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程研究院所研究生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中国工程院“创新人才”项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工程院论文,院所论文,研究生教育论文,现状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工程研究院所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形成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大特色。作为现阶段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研究院所研究生教育也是工程研究院所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工程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情况下,需要大批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对工程类专业研究生的需求大增。如何继续保持工程研究院所研究生教育的特色,把工程研究院所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为国家工程技术领域的发展与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是工程研究院所研究生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当前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国内外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现状
(一)国外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概况。
在前苏联及现独联体国家,高校和科研机构承担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两者在研究生培养上是各自独立的,独立招生、独立培养并授予学位。
除独联体外,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大多数国家的研究生教育和学位授予工作基本上都是在大学中进行的,科研机构一般只根据需要与大学进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自上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这种格局开始被打破,科研机构、企业也逐渐担负起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重任。一方面,大学与企业、特别是与科研机构的合作进一步紧密,共建研究生院联合培养研究生。另一方面,一些国家的大型企业设立独立的研究院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学位。这种企业内部的研究生教育与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直接解决生产技术和咨询服务方面的实际问题,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如美国贝尔公司、兰德公司等。
综观国外研究生教育现状,高等院校仍是研究生教育的主体。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科研机构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二)我国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
在我国,大学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渠道,科研机构在这一工作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共和国成立后,面对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局面,急需培养大批的科技人才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而此时仅仅依靠大学培养仍无法充分满足国家对高级科技人才的需求,于是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部分科研机构与部分研究型大学共同承担起了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创建和发展任务。
1951年6月11日,中国科学院、教育部联合发出的《一九五一年暑期招收研究实习员、研究生办法》的规定: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机构招收研究实习员,教育部所属高校研究生部招收研究生。1955年8月,国务院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暂时条例》,为科研机构的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工作提供了制度依据。此后,包括中国科学院在内的国务院各部委和有关省、市、自治区的骨干科研机构都开始将研究生教育纳入工作范畴。当时,除了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两大科研机构外,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院、中国水电科学院、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石化研究院、北京钢铁研究院等大型科研机构都具有了研究生培养资格。随着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研机构的逐步壮大,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加入到研究生教育中来。到“文革”前,全国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234个,其中大学134所,科研机构100个。科研机构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已经占到全国研究生培养单位总数的42.74%①,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但是,由于“文革”的影响和干扰,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事业受到了严重破坏,被迫中断长达十二年之久。1977年10月,国务院发出文件,明确要求一些师资条件和科研基础比较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从1977年起招收研究生。之后,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出了《关于1977年招收研究生具体办法的通知》,该文件对全国研究生招生工作做了统一部署。
