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化学奥赛中的教学组织形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组织形式论文,奥赛论文,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化学奥赛作为一种培养化学学科的优秀学生的特殊途径,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是:(1)竞赛有阶段性,目标有层次性。一般采用三级培训制度,即学校培训,参加省预赛与全国初赛;省集训,参加全国决赛;国家集训参加国奥比赛。不同级别的比赛学习内容、范围、深度不同,竞赛难度与内容也不同。(2)竞赛选手有较大的差异性。在高水平的竞赛中,不同知识、能力水平与心理素质的学生表现差异显著,而且常规教学中不易表现出的差异在竞赛中表现显著,这种差异性要求教师必须实施区别性教学。(3)竞赛有强烈竞争性与淘汰性,培训人数会很自然地由几十人到十几人最后到个别人,因此教学组织形式也必须不断随之变化。总之,由于上述特点,化学竞赛中的不同阶段必然对应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而通常教师更熟悉班级教学,不很熟悉小组教学与个别化教学。因此,很有必要针对竞赛培训中的不同阶段来研究相适宜的教学组织形式及对应的教学策略与学习策略。而且,从学习方式上看,现代教育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从教学策略看,现代教育倡导教学设计的系统化、个性化、情境化,这些均与教学组织形式密切的相关。因此,这一问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定义
那么究竟什么叫“教学组织形式”呢?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它所涉及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教育者怎样把学生组织起来,通过教和学使师生紧密联系;怎样科学地利用空间、时间和其他教学条件来安排教学活动,使教师有效地教,学生有效地学,从而有助于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又反过来作用于内容;形式具有能动性,同样,教学组织形式如何,组织得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目的实现与教学质量的高低。
三、教学组织形式分类与组织策略
1.班组教学形式
在化学奥赛训练前期,班组教学是最主要形式。虽然人数较少,但仍具有班组的三大特点:①人员个数大致固定,年龄、知识水平起点大致相同;②以课时为时间单位,有统一的进度与计划;③以课为活动单位,教师集体传授。这种教法的优势在:①有规模效应,能使学生集体同时受益,节省教师精力;②便于高中基础知识系统传授,打好基础;③利于教师比较学生优劣,并初步形成集体气氛与竞争机制。但弊病是①不利于照顾个别差异,不能适宜学生超前学习的需要。②学生独立性与主动性受限制。③此方式更适宜接受性学习的教学,不利于探究性学习的教学。④不太适宜化学奥赛实验的培训教学。
针对上述特点,又考虑到竞赛前期的四个任务,即①完成高中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②选拔出有潜力的竞赛苗子。③完成竞赛前期的学习策略训练工作(如:教学生学会看书,记笔记等自学技能)。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因此,自己在前一阶段(高一年级及高二年级上学期)仍以班组教学为主要组织形式。为克服这种形式的不足,其具体措施如下:(1)改变授课方式,通常班组教学多用讲演法与演示法,自己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程度,融入了学案教学法与谈话教学法及“小先生”教学制度。即:课前发预习提纲,课上引导学生自己讲解与说明提纲内容,教师再通过对话引导及板书进行总结,学生选择性记好笔记,教师再抽查笔记。这种做法好处是:易于发动所有学生参与课堂学习。鉴于竞赛学生智力较高,但学习习惯不一定很好,应做到提纲中选写有价值的问题,问题有一定难度,并非一眼而知,问题之间形成一种完整体系;选不同程度的学生探讨不同难度的问题;较难的题目留一定时间让同座的同学之间讨论后再回答;将个别人上台板演改成全体做题,教师巡视,选择有不同代表性的解法与思路的同学上台讲解,而让其他学生提出问题来争辩。