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实践诠释——天津市实现新突破新崛起的经验和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天津市论文,新突破论文,社会和谐论文,启示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国家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为起点,以转变发展方式和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为契机,近些年来天津市改革日益深化,开放不断扩大,经济迅猛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了进入21世纪后新一轮的突破和崛起。如此的天津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各个方面的关注,理论界、新闻界的目光聚集到天津,天津速度、天津精神、天津效益、天津经验、天津道路、天津之谜等等扑面而来。国内学者称天津是21世纪中国新的增长极,国际知名人士称天津是“新领军城市”①。究竟天津发生了什么,取得了怎么样的成就和经验,这些经验对全国具有什么启示,天津未来的发展还有哪些需要面对的问题?带着这些悬念,我们进行了调查研究,形成了一些看法,现写出来与大家讨论。
一、天津奇迹
(一)经济快速增长,效益明显提高
2008年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率迅速跌入低谷,与2007年相比,美国经济增长率由2.2%降为-0.2%,西欧经济由2.6%降为1.1%,日本经济由2.1%降为0.9%,我国也未幸免,经济增长率由11.9%下降到9%,其中出口总额增长率由29.1%锐降到17.2%。面对这种状况,中央政府果断宣布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出为期两年、总额达4万亿的刺激计划,并公布了以“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为核心的一揽子计划②: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全面扩大内需,重点加强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保项目建设,实行结构性减税,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使中国经济向更加均衡、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转变。二是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着重调整信贷结构,提高信贷质量和效益,加强对农业、中小企业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努力增强信贷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持的均衡性和可持续性。三是大范围实施产业振兴规划,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实行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防止重复建设,发展先进生产力。四是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加快企业技术改造,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五是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和工伤保险金标准,提高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等保障水平,在全国开展新农保试点,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问题。但到2009年,尽管经济下降的势头有所遏制,经济增长达到8.7%,但出口增长率仍为-16%。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天津市却异军突起,经济增长速度2008年达到16.5%,2009年达到16.5%,2010年上半年达到24.1%,不仅大大高于世界上一些主要发达国家,也大大高于全国增长速度(见图1)。
图1 世界、中国、天津市GDP增长率比较图
注:世界整体情况数据中2009年的数据部分为估计值,2010年为模拟推算数据。中国和天津
2010年的数据均是指2010年上半年的GDP增长情况,并非全年推算数据。
资料来源:世界整体情况数据来自于全球经济展望数据库,世界模型连接组织(Project Link)。中国和天津的数据分别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09》、《天津统计年鉴2010》电子版。
经济快速增长不仅综合反映在国民经济的总量增长,而且也反映在若干具体指标的增长和天津经济在全国位次的变化上。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2009年天津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2007年的第11位提升到第1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第21位提高到第2位,实际直接利用外资增速由第17位提高到第5位。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天津市财政收入2008年比上年增长23.7%,其中地方财政增长25.1%,增幅高于全国3.6个百分点,2009年比上年又增长21.1%,地方财政增长34.5%。2009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了20%,其中,工业增加值能耗更是下降了24.3%(见表1),大大超过同期全国万元GDP能耗下降11.3%的水平。2010年7月天津工业增速24.8%,居全国首位,工业单位能耗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目标,并且继续保持下降趋势③。
(二)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产业结构迅速升级
抓住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契机,天津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并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将增量调节和存量调节相结合,在加大投资以增量调节实现产业结构高端化的同时,以技术改造、创新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优化和升级。
2007-2010年的三年左右时间,120个大的高端工业项目先后开工建设,投资总额是“十五”期间的4倍;仅2009年就有40多项高端服务业重大项目开始建设,由此带动服务业增速达15.1%,为天津近13年来的最好水平。在加大高端项目投入的同时,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近5年累计投入3285亿元,先后实施了2800多个技术改造项目。增量调节和存量调节的共同作用,使天津在促进新兴产业的崛起和调整传统产业的过程中,形成并壮大了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国防科技和轻工纺织等8大优势产业,为天津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增强了后劲。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产业蓝皮书称,高新技术对天津产业发展推动力度强劲,未来产业优势会产生巨大后劲,产业竞争力明显。