1978年恢复招生以后,除了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文革”前就已经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其他科研机构之外,还有一批隶属于国务院各部委和地方政府的科研机构也开始参与研究生教育,许多工程研究院所开始了研究生教育的实践。1979年,教育部召开研究生招生工作会议,会议确定当年全国298所高校、100多所研究机构招收研究生②。经过近三十年的探索和实践,科研机构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科门类齐全,导师力量雄厚,基础设施先进,科研条件优越,已经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表1和图1反映了全国研究生培养单位近十年的分布情况,其中科研机构所占的比例虽然有几次波动,但在全国研究生培养单位中所占的比例基本保持在43%左右。另外,科研机构的博士点和硕士点也分别占到全国总数的近20%。
表2列出了对1997-2002年全国及科研机构研究生录取情况的统计。数据表明,虽然科研机构研究生培养单位在全国占有一定的比重,但其研究生录取人数在全国研究生录取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很低,说明大多数科研机构的招生规模都较小。由图2和图3可见,科研机构研究生录取数量的增长速度远不如全国研究生录取数量的增长速度快,特别是1999年以来,两者之间的差距日益加大。这些数字与目前我国科研机构所拥有的教育资源相比,是不相称的,由此造成了国家有限的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如何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积极发展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事业,应该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认真予以研究解决。
(三)工程研究院所研究生培养现状。
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工程研究院所的研究生教育事业逐步发展起来,不少院所加入到研究生培养的行列中来,为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和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通过对部分工程研究院所研究生培养单位招生规模的考察,发现大部分单位的招生规模仍然很小,其研究生培养规模远逊于高校,甚至与中科院等科研机构都有一定的差距,可以说,这些机构的培养规模与其所拥有的培养能力是不相称的。
在2007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中,具有研究生培养资格的工程研究院所共123所,占包括中国科学院在内的科研机构总数(284所)的43.31%,其中转制单位20所。招生计划中,123所工程研究院所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2405人,占全国计划招生总规模(342148人)的0.7%,占科研机构招生计划(10821人)的22.22%。其中具有博士招生资格的单位46个,占科研机构博士培养单位(122所)的37.7%,计划招收博士研究生439人,占全国招生总规模(56042人)的0.8%,占全国科研机构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6310人)的7.0%③。显然,相对于工程研究院所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数量在全国及科研机构中所占的比例,其研究生招生规模所占的比例要小很多。
为了更详细地了解工程研究院所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培养情况,我们对16家工程研究院所自1978年以来学科设置以及研究生招生培养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在16家工程研究院所中,钢铁研究总院研究生教育起步最早,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它各个院所都是我国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后首批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科研单位。
调查统计的16家工程研究院所共有学位授予点113个,其中博士学位授予点30个,研究生导师1000多人,自1978年以来,共培养研究生3997人,目前有在读研究生1282人。调查发现,这16家研究院所具有相当数量的导师资源,由于招生规模的限制,每名导师平均每年指导研究生数不足2人,更有一些单位导师与研究生数之比大于1,很多导师面临无研究生可带的境况。在工程研究院所中,高级科研人才所占的比重都很高,但由于招生规模的限制,很多有条件的高职人员没有机会做研究生导师。
二、工程研究院所研究生教育的必要性及其特点
(一)工程研究院所研究生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工程研究院所研究生教育是对高等院校学院式教育的必要补充,是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自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由于调动和发挥了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两方面的积极性,使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处于教育史上的最佳发展时期。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特别是在核技术、国防、军工等涉及国家安全的工程技术领域,工程研究院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期以来,工程研究院所研究生教育一直坚持“紧密结合科技创新活动,坚持科研与教育并举,出成果与出人才并重”的办学宗旨,努力把工程研究院所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高级工程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和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工程研究院所研究生教育为行业乃至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级科技人才,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国家“自主创新工程”启动后,为工程研究院所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其次,位于技术创新前沿并与生产力进步紧密结合的工程研究院所进行研究生培养,不但对解决本单位乃至本行业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满足一些特殊学科和专业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起到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增长异常迅猛。许多领域正处于从国外引进技术到自主创新的关键时刻。大量的重大工程项目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作为研究生培养单位,工程科研院所一般都是国家及行业领军或一流的科研机构或技术创新基地,承担着大量的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其工程科技人员长期工作在工程第一线,在工程类人才的培养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国防军工类的工程研究院所研究生教育为我国航空、航天和核技术等研究领域培养了许多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组织管理人才,是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例如,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现有核技术研究领域的高级组织管理人才大都为该院自行培养的研究生,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已成为我国核技术研究领域各个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
