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前列--从江泽民的讲话看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_先进文化论文

站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前列--从江泽民的讲话看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_先进文化论文

站在人类文化发展的潮头——学习江泽民关于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讲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站在论文,潮头论文,文化发展论文,共产党论文,前进方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如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加强党的建设,是一个艰巨而又至关重要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江泽民总书记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我们党建设的基本经验,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做“三个代表”,其中之一就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这就是要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始终保持党的思想理论的先进性,从而保证我们党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带领人民不断前进。

一、先进文化是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文化

马克思主义从物质生产决定一切社会现象这一基本理论出发,揭示了文化的发生和发展,从而说明了文化是人类在改造世界包括改造人自身的活动中所展示的,体现社会的发展,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尺度的方面及其成果,是人类所创造的“人工世界”及其人化形式。文化的内涵既体现在人们活动的方式及其成果中,也体现在人们的精神生产、观念形态及思维方式中,渗透在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反过来,人类所创造的文化,聚集并积淀为“社会遗传密码”,影响着社会,塑造着人类。

文化的先进性是由文化的时代性和它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来决定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片面向全面发展,因而文化总是具有时代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从总体上看,迄今为止的文化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建立在“自然产生的生产工具”的基础上;第二阶段则是建立在“由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的基础上。(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7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在文化发展的第一阶段,人类的需要取决于人与自然的直接交往。与此相应,文化的各种因素,比如知识的萌芽、想象力、抽象力以及道德情感、艺术知觉等等,还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3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在这一阶段还没有主体与客体的区分,人与自然还没有明确的界限。这时人类通常不是将自己生活的决定力量归结为自身,而是归结为自然条件,并把自然条件归结为异己的力量,神化为宗教信仰和崇拜对象。因而这一阶段的文化是一种低级的、简单的、原始的文化。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实践的发展,人类能够创造和生产工具,作用于自然界生产自己需要的东西,发生了主客体的分化、人与自然的分离。人们逐渐意识到他们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不是决定于自然条件,而是取决于他们自己,取决于自身的劳动和社会活动,于是才形成了初始的人化意义上的文化概念,进入了文化发展的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上,“文化物”被理解为人自己生产、创造的东西,以区别于不依赖于人而存在的自然的东西。当文化作为一个普遍性的概念被理解的时候,就表示着人意识到了自己对自身的依赖,对自己劳动活动、自身创造性活动的依赖。这是文化发展史的历史性飞跃。文化发展的这一过程是主客体分化、人与自然相分离的过程,同时也是人发现自身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又伴随着人类所特有的文化现象的产生,如语言符号,各种逻辑的解释系统,科学方法的规范,科学理论的建立,技术的发明,人类行为规范,等等,所有这些反过来又加速了社会的发展。在文化发展的这一阶段,人类从自然界的外部力量控制下解放出来。人不再依赖于自然,而依赖于自己以往劳动创造的条件这一点提到了首位。这时,人才真正成为文化涵义上的生物,文化也才成为人生存活动的决定性条件。社会也才由相对封闭的渔猎和农耕社会进到相对开放的工业社会,出现了高速度地、快节奏地、全球性地发展。社会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的理论、新的技术、新的工艺,等等,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计算机、互联网等都是适应时代需要的新文化。这些新文化的产生又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使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将进入信息社会。所以,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这种关系说明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反映不同时代的需要。因此,一定的文化就有能否适应时代需要的问题。只有那种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文化才能称为先进文化。

文化的先进性主要是通过文化的功能表现出来。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在社会及人类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具有固定、表达、储存、传递和加工社会信息,教化、培育和塑造人,促进社会发展,提高和扩大认识等多种功能。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来看,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没有文化就没有人类社会摆脱自然状态和愚昧状态的进化,就没有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但是,由于文化具有传承性,一定社会的文化总是包含着以往文化的成果,因此,它的作用并非都是积极的。比如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就具有两重性。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记载着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教化、培育和塑造着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淳朴务实、勇于进取、锲而不舍、舍身取义、反抗强暴等优秀品质,并凝聚为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对于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两个文明建设起着巨大的作用。但另一面,传统文化中的缺陷和糟粕又对民族精神、国民习性带来消极的影响。比如国民中的厚古薄今的保守观念,家长制作风以及封建迷信等,都是传统文化中封建主义糟粕的影响。

