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的共同工业政策对两岸制造业合作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欧盟论文,两岸论文,制造业论文,启示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应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于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来大陆参观访问。在访问期间,连战提出建立“两岸共同市场”的理念,胡锦涛总书记对此给予了正面的回应。这不但给大陆和台湾带来了新的合作与发展的机遇,更为两岸共同市场的建立带来了契机。本文将通过对两岸共同政策中的制造业政策的构建出发,来阐述两岸共同制造业政策对两岸经济的影响。
一、欧盟的共同工业政策
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先行者的欧盟,有着相对于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以及其他的区域一体化组织更为完善的工业政策。因此,认真研究欧盟共同工业政策产生的背景和具体内容,吸收并借鉴其成功的经验,对于构建和完善两岸共同制造业政策应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欧盟共同工业政策提出的背景
欧盟共同工业政策是伴随着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启动而产生的。这时,制定工业政策的担子落到欧盟的肩上,欧盟必须更多地承担起一系列新的原属于国家的职能,这就是欧盟工业政策产生的大背景。欧洲国家的工业在越来越多的部门中,面临着市场的迅速缩小。光是市场力量往往不足以促成这些工业部门所需的结构改革。因此这时制订欧盟的共同工业政策一方面是为了约束成员国政府的那些自相拆台和开支巨大的财政干预;另一方面,又有步骤地促进了发展一种与世界市场目前和未来的实际状况相适应的欧洲工业结构,以充分利用欧洲共同市场的规模和潜力。
(二)欧盟共同工业政策的内容
按照建立欧洲统一市场的要求,欧盟主要在标准化、规模化和合理化等方面采取政策措施,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时,欧盟加强对研究和开发的政策扶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加强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保护工业产权和知识产权,通过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政策的协调,为企业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条件。
其具体表现如下:
1.确保企业竞争。欧盟的共同工业政策是为了确保成员国之间的自由竞争在一个公平、公开的环境中有序进行。为此,欧盟采取了以下的行动。
解决一些特殊产业部门的问题(如:航空、钢铁、视听、财政服务机构等);
制定具体有效的国际竞争机制和条例,确保公平竞争;
继续减少国家对工业企业的补贴,制定国家补贴控制机理及标准等等。
2.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欧盟通过减轻和简化有关中小企业的法律和行政程序,来保护中小企业,促进其发展。欧盟专门设立了一个处来帮助中小企业按照欧洲竞争法缔结合作协定,还通过建立“欧洲信息中心”网络来帮助中小企业获得更多的信息,还通过欧洲投资银行将其全球贷款的大部分留给中小企业等措施来支持中小企业。
3.加强研发能力。欧盟一方面加强工业企业成员国对研发的投入,另一方面,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研发活动的协调和合作,通过合作来完成单个国家难以独立完成的又对工业未来的发展十分重要的尖端科技项目,通过合作来分担费用,分担风险。同时,它不但加强了欧盟成员国之间的研发合作,也加强了欧盟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研发合作。
二、两岸制造业发展的状况及其合作产业的选择
在制定两岸共同制造业政策的过程中,既要借鉴国际的成功经验,更需要以两岸制造业发展的现实为基础,来制定既顺应国际发展趋势又符合两岸制造业发展状况的政策。
(一)两岸制造业的总体水平比较
台湾制造业总体水平比大陆高,但从成长速度的角度来看,大陆就比台湾要快得多。尤其是进入了80年代以后,台湾的制造业的成长进入了低成长期(详见下表)。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来,台湾出现新台币升值、金融的狂飚、工资大幅上升、劳工短缺以及各种社会活动所导致的投资意愿不足,竞争力削弱等现象造成的。
表1 两岸工业生产指数比较 1978=100
年份 1952 1960 1970 1978 1985 1990 1995 2000 2003
大陆 6.0
32.3 48.1 100
209.8 389.6 489.1 730.0 937.5
台湾 2.9
7.0
32.1 100
150.8 205.3 265.7 339.9 362.2
资料来源:1952—1990年数据来源于唐彦博《两岸工业发展比较》;1995~2003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4。由于大陆的数据没有专门将制造业从工业中分离出来,因此,这里用工业的数据来近似表示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二)两岸制造业内部结构比较
