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处处有数学论文_杨丽颖

生活处处有数学论文_杨丽颖

辽宁鞍山岫岩岫光小学 114300

新课改实施后,学校里的教学研究气氛空前浓厚、虽说我们这是郊区,但课改的激情也不甘落后,可是由于郊区设施落后、学生知识面窄、资金不足、郊区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相当少等原因,给课改工作带来了许多阻力。为此,我认为,我们郊区教育工作者要跟上课改大潮,就应当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拓思路,勇于创新。

下面是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体悟到的一些做法,拿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在我从事教学工作这些年来,我发现有很多学生对于数学这门课程有着强烈的厌学情绪。究其原因,是数学这门课程整天与数字、公式打交道,实在是缺乏趣味可言。记得爱因斯坦曾经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认为,如何增加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

而《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我把这句话理解为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该体现以下几点:

一、数学源于生活,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是教好数学的前提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才能乐于接受。也可以让学生列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正像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追求数学美。

例如教学“认位置”,我以学生眼前的教室为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场景,让学生在从指定观察到自由观察、换位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不光会表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还能感受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从而使学习变成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

又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45-95=145-100+5”。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5难以理解。因此,我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自主探究:妈妈带了145元钱去商店买了一只95元的特价电熨斗,准备用来熨衣服。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4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5元(应加上5元)。所以,多减去的5应该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这样教学,让学生对数学的抽象思维找到了具体形象的生活依托,在脑海中形成了清晰的思考流程,实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数学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毛泽东说:“精通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数学亦是如此。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

如在学习“认位置”后,回家观察一下自己的卧室,并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一下卧室内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然后说给爸爸妈妈听;观察一下自家房屋周围、村庄周围都有些什么,到学校后,和小伙伴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之一。

一年级的小孩子正如他们在课堂上所说的那样:“我把我的书包分类清理好了。”“我学会了数数,上次家里来了好多客人,我就知道摆多少双筷子了。”“我学了加减法,就可以帮助妈妈上街买菜,不会算错钱了。”也就像家长说的那样:“我的孩子回家把他的玩具和他书包里的书都分类收拾好了,真不错!”“我的孩子现在都会自己看钟去上学了。”

可见,新教材在培养学生数感和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劳动意识、体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总之,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而要充分利用校本资源,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达到启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生活中离不开数学,关键看我们怎么去把握。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积极利用现有信息,勤于积累相关的学习和生活经验,那么我们郊区的数学课也一定可以从课内引向课外,实现“数学大课堂学习”。

来于生活、归于生活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向主动地学习探究知识转变,真正实现数学教学的课程改革目标。

论文作者:杨丽颖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1月总第19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3

标签:;  ;  ;  ;  ;  ;  ;  ;  

生活处处有数学论文_杨丽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