏联集团的力量就会得到极大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已引起了欧洲的不安,美国担心如果共产党在东南亚再度取得胜利,西欧各国或许被迫与苏联议和。美国政府还认为,东南亚的丧失,会给美国在远东的战略地位造成无可弥补的损失,美国从日本到菲律宾的太平洋近海岛屿防护链就会受到威胁,澳大利亚、中东、美国和印度之间的海空航线就会被切断,从而严重阻碍战时的军事行动。[注] George C. Herring, America ’s Longest War , p.13. “东南亚的关键地区印度支那, 正面临着直接的威胁, 一旦印度支那被共产党政权所控制,其相邻国家泰国和缅甸就会落入共产党之手,东南亚的其他国家将处于极大危险之中。”[注] Mike Gravel, The Pentagon Papers :The Defense Department History of U .S .Decisionmaking in Vietnam , vol.1, p.76.1950年4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文件指出:“克里姆林宫统治区域的扩大,提高了美国不能以强有力的联盟、以更大的力量有效地抵抗克里姆林宫的可能性。”在两大阵营尖锐对立的情况下,杜鲁门政府认为美国面临全球战争的危险,便开始提高军事实力,增强欧洲防务,加强对远东的遏制。杜鲁门政府认为在印度支那问题上支持法国对维护西欧的安全至关重要,因为这样可以换取法国同意重新武装西德并为“欧洲防务集团”提供军队。[注] George C. Herring, America ’s Longest War , p.12.

1.2.3 松弛治疗法 对患者进行每天30分钟1次的放松治疗,首先,令患者放松头部,引导患者在紧闭嘴唇厚闭目,将舌头压紧,使两颊肌肉有紧迫感,慢慢松紧牙关,放松头部的肌肉;再后,引导患者放松四肢,使患者双手握拳,脚尖用力向上,之后逐渐放松,使患者在逐渐重复这些动作时进行四肢的放松。

从1949年开始, 中国开始向越南派遣顾问。1950年1月18日和30日,中国和苏联先后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为越南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国政府由此加深了对胡志明的敌意。国务卿迪安·艾奇逊认为:“与其由共产党统治印度支那,不如承认保大政权。美国的帮助虽然不能保证保大的胜利,但缺少美国的支持却的确会使其失败。”[注] FRUS , 1950, Vol.Ⅵ, p.692.1950年2月7日,美国伙同英国正式承认保大政权。5月1日,杜鲁门签署文件,给予保大政权1000万美元的军事援助。1951年9月7日,美国与保大政权达成一项协议,双方商定美国向“越南国”提供直接的援助。同时,美国还着手在西贡建筑使馆。1952年7月,杜鲁门把美国驻西贡使节升为“大使级”,俨然把越南南方作为主权国家。[注] Sanford Wexler, The Vietnam War , New York:Facts on File, 1992, p.30.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开始把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作为它的“双管战争”。杜鲁门政府认为,朝鲜“侵犯”韩国是苏联企图控制亚洲而不惜诉诸战争的实证。6月27日,杜鲁门在武装侵略朝鲜与封锁台湾海峡的声明中同时宣布:“加速军事援助以供给在印度支那的法国及其成员国部队,并派遣军事使团以便与这些部队建立密切的工作关系。”[注] Ibid., pp.35-36.

南宁市宾阳县旅游资源丰富,例如思陇镇的昆仑关旅游景区、古辣镇白鹤观、昆仑关古战场、宾阳龙岩山、回风塔、思恩府、科试院、宾阳炮龙老庙、情人谷风景区、宾阳八仙岩、宾阳传统工艺陈列馆、宾阳金坑峡,宾阳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对古辣镇大陆村的旅游景点有着极大的屏蔽作用,减少了游客的关注度。