(三)民生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经济发展的最终成果表现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其重要保证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天津市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注重民生的改善,着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近几年,天津市财政支出连续向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领域倾斜,重点保证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和新农村建设等资金需要,2009年全市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财政支出1035亿元,占总支出的70.5%,2010年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财政支出预算1300亿元,占总支出的74%,比上年又增长25.6%。在财政大力倾斜民生改善的同时,又连续实施了4个20项民心工程,累计为32万户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住房保障,新增就业114.2万人;2009年比2006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9.8%,增速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由第11位上升到第1位,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34.1%,增速由第10位上升到第6位;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
以上事实和数字不是天津面貌的全部,但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冲击中能逆势而上,实现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人民生活改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多领域的指标居全国前列或领全国之先,使我们不能不认为,这里发生的是“天津奇迹”。
二、天津经验
是什么原因使天津在世界金融危机冲击的逆境中实现了新一轮的突破和崛起,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奇迹?天津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是什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总结和概括。本文拟主要从经济角度做初步的概括。
(一)坚持又好又快,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战略主题
发展是硬道理,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遇到的一切难题的解决根本的基础在于发展。要实现新的突破和崛起,迅速摆脱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冲击,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从哪里入手,抓住什么才能抓住牛鼻子?经过反复的学习和探索,天津市形成的共识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和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
在明确认识的基础上,天津市把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促进天津市新突破新崛起的重大战略任务,举全市之力加以实施,明确提出“调结构、促转变、增实力、上水平”的总体思路,并且采取了构筑“三个高地”、全力打好“五个攻坚战”的具体措施④。构筑“三个高地”,一是构筑高端产业高地。加快壮大8个优势支柱产业,推动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构筑自主创新高地。推进自主创新产业化,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使天津成为优秀人才聚集高地。三是构筑生态宜居高地。打好“五个攻坚战”,其中重要内容之一是打好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攻坚战,全面推动一、二、三产业向着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发展,打造具有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区域带动力和产业聚集力的高端产业集群。2010年全市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组织开展“解难题、促转变、上水平”活动,组织3000多名机关干部深入基层、企业和重点项目,办实事、解难题、搞服务。进一步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审批服务再提速。进一步完善帮扶企业的措施,在调整结构、开拓市场等方面加强政策扶持。
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高水平大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功不可没,以至成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载体和拉动力量。在选择引进大项目、好项目过程中,天津市坚持以规模聚集效应、产业带动效应、科技进步和节能减排效应作为标准,严格准入门槛,并充分发挥市场的积聚功能,使航天航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迅速兴起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是自主创新。天津市在自主创新上花了大气力,为鼓励自主创新,自2005年设立了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当年落实资金1亿元,“十一五”期间每年投入2亿元。同时,“十一五”开始以来,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2008年为例,科技经费内部支出总额达到304.4亿元,科研经费强度达到4.8%,高出全国平均值2.0个百分点。除此之外,天津市还多方筹措资金和采取措施,支持、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仅2009年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投资就达258.5亿元,涉及信息安全技术、数字多媒体应用、现代物流服务、新能源新材料、清洁生产等诸多领域,35项重大项目已累计开发新产品195项,成为拉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巨大引擎。