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现代化”的意义定位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哲学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要求中国哲学现代化的呼声也日渐高涨起来。这一要求是合理的:一方面,中国的现代化事业需要科学的现代化的哲学作指导,从这个意义来说,中国哲学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先导,没有哲学的现代化、科学化,就不会有经济、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哲学作为思想观念文化中的世界观、方法论层次,是社会结构中的重要构成因素,从这个意义来说,中国哲学的现代化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没有哲学的现代化,就谈不上完整意义上的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但是,“中国哲学的现代化”的含义是什么呢?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哲学呢?我们沿着什么方向发展现代化的哲学呢?这就是“中国哲学现代化”的意义定位问题。应当承认,在“中国哲学现代化”的一致呼声中,对“中国哲学现代化”的意义定位是并不一致的。不能解决“中国哲学现代化”意义的正确定位问题,就不能保证中国哲学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就不能实现中国社会所需要的哲学的现代化。
一
“中国哲学现代化”意义的第一种定位是: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就是使中国古代哲学现代化。
我认为,在“中国哲学现代化”的这种意义定位中,有两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一是“中国哲学”能否狭义地只理解为中国人自己创造的哲学,如儒学、道学、理学等等,而把由外国人创立但为中国人接受和发展的哲学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排除在“中国哲学”的概念之外?二是能否把“现代化”的中国古代哲学作为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把“中国哲学现代化”中的“中国哲学”只理解为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我以为是不恰当的。“中国哲学”可以有两种意义:一是指中国人自己创立的哲学,实际上就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二是指中国存在的哲学,中国人实际所有的哲学思想。我认为,“中国哲学现代化”中的“中国哲学”应是第二种意义上的中国哲学。若从第一种意义来理解中国哲学,则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中国哲学,它不是由中国人创立而是由外国人创立的。在第一种意义上讲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就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排除在中国哲学现代化的视域之外。从第二种意义来理解中国哲学,则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中国哲学,而且是现在中国的主流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本世纪初传入中国,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和传播,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世界观、方法论;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哲学思想、邓小平哲学思想这样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种意义上的中国哲学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包括其他各种哲学思潮,如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等等。总之,只要是中国人所主张与赞同并在中国有一定的影响的哲学思想,都是中国哲学。
更为主要的是,不能用中国古代的哲学来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正如张岱年先生最近指出的,中国古代哲学虽有合理思想值得我们去发掘借鉴,但无论是何种中国古代哲学,作为整体都已经过时了。哲学总是时代的思想,反映一定的时代,为一定的时代服务,带有时代的局限性。时至今日,哲学又总是一定阶级的哲学,是一定阶级的世界观并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中国古代哲学,主要是封建时代的哲学,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哲学,是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由于封建时代社会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的相对不发展,和世界各国古代哲学一样,中国古代哲学具有朴素的性质,观点上不科学(不是说没有科学的因素),理论形态上较为粗糙。当然,在理论形态上,在范畴概念上,儒学、道学等可以“现代化”一下,如有所谓“新儒学”,但在基本世界观上不可能得到真正克服。哲学因有对时代的一定的超越性,所以哲学的发展具有继承性,我们今天还需要继承中国古代哲学中包含的合理思想。但这种继承是否定中的肯定,是批判的继承,不是哲学形态上的继承。我们处在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处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时代,不可能再用主要是封建时代的哲学思想的古代哲学来指导我们的事业。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物质生产资料力量,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各种关系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思想。 ”〔1〕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在我们这个社会里,无产阶级是在物质上精神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这些就决定了我们不能以中国古代哲学作为我们现代化事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
“中国哲学现代化”意义的第二种定位是: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就是要向现代西方哲学学习,以(某种)现代西方哲学指导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对“中国哲学现代化”的这种意义定位也有两个可以商榷的问题:一、是否只有现代西方哲学的各种流派才算是现代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算不得现代哲学?二、能否用现代西方哲学来指导中国的现代化事业?