中国军队抗美援朝,增加了美国对中国可能卷入越南战争的担心。美国希望法国军队留在越南并承担最大的责任,认为必须增加对法国防务的支持。因此,美国对印度支那的军事援助,仅次于对朝鲜战争的物资配给,获得了第二位的最大优先权。[注] Mike Gravel, The Pentagon Papers :The Defense Department History of U .S .Decisionmaking in Vietnam , vol.1, p.83.1950年6月29日,美国在越南对反共事业进行了第一次直接的军事援助,8架美国军用运输机飞往越南向被围的法军一部空投武器。[注] Maurice Isserman, The Vietnam War , p.14.7月26日,杜鲁门总统签署文件,决定给予法国1500万美元的军事援助用于印度支那战争。12月23日,美国与法国签订《相互防卫协定》,[注] Sanford Wexler, The Vietnam War , p.30.这是美国对这场战争进行正式干涉的标志。1950年9月,美国正式向南越派驻35人的“军事援助顾问团”[注] 这个顾问团人数不断增多,职权不断扩大,在肯尼迪政府时期成为美国侵越的准战区司令部。 ,以帮助法军训练南越军队,充当战略顾问。[注] George C. Herring, America ’s Longest War , p.20.1950年后期,美国政府决定提供给法国1.13亿美元用于印度支那事务,并决定向印度支那运送大量的武器、弹药、海军舰只和其他军事车辆。[注] Ibid., p.18.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赛努奇收藏标准的建立基于以下:其个人自身的文化背景,对于绘画的天然欣赏的文化基因,对中国文化、历史和生活的兴趣,欧洲中国风的影响,以及传教士对中国美好的描述。这体现出赛努奇在对文化、历史关注的指引下而形成的对中国绘画的鉴藏趣味,是其在彼时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下以纯真之眼对中国绘画的观照。赛努奇没有被反复强调的精英话语论述遮蔽了中国画中另外一些珍贵的面向,世俗绘画就在其中。

1952年6月,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了《美国在东南亚的目标和行动方针》(即NSC124/2号文件),这是美国关于东南亚政策的重要声明。文件指出,共产党如果控制了东南亚,就会严重危及美国的安全利益,危及欧洲的稳定和安全,危及美国在远东的根本利益,就会对日本形成政治和经济压力。法国在这个地区的持续存在对防卫这个关键地区至为重要。在具体做法上,美国要促使法国和法兰西联邦成员国“奉行积极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政策”,“增加对法兰西联邦部队的援助”。如果中国军队直接介入战争,美国将派海空军力量保卫印度支那并将考虑对中国的海空行动。文件指出了行动方式,即“在联合国主持下,或者协同法国和联合王国以及任何其他友好国家政府”,“万一英国和法国不同意对共产党中国采取扩大的军事行为,美国则考虑单方面采取行动”。文件认为“保卫东京地区,是把东南亚地区保持在非共产党手中的关键所在”。[注] Mike Gravel, The Pentagon Papers :The Defense Department History of U .S .Decisionmaking in Vietnam , vol.1, pp.385-390.这个文件为后来的美国越南政策的制定奠定了全面的基础,它所阐述的东南亚对美国的安全和越南对东南亚尤为重要的观点影响了法国战败后的美国越南政策的制定,并在至少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这一段时间里,促使美国不断加强在越南的义务。这个文件还指出按解决朝鲜问题的方式解决越南问题的可能性——如果中国出兵越南,美国将进行军事干涉。这个文件所带来的最大后果就是:美国越来越深地卷入越南战争。

悲剧源于犀牛角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拥有前大后小两只角的白犀牛是盗猎者追逐最甚的动物。当其他地方的犀牛被保护起来时,生活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北部的北白犀因当地政局动荡而遭遇大猎杀。

参谋长联席会议建议法国对美国军事援助做出采取更大行动包括承认印度支那独立的承诺,[注] George C. Herring, America ’s Longest War , p.18.目的在于通过在法国监护下的以保大为首的亲西方的、名义上“独立”的傀儡政权,以独立口号吸引其他民族主义派别,进一步瓦解越盟。

当学生步入大学校园后,就踏入了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期。理工科学生自中学起,主要接受理科学习的思维训练,“重发展轻教育”〔7〕。进入大学以后,由于专业和学科特点,以及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使得理工科学生不得不面对课程数量多、学习任务重、专业性强、考核要求高等现实情况,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同时,人文及思政类课程的学习就摆在了次要位置。“重科学精神,轻人文素养”〔8〕、“重学术轻思想”〔9〕,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相对偏低已是不争的事实。

1950年,美国在制订了新的经济和技术援助计划,计划在以后两年中给予保大政权5000多万美元的援助,用于各种项目建设,包括提供化肥和种子,组建医疗队,控制疟疾,提供食品和衣物给难民等。为了使这项计划真正达到目的,美国政府力图把这些援助直接提供给“越南政府”,而不通过法国之手。美国在越官员在寺塔墙上张贴海报并向各个村庄空投传单,昭示这些计划是美国政府送予越南人的礼物,而非像共产党那样的空言许诺。[注] Ibid., p.19.