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作为战略措施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转变发展方式,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进程中,天津市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作为战略措施,摆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全市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以构建三次产业互动的循环经济格局为中心,以制度和科技支撑为依托,全面引导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先后出台发展循环经济的系列政策措施,明确目标、重点和保障措施。围绕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抓紧编制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着力推进产业园区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精心培育具有行业代表性的高生产率、低排放率的试点示范企业,重点研发一批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平台性和共享性新技术。重点产业全部纳入循环经济发展布局。围绕优势产业和重点领域,构建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绿色服务业三产互动的循环发展格局。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技术突破,将传统工业区的生态化改造与新建工业区循环型布局有机结合,建立功能互补的循环经济机制,将八大重点产业纳入绿色轨道,布局一批重点行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提高了产业聚集度,突出了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为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与此同时,全市推动循环体系从生产方式向生活方式延伸。把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城市建设有机结合,构建具有循环特征的经济社会体系,推进绿色消费和生态宜居等文明生活方式。通过建立循环经济主导的三次产业体系和资源集约利用的社会生活体系,天津推动了循环经济从生产到生活的全面变革,践行了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的承诺,破解了发展装备制造业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双重难题。
(三)坚持全面协调,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作为重要目标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要实现经济社会的长治久安,必须妥善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天津市着力抓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近些年来,天津市努力实现教育事业均衡发展,集中力量为教育办实事,先后完成了118所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加固工程;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落实到位;海河教育园区开工建设;采取多项措施,减轻市属高等院校债务负担,使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卫生系统则实行了全市药品集中采购,在9个城区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零差率改革,药品价格平均下降25%,实施了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医疗服务双向互动;妇女儿童保健服务实现了城乡全覆盖,并以“天津模式”领跑全国。与此同时,全市实施总体发展战略,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大规模整治市容环境,净化绿化美化水平全面提升,城市载体功能明显增强。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全市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廉政建设,用心化解各种矛盾,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统筹城乡发展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天津全市统筹滨海新区、中心城区、各区县三个层面联动协调发展,构建科学分工、良性互动、多极支撑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同时努力探索富有自身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推动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就本着试点先行的原则,在全市开展了以宅基地换房办法建设新型小城镇的试点,探索城郊型农村,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子⑤。
(四)坚持开拓创新,把改革开放作为持久动力
改革开放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制度体制创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进程中,天津紧紧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列入国家规划的历史机遇,加快滨海新区的改革开放,并发挥其带动效应,将改革开放创新推向全市。
天津滨海新区位居我国开发开放政策的高地,是我国新的增长极和改革前沿区之一。体制不顺、条块分割、机制不活、行政效率低曾经是制约滨海新区发展的一大障碍。天津市落实国务院意见,制定了综合配套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了10个领域的改革任务,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特别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撤销了原三个行政区,合并原开发区、保税区,组成新的滨海区政府,以政府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拉开新一轮改革大幕,其后,金融改革如火如荼,20项改革全面完成,土地管理体制改革等其他领域的专项改革也扎实推进。
