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萍
湖南省妇幼保健院 湖南长沙 410008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精细管理预防新生儿经外周静脉补钙外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78例外周静脉补钙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39例开展精细管理,对两组新生儿护理管理后外周静脉补钙外渗发生率情况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患儿钙剂外渗发生率为2.56%,明显较对照组15.38%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两组新生儿家长满意率进行调查,观察组干预总满意率为92.31%,显著较对照组71.79%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经外周静脉补钙采取精细管理方案,可有效降低补钙外渗发生率,和谐护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精细管理;新生儿;外周静脉补钙外渗
新生儿在游离钙低于0.9mmol/L或血钙低于1.8mmol/L时,就称之为低钙血症,其症状轻重存在差异,主要有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加,甚至可能出现呼吸暂停、四肢抽搐等症状,严重威胁患儿生命安全。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钙为临床常用治疗方案,以此方法补钙可获得良好作用。但是在静脉滴注过程中,极易出现钙剂外渗情况,出现皮肤坏死,而坏死组织影响周围组织产生反应,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出现皮下组织钙化,是产生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1]。临床在进行新生儿静脉补钙时,需要严格遵守补钙原则,使用有效的补钙方案,防止钙剂外渗。本组研究对新生儿经外周静脉补钙时,开展精细管理模式,对钙剂外渗进行预防,现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78例外周静脉补钙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新生儿均符合《实用儿科学》[2]中低钙血症诊断标准。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观察组39例。观察组:男性21例,女性18例,日龄1~28d,平均日龄(13.1±5.3)d;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15例,日龄1~27d,平均日龄(13.5±5.1)d;纳入标准:符合低钙血症诊断标者;家属同意参与本组研究者;排除标准:严重心、肾、肝功能不全者;严重免疫力障碍者;与本组研究不配合者。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1.2.1补钙方法
所有患儿均无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10%葡萄糖酸钙2ml/kg,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以外周静脉缓慢滴注。
1.2.2精细管理
护士长组织护理人员对以往出现钙剂外渗事件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组织全员参与培训。补钙前上报,并对患儿情况作确切评估,根据患儿实际情况,与医生协商最佳补钙途径;确定经外周静脉补钙时血管选择的相关标准,判断血管是否畅通的方法,保证静脉滴注时的安全性。钙剂静脉滴注时,严格控制滴注速度,随时观察患者病情,完成钙剂静脉滴注后,再次进行生理盐水滴注,掌握正确拔针按压方法,预防药物外渗方法。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护士长起到监督、指导作用,确保每一条管理内容均能有效落实。
1.3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出现钙剂外渗清理。对所有发生外渗情况患儿进行渗出分级,0级:无外渗,I级:局部硬结、红肿;II级:局部皮肤基底苍白、水泡,外渗中心结痂,局部有钙盐沉积;III级:皮肤组织深度坏死,严重钙盐沉积,皮下组织萎缩;干预结束后,以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向所有家长进行调查,总分为100分,80分及以上为非常满意,60~79分为满意,60分以下则为不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经录入SPSS19.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X2检验,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儿钙剂外渗发生率为2.56%,明显较对照组15.38%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出现钙剂外渗情况对比[n(%)]
3.讨论
新生儿出现低钙血症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若未及时控制,则可能发展至呼吸暂停,喉痉挛等严重症状。采取静脉补钙为首选补钙方案,虽然选择中心静脉补钙为最佳方案,但是受患儿家庭经济及病情等影响,大多数患儿选择外周静脉补钙[3]。因存在较高药物外渗、刺激因素,在回血良好情况下,也可能导致患儿出现钙剂外渗情况。有学者对发生钙剂外渗原因进行分析显示,主要为护士受客观、主管因素影响,与未完全执行相关准则相关,引发原本可避免钙外渗形成,轻微外渗未有效处理则加重症状[4]。
经本组研究显示,观察组钙剂外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开展精细管理方案对新生儿外周静脉补钙外渗进行预防,可有效控制钙剂外渗发生。精细管理是一种新型管理理念,经精细管理达到最佳的管理作用,是在常规管理基础上,提高整体人员的素质,提高工作质量,协助管理,强化链接,针对性克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确保管理做到精益求精[5]。本组研究对以往出现钙剂外渗事件进行分析,详细了解钙剂发生原因,针对性开展解决方案,提高医护人员对钙剂外渗的预防能力,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对风险事件做到预见性,从而提高患儿的治疗安全性[6]。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可见,降低钙剂外渗事件发生,对促进护患关系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上述,精细管理对新生儿经外周静脉补钙外渗具有预防作用,通过控制钙剂外渗发生,减轻患儿痛苦,减少家庭经济支出,对改善远期预后具有积极意义,也能和谐护患关系,降低护患纠纷,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邢晓华,洪爱莲,黄惠英等.护理改进对预防新生儿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外渗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3,12(4):370-371.
[2]胡时先.施行早期护理干预对小儿静脉输注钙剂外渗的预防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68(10):13-14.
[3]黄桥,张咏梅,宋凌霞等.早期护理干预预防小儿静脉输注钙剂外渗应用效果的系统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9):1-3.
[4]杨云智,黄日妹,易小青等.静脉留置针在小儿输注不同浓度葡萄糖酸钙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49(18):2201-2203.
[5]周星.危重新生儿钙剂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68(4):93-94.
[6]拉忠.静脉补钙渗漏后硫酸镁溶液冷湿敷致局部皮肤坏死2例原因分析与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3):219-69.
论文作者:朱萍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17
标签:外渗论文; 补钙论文; 新生儿论文; 静脉论文; 患儿论文; 精细论文; 统计学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2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