(二)工程研究院所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及优势。
对于研究生教育而言,工程研究院所有其突出的特点:科研水平普遍较高,有些研究领域代表国家水平,科研的专门化程度高,承担的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军工的重大科研项目多,有一大批高水平的院士、科学家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科学实验装备属国内一流,有些是大多数高校目前还无法与之相比的。
1.科研优势明显,能在技术创新或工程实践中出人才。
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传播过程,而是知识传播过程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过程的有机统一,在科研实践中取得创新成果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通过科研和工程实践培养人才、出创新成果,是研究生教育与其他层次教育最主要的区别,更是工程研究院所研究生教育的一大优势和特点。工程研究院所研究生的培养工作都是结合科研活动进行的。研究生的论文课题一般以各院所承担的国家和行业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项目为依托,论文所涉及的学术内容往往就是科研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具有鲜明的学术性和实用价值。这种教育模式有助于培养研究生逐步养成严谨的科学作风、宽阔的理论视野、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凡有条件承担研究生教育的工程研究院所,大都承担着国家重大科学技术研究任务,项目均有重要的科研意义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具有前瞻性、战略高技术性和综合性,部分项目还带有基础性或应用基础性的特点。这些院所在许多专业研究领域学科优势明显,有许多瞄准国际前沿、体现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的科学技术研究课题,有优越的科研条件和广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背景;有较充裕的科研经费和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凡此种种,对于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理念和科研能力是十分有利的。这样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往往对学科前沿高度敏感,对科学攻关坚韧不拔,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研究生参与科研课题的实际情况,我们对15所工程研究院所2001年5月到2006年5月间研究生导师的课题经费及来源进行了统计(表4,部分院所数据从略)。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各院所研究生导师承担着众多国家及行业重大科研项目,课题经费充足,这些对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其学术科研水平都是十分有利的。
2.产学研结合紧密,科研转化能力强。
与大多数高校相比,工程研究院所的研究更加贴近市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由于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工程研究院所与国内外各类企业合作密切,很多新技术和新产品在行业内得到广泛推广。因此工程研究院所的研究生能根据导师课题的需要,更多地直接深入到企业的实际生产中,了解和掌握生产第一线的技术问题,参与生产项目或产品的研发和推广。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的研究生能更好地解决工程实践难题,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
工程研究院所注重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研究实际工程技术问题时,更注重将其他学科领域的新技术和新成果应用于本领域。基于自身的科研优势,工程研究院所往往承担众多重大工程项目和企业应用开发项目,这些工程项目是技术运用、技术集成和技术创新的主战场,而应用开发项目则是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重要渠道。各院所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鼓励并支持研究生参与项目工作。此外,研究生的课题研究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可以培养出更适合工程实践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3.人才实力雄厚,导师队伍优秀。
工程研究院所拥有雄厚的人才资源,汇集了一大批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及科研人员,其中有一大批高水平的科学家,不少是享誉海内外的专家学者,这就为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和研究生教育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在各研究院所中担任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导师,往往都是某一科学技术领域中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学术带头人或重大科研课题的主持人,其中不乏两院院士、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他们基础理论扎实,学术水平高,工程转化能力强,解决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的能力强,经验丰富,作风过硬。他们这种既是科研人员又是导师的双重身份,正是有利于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最佳资质。
根据现状调查,工程研究院所拥有较为丰富的导师资源,院所导师每人年均招收的研究生不足2名,部分院所导师要2~3年才能招到1名研究生。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在校硕士生与硕士生导师的比例从1999年的2.7∶1,增长到2005年的8.01∶1。在校博士生与博士生导师的比例也从1999年的3.5∶1,增长到2005年的4.72∶1④。因此,相比于高校,工程研究院所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拥有更加充裕的导师资源,发展潜力十分可观。
4.科研条件良好,科研设施一流。