“现代”一词并不具有严格确定的时间界限,在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人那里也有不同的意义。在中国史学界对世界史的划分上,现代史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特别是从“十月革命”开始,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历史,而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7世纪)到第一世界大战的历史则是近代史,是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自己统治的历史。若按历史学的这种分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其产生来说当然就属于近代哲学,不能算是现代化哲学。但是哲学史的划分并不必须和历史学的划分完全一致。中国哲学界对“现代哲学”的时间界定也并不是严格确定的。我国著名的现代西方哲学史家刘放桐先生在《现代西方哲学》一书中说:“‘现代西方哲学’这个概念有着多种含义。它有时指的是十九世纪末西方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后的哲学,有时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以后的哲学,有时仅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当代哲学。本书所论及的现代西方哲学范围较广,它泛指从十九世纪上半期德国古典哲学终结以来至今一百多年中在欧美各国产生和流传的主要资产阶级哲学流派和思潮。”〔2〕按刘放桐先生对“现代”哲学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属于现代哲学的范畴。哲学总是时代的思想,从哲学与时代的关系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哲学,而从文艺复兴到德国古典哲学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哲学。若把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哲学看作近代哲学,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现代哲学,这个时代到现在还没有结束。哲学上对哲学与时代关系的把握更注重实质上的关系而不是简单地按时间加以划分。某一哲学,在时间上属于一个时代,但按其思维内容来说却可能属于另一个时代。费尔巴哈哲学就是这样。费尔巴哈和马克思、恩格斯生活于大体相同的时代,但他们的思想却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费尔巴哈的哲学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根据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实践和科学成果而创造的科学的哲学思维,是对资本主义时代本质、资本主义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的科学的思维,是对人类历史的本质和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思维,也是对世界一般本质和普遍发展规律的科学思维,它对于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的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葛兰西就曾指出:“马克思在精神上开创了一个历史时代,这个时代大概要持续几个世纪,就是说,可一直到政治社会消失和诞生出调整了的社会时为止。”〔3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它所反映的时代内容和它的时代历史功能等各个方面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无疑是现代哲学,而且代表了现代哲学发展的正确方向。
现代西方哲学也是现代社会生活在哲学思维上的反映。现代西方哲学有许多的流派,这些不同的流派从某一领域或某一角度来看,表现了人类思维的进步,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合理思想。某些西方哲学流派也对资本主义制度提出了这样那样的批判,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因此,对现代西方哲学采取简单否定和排斥的态度是不对的。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应当包括吸收现代西方哲学合理的研究成果这一内容。但是这种吸收也是批判地吸收,不是哲学基本形态上的肯定。应当看到,现代西方哲学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或者说,这些思想不可能根本超出资产阶级的局限。它们或者为现实制度辩护,或者掩盖现实矛盾,或者调和现实矛盾,或者远离现实生活搞学术研究。从世界观来说,许多流派都反对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或者摆出“超越”的姿态,在发展观上不少流派采取相对主义的立场,在认知观上这样那样地宣扬不可知论。因此,无论从阶级性还是从科学性来看,现代西方哲学的各种流派作为一种哲学体系,都不能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哲学指导。西方的现代化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我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搞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不能采用搞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哲学世界观。
三
“中国哲学现代化”意义的第三种定位是: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就是要实现哲学的多元化;不是要定位在哪一种哲学,而是要让多种哲学世界观并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兼收并蓄;多元化是现代哲学的基本特征。
哲学的多元化或多样化不只是现代哲学的特征,而是整个哲学发展的特征,“在一切时代都同时存在着许多哲学体系和思潮”〔4〕。 在每个时代,哲学的局面总是多样化的,从古希腊哲学、中国古代哲学到近代、现代的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都是如此。哲学的多样化是社会矛盾多样性、利益主体多样性在哲学世界观上的反映,是不依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欧洲的中世纪,在中国汉以后的封建时代,哲学局面是相对冷落的,但即使在那些年代,也不是只有一种哲学思想。在我国革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由于受“左”的思想的影响,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哲学曾采取过简单排斥、压制的态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只允许一种理解存在,但即使在那个时期,其他哲学思想也不能说不存在,而只是采取比较隐蔽的方式罢了。哲学的多样化在现代西方哲学那里当然表现得最明显、最充分。我以为,哲学的多样化既具有客观根据,又有利于哲学在比较和斗争中发展。在此意义上讲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要求哲学局面的多样化是合理的,也是符合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的。
