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后毛泽东的“过渡时期”概念之理论内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涵论文,概念论文,理论论文,过渡时期论文,大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8(2015)02-0020-06 在党史国史上,过渡时期一般指一段特定历史时期,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①。1956年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起来。这年9月召开的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②。但是,党的八大并没有明确宣布过渡时期的结束。八大后,“过渡时期”一词还经常出现(这一概念在“大跃进”运动中,指的是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等;20世纪60年代初期,也常被用来指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毛泽东本人也多次使用③。那么,在1957年至1958年5月八大二次会议这段时期,毛泽东是在怎样的意义上使用“过渡时期”概念的?具有哪些独特的理论内涵呢? 一、借“过渡时期”概念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还很薄弱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④,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按照中共中央及毛泽东在1953年的设想,完成这个总任务,大概需要三个五年计划或者更多一些时间。而实际的结果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到1956年已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完全必要和必须的,并且时机和条件也是成熟的。但是社会主义革命本身并不是目的,它的目的在于为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和开辟道路。用毛泽东的话说,“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⑤,“革命是为建设扫清道路”⑥。同时,在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两大任务之间,社会主义改造的提前完成,也使得社会主义工业化这个主体任务显得更加紧迫。 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在中共八大后继续使用“过渡时期”的概念,首先意在强调我国虽然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我国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还不充分,经济特别是工业还很落后。1957年5月18日,他在会见印尼军事代表团时指出:“我们经济还落后,是处在过渡时期。”他特别提出,中国所以老被外国人欺侮,就是没有工业,因而我们要搞自己的工业⑦。在他看来,逐步实现工业化,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是“过渡时期”的一大重要任务。 要实现这一任务,首先要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党的八大的政治报告和决议都说到,大规模的群众性的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了,但是没有对其进行系统阐述和详细说明。党的八大后,毛泽东多次提出中心任务转变的问题。特别是1957年3月他到天津、山东、江苏、上海等地视察期间,多次强调现在是一个“转变的时期”。所谓转变,就是由革命转到建设、由阶级斗争转到向自然界斗争、由过去的政治革命转到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毛泽东指出:“阶级斗争改变上层建筑和社会经济制度,这仅仅是为建设、为发展生产、为由农业国到工业国开辟道路,为人民生活的提高开辟道路。”⑧他强调:“政治面貌改变之后,必须要使经济面貌加以改变。”⑨他明确提出:“这个世纪,上半个世纪搞革命,下半个世纪搞建设。现在的中心任务是建设。”⑩ 从改变落后面貌、逐步实现工业化这个角度说,“过渡时期”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呢?对此毛泽东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十几年,一是几十年,前一种说法使用得多一点。1957年7月,他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一文中指出:“在我国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基础和现代化的农业基础,从现在起,还要十年至十五年。只有经过十年至十五年的社会生产力的比较充分的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才算获得了自己的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现在,这个物质基础还很不充分),我们的国家(上层建筑)才算充分巩固,社会主义社会才算从根本上建成了。”(11)1957年10月13日,他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三次会议上又指出:“究竟多少时候叫过渡时期,现在也还很难定。大体上我看要三个五年计划,或者还要多一点时间。”“三个五年计划完成以后,我们国家的面貌是会有个改变的。”(12)十几年这个时间段,与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三个五年计划或更长的时间段,是一致的,目标就是为工业化和现代化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联系此前1957年八九月间召开的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再联系此后11月间毛泽东在莫斯科出席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时,提出中国15年钢产量赶上或超过英国,可以看出,在当时的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看来,再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时间,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就会比较充分了,我国的落后面貌会有一个大的改观。 总之,党的八大后,毛泽东沿用“过渡时期”概念,最重要的一个理论内涵就是想说明: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们的工作中心要转到建设上来,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改变落后面貌,为工业化和现代化打下基础,不断加强和丰富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二、用“过渡时期”概念阐释:刚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巩固的过程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13)他之所以要提出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矛盾,目的即在于“使全体人民比较顺利地走过目前的过渡时期,巩固我们的新制度”(14)。1958年1月,他在修改一篇文章时还使用过一种提法:在“和过渡时期比较起来称得起”完全巩固了的社会主义社会中(15)。也就是说,“过渡时期”本身是一个不完全巩固的社会主义社会。可见,八大后毛泽东使用“过渡时期”概念的第二层理论内涵是:刚刚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有一个从不完善、不巩固到比较完善、比较巩固的历史发展过程,所谓的“过渡时期”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完善和巩固,前提是要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1956年后,毛泽东多次指出,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斯大林不肯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这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辩证法。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他再次强调:说社会主义社会没有任何矛盾,“是不符合实际的天真的想法”(16)。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并且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相比,“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17)。 