除了拥有雄厚的人才优势之外,工程研究院所的基础设施和科研条件也是比较先进的。多年来,为积极发展我国的科技事业,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努力改善工程研究院所的科研条件,大力加强国家的科研基地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各工程研究院所的科研条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科学实验装备先进,科研基础设施完善,拥有相当数量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和众多的国家核心学术期刊,为完成重大科研任务创造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和研究环境,也为研究生培养创造了良好条件。
为了更好地了解工程研究院所研究生教育的科研工作条件,我们对12家工程研究院所的科研基础设施、科研投资等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5所示,部分院所数据从略)。调查发现,工程研究院所拥有一定数量的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对研究生教育较为重视,对学科点的建设都有相当大的投入。
以中国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为例,该院拥有百余套中小型炼油和石油化工试验装置,拥有核磁共振仪、高分辨质谱仪、质谱仪液相-质谱联用仪、红外光谱仪、液相色谱仪、旋光分光光度计等各类先进的实验仪器并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料、专门的教学设施以及现代化的教学条件。北京矿冶总院拥有专业化的实验室10000多平方米,还有许多大型分析、检测仪器及其它科学研究装备和多条工程转化能力强的中试线,如: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离子体-质谱仪、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图像分析仪、扫描电镜、能谱仪、火焰喷涂装置、矿物加工和有色冶金等中试线,为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提供了重要保证。北京矿冶研究总院负责出版的学术期刊有八种,拥有一个专业性图书馆,中外文藏书近8万册,长期订阅外文原版期刊31种,中文期刊近100种,《美国工程索引》(光盘版),档案室拥有自建院以来所有已完成项目的完整技术资料,是有色金属行业矿冶领域的信息中心。
5.研究生质量高,学术成果突出。
工程研究院所都非常重视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始终以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为核心,制订了规范管理、营造良好人才培养环境的措施,以促进研究生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通过加强研究生教育各个环节的管理,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造就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工程型、复合型创新人才。可以说,研究生教育工作已成为各单位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1998-2005年的毕业生,在校期间申请专利210项,发表论文216篇。钢铁研究总院1999-2005年间72位博士毕业生共发表论文707篇,SCI、EI、ISTP收录307篇,其中1篇博士学位论文获2003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总计获得27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专利46项。
工程研究院所毕业研究生普遍表现出学风严谨、基础理论扎实、创新能力强、进入科研角色快、工程转化能力强、专业知识面宽等优点。20几年来,工程研究院所的研究生大多毕业后在各自的岗位上有所建树,不少出类拔萃的优秀毕业生已经成为国家级、行业级科研课题主要承担者,成为科研队伍的中坚力量。
钢铁研究总院毕业研究生中,2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已毕业的研究生中,1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培养的研究生中,1人成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4人成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1991年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宗保宁凭借“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的创新与集成技术”成为2005年度唯一一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得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2级博士生欧阳金惠,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完成人,完成了“三峡右岸电站15#机组蜗壳直埋方案厂房结构动力分析”,其研究成果已应用到三峡15#机组厂房结构设计中;他还参与了其他多项三峡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的研发工作。铁道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王引生,博士在读期间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完成了“世界第一高隧——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带风火山隧道施工技术”课题研究,该课题解决了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隧道的开挖掘进技术、施工机械设备成套选型及使用技术、喷锚支护技术、高寒条件下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技术、防水技术、保温技术、衬砌技术、通风供氧技术、环境保护技术、劳动卫生保护等技术难题,成功指导了风火山隧道现场施工实践,为风火山隧道顺利建成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该课题荣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青海省2005年科技进步一等奖。
6.注重与高校的合作及国际合作与交流。
工程研究院所培养研究生具有课题多、覆盖面广、研究经费充足、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直接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速度快的优势;而高校则有学科齐全、导师资源充足、学术交流活动频繁、“校园大科学文化”氛围浓郁的优势。工程研究院所注重与高校合作,以求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学研结合、改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目标。
首先,充分利用高校充足的教学师资力量和文化氛围,把研究生学位课程的学习安排到高等院校,选修高校课程,利用高校的图书、资料为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课,拓宽其知识面。
