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山西太原 030024
【摘 要】目的:观察中药制剂健脾抑脂方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健脾抑脂方治疗组(40例)和脂必妥片对照组(40例),均以3个月为1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影像学变化、肝功(ALT、AST、GGT)及血脂(TG、TC、HDL、LDL)的变化。结果:健脾抑脂方治疗后患者肝功能、肝脏彩超、血脂较治疗前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在改善患者超声影像学、ALT、AST、GGT、TG及LDL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健脾抑脂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疗效确切。
【关键词】健脾抑脂方;非酒精性脂肪肝;肝功能;血脂;
【中图分类号】R57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5)-11-041-02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当前全球酒精性肝病患病率居高不下,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率也不断升高而且起病渐趋低龄化,成为慢性肝病的重要病因。临床研究已经证实: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不仅有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可能,而且在2 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相关心脑血管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加强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防治,对保持机体健康意义重大。祖国传统医药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近年来笔者运用其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选患者均为2013.01~2015.12于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就诊的患者,选取符合条件的80例患者收录入组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24.1~50.2岁,病程0.5~10年;治疗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26.8~51.4岁,病程0.8~9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治疗前体重、血脂、肝功及超声检查等临床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符合非酒精性脂肪肝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属脾虚痰浊不化者;近3个月内未曾使用过严重影响肝、肾功能的药物者;近2个月内未曾参加过其它药物试验者;年龄在 18-65 岁之间,自愿受试者。
1.3 排除标准 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及代谢性肝炎患者;治疗期间不按时服药、中断治疗或加用其他疗法者;失代偿肝病者;不稳定糖尿病患者。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服用由本院制剂室加工为免煎中药颗粒的健脾抑脂方(陈皮、茯苓、丹参、虎杖、泽泻、草决明、生山楂、炒莱菔子、白僵蚕、郁金及炙草),每次1袋,每日2次。对照组:口服脂必妥片,一次3片,每日2次。两组观察疗程均为3个月。同时两组患者均嘱其调整饮食结构,少进油腻性食物,低糖低脂饮食,多吃蔬菜水果,戒酒和控制体重。
1.5 观察指标 肝脏彩超、血清ALT、AST、GGT、TG、TC、HDL及LDL。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治疗前后肝脏彩超变化 经Ridit分析,治疗后健脾抑脂方总复常率为65%,对照组为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两组治疗前后彩超变化比较(n=40)
组别重度中度轻度复常复常率(%)
治疗前治疗组51520——
对照组41620——
治疗后治疗组2572665
对照组410111537.5
2.2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变化,由表2可以看出,两组治疗后AST、ALT及GGT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均<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均<0.05)。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表2两组治疗前后AST、ALT及GGT的变化(μ/L,n=40,x±s)
组别ALTASTGGT
治疗前治疗组104.7±22.4128.0±21.3115.3±27.6
对照组101.2±17.8127.1±23.2113.2±30.5
治疗后治疗组38.8±13.11)2)36.3±16.91)2)45.9±12.81)2)
对照组55.1±14.41)53.5±18.71)57.3±17.61)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由表3可以看出,两组患者TC和LDL较治疗前均得到明显改善(P均<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TG和HDL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表3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比较(rmmol/L,n=40,x±s)
组别TCTGHDLLDL
治疗前治疗组7.32±0.552.44±0.260.27±0.115.11±0.77
对照组7.41±0.712.38±0.230.29±0.105.08±0.80
治疗后治疗组5.44±0.601)2)1.53±0.181)0.35±0.071)2.42±0.371)2)
对照组7.17±0.831)2.23±0.370.30±0.024.11±0.671)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3 讨论
肝脏是机体脂类物质新陈代谢的重要场所,当各种原因引起肝脏对脂肪的摄取、合成增加或转运、利用减少时,可导致肝细胞内脂肪堆积,当肝内脂方含量超过肝脏湿重的5%或肝活检1/3以上肝细胞有脂肪变且弥散分布于全肝时,即形成脂肪肝[1]。脂肪肝包括酒精性脂肪肝(ALD)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以及其他特殊类型的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欧美等发达国家慢性肝病最常见的原因,近二十年来在亚洲国家也快速增长且呈低龄化发病趋势,成为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目前认为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是主要的致病因素,环境、遗传因素,免疫反应等可能对其的发生起一定作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药物治疗目前尚不理想,大多降脂药物本身具有的肝损作用极大限制了其在脂肪肝治疗中的应用,因此充分挖掘、整理并开发传统医学中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药物成为中医药领域研究的热点。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记载最早见于难经,后世医家把它列入“胁痛”、“痰湿”、“积聚”等范畴,1997年中国中医药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制定“肝癖(痞)”一名并沿用至今。中医认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机为多种原因导致中运失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邪气留经,日久则正愈衰邪愈结,形成以肝脾肾亏虚,痰浊瘀血留着的标实本虚之证,其中尤以脾虚痰浊不化为核心病机。据此,本研究采用健脾消痰法为主组方的中药健脾抑脂方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观察,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健脾抑脂方(陈皮、茯苓、丹参、虎杖、泽泻、草决明、生山楂、炒莱菔子等)根据非酒精性脂肪肝核心病机而设,方中陈皮、茯苓健脾化湿祛痰,丹参、虎杖、泽泻活血逐瘀降脂,配生山楂、炒莱菔子以加强消油腻肉食之功,草决明、白僵蚕、郁金清肝降火,诸药合用,共奏健脾消痰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本方中基础方二陈汤不仅能够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高脂血症状态,同时能有效降低CYP2E1活性,防止由其介导的脂质过氧化过程,从而保护肝细胞的损伤[2]。泽泻乙醇提取浸膏中乙酸乙酯提取物以及后者不溶于乙酸-水的残留物都具有明显的降脂作用[3];虎杖水提液可以显著地降低NAFLD大鼠脂肪组织的TNF-α mRNA水平,能有效调节肝脂、肝糖代谢并改善肝细胞脂肪变性[4]。本研究证实,健脾抑脂方能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肝功、血脂及影像学变化,是临床治疗脾虚痰浊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有效方药。
参考文献:
[1]中成药,2014,08:1607-1612.
[2]刘树军,黄静娟,车念聪. 二陈汤及桃红四物汤对非酒精性脂肪肝CYP2E1活性影响的实验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08:729-731.
[3]郁相云,钟建华,张旭. 泽泻降血脂药理作用及物质基础研究[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11:250.
[4]江庆澜,李瑜元,潘锦瑶,等. 虎杖提取液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表达的影响[J]. 中药材,2005,10:58-61.
作者简介:马红学,主任医师,教授。
论文作者:马红学,任顺平,李朝暄,李佩芳,雷曙强,张彦敏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5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5
标签:脂肪肝论文; 酒精性论文; 对照组论文; 健脾论文; 两组论文; 患者论文; 脂肪论文; 《系统医学》2015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