具体到八大后我国当时的情况,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但“又还很不完善”,因而和生产力的发展“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相应地,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也存在“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所谓相适应,就是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初步显示出了优越性,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功实施就是一个证明。所谓相矛盾,是指“人民群众对于这个新制度还需要有一个习惯的过程,国家工作人员也需要一个学习和取得经验的过程”(18);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还有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地方,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在实际工作中,八大后,党在完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以更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方面,进行了很多初步的卓有成效的探索。比如说,在生产关系方面,我们按照八大确定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方针调整经济关系,允许个体经营、自由市场的存在。1956年12月,毛泽东在同民建和工商联负责人的谈话中还指出:“我怀疑俄国新经济政策结束得早了”,“只要社会需要”,“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19)在管理体制方面,1957年秋召开的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业、商业、财政管理体制的三个规定草案,按照八大的要求,适当向地方和企业下放管理权力。在上层建筑方面,我们以波兰和匈牙利事件为鉴戒,强调必须警惕和防止干部特殊化和脱离人民群众,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强调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强调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等等。所有这些方面,都是党不断完善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举措。 “大跃进”后,片面追求所有制上的“一大二公”,是生产关系脱离生产力发展实际的一个反面教训。从1958年冬第一次郑州会议开始,毛泽东不断纠正“左”的错误,强调要尊重经济规律和价值法则,强调要划清集体所有制与全民所有制、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界限,反对“两个平均主义”,强调坚持按劳分配和等价交换,强调在总路线之下还要有一整套适合情况的具体方针政策办法,等等,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完善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努力。但这只是初步的,并且是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的,即是在坚持“三面红旗”的前提下进行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说明,完善和巩固社会主义,要以对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和理解为前提;不解决好“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完善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要么打不开局面,要么误入歧途。 三、用“过渡时期”概念强调:社会主义社会初步建立后,阶级斗争和阶级矛盾特别是意识形态上的矛盾依然存在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党的八大作出了正确判断:“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0)。进入社会主义时期,阶级矛盾不再是主要矛盾,但这并不代表阶级矛盾不存在。1957年3月20日,毛泽东在上海市党员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在目前的过渡时期中,人与人之间的斗争还包括着阶级斗争。我们说阶级斗争基本完结,就是说还有些没有完结,特别是在思想方面,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还要延长一个相当长久的时间。”(21)可见,毛泽东在党的八大后使用“过渡时期”概念的第三层理论内涵是: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后,阶级斗争已不是主要矛盾,但是阶级斗争并没有消失;所谓“过渡时期”,就是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上与资本主义的斗争不断取得胜利的历史时期。 在1957年上半年,毛泽东向全党阐述的重点问题是,阶级矛盾已不是主要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大量存在,要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无疑是八大正确路线的继续。但是,反右派斗争后,毛泽东对阶级斗争形势作出了错误估计,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他逐步改变了对主要矛盾的看法。 1957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一个新判断:“整个过渡时期,总的矛盾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即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他认为:“八大讲当前敌我矛盾基本上解决了,现在看来也对,但只能是在经济方面的,如从政治方面、思想方面看,就不能这样说了。”(22)在此后召开的八届三中全会期间,他又多次强调这个观点。1958年5月,刘少奇在八大二次会议上代表中央所作的报告中,确认了毛泽东的这一新判断,即“在整个过渡时期,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以前,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23)这就改变了八大一次会议关于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 值得指出的是,毛泽东这里说在“过渡时期”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这是“总起来讲”(24)的。具体分析来说,他又把阶级矛盾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个方面:敌我矛盾是阶级矛盾,但阶级矛盾并不一定是敌我矛盾。就敌我矛盾方面来说,毛泽东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一文中说:“反共反人民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右派和人民的矛盾是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不可调和的你死我活的矛盾”(25)。这显然是反右派斗争后对阶级斗争形势作出严重估计后得出的结论。就人民内部矛盾方面来说,毛泽东指出,阶级矛盾中的敌我矛盾并不是主要的,大量的还是人民内部矛盾,表现为政治战线和思想意识形态上的斗争。这样,毛泽东所谓的“过渡时期”,就是指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在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之后,还要在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上不断进行革命,直至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完全巩固。 在八届三中全会期间,毛泽东强调不能因为阶级矛盾而忽视对其他人民内部矛盾的处理,忽视对党内存在问题的解决;进入1958年后,他还强调,思想政治战线上的革命要搞,但工作重点还是要放到技术革命上。尽管这样,但他关于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的判断,还是在理论上撕开了一条口子,为以后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埋下了隐患。此后,1959年庐山会议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和实践延伸到党内;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上,阶级斗争的理论进一步系统化并为全党所接受,从理论渊源上皆发端于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的理论判断。 以上分析了八大之后毛泽东继续使用“过渡时期”概念的三个方面的理论内涵。概括起来说,笔者有以下三点结论。 