其次,创造条件积极支持工程研究院所的研究生导师到高校任兼职教师、博士生导师,参加高校的研究生培养工作。这样既可以联合培养高质量的工科博士生,又有助于各院所自身的学科点建设。多数没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所也发挥其课题多、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特长,与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部分高校存在研究生导师负担较重、研究课题偏少、经费不足的困难,一些工程研究院所则依据高校导师的要求,协助他们进行研究生科研工作能力的培养,为研究生安排具有前沿水平的课题,配备导师或导师助手,并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学生的论文工作在各院所完成,定期到高校向导师汇报、交流。
各工程研究院所一般都有良好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背景(如在三峡工程等重大工程项目中,与国际大品牌公司及相关工程机构进行深层次的合作),拥有众多国际合作的科研及工程项目,从而为研究生接触行业内国际前沿科技、参与高层次国际合作项目提供了机会。有些研究生在学期间就介入了国际合作项目,甚至出国参加相关课题的研究,这对于研究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非常有利。钢铁研究总院以项目为纽带,与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等近十个国家和地区联合培养研究生。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鼓励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费用由院里承担。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在矿冶科技领域广泛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按照国内外整体学术交流计划,每年选派骨干专业技术人员及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考察,使研究生了解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营造了一个浓郁的学术氛围。
三、工程研究院所研究生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管理体制上,缺乏部门监管。
工程研究院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存在许多共性的问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进行研究和政策指导。众所周知,在管理体制上,无论是过去的三级管理还是现在的两级管理,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地方党委、政府对大学的研究生教育都有一整套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程序和办法,但对于工程研究院所的研究生教育,除了部署一些专项工作(如招生名额分配)之外,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研究生培养单位所在地的地方党政机关对院所研究生教育工作基本上不予过问,既缺乏相应的政策制度,也没有相应的管理部门,院所研究生教育往往得不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帮助和监督,这对于院所研究生教育的正规化、科学化建设是十分不利的。
(二)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较慢,生源质量难以保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工程研究院所承担研究生教育任务是合法的和长期的,但与高等院校相比,院所的招生规模一般较小,且大都面临研究生教育发展缓慢的局面。因政策所限,计划招生数很难增加,招生规模难以扩大。
工程研究院所还存在生源质量不高的问题。主要原因是:①与高等院校相比,院所无本科教育,不能像高校那样直接从本校的本科生中选拔研究生;②院所招生人数少,学生不敢报考;③近几年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大规模扩招,影响科研院所研究生的招生人数和质量。
(三)学科建设发展缓慢。
工程研究院所拥有强大的导师队伍、雄厚的科研实力、充裕的科研经费、饱满的科研任务、优良的科研条件和先进的科研设施,所有这些都为发展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但与其优越的教育资源相比,其研究生教育的学科建设发展缓慢。
这一问题具有普遍性,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所拥有的博士、硕士点相对较少,在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所中,近三分之一的院所仅有一个博士点;即使在学科点较多的单位,也由于研究的专门化,使得学科点基本集中在某一、两个一级学科内。单一、偏窄的学科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以第一批转制隶属于国资委的12家重点工程研究院所为例,仅钢铁研究总院有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有一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家具有二级学科博士点,4家只有硕士点,2家还不是研究生培养单位。
由于国家宏观政策是学科增列优先扶持高等院校,各工程研究院所的学科建设受到限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已确定了学位授予单位以高校为主体的基本原则,从2000年起,原则上不再新增科研机构为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工程研究院所在申报或增列新的学位授权点时,很难得到批准。这使在某些学科具有较强优势的一些工程研究院所因某种因素未能取得学位授予权而被排除在外,客观上不仅限制了院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而且使个别专业面临人才短缺,也影响到专业后备人才素质的提高。
以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矿物加工学科为例,目前该院在科研实力、人才队伍、科研条件、科研成果的数量及水平方面居国内领先地位并有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自1980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以来已毕业硕士研究生60余名,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近20名,具有较强的学科实力,在2002年的第九次学位授权评估中,总平均分达到85.54分。但由于该院以前不是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因现行政策的限制,自1985年开始申请博士点以来,长达20年始终未获批准。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的材料加工工程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如能审批成功,将对其专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有很大促进,对院所专业领域整体实力的提升也会有很大帮助。
