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会支持系统: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_社会支持论文

儿童社会支持系统: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_社会支持论文

儿童社会支持系统———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课题论文,支持系统论文,儿童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支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它既包含环境因素,又包含个体内在的认知因素,直接反映了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支持是以个体(被支持者)为中心,个体及其周围与之有接触的人们(支持者),以及个体与这些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支持性的活动)所构成的系统。

一、国外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的研究

国外有关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中,曾有许多研究涉及到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的部分特征。尽管其内容比较零散,但这些研究为社会支持的专门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必要基础。这些研究有的对比了单亲与完整家庭,完整与父母离异家庭,母亲就业与母亲未就业家庭之间,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差异;有的分析了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如出生顺序对其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还有许多研究考察了儿童的同伴社交地位对其身心健康、行为问题、学习困难和违法行为等的影响;此外大量研究考察了特定社会关系(特定支持者)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作用。尤其对于父母的作用,研究指出,从儿童早期直到青少年时期,母亲都是教养和亲密等支持行为的基本源泉,积极的母子关系常与较高的学业成就和个性适应相联系;能对母亲产生较大信任感的儿童具有较高的自我价值感和更多的内控倾向。同样,研究也发现,积极的父子关系也与儿童较高的自我价值感、更多的内控倾向、高水平的智力和良好的同伴关系相联系。如果父母之中至少一方与儿童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则父母精神疾患或婚姻失调对儿童的消极影响会得到有力的缓解。同时,一些研究也指出,父母对儿童求助(寻求支持)行为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儿童的独立性和责任感。部分研究还深入探讨了父母支持行为的影响因素,如父母的情绪、心理状态、父母职业性质和工作压力、家庭完整性、社会经济地位和种族特征,以及儿童自身的发展特征等等。结果发现,单亲家庭结构、令人不快的职业常导致父母对子女支持数量的减少和支持质量的降低。

与上述研究相比,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对儿童社会支持进行专门研究的历史并不长。尽管有关成人社会支持的研究早在本世纪50年代便随着临床心理研究的发展而兴起并已取得蓬勃发展,但是在儿童心理方面,对儿童社会支持的研究从70年代末才开始,至今仍只是屈指可数。这些研究主要以人类发展生态学和儿童发展的社会网络理论为理论基础,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西方国家儿童的社会支持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儿童发展的重要影响,同时也为我们开展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和实证基础。

(一)社会支持系统的评估指标

根据大量关于儿童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不同研究者运用一些共同的评估指标对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展开研究。这些研究者几乎都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儿童的社会空间由一系列与之有不同关系的人们所构成,这些人们在性别、年龄、与儿童的共同活动等方面具有各自的特点。不同社会关系在儿童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因此,对儿童社会支持的评估大多通过对这些周围人们的描述来进行。

尽管不同社会文化传统对社会支持的规范和理解各有差异,但是从有关儿童及成人社会支持研究的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比较带有普遍性的评估指标:(1 )社会支持系统的结构特征,具体内容包括:社会关系网络的规模,即与儿童有交往关系的人的数量;与儿童有交往的社会关系的种类,如父母、同胞、同伴、亲戚、教师、邻居等;每一类社会关系由多少人组成,在网络中占有多大比例,如儿童的同伴数、教师数等,通过对比可以揭示各类社会关系在儿童社会生活中的相对地位和重要性;儿童与各支持者的交往频率和范围;儿童与支持者交往关系的持续时间;不同支持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接触频率、观念或态度的一致性程度等。(2 )社会支持的内容特征,主要有满足自尊需要的支持,即有利于提高个体自我价值感的言语或行为;信息支持,即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指导;工具性支持,如分享、实物帮助和其他形式的亲社会性行为;陪伴和共同娱乐;情感支持,如向身处困境的人们给予情感安慰,等等。这些评估指标不仅具有文化特异性,而且具有一定的年龄适宜性,其具体内容和结构随儿童能力和需要的发展而表现一定的变化。