运用滨海新区的带动效应,抓住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契机,全市进一步深化改革:调整政府机构,建立起职能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排放产权交易、渤海商品交易所等金融市场建设;加快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培育更多的大企业集团;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打造经济增长新亮点;加大文化企业转制力度,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创新科技管理体制,通过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体制架构,持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抓好社会稳定管理、社会人员管理、社会治安管理、公共应急管理、市容环境整治、基层基础建设等等。改革开放取得的实质性进展,为天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大大增强了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五)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宗旨
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全市形成的共识是,民生问题关系到百姓的根本利益和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因此必须把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实现新一轮突破和崛起的进程中,天津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把群众最关心的就业、收入、社保、住房、教育、医疗、出行这民生新“七件事”作为头等大事抓好抓实,解决好。全市连续3年每年实施20项民心工程,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普遍盼望解决的问题,凝聚了民心民气。全市把就业问题摆在突出位置,靠项目建设带动就业,全力保企业、稳岗位,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下力量抓就业培训,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同时积极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围绕“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这个目标,积极构建覆盖城乡职工和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了统筹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了社会保险制度从城镇到农村、从职工到居民的全覆盖。制定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五年规划,采取限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经济租赁房和廉租房四种形式,着力解决好低收入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
坚持又好又快,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战略主题;坚持可持续发展,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作为战略措施,坚持全面协调,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作为重要目标;坚持开拓创新,把改革开放作为持久动力;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宗旨等五条做法和经验,是天津市近些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真实写照和缩影。如果说党的十六大以来,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带领全中国人民实现的最具根本意义的理论创新,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而确立的最宏伟目标,那么天津市在转变发展方式和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中将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统一,则是对这种理论创新和宏伟目标作出的具有说服力的实践诠释。
三、天津启示
(一)立足实际,把握大势,攻坚克难,化危为机
我们生活在地球村,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的对外开放使我们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了。但这并不意味我们一定要被动地在全球经济的漩涡中随波逐流,而需要审时度势,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变挑战为机遇,发展自己。即使在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国度里,由于资源禀赋、地理条件以及其他一些原因造成的地区发展水平差异很大,也需要在中央统一的宏观调控中,从本地实际出发,将中央宏观政策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充分发挥各地经济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天津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之一,也是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严重的地区之一。世界金融危机前夕的2007年,天津的外贸依存度达到103.6%,危机的冲击使2008年天津的外贸依存度降为83.2%,2009年更是降低到58.1%,其中出口下降了29%。而且,危机使全市冶金、石化、汽车、纺织、服装等重点行业生产回落,企业亏损面扩大,1375家企业停产、半停产。
面对突如其来的外部冲击,天津市逆势而上,把国家关于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思路方针与天津的实际紧密结合,用足用好中央出台的一系列宏观政策,围绕加快构筑“三个高地”,全力打好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结构调整、体制机制创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等“五个攻坚战”,举全市之力加快实施国家战略,推动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进入全面开发建设的新阶段,深入开展“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活动,增强了企业的信心,通过大项目、好项目建设,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做大经济总量,收到了显著效果⑥。
世界经济的发展不会风平浪静,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昨天如此,今天如此,明天也未必不是如此。天津的启示,不仅仅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地区在应对危机中可以奋起,而且也使我们由此积累了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把握大势,从实际出发,化危为机的经验和知识。而这正是我国长期发展所需要的。