1950年,美国对法援助额只有1000万美元,1954财政年度则猛增到1.063亿美元。1952年,美国大约承担印度支那战争1/3的消耗;[注] Ibid., p.20. 1953年年初,这个数字达到了50%以上;[注] Ronald E. Irving, The First Indochina War , London:Croom Helm, 1975, p.104.1954年,美国承担法国战争费用的78%。[注] Mike Gravel, The Pentagon Papers :The Defense Department History of U .S .Decisionmaking in Vietnam , vol.1, p.77.

根据MTConnect协议,适配器端负责与机床通信实现机床数据采集后发送给代理端。系统中使用FOCAS实现机床数据采集的流程,如图2所示。

在美国的支持下,1952年12月17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全体通过了一项决议。决议认为法国抵抗由中国支持的越盟武装对保卫“自由”是必要的,由于这种抵抗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目的和理想相符,因此同意法兰西联邦军队在印度支那所进行的战争应该继续得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各国的支持。第二天,共同安全署[注] 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实行对外军事、经济和技术“援助”计划的主要机构,其前身是“经济合作署”。 经过杜鲁门总统的批准,宣布了一项对构成印度支那联邦的3个成员——老挝、“越南国”和柬埔寨给予3050万美元防务援助计划,同时,又指定了一笔金额相仿的款项,作为对“越南国”经济援助和安置战争中的难民之用。于是,随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法国和南部保大政权的支持以及以苏联和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北部越南民主共和国的大力支援,越南战争真正成了东西两大阵营的对垒,真正具有了全球性质。

三、艾森豪威尔政府军事干预与越南战争的升级

罗斯福的托管政策改变以后,他对印度支那方案的具体措辞也发生了改变。虽然他还是拒绝支持法国,但态度有了极大缓和。1944年10月,美国战略情报局驻越官员威廉·多诺万向国务院请示是否给予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抵抗组织以援助,并与驻昆明的法国军事使团进行合作。罗斯福于10月16日做出答复说:“对有关抵抗组织及与印度支那有关的其他方面,我们不应采取任何行动,等事情明朗后再告诉我。”[注] Memorandum from President Roosevelt to Secretary of State Hull, October 16, 1944, FRUS , 1944, vol.Ⅲ, p.777.1944年11月,当罗斯福获悉英国人允许法国官员进入东南亚司令部时,他指示美国不要给予法国军事代表团以任何支持,同时指出“关于印度支那的将来,我们没有做出最后的决定”。[注] Memorandum from President Roosevelt to Under Secretary of State Stettinius, November 3, 1944, FRUS , 1944, vol.Ⅲ, p.780.11月下旬,驻中国大使帕特里克·J·赫尔利向罗斯福报告说,英、法、荷三国日益加紧努力,要求恢复他们在远东的经济地位,并询问美国关于印度支那的指导方针。罗斯福回答说:“在即将举行的联合参谋会议上同盟国磋商之前,美国不可能制定有关对印度支那的政策。”[注] Telegram from President Roosevelt to Ambassador Patrick J. Hurley, Chungking, November 16, 1944, FRUS , 1945, vol.Ⅰ, p.916.这些话同他以前的关于这个地区的谈话形成鲜明的对比。

