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方位 增创辉煌——广东与上海、江苏、山东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苏论文,山东论文,广东论文,上海论文,找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跨世纪的发展中,广东在全国的位置和实力如何,面临着怎样的困难和挑战,发展潜力和优势何在,这是当前增创广东发展新优势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上海、江苏、山东都是我国沿海经济基础较好、经济实力较强的省市,特别是近年来,三地发展很快,许多方面已赶超在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的广东。通过与三省市的对比,寻找差距,学习经验,将有利于我省增创新优势,进一步推动广东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
一、四省市经济发展概况的比较
我们将四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列表(见表1、表2)比较,得出以下两点概述性结论。
(一)广东经济整体实力依然强大,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改革开放20年来,广东经济迅速发展,在全国的地位不断提高,整体经济实力大幅度提高。就整个经济发展而言,目前广东的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10%,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经济实力仍然大于其他各省市,这是广东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基础。
1.从经济总量来看。1997年,广东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308亿元,连续九年居全国首位,是上海3360亿元的2.18倍,比江苏、山东的6695亿和6650亿元约高出10%。人均GDP达到10417元,分别比江苏、山东高出1053元和2827元,经济总量仍然大于上海、江苏、山东三省市。
2.从对外开放程度来看。广东外向型经济明显,外经贸是广东的一大优势。1997年,广东外贸进出口总额1301.2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745.6亿美元,均占全国的40%,远高出上海、江苏、山东的水平。出口增长速度也居各省之首。在利用外资方面,广东实际利用外资也远高于其它省市,1997年达到142.05亿美元,占全国的25.5%,分别是上海、江苏的2倍多,山东的3倍多。
3.从财政金融状况来看。1997年,广东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39.78亿元,分别比上海、江苏、山东高出约50%,连续7年居全国首位。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1084亿元和8196亿元,规模仍领先于全国其他省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城镇居民收入也居全国首位。
(二)广东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发展后劲相对不足。
1.从经济增长速度来看。近年,广东经济增长速度有较大回落,1997年增速为10.6%,分别低于上海的12.7%,江苏的12%,山东的11.2%。这虽然有广东经济总量基数较大的原因;但同时也表明广东在过去高速发展中积累了不少问题,如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不高等,必须作出新的调整才能支撑新一轮的经济发展。
2.从产业结构来看。1997年,广东三大产业比例是13.5:50.2:36.3,而上海已达到2.3:52.2:45.5。上海是城市经济,第一产业比重小,但其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占的比重不断提高。近年来,江苏、山东第三产业也有了较快发展,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已与广东相接近,而广东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却有所减缓,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3.从固定资产投资来看。1997年,我省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224亿元,上海为2003亿元,江苏2205亿元,山东1793亿元,我省在规模上仍然领先,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1996年零增长的基础上出现了1990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比1996年下降4.4%。而上海、江苏、山东三省市近年却增长较快,投资规模已接近广东。1997年广东更新改造投资仅245.64亿元,比1996年下降11.3%,低于上海、江苏。更为严重的是,虽然广东投资规模最大,但投资效益却不理想,投资产出率不仅低于上海、江苏,也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4.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广东的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经过近几年的加快发展,已基本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全省发电装机容量、公路通车里程、电话装机容量都居全国第一。但是广东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原材料供应等方面仍然落后于三省市,人均用电量、公路密度、铁路通车里程、港口吞吐量等指标偏低,能源、交通的布局和结构不够合理,重复建设严重。从长远来看,广东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必须进一步发展。