(2)改变作业方式。将作业分成必做与选做,小黑板上每周写几个思考题与趣味题,(题目不宜太难,但有趣味性,启发性,批判性),针对潜力大的学生给予课外参考书,鼓励超前自学,完成更多更难的习题。作业性质也由单一的书写练习改成:设计实验、查资料、书写小论文,整理笔记,写小结等多种形式。(3)改变评价方式,考卷上添加开放题型,附加题或设计成A、B卷。(4)允许极少数学生脱离课堂教学,独立自学,但在竞赛辅导前期,这种人数不宜多。总之,上述措施其目的是在班组教学形式范围内,采取一定措施做分层教学,并增加学生课堂学习的机会,以求在全班完成基础训练任务的同时,少数尖子学生具备冲击决赛的能力。
2.小组教学形式
奥赛中的小组教学多用于(1)奥赛实验培训(2)竞赛后期及冲刺阶段(3)针对某研究性课题的活动小组。
小组教学特点有①暂时性和灵活性。自己将学生分组,常就当时任务需要而定。实验培训活动编组时将粗心者与细心者编在一起,将参与较多培训的与未培训的学生编在一起;而研究冲剌试题上自习课时则一般将成绩好与成绩略差的或无机成绩好与有机成绩好的学生编在一起,这都是为了取长补短,互帮互学。②小组成员有心理相容性,在不违反大原则时,常让学生自我选择组成小组,这便于学生相互之间建立融洽的关系,在心理上互相支持,在知识上互相弥补,在学法上互相借鉴。总之,自己主要在实验教学中与冲剌阶段中使用这种形式组织教学。实践证明,经常加强实验之间的合作有利于今后进入省集训与国家集训队与其他学员合作与协调,而在冲剌阶段的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尖子生带动一大片中等生,因为身边榜样的力量是最好的学习动机剌激、这相当是一种变相的小先生制。
小组教学的优点是①融洽了师生及学生之间关系;②有利于培训实验动作技能与学习态度;③适宜学生自习中及时反馈的需要,缺点是①不利于控制课堂纪律;②教学进度不易控制;③教学目标难以一致。为充分发挥其作用,自己具体措施有①根据目标需要,必要时才使用,一般多用于实验与冲剌复习阶段;②分组与整体教学结合,讲课时出现太难题或答案有多种的开放题时,分组讨论一段时间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试卷,自己再整体总结性教学;③选好小组负责人,规定小组活动纪律,对太闹的学生取消小组活动资格,甚至淘汰出竞赛培训;④教师加强巡视,发现共性问题则整体说明,发现个别问题则个别指正;⑤针对不同目的,规定小组的特点。如:1.考前讨论复习的学习小组,考试前教师写出考试要求,要求每一小组准备好复习题,并推荐一人上台讲授。2.以学习任务为定向的学习小组。如:曾组织学生测定维生素的含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组完成收集样品,实施实验,写作论文的过程,然后分组宣读论文并评奖。3.互补合作式的学习小组。将好生与较差生编成一组,在冲剌阶段时进行试卷更正与讨论时使用,便于学生互帮互学,相互启发。4.专题讨论的学习小组,专题讨论是针对某一主题或有争议的问题或非常难的赛题展开的讨论。正式讨论前学生个别做好准备,讨论时各述观点并加以争论,如:关于酸雨问题,就可让学生先各自查资料,然后再集合进行小组报告与讨论。
3.个别化教学
“个别化教学是为了适合个别学生的需要、能力、兴趣、学习进度和认知方式特点而设计的教学方法,但它不意味学生个体与教师及其他同学完全没有联系。”
奥赛中个别化教学形式有:(1)班组内的个别化教学(训练前期)(2)小组内的个别化教学(冲剌阶段)(3)外出培训的个别化教学(如省集训阶段)(4)冬令营前后的一对一的师生个别辅导。
为了提高个别化教学效果,常用的做法是(1)班组内的个别化教学:采取给特优的学生有价值的参考书,布置更有针对性的较难作业,让其自学;在班组测试中,设置附加题,挑战题;选出特优的学生做个人发言或讲课。(2)小组内的个别化教学:采取任命优生做小组负责人或记录人,教师在巡视各小组时,针对个别人的情况,随时点拨、讲解,允许个别学生脱离小组,有自己活动的空间与时间等方式。(3)学生外出培训时教师的个别化教学措施:看望学生,召集学生开会,布置任务,检查学习情况,与大学教师联系情况,找个别学生谈心与点拨学习方法。(4)冬令营前后的一对一的师生个别辅导,采取主要由学生自学,教师定时检查与点拨的做法,教师多是帮助学生制订计划,寻找资料,并注意联系培训、考测评价,而且做好考试前后的心理疏导工作与家访工作。
