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医院麻醉科 陕西宝鸡 721300)
【摘要】目的:探讨麻醉术前后对患者进行探访与心理疏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0例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编号的偶数和奇数将其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则进行探访与心理疏导,对比分析两组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的SDS和SA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SAS和SDS评分较低,组间对比有差异(P<0.05);同时,两组的躁动发生率和程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给予患者麻醉术前后探访与心理疏导,可以改善不良情绪,减轻术后躁动。
【关键词】心理疏导;探访;麻醉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8-0182-02
当前临床上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麻醉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全身麻醉苏醒期比较容易出现躁动,容易导致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紊乱,诱发诸多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心肌缺血、高血压等,严重影响患者预后[1]。但是有研究发现,术前心理抑郁、焦虑在一定程度上与麻醉苏醒期躁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本文研究了探访与心理疏导运用在麻醉患者中的价值,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3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行手术治疗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编号的奇数和偶数将其分为两组,每组75例。对照组年龄26~62岁,平均(43.1±18.4)岁,45例为女性、30例为男性,其中卵巢切除30例、子宫切除10例、胆囊切除35例;观察组年龄27-63岁,平均(43.2±18.5)岁,43例为女性、32例为男性,其中卵巢切除31例、子宫切除8例、胆囊切除36例。两组的手术方式、年龄等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
1.2 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即协助患者做好手术准备,术中监测生命体征,术后及时将患者送回病房等。
1.2.2观察组
观察组则行探访与心理疏导:(1)术前1d,责任护士要对患者进行麻醉访视,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使患者正确认识手术和麻醉,对其错误认知进行纠正,使患者的紧张、疑虑消失,做好思想准备;(2)通过举例的方法,使患者了解到麻醉的安全性和可逆性,使患者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信心增强,使患者的恐惧心理减轻,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心理防御能力;(3)指导患者正确配合面罩吸氧,告知患者平稳呼吸在拔管过程中的重要性,叮嘱患者听指令动作,避免过度焦虑和烦躁;(4)进入手术室后,给予患者关心和鼓励,帮助患者尽快熟悉环境,消除陌生感,并且给患者讲解麻醉后的感觉,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减轻机体应激反应;(5)麻醉苏醒期,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给予患者关心和鼓励,并且在拔管前后,告知患者手术很成功,使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消除,尤其是符合条件的患者,应该尽早将气管导管拔除,减轻刺激。
1.3 观察指标
运用Zung焦虑量表(SDS)和Zung抑郁量表(SAS)分别评价两组干预前后的焦虑和抑郁情况,得分越高,说明不良情绪越严重。同时,记录两组的Ramsay镇静评分和躁动评分,其中苏醒期意识模糊、不配合面罩吸氧、四肢无目的挣扎、运动,且定向障碍,则可以判断为苏醒期躁动。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2.5软件分析,其中计量资料比较行t检验,并且运用χ2检验计数资料对比,以P<0.05表示有差异。
2.结果
2.1 两组不良情绪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SAS和SDS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干预后,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SDS和SAS评分均较低,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3 两组躁动发生率比较
术后,观察组16例出现躁动,发生率为21.33%;而对照组42例出现躁动,发生率为56%,并且7例躁动后用镇静药,占9.33%,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术前患者对麻醉的恐惧、焦虑等应激反应,容易升高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浆肾上腺素浓度,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症状,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诱发诸多并发症如脑血管意外、高血压危象等,并且患者可能躁动不安,降低痛阈值,不配合医护人员,从而使麻醉的风险和困难增加[2]。有研究发现,给予手术患者硬膜外镇痛,能够使全麻后躁动减轻,使全麻苏醒期质量提高,但是麻醉管理难度大[3]。心理学上认为,虽然机体应激反应与外界环境有关,但是人对环境变化的接受和感知能力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因素,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可以对患者的身心状态进行调整,使心理压力减轻,使负面情绪消除,从而提高配合度[4]。同时,疼痛作为比较复杂的一个心理和生理过程,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控机体疼痛,术前有效心理疏导,能够使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减轻,提高机体痛阈值,从而缓解疼痛[5]。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躁动发生率为21.33%,低于对照组的56%,并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躁动评分、SDS以及SAS评分均较低,这一结果与潘婕[6]等研究一致,说明术前探访与心理疏导能够稳定围手术期的内分泌和神经功能,使患者的焦虑程度减轻,有效预防术后躁动。
综上所述,临床上将探访与心理疏导运用在围麻醉期中,可以使患者的心理阈值提高,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控,并且还能降低躁动发生率,获得较好的麻醉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徐龙梅.麻醉术前后对患者进行探访和心理疏导的探讨[J]. 中国医药科学,2012,2(06):141-142.
[2]符新春,王以瑞,陶敏.心理干预在手术围麻醉期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乡村医药,2015,22(10):77+86.
[3]吴婧,李娟,王慧. 心理干预在全麻患者围麻醉期中的应用进展[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1(09):64-65.
[4]方素娟,曾素冰,黄祥凌,童志兰.中医情志干预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3(01):5-8.
[5]宋丽.心理疏导护理对子宫肌瘤微波消融术患者情绪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7):100-101.
[6]潘婕,刘文欢,黄亦红.动态调控对围术期患者术前应激状态的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07(16):21.
论文作者:梁皓,席惠斌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8
标签:患者论文; 心理论文; 两组论文; 术前论文; 对照组论文; 手术论文; 评分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