(四)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在教育经费投入体制上,国家对大学研究生教育经费的计算标准和拨付原则均有一整套完善的程序和方法,但并没有把工程研究院所的研究生教育经费纳入国家总的研究生经费之中。研究生培养费用一般由各培养单位自行承担。但随着国家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扩大,工程研究院所招生规模也在扩大,培养成本大大增加。加之许多院所转制为企业,经营效益考核严格,其研究生培养面临较大的经费压力。院所每年投入的教育费用大约在100~700万之间,由于没有国家专项拨款,长此以往,对院所造成较大负担。这也是制约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
(五)没有工程硕士授予权。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提出我国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指导思想是:为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促进科技、教育、经济紧密结合,为我国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和输送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增强我国企业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工程硕士教育致力于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使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工程研究院所作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骨干之一,承担了大量国家前沿和企业合作项目,并拥有许多先进实验设备,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条件良好;工程类研究院所、企业也急需这方面的人才。但由于没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院所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得不到发挥。
(六)缺乏合理的评估体系。
在对工程研究院所培养单位的学科评估中,采用跟高校相同的评估体系,不能客观反映院所研究生的培养现状。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由高校和研究院所共同承担,优势互补,但各有特点。在学科评估中,对高校和研究院所采用相同的评估体系不一定合理。由于工程研究院所研究生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特点、导师现状、科研环境诸方面与高校不尽相同,院所对部分指标(如教学成果、长江学者等)难以完全适应,换言之,一刀切的评估指标并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院所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和现状。
四、结论及建议
积极发展工程研究院所的研究生教育事业,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充分认识工程研究院所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合理性、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工程研究院所的研究生教育纳入国家正规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之中,对院所研究生教育的管理体制、投入体制、办学模式和内部运行机制进行必要的改革与调整,为其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本研究就如何发展工程研究院所研究生教育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理顺管理体制,加强领导。
某些部委撤销后,原隶属部委的工程研究院所不再有教育主管部门,转制院所这一问题尤其突出。建议国家有关部门采取措施、理顺关系、加强领导。工程研究院所希望中国工程院能以适当的机制对院所研究生教育进行指导和协调。
(二)提供政策指导,扶持院所学科建设。
对工程研究院所有较强优势、而在相关高校发展较弱的学科,在其申报和增列学位授予点时给予支持,至少应提供与高校同等的待遇,给予达到标准的院所及其相关专业硕士或博士学位授予权,以促进相关研究领域的人才培养。
对工程研究院所具有一定综合实力的学科,建议国家出台相应指导政策,促进高等院校与工程研究院所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制定政策,明确院所在与高校合作培养研究生工作中的责、权、利,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
(三)适应社会需求,扩大院所研究生培养规模。
建议有关管理部门根据社会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和工程研究院所的实际情况,制定积极稳妥的发展计划,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工程研究院所适当地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进一步缓解高层次创新人才严重不足的状况。
(四)严格评估,合理授权。
鉴于工程研究院所在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方面的优势,建议国家在进行严格评估的基础上,对具备条件的院所授予工程硕士授予权。
(五)院所教育经费纳入国家统一管理。
在投入机制上,建议把工程研究院所的研究生教育经费纳入到国家总的教育经费之中。由国家财政部门对院所研究生教育经费实行统一计划、统一拨款、统一管理,并给予适当补贴。
分课题组成员名单
组长:王淀佐(中国工程院)
副组长:孙传尧(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成员:周洲(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宋德雄(中国工程院办公厅)
张松(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汪银胜(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周建武(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郑义(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
牛惠贤(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吕艳萍(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
梅雪珍(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注释:
①王秀卿:《研究生教育概论》,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②郑浩:《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史研究(1902-1998)》,研究生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③2007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
④《研究生规模化培养问题研究》,《辽宁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