台湾制造业中各行业的消长,根据表2显示,1952年是以食品业、纺织业、石化业为主导产业,其所占的比重分别为47.56%、16.28%以及13.44%。而金属、机械运输和电子业所占的比重则较低,三个产业合计仅占4.55%。到70年代,食品、纺织以及石化业仍然居领先地位,只是前两项所占的比重已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到了1988年,石化业、电子业和金属业为三大产业,而机械运输业的比重也有所增长。到了90年代,电子和资讯业发展尤为迅速。这说明台湾的工业结构已经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调整。
表2 台湾制造业结构的变化 单位:%
1952 1960 1970 1978 1985 1988 1995 2001
食品业 47.56 44.52 24.98 14.17 11.95 6.31 8.83 6.01
纺织业 16.28 14.61 15.52 14.90 15.33 10.47 7.19 6.34
木材、家具及制纸业 11.02 10.61 8.53 7.26 6.14 6.25 3.87 4.36
化学业 13.44 10.05 20.95 18.16 21.80 28.09 23.59 19.82
金属业 1.42 5.39 4.88 9.12 9.99 11.90 14.12 11.92
机械运输工具业 2.31 4.44 7.50 9.82 9.53 9.26 12.24 1.64
电子业 0.82 1.76 9.34 12.52 12.61 17.38 23.25 44.62
其他业 7.15 8.62 8.30 14.05 12.65 10.34 6.91 5.29
制造业合计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资料来源:1952—1988年数据来源于唐彦博《两岸工业发展比较》;1995年来源于制造业现况月报,“经济部”工业局,1996年3月,转自林长华的《闽台第二产业结构的互补性——闽台产业结构的比较研究之二》;2001年数据来源于《台湾经济统计年鉴2003》。
至于大陆制造业部门的主要行业结构情况,根据表3得知,机械业所占的比重一直都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这是台湾所无法比拟的,这说明大陆长期以来一直以发展重工业为重点。其次,由于人口众多,大陆纺织业与食品业的比重一直在10%左右。这也与台湾是不同的,台湾早期这两种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高,主要以外销赚取外汇为主,然而,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其比重也下降了不少。同时,近几年,大陆的电子业也出现了极其迅速的发展。
表3 大陆制造业结构变化 单位:%
1957 1965 1978 1984 1991 1995 2000 2003
石化业 9.1
16.1 17.9 16.6 10.6 10.6 11.9 10.9
机械业 18.2 22.3 27.3 25.0 21.7 27.5 33.2 26.9
食品业 19.6 12.6 11.1 12.3 11.9 11.0 9.7
3.2
纺织业 18.2 15.8 12.5 15.4 11.5 14.0 10.2 9.4
资料来源:1957—1991年数据来源于唐彦博《两岸工业发展比较》;1995、2000年的数据来源于王岳平的《开放条件下的工业结构升级》;2003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4》。
以上情况说明,两岸产业升级趋向基本相似,但大陆产业升级的步伐比台湾慢,目前正处于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相结合的阶段。而台湾目前已经处于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转变的阶段。这更有利于两地产业之间的相互传递和升级,是进行两岸产业合作的基础。
三、两岸共同制造业政策的内容
而就制造业政策的具体内容而言,制造业的发展,其结构的调整、转移,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下,将自动进行。作为共同体所要提供的只是一个良好的环境。这就要求在促进企业合作的同时,维持公平竞争。这既可避免因经济分散、企业规模太小而在对外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又可以防止出现经济的过度集中而对内部竞争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因此,两岸制造业政策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促进企业合作
1.加大力度构造海、陆、空全面的交通网。目前大陆只有福州、厦门两港与台湾定点直航,但这两港都不能满足两岸共同市场的需要。因此,应在加快福州港、厦门港建设的同时,增加与台湾直航的港口。同时,应加快福建省内铁路通道、公路通道和航空港的建设。
2.减免两岸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对台湾来说,这不但扩大了出口,而且由于成本的降低也鼓励了台湾制造业的再次复苏。对大陆来说,尽管台湾岛内市场容量有限,但台湾由于产业结构升级留下的空缺仍需要大陆产品来填补,这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陆对台湾贸易的巨幅逆差。
3.促进两岸资本自由流动。放宽两岸投资限制性项目的政策尺度,优先为对方企业提供融资便利,资金贷款也向对方企业倾斜,同时加快解决人民币与新台币之间的兑换问题。
4.鼓励两岸制造业企业之间的合作。一方面可以通过创建“工业圆桌会议”,加强制造业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协调公司法。通过消除税收壁垒,以便两岸公司合并。
5.鼓励两岸研发合作。两岸的联合研发的增加可以降低研发费用和提高效率,并提高制造业竞争力。
6.放宽两岸对人员、劳务流动的限制。互相实现“国民待遇”,并解决双方人员在当地购买不动产及子女入学与就业问题。
(二)竞争政策
两岸企业合作的过程也可能是两岸企业集中、集聚的过程,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减弱区域内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一些特殊的利益集团也可能通过政府来妨碍竞争。