(二)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和加快发展与根本宗旨的统一
有媒体认为,天津应对世界金融危机谋求新发展的绝招之一,是以大项目、好项目为抓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这当然是不错的概括。但如果更深入一层剖析天津近些年发展则会发现,以大项目、好项目为抓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并进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和加快发展与根本宗旨的统一,才是天津应对世界金融危机、谋求新发展的真谛。
天津市曾明确作出这样的硬规定:“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计民生紧密结合起来,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大力推进以改善民计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⑦这样的硬规定不局限在文件上而是写到实践中: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大力实施就业,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进一步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精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一项项措施落到实处。
发展的目的归根结蒂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以人为本,说到底是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满足人民的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这样的意义上说,以大项目、好项目为抓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脱离目的的手段会失去发展的根本目标,只有目的而缺乏手段,也不可能有效实现发展的目的。天津市正是把目的和手段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中将二者融为一体,才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天津市关于发展目的与发展手段的这种认识和实践,不仅对于一个地区具有意义,而且对于全国也值得借鉴,不仅对于当前具有价值,而且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也具有长远的意义。
(三)发挥制度优势,以新的增长极带动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探索并形成了举世瞩目的中国道路,国外也有人称为中国模式。天津的实践无疑为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究竟内涵是什么,灵魂是什么,可以进一步研究,但发挥制度优势,坚持改革开放,肯定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之一是可以凝聚民心,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在遇到困难的关键时刻更能显示这种制度的优势和本色。天津之所以能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冲击中奋起,重要的是善于把制度优势和改革开放的动力作用发挥到极致。
直面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天津市决策者坚定地依靠群众,果断开展“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活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从市领导到基层干部率先士卒,深入经济活动第一线,与广大民众共谋发展大计,为企业、为群众排忧解难,成为攻克难关,在逆境中抓住机遇奋起的核心力量。广大群众拥护党、拥护政府,为天津谋求新发展贡献了才智和力量。天津市的事实又一次证明,社会主义中国成事的奥秘之一是,只要领导和群众心想到一起,劲用到一处,就没有做不了的大事。
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竭的动力,改革出新思路,改革出新奇招,改革出效益,改革出财富,改革为科学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和动力支持。这是天津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中崛起给我们又一深刻的启示。
四、需要研究的问题和若干建议
(一)环渤海和北方经济中心作用的发挥与行政块块的关系
经济中心,一般地说是在长期经济活动中经过发展和积聚形成的经济中心城市,在本质上它是经济范畴而不是行政概念。从行政概念说,天津就是拥有11917.3万平方公里面积和1176万人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津市,但从经济范畴说,天津属于环渤海、北方、中国和世界,一切天津经济辐射和带动所及的区域都可以看作是经济意义上的天津。从国际的、历史的经验看,经济中心的形成最基础的力量是市场,但鉴于我国的国情,同时还要靠政府的作用,以消除行政壁垒,打破块块分割,实现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2006年7月27日国务院关于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对天津城市定位之一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并以滨海新区的发展为重点,将天津市逐步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天津市若干年来一直是向着这样的目标努力前进的。但很显然,就现在的实际情况看,天津作为我国北方的经济中心还是初步的、正在建设中的,严格意义的高水平的经济中心尚不成熟。其原因,既有天津市自身的,也有国家和周边省市特别是环渤海区域有关省市体制方面的。
就天津市自身而言,最主要的是要在增强经济实力上下气力,努力提高经济的辐射力、带动力和服务力,推动地区经济的分工和协作,创新作为经济中心发挥作用的机制和体制。就国家和周边省市特别是环渤海区域有关省市而言,最主要的是要从经济合理的要求出发,谋划经济发展、产业的布局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以积极推动作为我国第三增长极的环渤海经济区的崛起。
以产业结构为例,调查中我们发现,环渤海区域有关省市的产业结构有惊人的雷同和相似。表3是根据各有关省市“十一五”规划而绘制的环渤海各省市支柱产业的比较表,经过近5年的发展,表中的状况虽有较大变化,但产业结构雷同的问题没有明显的改观。
环渤海作为一个经济区域,幅员如此辽阔,聚集如此多的城市,在全世界各个国家中并不多见,这本可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但实际的情况令人不安,环渤海大部分省市都有钢铁、化工、建材、电力、重型机械、汽车等传统行业,目前又在争相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甚至都要求有自己的出海口。诸城市间产业结构如此趋同,各城市之间如何能够优势互补而不是互相抵消,则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
