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教育思想对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启示论文

陈鹤琴教育思想对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启示论文

陈鹤琴教育思想对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启示

付忠莲

(豫章师范学院,江西 南昌 330103)

摘 要: 陈鹤琴不仅是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还是特殊教育的开山人,他的教育思想蕴含着特殊教育的真知灼见。重视特殊儿童受教育,主张所有儿童,不论智力如何,是否有身心障碍,都应获得相应的教育;提议特殊教育必须由国家主办;倡导特殊教育教师要进行专业化培养,提倡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时使用个别化活动教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行动中践行思想,探索特殊教育本土化之路。陈鹤琴教育思想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启示,为我们研究特殊儿童心理及特殊教育机构的设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 陈鹤琴 教育思想 特殊教育

陈鹤琴(1892—1982)为我国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毕生从事儿童教育,着眼于中国国情,融入西方教育思想,在教育实践中提出“活教育”主张,建立起学前教育课程体系。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广为流传,但他的特殊教育思想,后人相对研究得较少。实际上,陈鹤琴的特殊教育思想蕴含着真知灼见,至今都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对当代特殊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如今重温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思想,挖掘其特殊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是一个重大课题。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由乾隆皇帝主持,纪昀等360余位高官、学者参与编纂,3800多人抄写,历时十三年,编撰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因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为《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四库全书》分44类、66属,共收书3460余种,7.9余万卷,约8亿字,是集中国古籍之大成的彪炳史册的文化巨著。

一、重视特殊教育

1.主张所有儿童,不论智力状况如何,是否有身心障碍,都应获得相应的教育。

陈鹤琴先生极其关注儿童的特殊性,认为与普通儿童相比,盲聋哑等残疾儿童和贫困儿童、难童处于劣势处境,社会需要收养和教育他们。1935年,就特殊儿童接受教育问题,陈鹤琴先生明确提出,所有儿童,不论智力状况如何,超常或智力落后,都应当接受与其相适应的教育,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在《儿童年实施后的几点宏愿》一文中,他表达了如下夙愿:“愿全国盲哑及其他残废儿童,都能够享受到特殊教育。”[1]他认为特殊教育的任务是根据各类特殊儿童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差异性教育措施[2]。根据国外发达国家对智力落后者的统计,推算出当时我国智力落后者人数在225万之多。他还主张为低能儿童办特殊儿童学校,让他们享受特殊的儿童教育,将他们从疾苦中拯救出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否则,放任不管将造成如下后果,第一,国家遭受沉重的救济负担;第二,社会将失去太多可做贡献的力量。在我国普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民国初期,陈鹤琴先生就敏锐地关注到特殊儿童受教育问题,为特殊儿童深谋远虑,具有超前性,这确实开启了我国特殊教育风气之先河。

2.特殊教育必须由国家来主办。

陈鹤琴先生不但认为特殊儿童应当接受教育,还进一步提出特殊教育应当由国家来办。在《中国儿童教育之路》一文中,他指出国家应当为特殊儿童提供适合他们需要的教育,让他们得到发展,发挥所能,最后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近代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缓慢,对特殊儿童的教养,完全出于教会和慈善机构的支持。陈鹤琴先生认为,这些机构团体很少,且经济力量薄弱,教学内容和方法也有不妥之处。因此,国家不能完全依靠这些民间组织推动特殊儿童教育的发展,而特殊教育必须由国家主办。他主张教育部门设立专门的特殊教育科室管理特殊教育。他进一步指出,特殊教育要建立国家督学机制,通过在国家教育行政机构设立专职的指导专员,由其监督特殊教育的管理,从而保证特殊儿童能够顺利地接受教育。陈鹤琴的这一主张具有预见性,从社会效益角度出发,使社会对特殊教育引起重视,获得国家政策和经济上的支持。这种思想对当前特殊教育发展来讲不过时,保持与时代发展同步。近年来,我国教育部先后出台文件,将办好特殊教育相关工作落到实处,文件均反映出国家高度重视特殊教育的发展。

二、倡导特教师资培养专业化

1.建议以“引进来”“走出去”的模式促进特教向专业化发展。

陈鹤琴认为特殊儿童的教育必须专门由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完成,因此,他很重视特殊教育专业师资的培养。他说:“为要广推特殊教育,必须立刻着手特教师资的培养。”但是鉴于当时的中国在特殊教育方面的人才几乎没有,提出借助国外的力量,通过外国专家帮助我国培养师资。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模式促进人才培养,一方面在各地师范院校开办特殊教育系,聘请国外特教专家来讲学,另一方面我国派学者到国外发达国家去考察,借鉴国外的先进作法,用来发展我国的特教事业。这种“引进来”“走出去”的办学思路至今都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2.主张特教教师要有专业素养。

陈鹤琴认为,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既要具备普通教育教师的素质,又要具备特别的专业素养,总结下来有如下几点:(1)特教教师在开始教育之前,必须对特殊儿童的基本问题有所认识,故要经过专业训练。(2)特教教师要成为学习型的学者,不但要发现特殊学生存在的问题,而且要想办法解决。(3)特教教师要有医者风范,像关心自己的病人一样给予特殊儿童无微不至的关怀。(4)特教老师要有坚强的意志,把特殊教育工作当作终生的事业,用坚强的毅力和优良的教育效果推动特殊教育的发展。(5)特教教师要用爱温暖特殊儿童,把特殊儿童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教育。陈鹤琴对特教老师提出来的要求是科学的,为当今特殊教育专业师资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有力的参考价值,是十分宝贵的财富。