总体上看,一个国家的国内旅游需求对区域气候因素变化具有一定的敏感性,特别是短期内的特殊天气事件更是对旅游需求具有极强的作用效果。

1953年10月30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了第162/2号文件,确定了新的国家安全战略——“新面貌战略”。文件指出,美国要用最经济的手段来保卫国家安全, 甚至要把核力量作为实现其外交目标的主要工具,强调要把军事行动建立在对敌人的“毁灭性报复”基础之上。1954年1月,国务卿杜勒斯提出 “大规模报复战略”,作为“新面貌战略”的补充,声言在局部战争和全球战争中美国将使用核武器。“新面貌战略”还强调在更大程度上依靠军事同盟并使用在美国空军支持下的其他国家的地面部队,注重“隐蔽行动”[注] “隐蔽行动”是冷战期间美国针对社会主义国家制定的干涉政策,其主张采取隐蔽的行动,包括隐蔽的政治战、经济战、宣传战、心理战以及扶植和援助敌对国家反政府武装等准军事行动,通过对有关国家、组织或个人施加影响等行动,实现其对外政策目标。 。艾森豪威尔扬言执行比杜鲁门的“遏制”政策更为有力的“解放”政策,以一切手段主动地采取必要的行动把社会主义国家从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出来。

第162/2号文件指出,印度支那是“重要的战略地区”,对这样的战略地区的进攻“将迫使美国采取军事行动,或对被攻击地、或对军事侵略者发动大规模攻击”。[注] “Statement of Policy by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on Basic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Mike Gravel, The Pentagon Papers :The Defense Department History of U .S .Decisionmaking in Vietnam , vol.1, pp.412-429.艾森豪威尔认为,印度支那战争不是一场殖民战争,而是共产主义和“自由世界”的较量。[注] [美]艾森豪威尔:《受命变革》(一),复旦大学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研究所译,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第199页。 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对多米诺骨牌原则深信不疑,认为东南亚的“陷落”会给美国带来严重的政治、经济后果和不利的战略影响。1953年3月24日,杜勒斯在与艾森豪威尔关于法美关系的谈话中指出,印度支那的地位“可能是外交政策中最应优先考虑的问题,在某些方面比朝鲜还要重要,因为这个地区的丧失不只是一个局部问题,还将波及整个亚洲和欧洲”。[注] FRUS ,1952-1954 , vol.13, p.419.

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印度支那政策也体现了其“新面貌战略”。1953—1954年是艾森豪威尔政府印度支那政策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其主要策略是:1.美国不断加强对法国殖民主义的支持,维持法国在印度支那的军事存在,以免法国把“包袱”丢给美国而影响“新面貌战略”。2.借法国之手向印度支那渗透,以备法国一旦失败,美国就可以尽快填补印度支那的真空。

艾森豪威尔上台后,首先增加对法国和法兰西联邦三个成员的援助,尤其是扩大了对法国的军事援助。1953财政年度美国对法国的援助是5.68亿美元,1954年则猛增到13.13亿美元。[注] George Kahin, Intervention :How American Became Involved in Vietnam , New York:Knopf, 1986, p.42.

艾森豪威尔政府为使法国支持欧洲防务集团计划,也不得不对法国实行“甜果政策”,不断扩大对法国的经济援助,支持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战争。为了给法国在印度支那的侵略活动披上“合理”的标签,进一步欺骗世界舆论,防止共产主义势力介入,艾森豪威尔政府不断要求法国给予印度支那三国以独立地位。1953年年底,法国为越南“真正”独立展开谈判,越南的许多非共产主义的“民族主义者”,其中包括保大的助手,不但要求越南彻底独立,而且要求断绝同法国的一切关系。美国此时处于尴尬境地。美国虽然坚持给予印度支那联邦以最后独立的立场,但却非常担心越南人的要求会迫使法国从越南撤退,致使保大政权孤立难支。就此,美国驻西贡大使唐纳德·希斯谴责保大政权“天真”和“不负责任”的行为,杜勒斯对保大政权则以扩大援助为诱惑。[注] Heath to State Department, October 18, 1953, FRUS , 1952-1954, vol.13, p.836.希斯设法让保大政权的代表降低他们的要求,但这些代表态度强硬,法国也不退让。有关越南“独立”的协议未能达成,美国的仲裁最终破产。