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到哲学局面的多元化而否定指导哲学的一元化。在每一个时代,哲学的局面总是多元的或多样的。但在每一特定的时期,作为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的哲学又总是一元的,即统治者在某一时期总是在多种哲学思想中采取一种哲学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把它推广于全社会,作为这个社会在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在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出现于社会舞台以前,哲学总是剥削阶级的哲学,剥削阶级中的哪个阶级、阶层成为统治的政治力量,他们就采取有利于他们统治的一种哲学作为自己的统治思想。统治的阶级或阶层更换了,指导哲学也会发生或大或小的改变。在无产阶级成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以后,第一次出现了劳动者阶级的哲学,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任何一个时期,无论统治者对其他的哲学思想在政策上是采取压制、排斥的态度还是采取宽容的态度,从实质上看,对其他哲学思想总是有排斥的一面的。在有了无产阶级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后就更是如此。现代西方社会的统治者,可以随着情况的变化时而采取资产阶级哲学中的这一流派时而采取那一流派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但不可能采取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无论资产阶级中的哪个派别掌权,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总是本质上采取排斥的态度的。同样,在无产阶级成为统治的阶级以后,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不同时期的政权代表人物可以这样那样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可能采取不同的政策,但不能以非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他们必然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哲学,而对其他哲学采取实质上排斥的态度。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是统治的阶级,在思想观念上,马克思主义必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所谓中国哲学现代化就是搞哲学的多元化,实质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元化的指导地位,这当然是不符合我国的国情的。
四
“中国哲学现代化”的第四意义定位是: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经典的辩证唯物主义”形态发展为“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形态:“经典的辩证唯物主义”以客观性原则为最高原则,使主体围绕客体旋转,而“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则应以主体性原则为最高原则,使客体围绕主体旋转。
本文不能详细地说明“辩证唯物主义”和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区别,而只是指出一个基本的区别,就是对意识感性对象、哲学出发点、哲学基本路线、哲学基本原则理解上的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并不根据对意识对象的理解方式、根据对哲学出发点的理解方式、根据对唯物主义原则的理解方式来区别新旧唯物主义的。在它看来,在这一方面,新旧唯物主义,特别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没有原则性的差别,即都承认意识的对象是物质,都是从物质出发来解释意识的唯物主义。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关系:旧唯物主义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基本原则结合起来,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的新贡献。辩证唯物主义,这就是马克思的哲学路线。既唯物主义又辩证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灵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观点,是一切原理的原理,是整个理论体系的辐射源。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在历史观上的推广、应用。“实践”是认识论的基本范畴,而且实践被理解为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即意识是实践的内在要素,实践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因而实践不是意识的现实物质基础,不是意识的现实感性对象。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实践唯物主义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有重大差别。马克思的哲学和费尔巴哈的哲学都是唯物主义,在是唯物主义这一点上是没有区别的,也就是说,都肯定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基础是物质,意识的对象是客观事物,是感性的东西。但仅仅肯定客观性原则还不能算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还不能把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区别开来。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也不在于有没有辩证法。古希腊的唯物主义已经是和辩证法相结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并不认为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是自己的新贡献。马克思也没有把唯物主义划分为“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三种形态。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把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在内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叫作“直观的唯物主义”,而把自己的哲学叫作“新唯物主义”。那么,什么是直观的唯物主义、什么是新唯物主义呢?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即直观的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何在呢?马克思在哲学上的新贡献何在呢?
