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治”思想与高校德育建设_以德治国论文

“德治”思想与高校德育建设_以德治国论文

“以德治国”思想与高校德育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以德论文,思想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所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学习贯彻“以德治国”思想,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确保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目标的实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和突出课题。

“以德治国”需要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道德基础,需要国民道德素质与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少年人生追求、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的不断升华与完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只有他们德才兼备地成长,“以德治国”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和希望。教育的制高点是大学教育。高校作为知识青年最集中的场所,作为人类社会中具有巨大潜能的人力资源产地,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文化传播的圣地,是发展科学技术的源泉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理应在全面贯彻“以德治国”思想方面有所作为、乘势而上,这就是大力加强和积极推进高校德育建设。有段名言说得好:“教育是一项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一种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我们认为,高校德育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品德素质、人格修养和精神风貌的主要承载者,是做人教育之主渠道和主阵地。它既是塑造心灵的科学,又是精雕细刻的艺术。它所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万物之灵;它所从事的,是开拓提升学生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境界,德育主要包含五个方面:一是思想教育;二是政治教育;三是道德教育;四是法纪教育;五是心理健康教育。就国家而言,“德者,国之基也”;就群体而言,“德者,民之信也”;就个人而言,“德者,才之帅也”。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其本质是培养人,是教人做人。而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是人的思想和智慧的精华。做人扎实,做事踏实,才能其行将远,其境将高。道德是依靠人的内心自觉来践履的。道德能够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创造充满情感和爱心的生活氛围,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孟子说过:“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离开了人的道德,社会将失去人性和人道。正如古人所言“道德不倡,天下不宁。为物生贪欲,贪欲生妄念,妄念即祸根,祸根必大乱。”因此,高校应把德育工作置于首位,把尚德育人作为终极鹄的。这不仅是新世纪对高等院校的深切呼唤和必然要求,更是高等教育理想的具体体现和教育的本义与理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等理念迅速成为各级各类教育最强劲的术语。但我们认为,教育既应提供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动的世界的地图,又应提供有助于在这个世界上航行的指南针。对21世纪的高等院校而言,这个“指南针”就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利国利民的人。一言以蔽之,做一个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人。这两个方面,完整而又和谐地构成了一个人精神世界:有德无才、不学无术,是草木之人、庸碌之辈;而有才缺德、坏事做绝,更是害群之马、人间败类。高校德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不断地省思自我、提升自我、展现自我、完善自我,在实践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进而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敦品立德,严于律己,做一个优秀的学子,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走向社会后能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奉公守法,认真工作,做一个合格的公民,积极推进社会文明建设。总之,学会做人实乃大学生修己利身之本;加强对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之关键,也是“以德治国”的重要内容。我们说大学有物质的因素,但大学更应有精神的激励与超越;大学不只是传播知识的方地,它还要向我们展示一种“充天塞地”的精神力量,默化、提升、纯净学生的气质、人格和境界。大学,应充溢着文化的灵性,应充盈着人格的魅力,应充满着人文精神和理想,应充实着日新月异的高新科技信息。大学理应是一个培育人、塑造人、完善人的精神领地和道德圣地,应当成为社会的心灵。正如纽曼所言:“大学不是诗人的生地,但一所大学如果不能激起年轻人一点诗心的回荡,一些对人类问题的思索,那么,这所大学缺少感染力是无可置疑的事。”就此而言,高校德育建设与“以德治国”密切相联、息息相关。卓有成效的高校德育,可以为“以德治国”思想的宣传推动营造舆论环境,可以为“以德治国”思想的贯彻实施奠定人才基础,可以为“以德治国”思想的深入人心提供较宽广的理论视界和实施路径;重视“以德治国”,必须坚持德教为本,更加重视道德教育特别是学校道德教育。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我们要把高校德育放在“以德治国”的视野中去认识、去思考、去把握,明确其方向,确定其目标,拓展其空间,探索其途径。

第一、树立新的德育理念,强化六种意识。要站在战略高度,以长远的眼光,对新时期德育工作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作出宏观分析与判断。并使整个德育鲜明地体现出主动性、战斗性。要在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完整地把握和实践“德育”概念,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以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为灵魂,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遵循德育总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一要强化首位意识,把德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加强党委对德育工作的领导,以德治校,以德修己,以德育人;二要强化系统意识,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五育并举”;三要强化阵地意识,确保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主导地位,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理论导向和政策导向;四要强化服务意识,为教学、科研提供动力和思想保障;五要强化载体意识,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努力提高德育实效;六要强化创新意识,勇于探索,不断改进德育工作。