由于文化的社会功能具有两重性,文化不等于文明,文明是文化发展中的积极成果,是文化中进步、积极、合理的成分的总和。先进文化是社会文明的结晶,是文化中符合时代需要,推动社会前进的精粹部分。对于中国文化来说,只有那立足于当代社会运动,特别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在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中,总结新经验和充分吸收以往及外来的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符合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能促进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向前发展的新文化,才是中国的先进文化。这种文化是时代精神的总结,是健康的、科学的、向上的,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文化。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正确指导文化发展前进的方向

自真正意义的文化产生以来的发展历史,特别是近代以来文化发展的历史证明了只有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阶级和政党才能真正代表和发展先进文化。资产阶级及其政党在它上升时期要求发展生产力,反对封建专制,反对封建神学的统治,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和思想解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19世纪上半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产生的马克思主义是当代最科学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就从思想理论上保证了共产党始终能够代表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代表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

首先,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人类先进文化的结晶。马克思主义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充分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一切成果,总结19世纪上半叶工人运动的经验和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得出科学的结论,“这是因为马克思依靠了人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获得的那些知识的坚固基础……借助于充分领会以往的科学所提供的全部知识而证实了这个结论。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用批判的态度加以审查,任何一点也没有忽略过去。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重新探讨过,批判过,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注:《列宁选集》,第4卷,347 页,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注:《列宁选集》,第4卷,36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是从全部人类知识中产生出来的先进文化的典范。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给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进行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至今仍然代表着人类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尽管现在社会主义处于低潮,资产阶级也不断地在批判马克思主义,然而,思想之光是遮不住的。就在这世纪之交,千年之际,马克思被西方思想界评选为千年最伟大、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胜利。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人类先进文化的结晶,而且它本身是批判的、开放的和不断发展的学说。它永远具有“双面刃”的要求:其中一面针对着世界,另一面针对着它自身。它不承认永恒不变的东西,总是以发展的、批判的、革命的眼光看待事物,追求变革现实,促成革命转化,创造美好未来。同时它对自己的学说也采取批判的、革命的态度,从不把自己的学说看作是最终完成的真理体系,而是看作发展的创造性的科学。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注:《毛泽东选集》,第1卷,29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马克思主义永远贴近时代的脉搏,以它特有的方式体现着时代精神。它总是以强烈的历史感和责任感,严格依据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并及时修正某些被实践证明业已陈旧的个别观点和结论,以保持和和发展自己学说的科学性、真理性,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从马克思主义产生到现在,形成了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总之,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先进的文化,作为批判的、开放的、发展的学说,塑造和引导着时代精神,不断地为人们认识、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建设文化的现实活动的关系建构起合理的世界观前提、方法论前提和价值观前提,同时又不断地对这些前提进行自我审视和批判,实现对这些前提的重构。这样就使人们处理和驾驭文化建设的活动和理论既有连续性、规范性,又具有创造性、开拓性。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就为它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的理论保证,使它始终立于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对待一切文化,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去指导文化建设,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三、批判继承学习借鉴,按照文化发展规律建设中国新文化

任何文化都是历史的、具体的。由于地域、民族、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因而一定的文化总是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的特点,它记录着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轨迹和特殊性,从而使文化的发展具有传承性。同时一定的文化是人类在一定历史阶段活动的产物,各种文化又总有共性,因而各个民族的文化可以互相交流、借鉴、共同发展。由于文化的历史性、民族性和共性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的发展总是在过去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吸取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文化,才能建设民族的新文化。这是文化发展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按照文化发展的这一规律,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借鉴外国进步文化,建设新文化的基本方针。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对这一方针作了系统的阐述。建国后,他又明确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建设方针。尽管过去贯彻这一方针出了问题,但这一方针本身却体现了文化发展的规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又明确指出:我们的文化建设要“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对我国古代的和外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中“一切进步的和优秀的东西,都应当借鉴和学习”,(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21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用来建设我们社会主义新文化。