其他方面的信息也提出了类似的问题。据《经济参考报》报道,环渤海地区在我国参与全球经济协作及促进南北协调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及资源重化工产业结构的影响,目前这一区域资源环境负荷已处于过载状态,这种超载状态将在较长时间内存在。其中,水资源严重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今后环渤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以水为例,由于环渤海地区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3.5%,人均和耕地亩均水资源量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和1/6,有限的水资源量同不断增长的工农业、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的矛盾日益尖锐。环渤海地区不仅为严重缺水区,而且水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流经的河流上游和多数水库水质尚可,但河流进入城镇工矿区后,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水质急剧恶化,有的成为排污河,其污染物类型极为复杂,如重金属、需氧有机污染物等是常见污染物类型,污染主要来源为城市排放的生活污水及工业污水。再如空气质量,虽然近年来该区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都呈下降趋势,但与国家二级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相比,有的省市依然持续超标,有的城市大气污染仍很严重。如辽宁是我国最重要的以重工业为特点的老工业基地,能源利用高度密集,废气排放量最大,其次是河北、山东、北京和天津;辽宁省14个省辖市,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仅占14.3%,三级标准的占50%,超过三级标准的占35.7%,其中中部五市污染尤为严重。根据《2005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与2003年相比,渤海海域严重污染、中度污染、轻度污染海域面积分别增加了280平方公里、2060平方公里、2470平方公里⑨。另据东方网报道,2007年,环渤海人口超过百万的13个城市180户国家重点监控废水排放企业中,有41户废水超标排放,其中35户属于石油化工、造纸和印染等污染物排放大户,达超标总数的85%。根据2009年5月国家审计署发布的渤海水污染防治审计调查结果,渤海环境质量已严重恶化。而同期国家环保部发布的水质监测结果也显示,“渤海水质一般”⑩。
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非来自某单一地区,也非单一方面,但一个明显的结论是,这些问题如得不到有效解决和改善,制约的不仅仅是天津的发展,也会给环渤海各个省市的发展带来消极效应,并最终给全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后果。解决的措施可以是多方面的,如抓紧制订覆盖全区域的产业规划并付诸实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等等,但关键是深化体制改革,打破行政块块的格局,按照经济规律办事。而要做到此,建议:1.建立跨省市的信息沟通机制和制度,不仅是天津市而且有关省市都要做出努力,在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发挥政府在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调整、治理和预防污染等方面的作用和优势。2.更重要的是国家要对环渤海区域发展做好统筹规划,加强领导、指导和协调,因为这样跨行政区划规划和动作非国家的干预不容易取得成功。
(二)发展高端制造产业、高端现代服务产业和自主创新
近些年来,天津正以大力度、大手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一个长期困惑的问题并未取得认识上的突破和实践中的解决,这个问题即关于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较低。表4是天津近年来第三产业的变动状况。
从表4不难看出,天津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基本徘徊在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上,第三产业贡献率在“十一五”期间甚至曾出现了下降趋势。如何看待和妥善处理这一问题,关系到天津今后的举措和长远的发展。
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轨迹看,制造业从农业分离出来成为第二产业,服务业从制造业分离出来成为第三产业,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生产社会化发展的结果,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国民经济总量中即在现行的国际通用的GDP指标中,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是一种趋势,它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的程度有所提高。但是,对这样一种趋势的认识不能绝对化,而要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所处的发展阶段、在世界和区域分工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发挥的作用去做比较全面综合的判断。GDP的三次产业构成(或称产业结构)是否协调、是否合理,检验的标准只能是这种结构是否适合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否促进了经济发展,产生了好的经济效益,而不可简单地以第三产业比重的高低去判断。
中国相对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而作为后发国家,天津相对于率先起飞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一些中心城市而作为后发地区,要不要大力发展制造业并成为制造业中心,一直是理论界关注和存在争议的问题。依我们所见,无论是从历史基础还是未来发展的需求,无论是从世界还是我国区域分工的格局,中国、天津作为制造业中心没有什么不可以,因为制造业毕竟是实体资本积聚和集中的重要产业,人类社会发展不可能离开制造业的发展。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发展制造业,而在于发展怎样的制造业,怎样发展制造业。对此,针对天津的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1.在自主创新上要有大动作,实现新突破,塑造高端战略性新兴制造业。这是关乎天津能不能持续发展,能不能成为名副其实北方经济中心,关乎天津前途的关键性战略性问题。经过多年特别是近几年的发展,天津的制造业已经形成一些具有优势的支柱产业。但世界经济发展经验证明,没有核心技术就没有真正的新兴产业,而没有自主创新就不可能真正得到核心技术。所以,在今后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进程中,要在已有的基础上,把自主创新作为战略重点,努力实现由“天津制造”向“天津创造”的转变,制定专项中长期规划,从教育科技抓起,培养并引进高端人才,采取超常规措施,力争在五到十年内在自主创新上有新的突破,以真正建立起具有天津特色、强大的竞争实力、辐射力、带动力的高端战略性新兴制造业。