5.从科学技术水平和人才来看。广东的科学技术基础比较薄弱,近年随着投入速度加快,有了一定的发展。1997年,广东科技综合实力、技术出口成交额居全国第三位。但规模和强度居三省市之后,如科技活动人员投入规模,1997年广东仅为13.6万人,是同期上海的70.1%,江苏的56.1%,山东的68.7%。每万人口科技人员数中,上海和江苏分别达到137人和34人,是广东的7倍和1.7倍。在科技活动经费投入方面,广东仍远小于上海、江苏。广东的科技项目总数与科技活动机构规模也比不上三省市。科技力量不足制约广东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已日愈显露出来,广东要保持经济发展的领先地位,科技发展必须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二、若干工作思路和做法的比较
在进行主要指标的统计分析比较的同时,通过实地考察座谈、分析对比,我们认为,三省市在以下几方面的思路和做法,是值得我省在增创新优势中学习借鉴的。
(一)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有了新进展。今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田纪云同志在广东代表团讨论发言时说,上海在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某些方面已经走在广东前头,建议广东同志要向外看一看。在三省市考察座谈后,感到此言非虚。近几年,上海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资产重组、结构调整、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有不少新举措、新突破,均源于思想解放。党的十五大后,上海又提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拆围墙”,一改上海全国老大哥的自满、自大的观念,从更高起点上冷静反思、解剖自己。他们提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和产业的渗透是任何围墙都堵不住的,要解决体制上条块分割的问题,树立上海是全国的上海的观念,面向世界,服务全国,才有更大发展空间。为此,要拆除单位和部门利益、内外有别划地为牢、老大自居固步自封、政府充当婆婆企业不能断奶等各种思想“围墙”。无独有偶,去年末,江苏省也把大力推进第三次思想解放作为真正抓好第三次发展机遇的前提,提出冲破所有制结构与公有制实现形式上的思想束缚;冲破条块分割、划地为牢的思想“围墙”;防止满足现状、固步自封和消极畏难、无所作为的情绪。而山东省不但在放开放活小企业方面走得比较快,而且在最近提出要解放思想、励精图治,加快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历史性跨越。
广东的改革开放是以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为先导的,把中央要求与广东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大胆探索,勇于开拓,敢为天下先,用足用活用好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使广东在全国先行一步。但是,近几年,在我省一些干部中却出现了把成绩当包袱、把经验凝固化的满足现状、固步自封情绪和在困难面前强调客观放松主观努力的消极畏难、无所作为情绪,还有对宏观调控的埋怨情绪、贪图享乐的情绪等,严重阻碍着我省的进一步发展。我省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首先要来一轮新的思想解放,促使广大干部振奋精神,开创新局面。
(二)支柱产业选得准,措施具体有力,优势明显。上海经济特别是第二产业近年的快速发展是与它的六大支柱产业的发展分不开的。1997年,汽车、通信设备、电站及大型机电设备、石化、钢铁、家电等六大支柱产业占上海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2.3%,实现利税占全市工业的55.8%。工业六大支柱产业和金融证券业已共同构成上海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上海发展支柱产业之所以选得准,抓得狠,关键在于:
首先,他们确立了工业结构调整必须从适应性调整转移到战略性调整的指导思想。早在1989年,上海市就提出了这个指导思想,并在实践中逐步明确要抓哪些大产业。
其次,建立了一种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在选择支柱产业过程中,1990年底至1991年初,上海开展了“上海工业产业发展战略”大讨论,1993年底,市政府有关部门又连续7天召开规划研讨会,广泛听取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的意见之后,市委、市政府再拍板确定。