第二,完善德育工作体系,处理好三个层面的关系。一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既要做学生的良师,又要做学生的“人师”,在人格上影响学生,在道德上引导学生,在知识上丰富学生;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德育动机、智慧才识、个性品质、工作水平、行为举止、甚至外貌、服饰的看法与态度直接影响着德育实效。二是内容与途径的关系。德育内容依据德育的目标与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而确定。要有的放矢,抓住读书、成才、立业这三大重点。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理想目标与奋斗精神、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这三对关系,着重解决“上大学为什么”、“成才道德是什么”、“在校期间学什么”这三个问题。德育工作对象的多层次性和思想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德育途径和方法的多样性。要特别加强对网络和“网民”的研究,建立德育工作调研网络和信息网络,使互联网成为开展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三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高校德育要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为一体,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高校德育只有向社会延伸,注重思想渗透,才能效益倍增,并树立起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归宿。

第三,健全德育教育网络,理顺管理体制。最大限度地拓展工作覆盖面,使学校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构建上有学校党委和领导小组、中间有各党总支一线德育工作专门队伍、下有各学生班组的干部队伍,这样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层层分解、层层责任制的德育工作格局,真正做到德育工作责任到人。制订规划,完善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优化结构,改善素质,激活因子,提高水平。认真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进入各级德育管理岗位,按照一定比例配强、配足高校学生专职政工干部,确保编制到位、人员到位;加强培训,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引进激励竞争机制,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工作考核制度;进一步改善政工干部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注重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德育规章制度,寓教育于严格管理之中,努力实现德育工作的科学化与规范化。

第四,深化德育教学改革,量化德育绩效。构建三大课堂,即以“两课”教学为主的第一课堂;以课外活动为主的第二课堂;以社会实践为主的第三课堂,实现“三大课堂”的有机结合。切实改进“两课”教学,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扎实推进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要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三基”(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三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三科”(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教育,特别是抓好学生行为习惯和精神生活能力的养成教育,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塑造他们真善美的心灵,确立他们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构建他们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的人格,培育他们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责任意识,让知识与精神在道德教育中贯通交融。

第五,突出加强师德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主导作用。师德在对教育者的作用上,比其他行业有更广、更深、更远的穿透力。德是师之本。师德的主要内涵是品德高尚、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开拓创新。师德是一面旗帜,在育人中具有重要的心理导向、道德导向和价值导向作用。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高校教师,肩负着培育学生道德提升的神圣使命,理应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以自己饱含着人生智慧的学识和充盈着人格魅力的德行,以“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点点心血乐育英才泽神州”的渴望和理想,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塑造学生。要将“以德治国”的思想化为“尚德育人”的理念并变为自觉的教育行动,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弘扬社会正气,使学生成为栋梁之才。

第六,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浓化德育氛围,净化德育环境。校园的硬件环境建设要注重精神内涵;校园的软件环境建设应坚持全方位、高品位。校园文化建设的基调是健康、向上、高雅,体现时代气息和科技文化含量;同时,应渗透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一要积极建设高标准的多功能的文化设施,精心设计和安排,发展与广大学生联系和沟通的渠道以及向学生提供服务和指导的开放性实体,如学生活动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等;二要努力创造整洁、优美的环境卫生,使校园得到净化、绿化、美化;三要加强对文化娱乐阵地(图书馆、礼堂、体育场馆、学生社团等)和宣传阵地(校报、宣传橱窗、广播、校园网等)的管理,制订规章制度,明确管理部门和职责,发挥其作用;四要进一步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努力营造一个安定、优良的育人环境。

第七,切实加强德育理论研究,进一步拓展研究视角。特别应在德育的基础理论,德育工作的对象、目标、内容、形式、方法、环境、条件、体制、队伍建设等方面下功夫,使德育研究从自发走向自觉、从单一走向系统。既要注重战略性、预见性的研究,又要注重对策性研究;既要重视共性方面的研究,又要重视个性方面的研究。针对新形势下德育工作中的新课题开展深入研究,克服那种就理论研究理论的倾向。注意理论研究成果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着力提高运用理论研究成果来指导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建设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和邓小平理论研究基地。

第八,面向世界和未来,借鉴国外德育先进经验。新世纪的高校德育既要突出中国特色,又要与国际接轨。发达国家高校德育有不少好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一是将道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注重通过管理、服务、活动、交往和环境等进行“大道德教育”。特别注重各科教学、学术活动的“载道作用”、“渗透作用”。二是通过心理咨询,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各高校都设有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指导机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助能力,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的成熟,十分注重各种形式的团体心理训练活动,如交朋友小组、心理剧疗法等,咨询内容包括性格问题、情绪问题、学习问题、就业问题以及家庭、人生、异性、友人等问题。三是强调道德实践,在日常生活中加强道德教育。从小处着手,从一点一滴抓起,从良好的文明习惯和品德行为的养成抓起,各种教育活动生动活泼、入情入理、入心入脑,效果较为明显。

高校德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推进“以德治国”的历程中,高校德育肩负着神圣使命,任重而道远,我们要为此不懈追求和奋斗。

标签:;  

“德治”思想与高校德育建设_以德治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