马克思是根据对意识现实对象的理解方式来把自己的哲学和旧唯物主义以及和唯心主义哲学区别开来的。马克思在《提纲》中提出了对对象的三种理解方式。旧唯物主义的理解方式是直观的理解方式,即把对象不是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而是理解为主体之外的自然存在物。“直观唯物主义”的含义不是像我们以前理解的那样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马克思认为,“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5〕。 第二种理解方式是唯心主义的理解方式。马克思肯定唯心主义“发展了能动的方面”。这个“能动的方面”,也不是我们以前理解的那样是主观能动性,而是指主体的创造性,主体的实践活动。与旧唯物主义把对象理解为主体之外的存在物不同,唯心主义把对象理解为主体的创造性活动。对象不是先天的、既成的,而是历史地创造的。唯心主义哲学包含的这一合理思想为马克思所吸收。马克思同时指出了唯心主义能动性思想的抽象性,即把主体的能动的创造性活动理解为精神主体的创造活动,唯心主义不知道真正现实的人的客观活动。马克思把唯物主义的客观性思想和唯心主义发展了能动性思想结合起来,提出了对对象的第三种理解方式,那就是把对象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理解为现实的实践。如果说直观的唯物主义是“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那么与此不同的新唯物主义就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也就是实践唯物主义。
这就是马克思超越近代哲学特别是近代唯物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新的现代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费尔巴哈虽然与马克思生活于大体相同的时代,他既有唯物主义,也有辩证法,但他的思维方式却只是自古代至近代的哲学思维方式,即从人之外的自然存在来说明人的思维方式。马克思的思维方式实现了方向性的逆转,从人自身的物质活动、从人的现实生活、从社会存在出发来解决一系列重大的哲学问题。这种逆转,当然不是如某些人说的是从所谓“客体性哲学”向“主体性哲学”的转变,也不是超越了唯物主义的“实践思维方式”,而是在唯物主义的方向上对旧唯物主义思维方式的超越,同时也是对唯心主义思维方式的超越,是现代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是唯物主义的实践思维方式。
过去的“辩证唯物主义”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作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理解,不能简单地说是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没有区别的近代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在这种理解中,也有不少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对这种哲学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并不利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但同时应当看到,在这种理解中,还带有近代唯物主义思维方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不能把意识现实对象当作实践去理解,不能把实践理解为意识的现实物质基础,不能坚持“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这一实践唯物主义的路线。从目前来说,妨碍“辩证唯物主义”赞成者们接受实践唯物主义思维方式的主要困难,是他们的“主客观统一”的实践观。实践既是“主客观的统一”,不是物质存在,坚持唯物主义立场,怎么能把实践理解为意识的现实对象、意识的现实物质基础呢?他们也知道实践的重要性,但只能把实践理解为意识的中介基础,并使实践观局限于认识论的范围内。它不能理解,实践就是社会存在,即物质的社会存在方式。它也不能理解,实践就是人的周围感性世界,就是人的现实自然界。它也不能理解,对世界一般本质的认识,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一元论的本体论,不是把整个世界或世界的一般本质当作感性对象的认识结果(无论是整个世界还是世界的一般本质根本不可能是感性对象),而是以实践为感性对象、对实践所包含的世界一般本质的认识。所以,中国哲学的现代化,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改变过去对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思维的不理解状态,正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掀起了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潮,开始了中国哲学进一步现代化的新阶级。尽管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有不同的理解,但总的方向是朝着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的方向前进的,重视实践观,从实践观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已经成了占主导地位的理解方向。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倡导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集中体现了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科学回复。
当然,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不仅在于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实践唯物主义,还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吸收中国古代哲学、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合理思想,吸收当代科学的新成果,认真总结中国和当代世界范围内人类实践的发展的新经验,等等。中国哲学现代化的这一方面的意义是大家都能理解和接受的,本文就不去多说了。
注释: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2、28页。
〔2〕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页。
〔3〕〔4〕葛兰西:《实践哲学》,徐崇温泽,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69、8页。
标签: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现代西方哲学论文; 辩证唯物主义论文;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论文;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物质与意识论文; 中国哲学史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问题意识论文; 世界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