再次,实施首长负责制,“一竿子插到底”。为了培育壮大工业六大支柱产业,上海市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一是市委、市政府领导分头挂帅,直接抓,每个支柱产业都有相应的领导小组,分别由市委、市政府领导牵头协调,一抓到底,如汽车工业就是上海连续四任第一把手亲自抓,从而避免常见的部门之间无休止的推诿扯皮。二是加大调控力度,增大资金投入,实施一批大项目。“八五”期间,上海工业每年安排一批市的重大骨干项目,其中涉及支柱产业的占74%以上。同时,市政府还采取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支持支柱产业的大项目建设,仅汽车工业投资累计已超过100亿元。三是与国外大公司合资合作,加速原有企业的改造,促进支柱产业的发展。
相比之下,我省发展支柱产业重点不突出,措施也不够有力。尽管我省几年前就提出要形成一批支柱产业,但所列的汽车、石化、机械、电子、轻工、纺织、建材和建筑、医药、冶金、森林工业等10个支柱产业,几乎包括了全省工业的各行各业,支柱作用并不明显。直到今年初,才明确地把电子信息产业、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制造、石化、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材定为支柱产业。广东把汽车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动手虽早但力量分散,全省110多家汽车厂和改装厂,生产汽车不到2万辆(上海“桑塔纳”轿车去年产量25万辆),却分别属于机械、交通、城建、军工、公安、司法等17个部门,各成体系,条块分割。本来,我省在汽车工业上的投入并不比上海少,但由于“遍地开花”,各自为战,只是低水平重复,因而痛失了发展的大好时机。
(三)把企业改革同资本运营和结构调整优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上海的同志把这种做法称为实行“换庄机制”。所谓“换庄机制”,就是把一部分效益差的上市公司的控股权改由一些效益好的企业来掌握。迄今为止,上海有120家上市公司,其中80多家仍是国有公司控股。为用好上市公司资源,他们决定,上市公司及它背后的国有控股单位连续几年效益不好的,市国资委以老板身份出面划转给效益好的公司来控股。如“上菱”公司原来是轻工集团控股,去年改由大电气集团控股,由大电气对其实行重组。类似的“换庄家”去年搞了6例。市里已经决定,对列入扶持的54个大企业集团,尚无上市公司的,就有步骤地通过划转方式,使它成为“庄家”,“借壳”、“买壳”上市,通过股市直接融资,发展壮大企业。“换庄机制”不仅给上市公司及其控股单位以压力,促使他们认真转换机制,加强管理,而且使重点扶持的企业集团拓宽了融资渠道;更重要的是,通过“换庄”,用资本经营这条纽带将企业改制与结构调整优化结合起来,促使国有资产向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向高效益优势企业转移,优化国有资产结构,在提高国有资产整体素质的同时提高了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继前年组建电气、华谊、海外三大集团之后,去年上海市又通过产权划转、授权经营、调整国有控股单位等手段,重组了“广电”、“汽车”、“城投”等多家综合性多元化的大企业集团。
“换庄”、重组、融资的办法,上海市不仅在国内企业实行,也运用到驻外企业。“上海实业”是上海市驻香港的窗口公司,原来以贸易为主,1995年总资产50亿元。1996年,上海市把内环高架桥、家化、电器、牛奶公司等企业51%的股权划给“上实”,国内优良资产注入“包装”后,1996年5月“上实”在香港上市,股价最高时60多港元,经过金融风暴后现在仍维持在20元左右。两年来,“上实”已经筹资230多亿元,其中直接投入上海的超过100亿元。“上实”成了上海的一个海外融资中心,目前其总资产已逾300亿元。
广东目前全省上市公司已有108家,发行A股103只,B股32只,在用好上市公司资源方面,与上海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成功地“换庄”重组的实例还很少。在宏观上资本运作观念淡薄,措施不够有力以及条块分割、划地为牢,恐怕是造成这种差距的重要原因。
(四)对内对外开放追求高水平高质量。上海采取的国内国外“双向引大”方略成效尤为明显。据统计,到去年末,外省市进入上海的企业有1万家左右,注册资金200亿元以上。更值得重视的是,他们正在努力把国内的大企业大集团总部吸引到上海来。去年下半年,中远集团集装箱运输总部迁址上海,带去500亿元的营业额,增加了上海的GDP,还增强了上海第三产业的功能。四川长虹、江苏春兰等集团也已准备把总部迁往上海。与此同时,在对外开放方面,虽然上海的进出口总额和利用外资规模还比不上广东,但开放的水平和质量很值得重视。驻上海的外资金融机构已有47家,有9家外资银行已获准在浦东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近几年上海每年引进2万多名外国专家到沪工作;世界排名前100名的工业跨国公司,已有57家在上海投资,这些著名跨国公司投资的工业项目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如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克虏伯不锈钢有限公司等,都是单项投资10亿美元以上的大项目。
上海之所以对国内外的大公司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有良好的基础与环境:(1)人才、技术环境——上海有50多所高校,100万名中级以上的专业人才,200多万熟练工人;(2)产业环境——重化工业在上海历来就比较发达,现在又是上海的重要支柱产业,这与国际大公司大财团来华投资的“结构定位”比较吻合,投资者愿意进入上海所营造的环境,他们在上海容易找到合作伙伴和配套企业,并借助上海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龙头效应”来开拓中国市场;(3)要素市场环境——上海已办起证券、期货、外汇交易、房地产、技术、产权、劳务、经理人才市场等一大批交易所(中心),要素市场发达,等等。所有这一切,对于那些着眼于全球生产经营体系中的分工,不大在乎政策优惠,而更在乎软环境的大公司来说,自然更有吸引力。