在改革开放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贯彻党的文化建设方针,首先是要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如果说过去的重点是克服厚古薄今的倾向,那么在今天,则主要是克服历史虚无主义态度。有的人认为现代化建设主要是靠科学技术,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农耕文化,又是一种封建的政治伦理文化,缺乏科学和民主法制精神,根本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而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全盘否定的历史虚无主义态度。这是一种缺乏分析、割断历史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对于任何问题应采取分析态度,不应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我们这个民族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许多的珍贵品”。当然也有封建的糟粕,要用马克思主义方法给以批判地总结。“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449、663页,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今天重温毛泽东这些话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这特色就是民族文化特色,离开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没有什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那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完全不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观点也是一种片面观点。70年代以来,亚洲经济,特别是属儒家文化圈的韩国、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地的经济的飞速发展现象,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极大兴趣。西方学者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提出了经济发展的儒家动力维度的观点。所谓儒家动力维度,就是指源于孔子的儒学观点,反映出动态的未来指向思维的习惯和价值观。他们认为儒家强调的地位级别关系及遵守级别的共同价值观无疑使得企业家角色更易扮演;有羞耻感的价值观对于社会关系比较敏感,从而支持了人际间的相互关系,等等。西方学者也认为西方文化强调分析,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强调综合则对管理有利,因为无论是对生产的管理还是对社会的管理都是建立在综合的艺术之上的。东方文化可以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通过高度的综合付诸管理,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在西方学者看来,儒家文化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必须有分析地加以利用。(注:参见吴岩著《领导心理学》,328、332、333页。)西方学者尚能有分析地对待中国文化, 而我们作为龙的传人,又为何要否定自己,献媚别人呢?事实上现代西方科学技术的发达和物质财富的丰富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使得西方一些有识之士在反思他们自己文化的过程中,把目光投向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认为中国古代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合一思想,处理人与人关系的伦理思想,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李约瑟在他的《中国人在科学人文主义方面的贡献》一文中指出:中国的科学人文主义“从来不把人和自然分开,而且从未想到社会以外的人”(注:转引自葛荣晋主编《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301 页。)。这正是现代人所应树立的思想。1998年获得诺贝尔奖的自然科学家在巴黎聚会,发表宣言指出: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吸取智慧。这是对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在未来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充分肯定。现在连美国也强调要进行儒家伦理道德的教育,在纪念孔子诞辰2543周年之际,美国前总统布什在贺词中指出:“孔子所树立的道德规范,为世界各地所肯定及奉行,在我国一些最迫切的问题源于家庭生活及家庭价值崩溃的此时,我们应该实践这位伟大哲学家对个人荣誉和家庭责任的教诲。”(注:转引自马忠《世界各国重视德育教育的趋势及其对我们的启示》,载《许昌师专学报》,1998(4)。 )应该说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纵。当然,我们民族文化中也有糟粕,如封建迷信、宗法观念、家长制作风,等等,在现代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对此,我们必须坚决进行揭露批判,加以清除,才能顺利地进行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