三、强调特殊儿童“活”教育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种实采后处理方法对出苗率影响差异极显著(FA=264.16>F0.01(2,2)=99.0),播种时间、播种方式对出苗率影响差异不显著(FB=7.87、FC=4.77,均小于F0.05(2,2)=19.0),各因素对粗糠树出苗率影响的顺序依次为种实采后处理>播种时间>播种方式。结合多重比较结果(表3)可以看出,粗糠树的播种育苗可以选择混沙沤制的种实和剥除果皮的种子,由于手工剥果皮的过程较为麻烦,可以采集果实后混沙沤制以减少工作量。2月15日在露地苗床播种出苗率高。

在《发展幼儿教育的几点建议》中,陈鹤琴指出,儿童不同于成人,不能拿成人化的东西培养儿童,对儿童的培养必须顺应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体现儿童化的特点。对普通儿童是这样,特殊儿童也是如此。因此,在教材使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应遵循特殊儿童和身心发展规律和差异性特点,讲究一个“活”字。

1.提倡使用个别化活动教材。

陈鹤琴很重视教学方法,他在《儿童心理之研究》中介绍了欧美国家对特殊儿童的先进教育方法,同时批判了当时社会上教师教学上的不足。一间教室一把戒尺的管教方式如同一间教育工厂,生产出标准化的缺乏个性的个体;教师多采用命令式的方式去教儿童,儿童是被动的,一举一动都要听教师的指挥,这样的方式培养出来的儿童成为木头人,没有自己的思想。鉴于此,他提出要改变恐惧与压抑的教学环境,为儿童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儿童在自主探究中去发现、去思考。他主张根据特殊儿童的特点因材施教,不应追求形式上的统一,而应针对每个儿童的特点施以“各视所需,各学所能”的教育[4]。他提出教学方法不能呆板统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渐进教授法”和“实物教授法”等,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儿童创造能力的发展。

2.鼓励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对于培智儿童使用的教材,陈鹤琴先生有自己的想法,认为应当与普通学校教材有区别,建议按照不同发展水平分别进行教育,教材的难易程度必须考虑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差异性。他说:“叫小孩子做事,不宜太易,也不宜太难,须在他的能力而仍非用力不可的。”[3]他反对采用僵化的学科课程,认为这样会割裂培智儿童的知识结构。因此,他反对把书本当作唯一的教材,认为6寸高、8寸的书本世界不应挡住儿童所见的世界,儿童的世界要让他们到伟大的自然中发现,广阔的大社会中探讨。鼓励老师随时随地可以冲破校园围墙,带领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大社会中去体验。主张通过组织单元教学活动的方式,融入教学、做人和生活目标,采用大自然、大社会的直接知识,引导从大自然、大社会中寻找教材,将身边的东西变成教具。他认为环境中的许多东西看似与教学无关,但仔细研究,也可以成为很好的教材和教具。这一观点是弥足珍贵的,因特殊儿童普遍认知水平偏弱,从现实生活环境出发确定教材内容,更有利于儿童掌握知识和习得技能。

四、践行特殊教育本土化

陈鹤琴先生虽然留学西方,将西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引入国内,但他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教育应体现中国的特色,不能完全抄袭国外的教育,毕竟我国孩子不是美国的孩子,历史和环境都和美国大不相同,国情也不一样,他们认为好的东西在我们国家用起来未必就是好的[5]。基于这种观点,陈鹤琴先生开始特殊教育本土化探索。中国第一所国立特殊教育学校——南京市立聋哑学校是陈鹤琴任学校教育课课长时建立的,开启了国家创办特殊教育的先河。1940年,在江西泰和建成我国第一所公办的 “实验幼稚师范学校”,这里成为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理论的实验基地,为特殊教育师资力量的培养提供了有力保证。1947年上海特殊儿童辅导院创办了,陈鹤琴兼任院长。他的特殊儿童分类施教的理想终于实现了,为以后特殊教育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实践探索丰富了他的特殊教育思想,为我国后来特殊教育机构的设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陈鹤琴的特殊儿童教育思想具有前瞻性,不但先进科学,而且很务实。他站在时代前沿,注意到特殊教育的重要性,倡导特教教师要专业化培养,强调特殊儿童要“活教育”,在实践中探索中国特殊教育本土化之路,注重中国本土文化与西方先进教育思想的融合。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陈鹤琴教育思想都为我们后来研究特殊儿童心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2014年9月—2017年12月收集我院21例巨大肝血管瘤病例,其中有男性8例,女13例,年龄38~67岁,平均45岁,其中体检发现12例患者无显著临床症状,其中有腹胀、腹痛、贫血、上腹不适、消化不良、腹部肿块等症患者共9例。共有12例患者为体检发现,所有患者均通过M/CT检查及B超检查确诊为肝血管瘤。其中6例患者为单发者,15例患者为多发者。瘤体最大者17.2cm×16cm,最小11.8cm×8.5cm。检查肝功能及消化道肿瘤标志物均正常,Child-Pugh分级皆为A级。

参考文献:

[1]徐桃坤.陈鹤琴特殊教育文选及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吕春苗,兰继军.论陈鹤琴教育理论对当前特殊教育发展的启示[J].绥化学院学报,2012(6).

[3]陈鹤琴.家庭教育·怎样教小孩[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181.

[4]兰继军.陈鹤琴特教思想对当前特殊教育发展的启示[J].现代特殊教育,2015(3).

[5]王海风,郑刚.陈鹤琴的特殊儿童教育思想述评[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6(4).

标签:;  ;  ;  ;  

陈鹤琴教育思想对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