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之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资本论文,金融资本论文,之路论文,蒙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冬虫夏草是一种名贵中药,它产于我国西南低温、严寒、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区,秋冬时为冬虫。来年春末夏初,虫子头部长出一根紫红色小草,高2至5厘米,称夏草。冬虫先生,夏草后长,但两者相依为命,互不分开。现在,人们喜欢把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比喻成“冬虫夏草”的关系。
蒙牛集团的“冬虫夏草”故事
蒙牛集团是中国企业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在短短的3年时间内,它的总资产从1000多万元增长到近10亿元,年销售额从1999年的4365万元增长到2002年的20多亿元,其成长速度获得《当代经理人》2002年中国成长企业百强第1名。
在蒙牛集团迅速成长的过程中,除了它在市场销售、企业管理、财务监督、技术创新、人才激励等方面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外,与国际资本联姻,也为它获得快速增长提供了动力。
蒙牛集团“冬虫夏草”的故事,可以追溯到2002年初。经过7、8个月的接触、讨论和一次又一次的谈判,蒙牛最后选定了三家国际金融机构:摩根士丹利、鼎晖投资、英联投资有限公司为自己的合作伙伴。
2002年12月19日,这三家金融机构与蒙牛签订了投资合同,共投资26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16亿元。这是目前中国乳制品行业接受的最大一笔国际投资。
整个融资谈判一直围绕着股权结构这个关键问题进行。蒙牛最初是由包括总裁牛根生在内的9个自然人募集股本金1398万元,第一次增资扩股到2588万元,第二次融资到4598万元,这两次资金募集都是溢价。此次摩根士丹利等三家投资机构进入是第三次增资扩股,股权不够,这三家以10.1元买下了部分老股东的股权。
据说股权谈判进行得很艰苦,国际投资机构希望多持股,因为现在蒙牛集团股本的盘子小,对任何一个投资者都是一个绝好的投资机会。而蒙牛集团却坚持要占三分之一的股份。最后,摩根士丹利等三家投资机构占有蒙牛32%的相对控股权,国内其他股东占68%,而牛根生自己的控股比例经过3次增资扩股,从最初的12.88%下降到2.99%。
这个结果会不会使牛总对自己这家企业失控呢?牛总认为:“这32%是由3家分,一家最大也不会超过20%。而董事会成员加起来的股份远远大于他们其中任何一家。自然人的股份是不可控的,但董事会人员,高管人员的股份是可控的,我与他们是志同道合的。”
这是一项双赢的选择。
蒙牛将借助国际资本腾飞
对蒙牛集团来说,与国际资本联姻可以得到两个最直接的好处:一是得到了企业发展急需的资金;二是得到国际化经验。而这两者对一个成立刚刚三年的企业来说,是非常宝贵的。
对于一个快速成长的企业来说,资金支持尤为重要。在蒙牛集团的发展规划中,2006年要达到销售额100亿元,2010年要达到销售额300亿元。也就是说,它要从2002年销售额20亿元,飞跃到2010年的300亿元,在8年的时间内,增长近280亿元的销售额,这对一个传统的乳制品行业来说,几乎是天方夜谭。如果没有非常规的措施,这个非常规的增长是绝对不可能的。
在这些非常规措施中,除了大量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在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人才激励创新等方面下大力气外,有充足的资金保证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引进国际投资机构只是完成了蒙牛集团与国际资本联姻的第一步。第二步将是把企业推向海外市场上市。这样,蒙牛就有可能借助像摩根士丹利这样的国际金融机构的推荐,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金融家、大跨国公司的认可,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机构、国际基金的认可,这无疑将把蒙牛带入一个崭新的领域,实现更高层次的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有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再加上一系列的现代化企业经营的措施,2010年实现300亿元销售额将不是梦想。
与此同时,得到国际化经验,也是蒙牛与国际资本联姻得到的另一个好处。这种国际化的经验是多方面的。例如,企业管理国际化,在摩根士丹利等三家国际金融机构进入蒙牛后,立刻成立了企业的薪酬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管理委员会,把国际上对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财务监控机制以及对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引进蒙牛企业内部,虽然这些机制蒙牛本来并不是没有,但是与国际化大企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引进这些机制,无疑将加快企业国际化的步伐。
