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核雕历史:核雕是我国传统雕刻手艺,这门手艺在明朝有确切的书面记载。清朝时百工技艺都有长足发展。核雕这门手艺也随之推向第一个高峰,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清朝陈祖章所做的橄榄核舟,为我们留下了确凿的实物证据。在1915年万国博览会上,核雕技艺第一次迈出了国门,为世人所了解。
关键词:雕刻手艺;核雕现状;核雕发展;核雕创新
近代江苏苏州的须吟笙先生所创的核雕18罗汉,对核雕这门技艺的传承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浙江青田的秋人先生,通过高镂空的技术表现手法,把这门古老的手艺推向了一个巅峰。2008年,核雕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增城,山东潍坊,江苏苏州三个城市入选。这一举措极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这门手艺。
核雕的现状
从业人员职称建设没有推广开
核雕这门手艺虽然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目前整个行业体系还不成熟。没有健全的评选晋升机制。大部分核雕艺人属于民间艺术的范畴。相对于绘画、书法、木雕、和紫砂壶等艺术表现形式,核雕缺少专门的渠道来评定级别。因而大部分手艺人也没有重视职称方面的建设。对于加入各类协会不注重,因而在宣传方面处理劣势。
题材创新力大不大
大部分核雕在创作题材上方面创新力度不够。大部分玩家熟悉18罗汉这个传统题材。核雕市场的18罗汉延续了几十年。我们查阅历史。在清朝以前,没人有把佛像的头像用来把玩。观音头、罗汉头、佛头出现于八国联军的入侵清朝期间。西方列强以为入侵中国不但打败了我们的民族,还打败了我们的神。没办法带走整准佛像,于是带走了佛头。各种头像流落到各地,在西方各大博物馆展出。真正佛教信众之间绝对不会出现这样把玩罗汉头的行为。如果是出于礼佛、敬佛初衷而去而把玩佛头、罗汉头、观音头。这做法是南辕北辙,有失妥当。
其次佛像造像有慈眉善目,也有怒目圆睁,怒相中透着威仪。绝对不是出于凑数的目的,增加面部表情区别而故意做出的歪嘴斜眼的面相。查阅《造像量度经》,经书中对于造佛像有严格规制:佛以自己的手指为量度,一百二十余指为身长,讲述了自己的身段各部位、各器官的造型比例,不允许做残缺、不符合比例的佛像。佛教题材可以去表达,造佛像也是属于积累功德。只是建议做佛像雕刻的时候最起码做一尊整身的佛,尽量做有慈祥或有威仪的佛像。
从业者的美术理论基础需要提高
笔者了解到,大部分核雕创作者不是专业美术出身,整体上美术理论不高。往往出于爱好而从事核雕创作。也有从业者去各地核雕学习班学习。要真正做一个好作品,要坚持不断学习的思想,不但要多看雕刻作品,在技术上下功夫,更要注重学习美术理论,从理论上指导自己创作,会让自己作品进入一个新台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核雕新时代的发展
核雕题材创作的方向
什么是美?处于不同阶段的人,对于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美的东西是让人感到宁静和愉悦。当心情低落的时候,看到美的作品让人心情舒畅。如果我们心情本来不平静,看到一个作品心情更糟糕了,这带给人的不是享受,这也肯定不属于美的作品。核雕艺人应该把这种审美精神理念传递出去。
创作好的作品可以从“雅”“趣”“赏”三个方面去衡量。
首先作品可登大雅之堂,符合高雅的审美。根据传统美术创作的理论。运用疏密关系,变化关系等创作理论来指导自己创作。
其次作品的趣味性,让观赏者看到一个作品第一眼感觉到作品有趣。这也是很成功的作品。
再者观赏性强,核雕作品大部分用来把玩,浙江的秋人先生突破传统创作思路,将“赏”字融入核雕创作中,作品细致入微、观赏性很高。观看其作品无不觉得赏心悦目。
核雕发展中的创新
所有艺术创作者应该不断创新,把艺术与现代结合,产生新的生命力。
核雕是艺术品市场一个很偏门的小众门类,大部分专业的艺术创作者面临很大问题。这就更需要创作者理清时代的脉络。把艺术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以前的核雕大部分适用佩戴装饰,做手链,做扇坠,也有部分实用器:鼻烟壶。秋人先生提出“赏”核雕创作的理念,做出了高镂空的作品,给所有核雕艺人一个新思路,其创作理念影响核雕创作十多年。近几年涌现出了很多的核雕创作手法。
内雕,大部分雕刻是在核的外表面创作。一部分作品细节处理很细小,由于担心损坏作品没法上手把玩。内雕是利用特殊的刀具,在果核内表面进行雕刻创作,作品呈现于核的内部,被外层果核保护。这一手法很好处理了精细与把玩的平衡。
合核雕刻,将一个核劈开,两部分都雕刻后再合上组成一个作品。
组合雕刻成系列风格,传统的雕刻基本是一个核表达一个主题思想,组合雕刻运用多个核雕刻,每个核表达中心思想的一部分,整体组成一个系列表达出一个主题,2015年秋人先生的核雕创作团队,利用两个月的时间,创作出以抗战70周年为主题的系列作品。该系列共包含100多件核雕作品,题材选自从抗战开始直到新中国成立,期间发生的有影响力的历史事件。也有核雕创作者把核原料切割拼接,雕刻成一个大作品。
镶嵌雕刻,把松石、象牙等材料镶嵌在核雕作品上。整个提升的作品的价值。
习总书记提出弘扬传统文化的理念,要把核雕切入到传统文化中来。借助各种形式的活动,推广核雕技艺,全国很多地方开展了“非遗走进进校园”的活动。笔者也曾在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举办过两场核雕讲座,很多大学生看到实物作品,愿意去尝试学习核雕,学习氛围和浓厚。这说明在年轻人群体中,推广核雕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是有生命力的非遗项目。
在推广核雕过程中,同时关注政府、协会、展会等方面的的政策信息。大部分核雕艺人只注重雕刻技术。在推广和宣传上参与力度不大,这直接造成了社会接受程度不高,销路不畅的困境。对核雕创作者多参与各类宣传交流活动。让核雕这门手艺在传承中越走路越宽。
论文作者:王海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6
标签:作品论文; 佛像论文; 手艺论文; 创作者论文; 罗汉论文; 这门论文; 也有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