在军事上,艾森豪威尔政府责怪法国军方指挥不力,不断呼吁法国采取积极的进攻战略。美国军方指责法国的过于谨慎的防御战略和过于勉强地使用驻越法军和越南国民军。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认为,如果法国能充分地利用这些军队并采取消灭敌方正规部队的进攻战略,那么它就会在一年之内取得战争的胜利。[注] George C. Herring, America ’s Longest War , pp.25-26.1953年3月,法国制订了增加部队人数“勒都诺—阿拉德计划”。但美国政府批评这个计划过于保守,认为法国应增派军队到印度支那战场,在越南北部发动进攻以切断中国对越南人民军的补给线;不应以小规模作战展开行动,而应以师或团的规模展开积极主动的进攻作战。艾森豪威尔要求法国更换驻印度支那军队总司令,杜勒斯还以不再提供援助来要挟法国修改军事方案。[注] Mike Gravel, The Pentagon Papers :The Defense Department History of U .S .Decisionmaking in Vietnam , vol.1, p.200.1953年5月,艾森豪威尔直接写信给美国驻法国大使道格拉斯·狄龙,要其在向法国政府的推荐信中指明几名法国军官到越南战场。

GPS即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它以其全球覆盖、全天候、连续实时提供高精度的三维位置、速度和时间信息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不规则地形的动态定位测量。基站架设完成后,流动站对已知点数据进行参数解算,流动站在“固定解”状态下对原始地貌进行所有特征点(如道路的起点和弯道点,楼房的拐点,绿地的拐点等)的三维坐标测量。研究区实测数据有1 291组,见表1。户外作业结束后,需在手簿上将测量所得数据按照CASS可识别的“*.dat”格式导出,以便后期进行处理。

但是在越南人民军的打击下,法军不断遭到重创。越南人民军发动中游战役、和平战役、西北战役等局部战役,解放了大片国土。被寄予厚望的法国远征军总司令塔西尼因患癌症病死,乌尔·萨朗接替法国远征军总司令职务,但也无法挽回败局。1953年8月,法国被迫放弃西北高原重镇那产,转攻为守。至此,塔西尼的全面战争计划宣告破产,战场局势向着有利于越南人民的方向发展。

DDS信号发生器的设计由电源模块、控制模块、DDS信号产生模块、放大电路(NE5532)、按键电路和显示电路组成。利用DDS产生正弦波、方波、三角波等三种波形信号,经过单片机控制波形的输出,系统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

艾森豪威尔政府认为法国对“东京”(越北地区)三角洲等地区的绥靖计划过于保守,不断敦促法国针对印度支那制订“切实可行”的进攻计划, 并把法国在印度支那是否采取主动的军事行动作为对法援助的先决条件。1953年5月初,法国任命亨利·纳瓦尔将军为法国远征军总司令,统率驻印度支那的法军。实际上,纳瓦尔并不是美国中意的人选。两个月后,约瑟夫·拉尼埃为首的新内阁宣布给予印度支那联邦国家以“真正”的独立,把由法国人承担的职责移交给联邦国家。

纳瓦尔采取集中兵力、积极进攻的战术。不久,在美国的压力下,法国制订了“纳瓦尔计划”。该计划企图在美国支持下,法军集中机动部队,摆脱被动,争取主动,在三年之内使侵略战争转败为胜。纳瓦尔曾向来访的美国军事援助顾问团团长约翰·W·奥丹尼尔中将递交了一份“印度支那战争行动原则”的文件,指出新的计划克服了“勒都诺—阿拉德计划”的缺陷,“军事设想”有了极大的改进。[注] Mike Gravel, The Pentagon Papers :The Defense Department History of U .S .Decisionmaking in Vietnam , vol.1, p.410.“纳瓦尔计划”的要点是:1.扶持伪政权,大力扩充伪军,驻守据点,将法军集中组成主力集团,执行机动作战任务。2.实行先南后北的军事方针,企图于1954年春季以前全部占领南部、中南部解放区和游击区,以稳定印度支那法军的后方;1954年冬至1955年春,在组建好机动主力集团的基础上,集中全部兵力,与越南人民军主力在北部决战,夺取决定性的胜利。[注] 中国军事顾问团历史编写组:《中国军事顾问团援越抗法斗争史实》,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第86—87页。 3.将基本作战单位升为师级。根据“纳瓦尔计划”,法国增派9万人部队,法国远征军增加到25万人。根据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建议,法国计划扩编越南国民军至30万人。这样,到1955年年底,法兰西联邦的军队将达到55万人,取得对越南人民军(40万人)的优势。纳瓦尔把分散的部队从各自据点里撤出,集中统一指挥。在巴黎的一次秘密会议上纳瓦尔指出,从严格的军事意义上来讲,这次战役不会取得胜利,最好的结果可能是一个平局。尽管如此,拉尼埃政府还是做了最大的冒险,批准了这个计划。法国政府威胁美国如不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它将不能实施这个计划,从而考虑从印度支那撤出。