贯彻党的文化建设方针,还必须结合中国实际,有选择地吸收外国进步文化。吸收外国进步文化是党的文化建设方针的重要内容。毛泽东曾指出:“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并强调要反对排外主义和盲目搬用的两种错误倾向,要“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10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他把这种吸收过程形象地比喻食物的消化吸收的过程,通过排除糟粕吸取精华来发展自己的文化。建国后毛泽东又提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注:《毛泽东文集》,第7卷,41页。)但是, 由于“左”的指导思想,我们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没有能够很好地学习外国进步文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大量西方文化涌入中国,使人们感到新鲜,并加以吸收,这对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又出现了一种没有选择地搬用西方文化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管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但是,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44页,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要坚决抵制腐朽没落的东西。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的报告中也指出:“我国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注: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4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这些都是要求对外国文化要有选择地吸收其精华,去除其糟粕。我们消化吸收外国先进文化,要同中国文化有机地结合,创造出中国的新文化。文化具有民族性的特征,各个民族的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会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学习外国文化必须同本国的文化结合,那种机械搬用、“真经”移植从来是不成功的。我们必须将“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学外国织帽子的方法,要织中国的帽子。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扬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注:《毛泽东文集》,第7卷,82页。)。这是我们学习外国文化的目的。但是, 现在那种不加选择地吸收和不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搬硬套的现象仍然存在,西方的价值观念、腐朽的生活方式等等在国内年轻人中很有市场。我们党过去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和苏联经验教条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革命实际相结合而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那么今天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也必须反对各式各样的教条主义,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习西方文化,创造中国的新文化。

四、解放思想,革新观念,深化改革,不断创造和发展新文化

批判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外国进步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必要条件,但这是文化发展之流,而不是文化发展之源。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发展是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社会变革所推动的。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只有深深植根于中国大地和依靠人民的力量,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才能创造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解放,生产方式、经济体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变革必然会出现文化建设的高潮。但新文化建设不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而是要通过人的有意识的创造活动去实现。这就要求人们坚持“三个”面向,自觉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解放思想,革新观念,去创造新的文化。可以说,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新文化的发展,就是在不断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中实现的。从五四运动到40年代初的延安整风,到70年代的真理标准大讨论都是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五四运动冲破了传统的旧观念,引进西方科学和民主,从西方文化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种人类先进的文化作为指导思想,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在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共产党的产生都是思想解放的产物。延安整风冲破了教条主义束缚,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系统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毛泽东思想这一20世纪的中国先进文化。中国人民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取得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真理标准的讨论,破除了对社会主义的教条主义和个人迷信的束缚,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恢复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产生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这是当代中国最先进的文化。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时也使中国文化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总结20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它同思想解放是分不开的,每一次思想解放都破除了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旧的观念,产生新的理论,推动社会变革,促进新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解放思想、变革观念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然而,由于主观与客观的矛盾,客观事物和社会实践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要跟上客观世界和社会实践的发展,就要不断地解放思想。邓小平强调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36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才能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深化改革,进而创造和发展新文化。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党中央根据邓小平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这又是我国改革开放在总体上的进一步深化,是我们面对的新问题。怎样进行和投入西部大开发,对于全国人民,特别是对于西部地区的领导和群众来说,有一个继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跟上形势发展的问题。对于先富起来的地区来说要破除那种局部富裕即是小康的思想,树立全局观念,共同富裕,支持西部大开发,再立新功的大发展观念;对于西部地区特别是对四川来说,要破除那种小农经济、小富即安、满足现状的保守思想,树立面向市场,以市场为第一资源,市场为第一资本,市场为第一车间,敢想敢闯,在市场竞争中谋求大发展的观念;要破除不敢为人先,看人家,向人家学的常规观念,树立争典型,争冒尖,创造新经验,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观念,等等。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在西部开发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提出新理论,才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

解放思想,革新观念,创造新文化,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实践标准。实践是检真理的唯一标准,又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一切新的思想、观念、理论都只有经过实践检验证明其正确性才能纳入新的文化范畴。在当前,坚持实践标准,就是要坚持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和坚持有利于促进改革开放,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建设的标准。“三个有利于”和改革开放、精神文明建设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一切新思想、观点、理论都只有符合这种要求,推动社会发展,才能成为新的文化。也只有在这种实践检验中才能不断地得到修正和发展,永远保持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

标签:;  ;  ;  ;  ;  ;  ;  ;  ;  ;  ;  ;  ;  ;  

站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前列--从江泽民的讲话看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_先进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