我省近几年实现利用外资每年都在100亿美元以上,在总量上全国第一,但中小资本多、中小项目多。除南海石化外,投资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大项目甚少。重要原因之一,恐怕是在人才技术环境、产业环境等方面,与上海有较大差距。省八次党代会提出要“注重扩大与国际上实力强、信誉高的大公司、大财团的合作,跟踪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看来今后除了继续搞好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建设外,要进一步花更大力气去营造相应的“软”环境。
(五)政府调控能力强。上海、山东在这方面给人的印象比较深。近6年,上海城市改造动迁120万人,纺织压绽近百万锭,近千家工厂迁出市中心,100多万人次工人下岗,这几个“100万的大战役”,市里调控、操作井井有条;每年初,市里按一号、二号……顺序安排城建和支柱产业等重大工程项目,各方密切配合,年底都能顺利完成;“换庄机制”涉及利益调整,虽有阻力,也能成功推行。山东省在政府主导下,技改投资连年增长;成功地通过联合、兼并等方式组建起海洋化工、华光电子等一批大集团;今年,针对国有中小企业放开之后筹资困难、缺乏流动资金的问题,山东省决定集中资金40亿元扶持产品有市场、有效益但缺资金的中小企业,其中省里出20亿元,由计委、经委、交通、邮电等5个部门负责从有关基金落实,各市县配套20亿元,据介绍到5月初已落实50%,正按计划实施。凡此说明,上海、山东的政府在公众面前已树立起政府有权威,调控有力度的形象。
相比之下,广东、江苏给人以省里调控能力不强、缺乏权威的印象。原因是两省经济中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现象比较严重,汽车、摩托车、空调、彩电、机场等皆是例证,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联合兼并难度大,一个市、一个县甚至一个镇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也联合不起来。
对此,我们认为要作具体分析。确实,上海、山东政府调控能力比较强,但相比之下,企业的自主能力则比较弱。对于我们广东来说,如何做到既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尊重和维护企业自主权,又加强和改善政府宏观调控,特别是在企业联合兼并资产重组过程中,打破条块分割,强化资产所有者的调控等,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三、几点对策建议
从与上海、江苏、山东的比较中,我们得到一些启示,提出如下几点初步建议。
1.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广东要把握时机、审时度势,按照省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必须抓住机遇而不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因循守旧,力争上游而不固步自封”的要求,进行新一轮思想大解放,实行“三个冲破”:一是要冲破自满、自足、自大的思想“围墙”;二是要冲破固步自封、把经验凝固化的“经验主义”思想障碍;三是要冲破地区、部门利益的狭隘思想的“堡垒”,树立长远的全局性的思想观念。
2.切切实实培育好支柱产业,充分发挥各类“园区”的作用。今年初,我省已明确要抓好六大支柱产业,现在的关键在于落实。这方面,上海的做法值得借鉴。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各类“园区”(包括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作为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载体和窗口作用,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水平,以各类“园区”的先进技术乃至高新技术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进一批世界著名企业集团进入“园区”,充分利用“园区”,使之成为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基地和新经济增长点。
3.借鉴上海“换庄”经验,把企业改制、资本经营和结构调整优化拧在一起。目前,全省已有108家上市公司(包括广州、深圳),全国两大证交所之一在广东,应当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为我省增创新优势服务。这就需要省里对广东(包括广州、深圳)的证券市场发展与企业改革、结构调整加强统筹,并作出有效的决策。
4.加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进可持续发展。当前要充分发挥广州、深圳作为全省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落实好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规划,提高区内城市化水平与质量,发挥两者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尤其要关注城镇规划和环保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
5.内引外联要上新台阶。积极创造优良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外要逐步把招商引资重点放到世界著名大企业集团上,提高利用外资的档次和水平,提高外向型经济的质量和水平;对内积极吸引国内一批大企业集团把总部迁移到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