此外,与国际资本的联姻,也将促进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管理理念的国际化,加深对国际化游戏规则的认识和掌握,加深对国际资本市场运作规律的掌握。
国际投资者借助蒙牛进入中国资本市场
对国际投资者来说,与蒙牛合作,也能得到两个直接的好处:一是能得到丰厚的盈利;二是成为蒙牛集团的股东,更容易进入中国资本市场。
作为国际投资者,摩根士丹利等三家投资机构在中国众多的乳品企业中选择蒙牛集团,不仅仅看中了它超常规的成长速度和成长前景,更重要的是看中了它现在的盈利能力和将来潜在的盈利能力。
国际金融资本的投资与乳制品行业跨国公司对中国乳制品企业投资的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是阶段性投资,当投资到了一定的时机,会通过股票证券市场变现,得到资本的回报后,投资者会离开这个企业,而向新的目标企业投资。而后者则是一种长期投资,它通过投资将自己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与中国同行业的企业形成竞争。蒙牛集团也正是看中了这个原因,才选中了国际金融投资机构,而没有选中像法国达能公司这样的跨国乳制品公司。
此外,像摩根士丹利这样的国际金融机构,它们看中的不是中国的乳制品市场,而是中国即将逐步开放的资本市场。因为在资本市场上进行各种股票证券的经营,才是他们的专长。成为了蒙牛集团的股东,无疑给这些国际金融机构提供了一个更好了解中国,了解中国资本市场的好机会,这对于一个有战略眼光的跨国金融机构,是一种长线投资,是一个明智之举。
“冬虫夏草”模式在中国走俏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产业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由于对资本需求的不断扩大,就会开始不断向金融资本渗透;而金融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也必须要寻找产业资本支持,以此作为金融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于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就像“冬虫夏草”一样分不开。
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这种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的现象。除了蒙牛集团与国际金融机构的融资行为外,近年来,新疆德隆集团、四川新希望集团、华晨集团、海尔集团等企业,都先后在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方面有过不少作为。据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2001年以来,全国共有近20个大型传统企业和许多发展迅速的民营企业都开始涉足金融产业,涉及的金额达上百亿元人民币。难怪有专家惊呼,中国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联姻的帷幕已经拉开了。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的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提供了更为宽阔的道路,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加速了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速度。海尔总裁张瑞敏曾说过,如果不是加入WTO,就算你有50个亿,也投不出去。比如海尔申请做财务公司,一申请就是8年。但是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后,就为产业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提供了契机,很多事情迎刃而解。因此,可以说加入WTO是中国传统行业巨头纷纷涉足金融圈的催化剂。
产业资本在中国的传统行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拥有巨额产业资本的大型企业缘何纷纷涉足金融圈?海尔总裁张瑞敏曾在接受采访时认为,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是一种大趋势,进入金融业不代表一定会成功,但要成功一定离不开金融。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就是海尔做金融的样本。“通用电气”每年有1200多亿美金的收入,金融业的收入占了近一半,而且利润和增长率也主要来自金融业的收入。通用电气的产业与金融结合得很好,比如它的租赁业务、消费信贷业务等等,都是与产业相结合发展的。另外“通用电气”全球的资金“24小时不落地”,这也是海尔集团心向往之的地方。
新希望集团总裁刘永好也说,他们对金融业频抛绣球的出发点主要是“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作为饲料业巨头企业,刘永好认为,市场竞争的加剧已使该行业渐趋微利化,价格大战将在所难免,企业即使胜出,也将面临低利润的命运。“曾经垄断的金融行业逐步放开的过程中,有许多特殊机会,谁抓住就会有较大发展。”刘永好正在寻找这样的超常发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