2.以高端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带动和促进现代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同时与信息化紧密结合,实现高端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的协调发展。如果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是一定的,或者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速度低于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那么高端战略性新兴制造业越发展,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就会越相对减少。据此,可以对“十一五”期间天津第三产业贡献率有所下降作出可信的解释。鉴于第一产业虽然非常重要但在天津的经济总量中占的比重比较小,而天津已经并正在采取得力措施解决“三农”问题,所以可暂存而不论,现在摆在天津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在发展高端战略性新兴制造业的同时,实现与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甚至第三产业更快发展?建议就是:在改造、升级传统第三产业如传统商业、服务业的同时,以高端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带动和促进现代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并且将高端战略性新兴制造业、现代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与信息化紧密结合起来。应该说,经过多年的积累,无论是高端战略性新兴制造业还是现代高端服务业在天津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后者例如现代物流业、金融业等等。这些产业在天津雏形已现,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注意加强培育,做大做强。同时建议在今后的天津市中长期规划中,不再笼统地提发展高端产业,而要明确提发展高端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和现代高端服务业。这也就是国家早就提出的走信息化和工业化结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含义。
(三)加快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外贸出口迅猛增长,在社会总需求中的比重日益增大,以至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特别是2008年发生的世界性金融危机提出的警示之一是,一个国家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在一些特定时期靠扩大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是可行的,但作为长期战略过分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是不可行的。这是我国提出加快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方略的主要背景。天津的情况与全国的情况大致是吻合的(见图2)。
在世界金融危机给我国造成巨大冲击使出口急剧下降的逆境中,天津果断出手,在千方百计保持出口的同时,大幅度增加国内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使天津经济在世界危机冲击下异军突起,创造出以大项目、好项目,低消耗,助推科学发展的经验,这是从实际出发善抓机遇的创举。但由此提出的问题是,这样由大项目、好项目引致的高投资是可持续的吗?对该问题的回答既涉及对投资的认识,也涉及投资与消费的关系,都是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
关于投资,国内外有影响的经济理论,都认为是拉动经济增长直接而有效的因素,并强调其对未来供给的作用。但具体到实践后果,理论界则褒贬不一。例如,亚洲一些国家高储蓄、高投资率曾经使这些国家在20世纪中期迅速崛起,并成为亚洲模式的重要内容之一,由此受到一些经济学家们的肯定,但有经济学家给予这种模式以强烈的批评,认为是不可为继的(11)。我们国家既有得益于增加投资而取得成就的经验,也有过分倚重投资而忽视消费造成不利后果的教训。那么究竟应怎样看待投资?我们认为,投资对于推动经济增长而言是重要的因素,而经济增长虽然不等于经济发展然而确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需要指出的是,对投资要作具体分析,并不是任何投资都是有益的,问题的关键是要看什么情况下增加投资、投资的来源和限度、投资方向和投资效益。
图2 2000-2009年全国和天津市出口增长率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和《天津统计年鉴2010》电子版整理。
在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从而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增加投资,会有利于增加社会总需求从而有利于经济增长,否则反而可能导致经济过热而损害经济增长。投资是有数量限制的,如果收入是一定的,再分配中投资挤占消费或者投资超出经济可承受的限度,便会产生不良后果,由此产生的过度投资不仅会损害经济增长,而且会损害经济发展。投资方向对经济方式转变和改善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投资方向符合产业发展方向,有利于技术进步和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则不仅会推动经济增长,而且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否则将适得其反。
天津的情况表明,近三年来虽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很快,其中2007年为29.1%,2008年为42.5%,2009年达到47.1%,但是:第一,由于投资投向了一批合乎社会和产业发展方向的大项目、好项目,其结果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天津初步形成了以新兴高端产业为主的八大支柱产业,体现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向和要求。第二,投资与降低消耗、环境保护相结合,探索了工业化发展的新路子。第三,投资的增长与消费的增长、人民生活的改善并行不悖。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24.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物价因素增速达到12.6%,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0.5%。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38.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物价因素增速达到11.4%,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0.4%。鉴于上述,我们有理由相信天津投资的效益是良好的、增速是健康的。