因此,为了维持两岸共同市场的公平竞争,两岸共同市场必须制定统一的市场公平竞争条例,同时设立专门的机构来执行和监督两地对制造业企业的补贴,制定国家补贴控制机理及标准。
其次,开放政府采购市场。政府当局(不管是国家还是市政一级)必须向两岸企业而不只是向当地企业竞争者公布招标数字,允许两岸企业共同竞争。
确定政府采购适用的产品和服务的范围。
承诺公平和开放的采购竞争。通过透明和可预见的采购程序,可以保证两岸在政府采购上可以得到公平和开放的竞争,尽可能避免对非当地供应商歧视对待。
(三)中小企业政策
对中小企业采取一种相对保护的政策也属于竞争政策的一部分。中小企业对两岸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由于中小企业存在一些弱点:中小企业想要跟上法规的发展和有关技术标准化所需要花费的开支比例高于大公司;它们对出口的注意和应用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的开放性基本上是不够的;它们对风险资本、政府采购合同仍然无能为力等,因此,需要特别设立中小企业保护措施。
首先,专门设立一个处,为中小企业服务。其必须具有双重职能;内部协调(促使中小企业更好地参加市场竞争)和改善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经营环境。
其次,减轻和简化有关中小企业的法律和行政程序,改善中小企业的纳税环境。
再次,建立一个信息中心,提供关于两岸市场的法规、援助、贷款、研究计划、内部市场、第三地市场信息。
最后,为中小企业提供专项贷款。
四、部分产业政策
在经济活动中的总体制造业政策似乎不适应具体部门的组织、协助和发展特别需要的地方。因此,在制定制造业政策时,应根据这些制造业部门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政策。
本文主要对石化产业、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以及高科技产业等产业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
(一)石化产业与汽车产业
石化产业与汽车产业早在90年代后期已经从台湾向大陆转移了,为促进两岸产业合作和进一步发展,应将这两个产业中已不适应台湾产业发展但又对大陆产业升级有帮助的那部分,加速从台湾向大陆转移。
在投资政策方面:首先,应制定台湾石化产业与汽车产业中需要转移的生产工序或零部件产品,同时确定这些部门减少产量的目标,并附上具体的时间表。当然,为了帮助这些部门顺利减产,以及帮助其员工再就业,给予这些部门一定的补贴。其次,在大陆做好产业对接工作,建立石化基地、汽车基地,保证顺利承接台湾的石化产业、汽车产业的转移,使得大陆在引进台湾的石化产业、汽车产业的同时,充分发挥其核心与聚集效应,不断延伸产业链,带动配套协力厂。再次,增加对石化产业和汽车产业中上游产品的研发及技术培训,提高其产业的竞争力。最后,由于石化产业是一个污染较大的产业,因此,大陆在承接时,应定好环境标准,尽量避免以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样,在汽车产业中也应颁布一系列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以减少汽车废气造成的污染。
在贸易政策方面:首先应组织一个研究小组,安排一个时间表,为具体的石化产品、汽车产品减免关税。其次应实行原产地原则。众所周知,即使在达到WTO要求后,两岸对石化、汽车的某些产品仍然保持相当比例的关税。因此,对这两个产业实行原产地原则,将进一步促使外国资本对台湾投资,以打开两岸这巨大的市场。同时也可促使其本地资本进一步流向这些产业。这将缓解台湾担心产业资本大规模单向转移到大陆而造成岛内“产业空洞化”的压力,也可改善台湾的投资环境,摆脱台湾由于投资减少而带来的经济发展的困境。还有,台湾可以对这些资本的流向进行指导,以发展这两个产业中高附加值的环节。
(二)电子信息等高科技产业
20世纪90年代后期,台湾产业掀起了第三波转移大陆的热潮,包括现在的第四波,这两波的一个显著特点即是以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为主导。电子信息等高科技产业在政策制定方面,基本上是与石化产业和汽车产业相似,其不同之处在于,两岸电子信息产业最大的问题就是掌握的核心技术较少。因此,政策制定的关键就是要促进两岸研发合作。
首先,鼓励两岸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尤其是在电子信息产业。由于台湾在这个领域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因此在这一领域中订立中国标准比较具有现实性。一旦订立了中国自己的标准,那么当外国投资者到中国来投资就必须按我们的标准,这将无形上提高了两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构筑两岸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进一步鼓励两岸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并定期召开两岸或国际的科研研讨会或电子信息等高科技产品展览会。
最后,扶持龙头企业,建立并壮大其研发中心,加大研发投入。两岸政府应在财力方面给予龙头企业必要的支持,有目的地培养技术创新项目。
总之,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剧,无论是台资在大陆的企业还是台湾产品在大陆市场的竞争压力都日益增加,都将面对来自其他国家的竞争,但在两岸共同制造业政策实施后,将给予在大陆的台资企业或向大陆出口的台湾企业,以及其他还留在台湾的企业更多的优惠和扶持,相对于其他国家的企业来说,无形是增强了它们的竞争力。而对于大陆来说,也同样分享了产业升级带来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