法军首先展开对红河三角洲的进攻,而越南人民军总司令武元甲却进军老挝中部和南部,同时在三角洲地区展开游击活动,并对老挝北部发动攻势。法军不得不多次分兵驰援,疲于奔命。11月20日,法军空降部队5000人攻占越南北部重镇奠边府,在被1000英尺高山环绕的开阔峡谷地带筑垒,企图把奠边府作为进攻解放区的据点和机动作战的基地。奠边府战略位置重要,位于越北西北高原,坐落于芒清盆地之中,是越南通往老挝的交通要道,法国和美国双方都把它视为重要的战略十字路口。法国人据守奠边府基于以下理由:1.“阻止游击队在这个地区组织和发动不断骚扰着红河三角洲的袭击”。2.“切断从越盟控制区的中心到老挝边界的通路”,将“越盟的主力吸引到法国人可以集结自认为是优势兵力的地方,进行一场阵地战”。3.法国人深信中国不会向越南人民军提供大炮,即使中国向越南人民军提供了大炮,大炮也不可能运到可以有效发挥火力的奠边府周围的高地上来。[注] [美]艾森豪威尔:《受命变革》(二),第375页。 4.在后勤和通讯方面威胁越南人民军,为老挝提供保护。法军主要目的是终止越南人民军即将发动的进攻,并诱使越盟主力进入开阔地带决战并消灭之。法国人吹嘘奠边府是印度支那“空前坚固的据点”,是“东南亚的凡尔登”。

美国通过压制手段换来了法国的“纳瓦尔计划”,但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对法国的意向和能力表示怀疑,艾森豪威尔本人也认为拉尼埃政府给予印度支那诸国独立的承诺是在兜圈子。但是,美国和法国在越南问题上已相互纠缠到了一起,除了接受这一计划之外已别无选择。美国军事援助顾问团团长约翰·W·奥丹尼尔中将经过实地考察得出了乐观的估计,美国军事专家对奠边府的军事部署也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甚至提出美国民间飞行员驾驶的C-119飞机还可以对法军提供战时援助。为了保证这个计划能够实现,美国政府于1953年9月30日决定,除了已经提供的援助之外,到年底之前再提供3.85亿美元的援助,用于装备新增加的法国部队和正处于创建阶段的南越地方部队。[注] [美]艾森豪威尔:《受命变革》(二),第374页。

朝鲜战争结束以后,艾森豪威尔政府给予印度支那极大的关注。为了适应新的形势,1954年1月16日,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了《美国对东南亚的行动目标和方针》(即NSC5405号文件),对美国的印度支那政策进行了重新定位。文件指出要加大对法国及其三个联邦成员的援助,尤其是军事援助;排除越盟的威胁,扼守具有战略地位的“东京”三角洲,阻止共产主义的扩张。此文件论及了东南亚的原材料资源的重要性。据统计,到1954年7月,美国大约向印度支那的法国殖民势力输送了1800辆作战车辆、30,887辆机动运输车、361,522支轻武器和机关枪、438艘舰艇、2艘航空母舰、500架飞机,总共为战争支付了26亿美元。[注] Mike Gravel, The Pentagon Papers :The Defense Department History of U .S .Decisionmaking in Vietnam , vol.1, p.200.到1954财政年度,美国对法国的援助已经占法国在印度支那军事消耗的78%。杜勒斯公开宣布,法国的新战略“在1955年战斗季节结束的时候,就将击溃共产主义势力有组织的侵略”。[注] George C. Herring, America ’s Longest War , pp.26-27.为了安抚法国,美国驻西贡的外交官还要求保大政权的代表减缓要求法国立刻做出政治让步的要求。