还应该进一步看到的特殊背景是,天津投资的增速与其滨海新区的崛起有直接的关系。近些年来,滨海新区作为我国进入21世纪最具活力的新的增长极;其发展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之综合优势,其潜力的发挥虽方兴未艾但已经初见端倪。据最新资料显示,2010年上半年滨海新区GDP增长25.2%,占天津全市比重一半以上,投资、消费、出口同比分别增长37.3%、27.2%、26.5%,呈现“三驾马车”均衡拉动经济增长的特征,全年安排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571个,55项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全面启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部开工,上半年完成投资638亿元,建成空港、临港、泰达等4个循环经济示范区、形成20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条(12)。在这样一个新增长极的崛起过程中,投资增速的加快是合乎规律,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史中所常见的现象。
当然,经济发展是呈阶段性、波动状的,天津在新一轮崛起初期呈现的投资增长速度快并不意味长期可以如此。所谓的可持续并非说投资持续保持一个速度不变,而是说快速增长阶段的投资增长要为其后国民经济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可以预见的是,伴随近些年大项目、好项目投资引致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发生的革命性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效益将会日益显现,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天津市现在正在做着一项惠及后代子孙的工作。当然,形势是不断发展的,为了进一步巩固、发展近些年呈现的好势头,提出如下建议:
1.把改善民生、富民强市作为重要目标,在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大生产性投资的同时,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和公共性、公益性投资力度;在收入分配中加快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加快投资、消费、出口对经济发展的协同拉动。
2.进一步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优化投资方向,为建设宜居生态城市、环境友好城市和资源节约型城市开辟道路。气候、环境、资源问题将是未来若干年全球面对的重大课题,天津市也不可能例外。建议在规划未来投资方向中,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力度,并给出一些具有约束性的指标和切实的措施,例如建设低碳经济示范区,明确单位GDP碳减排强度,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努力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循环经济体系,加强污染源治理,调整能源结构等等。
收稿日期:2011-02-18
注释:
①克劳斯·施瓦布在南开大学发表题为《解析全球竞争力》的演讲,称“天津是新领军城市,是值得其他城市效仿的新领军城市”。见天津网讯2010年9月12日。
②温家宝:《一揽子计划有5点内涵 正处不进则退关键期》,《新华网》2009年8月24日。
③《大项目低能耗助推天津经济科学发展》,中央电视台2010年8月16日新闻联播。
④张高丽:《在中国共产党天津市第九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天津日报》2009年12月22日。
⑤华明镇是天津城郊的农村小镇。按照国土资源部的要求,实施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挂钩做法,天津市以华明镇1.2万亩宅基地进行平衡,在新的小城镇里,规划了占地3500亩的农民居住区,4900亩可用于市场运作出让的土地,以平衡小城镇建设资金,其余的3600亩为示范工业园区。农民原有的1.2万亩宅基地统一组织复耕,用于建设现代化设施农业园区。现在,华明镇4万多农民已住进新的小城镇,生活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家庭财产大幅增值,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民都有就业岗位,90%的人上了保险,许多农民成为拥有薪金、租金、股金、保障金的“四金农民”。
⑥黄兴国:《逆势而上攻坚克难》,《人民日报》2009年12月2日。
⑦见《中共天津市委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四个着力”工作任务的实施意见(2010年3月26日)》。“四个着力”是胡锦涛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天津代表团全体会议讲话中提出的“着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着力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着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着力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
⑧对环渤海经济区的范围有两种划分法:一种是大区划分法,认为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及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和内蒙古中部地区,共五省(区)二市。全区陆域面积达1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亿人。环渤海地区共有城市157个,约占全国城市的四分之一,其中城区人口超百万的城市有13个。另一种是小区划分法,认为环渤海地区是以京津冀为核心、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两翼的环渤海经济区域,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也就是三省两市的“3+2”经济区域,面积51.8万平方公里;人口2.3亿,占全国17.5%。
⑨王炤坤、原碧霞:《我国环渤海地区“产业地图”导航迫在眉睫》,《经济参考报》2008年1月11日。
⑩章轲:《我国经济增长第三极环渤海地区面临环境危机》,东方网2009年12月7日。
(11)Paul Krugman,"The Myth of Asia' s Miracle",Foreign Affairs,Vol.73,No.6,1994.
(12)庞晓敏等:《滨海新区上半年GDP增25.2%》,《天津日报》2010年8月19日。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国际金融危机论文; 天津历史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科学论文; 新天津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