(二)研究方法

目前有关儿童社会支持的研究大多采用母亲报告的方法,由儿童的母亲(或其他主要抚养人)报告孩子与他人交往的情况,如孩子经常与哪些人有来往,这些人的年龄、性别以及与孩子在一起经常做什么等。这种方法可以比较客观地描述儿童与他人交往的实际情况,但也可能受父母对孩子监控程度,以及父母自身态度、期望等主观因素的制约,使其结果因父母对其子女了解程度的差异而出现一定的偏差。

一些研究者指出,儿童的生活空间相对狭小,他们常常集中在有组织的集体,如教室、游戏小组中,这为研究者直接观察儿童的社会交往状况提供了相对便利的条件。运用观察法往往可以获得比较客观的资料。但是,观察所搜集的资料只能反映某种人际联系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以及特定情景下给予儿童支持的情况,即使经过多次观察也只能揭示儿童与一个或几个他人的交往特点,不能反映儿童在更大范围内的人际交往状况。

自我报告是成人社会支持系统研究多采用的方法,即由被试自己列出其主要支持者的名单,分别描述其特征,并对来自各支持者的支持质量及自己的满意度作出评价。研究者发现被试所报告的接触频率与相应支持者的报告有相当高的一致性。有关青少年社会支持的研究也常运用这种方法。由于这种方法一般要求被试具有一定的言语理解和表达能力,因此在儿童研究中较少采用。但是,通过与儿童的直接交谈,研究者往往能获得其它方法所难以获得的信息,如儿童对社会支持的感知特点及其对支持可能性和质量的主观评价等,因而,在经过一些技术改进,提高信、效度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呼吁并开始尝试运用直接访谈的方法对儿童的社会支持进行研究。研究实践也证明,在降低测验题目难度和增加测验过程具体形象性的情况下,采用自我报告的方法研究儿童的社会支持是比较可靠的。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结果

已有的各种研究从不同角度描述了西方现代社会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的一般特点。其中,多数研究者是从支持者的角度,对比各类社会关系与儿童在交往频率、共同活动内容等方面的差异;有少量研究将不同社会关系与具体支持功能相结合,考察支持者与支持情景间的对应关系,其主要结果有,多数儿童认为父母,尤其母亲是主要而普遍的支持者,她向儿童提供着各种类型的支持,而且支持程度往往比其他人高;其他支持者则往往对应于某一种或几种类型的支持,如教师主要提供信息方面的支持,同伴则多是共同活动的伙伴。相对而言,后一类研究对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的理解与我们比较一致。上述研究所表现出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他们更多地强调不同社会关系在支持程度和支持功能方面的差异,而对各类支持者支持作用间的相互联系缺乏足够的探讨。

在儿童社会支持系统发展规律方面,一些研究对不同年龄、性别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主要的发现有,(1 )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规模在3岁到6岁之间无明显差异,但从6岁到9岁明显扩大,经常与之交往的人数包括成人和儿童明显增多,儿童与同伴或与成人的交往都随年龄增大而增多,但与亲属的交往频率则呈减少趋势。(2 )在儿童对支持功能的感知方面,幼儿中后期就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支持需要及其对应的支持功能,如情感需要、实物需要、信息需要、共同活动的需要等。(3)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 其社会支持系统中各支持者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教师及同伴的支持日益增多而父母的支持则呈逐渐减少的趋势。(4)性别差异方面, 女孩的同性别支持者的比例大于男孩的同性别支持者;从3 岁开始儿童的同性同伴比例就多于异性同伴,二者的差距在6岁和9岁时进一步扩大。

在社会支持系统与儿童发展的关系方面,多数研究证明社会支持系统对儿童学业成就、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积极影响作用,但也有一些研究得出了不太一致的结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不同研究所考察的儿童发展变量各有侧重,另一方面也可能受研究方法的局限。为此,一些研究者呼吁,采用纵向追踪的研究设计和方法来探讨社会支持系统对个体不同发展方面的影响作用和机制。