但是出乎法国人意料的是,越南人民军解放了莱州,并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包围了奠边府,把1.2万人的法国精锐部队分割开来。获得中国炮兵支持的越南人民军以人力将中国援助的大炮部属在奠边府,法国军队正处于大炮的有效射程之内。法军孤军据守,缺乏补给,处于坐以待毙的危险境地。1954年3月13日,越军向奠边府守军发动攻击,经过55个昼夜的激战,于5月7日占领法军指挥部。法军司令戴加斯特莱准将率部投降。越军全歼法军1.62万人,缴获守敌的全部武器辎重,摧毁了法国殖民军在越南西北部和老挝北部整个战场上的重要据点。“纳瓦尔计划”最终破产。法国被迫同意在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上签字,承认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的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这次战役的失败标志着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殖民体系寿终正寝。

奠边府战斗正酣之际,1954年1—2月,美、英、苏三国外长柏林会议决定召开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美国政府担心法国的厌战情绪会招致它在日内瓦的妥协或失败。为了更好地利用美援影响并激励法国、研究支援“纳瓦尔计划”的可行步骤,艾森豪威尔指示组建了一个由国防部、中央情报局以及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组成的高级特别委员会,委员会包括副国务卿比德尔·史密斯、国防部副部长罗杰·基斯、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及参谋长联席会议成员。这个委员会的任务是对3月中旬日内瓦会议之前法国的印度支那政策进行考察,提高法国的士气,并利用美国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影响,使会议不能达成任何协议。一旦法国接受了不利的协议,美国就要与印度支那联邦和其他有关国家商定,撇开法国,继续作战。[注] Mike Gravel, The Pentagon Papers :The Defense Department History of U .S .Decisionmaking in Vietnam , vol.I, pp.91-92.在整个奠边府战役期间,艾森豪威尔政府三次拟对奠边府进行军事干预:1.艾森豪威尔指示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阿瑟·雷德福采取某些措施,以减轻越南人民军对奠边府的压力。雷德福制订了“秃鹫计划”[注] 这是法国人给此计划起的代号,但直到4月底,雷德福才得知这一名称。 ,建议由美国对奠边府的敌军阵地进行大规模的空中袭击,即从美国海军在南中国海执行训练任务的两艘航空母舰上派出60架左右的B-29重型轰炸机,对围困奠边府的越南人民军发动夜间袭击,计划每次轰炸投弹450吨。雷德福估计,轰炸将摧毁大部分越南人民军炮兵,推迟越南人民军包围和占领奠边府的时间。如果轰炸达不到目的,雷德福还计划采取其他军事行动——动用美国空降部队、在海防布雷、封锁海防。但这些计划因在4月3日的国会领导人会议上只得到了参议员威廉·诺兰的赞同而作罢。2.与英国筹划“联合行动”,在印度支那使用空军和海军在奠边府进行干涉。这个决议草案早已拟就,就等国会4月28日会议通过,但因英国的拒绝和法国的反对,“联合行动计划”最终流产。3. 5月7日奠边府“陷落”当天,艾森豪威尔政府抛开英国,开始策划新的“应急计划”,计划采取包括使用核武器在内的军事行动。由于战局的变化和法国国民议会的反对等原因,“应急计划”最终不了了之。4—7月,日内瓦会议召开。美国反对通过谈判解决印度支那问题,先是极力阻挠会议召开,会议召开后其又采取“不合作政策”,阻挠达成有关实现印度支那和平的协议,并拒绝在最后的《日内瓦协议》上签字。

艾森豪威尔在1954年4月7日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提出了“多米诺骨牌理论”。他以多米诺骨牌为例说明美国干涉印度支那的重要性,指出一旦东南亚处于共产主义势力统治之下,就会像推倒的多米诺骨牌一样产生一系列最深刻的反应。 “多米诺骨牌理论”不但自始至终支配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印度支那政策,还为其后继者所继承,成为美国政府印度支那政策的指导方针,为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发动和扩大侵略越南的战争提供了重要依据。1955年,美国在印度支那实施联盟战略,组建东南亚条约组织,并且违反《日内瓦协议》,把“越南共和国”、老挝和柬埔寨置于该组织的保护之下。1955年,艾森豪威尔政府向印度支那地区派驻以劳顿·柯林斯为首的军事顾问团。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印度支那政策进入第二个阶段(1955—1961年)——排挤法国势力,扶植南方吴庭艳政权。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与大国关系互动研究”(11&ZD133)成果。

** 刘东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编审。

标签:;  ;  ;  ;  ;  ;  

奠定基础:美国政府的越南政策(1940—1954)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