第一,八大后毛泽东使用的“过渡时期”概念,与此前国民经济恢复后开始的过渡时期,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在党史国史上,1953年国民经济恢复后开始的过渡时期,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就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当然还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26);虽然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总任务并没有完全完成,但是作为一个历史时期,过渡时期已经结束了。党的八大后,毛泽东使用“过渡时期”概念,与此前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有着明显不同的理论内涵。对此我们要严格区分,不能因为毛泽东仍使用“过渡时期”概念,就说党的八大后我们还处于过渡时期,这在理论上说不通,也会引起思想混乱。 第二,八大后毛泽东使用“过渡时期”概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八大后,毛泽东所谓的“过渡时期”,其实是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在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逐步改变落后面貌,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从不充分到比较充分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制度从不完善、不巩固到比较完善、比较巩固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斗争不断取得优势的历史时期。毛泽东的理论阐释,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他对当时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所处阶段的分析和把握,反映了他当时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反映了他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努力。尽管毛泽东的探索未能最终突破斯大林模式,但是其中反映出的独立自主的立场、不懈探索的精神、勇于创造的品格,是永远值得我们后人尊敬和怀念的。 第三,毛泽东上述所提出的三大问题,今天仍然有现实借鉴意义。以上毛泽东在“过渡时期”概念下三方面的阐述,正确与错误相交织。他正确指出了在我们这样的落后大国,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后,中心任务要转移到建设上来,但是在如何搞建设上又出现了重大失误;他正确指出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有一个从不完善、不巩固到比较完善、比较巩固的历史过程,但是在总体上没有找到正确的目标和途径;他正确地指出了在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并存条件下,阶级矛盾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但是在对阶级矛盾的判断上出现重大失误,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悲剧的发生。但是不可否认,毛泽东提出了以上这三大问题,本身就是他的一大历史贡献。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三大问题,是我们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需要重视和不断解决的问题。从现实的角度看,回顾毛泽东对这三大问题的阐释,对于我们今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完善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重视思想理论、宣传文化和意识形态这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都具有现实启示和借鉴意义。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宣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01页。 ②《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一九五六年九月二十七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人民日报》1956年9月28日。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58~159页。 ④值得指出的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规定的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实际上是指经过三个五年计划的努力,为工业化打下一个基础,而不是指完全实现工业化。这一点可从过渡时期总路线载入1954年宪法时,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上所作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讲话中得到证明。毛泽东指出:“我们是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究竟需要多少时间?现在不讲死,大概是三个五年计划,即十五年左右,可以打下一个基础。”(《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9页)1991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一书,就采用了这个观点。 ⑤《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⑥《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182页。 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58~159页。 ⑧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第119页。 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第112页。 ⑩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第120页。 (1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内部发行,第549~550页。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第227、228页。 (13)《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14页。 (14)《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16页。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第280页。 (16)《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04页。 (17)《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14页。 (18)《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16页。 (19)《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170页。 (20)《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一九五六年九月二十七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人民日报》1956年9月28日。 (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第122页。 (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第207页。 (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第344页。 (2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第218页。 (2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第543页。 (26)对于这一点,党的十三大报告和党的十五大报告都有明确表述。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从五十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476页)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从五十年代中期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标签:阶级矛盾论文; 毛泽东论文;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论文; 过渡时期总路线论文; 毛泽东文集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 过渡时期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毛泽东年谱论文; 阶级斗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