在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的影响因素方面,已有研究主要从生态观出发,考察了民族文化特色、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父母职业等外围因素对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结构特征的影响作用。有关上述因素对儿童社会支持系统功能特征,即不同支持者与各支持功能对应关系的影响作用,以及父母教养方式、亲子依恋等微观环境因素对社会支持系统特征的影响探讨较少。

二、在我国研究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意义

(一)对国内外有关研究的分析

严格地讲,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儿童社会支持的系统研究。尽管如此,我国近年有关亲子关系、家庭教养的研究对我们探讨儿童社会支持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国内外有关研究可以看出,与成人社会支持系统的研究相比,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前者已从简单描述社会支持系统的结构特征和探索社会支持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深入到对社会支持构成、功能和作用机制等问题的理论分析,提出了认知模式、个性、情感等心理因素在社会支持系统功能发挥中的中介作用。这些研究从理论建设的角度对以儿童为被试研究社会支持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的研究现状看,目前探讨较少的问题主要有: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的构成、特点,主要支持者的作用、性质;不同支持者支持作用的相互关系,儿童社会支持系统对其身心发展的影响结果和作用机制,各种家庭、社会文化因素对支持者与支持功能对应关系的影响,等等。

(二)研究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的理论意义

促进儿童积极、良好的发展,必须以对儿童身心发展状况的全面了解为基础。根据人类发展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对儿童发展的全面了解既包含对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的考察,也应包括对儿童所处的物质、社会环境发展规律的探讨。社会支持不仅是影响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适应的重要环境因素,而且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方面,它随儿童年龄增长而有规律地变化。对儿童社会支持发展规律的考察是全面了解儿童发展特征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关于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的研究对于全面揭示社会生活环境对儿童身心健康和发展的影响机制,丰富人类发展生态学关于人类发展和生态变迁的理论具有一定的帮助。

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的研究常常围绕儿童自身,通过描述与之交往的各种社会关系来探讨其社会生活的环境特征,它可以突破家庭、学校、社区等社会单位的既定界限,触及儿童生活的多个方面,容纳十分广泛的信息。因此,对各种社会关系及其具体支持作用的分析和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明确不同社会环境因素,如家庭、教育、社会等在影响儿童发展方面的独特作用,以及这些环境因素间的相互联系。这对于探讨心理学和教育学中有关环境与人的发展关系的基本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

此外,儿童的社会支持特点具有一定的文化特异性,西方国家的研究结果不一定适应东方国家的实际情况。因此,以我国儿童为被试展开有关研究,既对揭示儿童社会支持发展的普遍规律,丰富和发展儿童社会性发展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可以为进一步展开中西方跨文化比较研究,完善人类发展生态学关于宏观系统即社会文化传统对个体发展影响作用的理论观点,提供进一步的实证依据。

(三)研究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的实践意义

今日中国社会,随着独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多,对儿童社会交往环境的研究已经引起广大心理和教育工作者、家庭及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在一些大中城市,为数众多的幼儿进入了各种形式的托幼机构接受教育,这些儿童除了接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之外,还在家庭之外与幼儿教师、同伴等多种他人进行持续的交往和联系。这些同伴、教师及其他社会关系在儿童的社会生活世界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对其身心发展各具有什么样的影响,他们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在那些主要由祖辈照顾和抚养的家庭中,儿童是否更倾向于向祖辈而不是父母寻求支持和帮助;父母对儿童的支持是否会因亲子接触时间和机会的减少而受到影响;父母在儿童心目中的地位是否象人们所一贯认为的那样总是处于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地位……对上述问题,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出回答,为独生子女的家庭和学校教育提供相应的实际指导。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中国展开对儿童社会支持发展特点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各年龄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结构的一般特点及其形成和发展历程,到社会支持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具体影响,再到对影响社会支持的各种环境因素的分析,有许多问题需要并值得我们去研究。

标签:;  ;  ;  

儿童社会支持系统: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_社会支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