在这些个别化教学中,教师应注意:①针对性原则。给学生布置的学习任务,应让该生自己认识到学习基础、学习特点及个性特点为依据(如:有的学生是有机反应机理知识薄弱,那么教师就提供相关资料,并针对性加强教学)。②引导性原则。教师个别辅导的作用,主要在于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学和独立钻研。因此,不能沿用讲课形式,应从给提纲,给资料、给答案逐渐过渡到给计划,给要求,再过渡到督促学生自订计划、自查资料、自己主动请教,逐步由教师“扶着走”向独立自学过渡。③小步子原则。竞赛内容浩如烟海,难度与广度均很大,教师自己应吃透教材,分析教材,将教材内容筛选,并分成若干有逻辑联系的小步子,从而方便学生自订步调地学习。④目标性原则:引导学生重视竞赛大纲,提出相适宜的难度要求,根据竞赛知识点,分阶段订出具体的时间计划来具体地落实。⑤多样化原则:既有教师的个别辅导答疑,也有同伴的辅导讨论,运用利用互联网及教学光盘自学,并鼓励学生自我设计实验,然后到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的学习。⑥反馈性原则,个别化教学评价宜灵活化,既可口头测试,也可看其笔记与作业;既可教师编专门试卷笔试,也可让学生互相出试卷测试;既可让学生写论文或总结,也可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考试。⑦课程化原则,应将奥赛学习看成与普通课程有重大区别的新的课程,其中教材具有中心的作用,所以为搞好个别化教学,教师应选好培训教学的主要蓝本,应比较市面上不同教材与资料的优劣性,进行优化组合,多方向多渠道地吸收营养。
个别化教学也有自身局限性。一是学生缺乏及时评价与刺激时易拖延、懈怠,应该把教师督促与小组竞争比赛结合起来,让学生多与其他学校的优秀选手相比较。在竞争中促成长。二是用单一途径和固定不变的方式学习易感到疲倦,因此穿插实验培训活动,科技活动周及其他各种研究性学习活动,均能改变学习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三是个别教学易削弱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利于培养学生交往能力。不利于培养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也易形成较强的心理压力。例如:在高二的竞赛冲剌阶段,自己曾将某位优生放在一个单独的小办公室中让其自学,然后抽时间专门辅导,引起了其他同学的不满情绪,最终该生也因心理压力太重,发挥不正常,未能取得全国一等奖,高三冲剌时,改成把她与大家一起编组学习。她还逐渐成为带动其他学生冲剌的“小先生”。在进冬令营前的准备阶段,虽然只剩下她一个人参加竞赛,但自己创设机会让其到大学参加培训,让她与其他学校学生共同复习准备。在这些活动中她的交往能力和竞争意识均大为加强。从其他学校学生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对她在冬令营取得全国一等奖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今后即使学生进入了最后阶段,教学形式也不宜长期地把个别化教学作为主要形式,应创设机会让学生走出去与更高水平的选手进行合作学习。
四、教学组织形式的融合与协调
鉴于各种组织形式均有优缺点,实际上教学中总是将三种组织形式综合协调处理,但在不同阶段着重点不同。在前期的新授课阶段,集体教学是为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与取得规模教学效益,但不应忽视对个别优生的发现与培养,只有让个别优生超前学习,提前尝试全国竞赛,才能为全班学生树立榜样,才能为下轮竞赛赛,才能为全班学生树立榜样,才能为下轮竞赛准备强有力的选手。这种阶段也不应忽视班组内的小组学习。在课堂上适宜地进行小组讨论与小组合作实验,能大大提高上课的效率与思维的深度,起到很好的组织教学的效果。在后期冲剌阶段,虽然以分小组自修活动形式为主,但自己也经常穿插讲座形式及总结形式的集体教学,有时就某个重大的有规律的知识点,将它编成专题形式集体传授,有时在学生小组讨论后就试卷与作业中共性问题,教师进行集体性传授,这一阶段仍然不排除对个别优生的指点与鼓励,既把他们作为小组骨干与领导,交给他们若干组织学习的任务,又把他们作为优生,提供各种条件加以点拨、指导,使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在最后省集训后冬令营学习阶段,尽可能让学生在培训活动中与其他学校学生合作学习,减少孤军奋战的心理压力,同时从对手的身上学到知识与信心。即使这段时间学生主要在校内自学,也让其通过写信、打电话、上互联网,形成一种合作学习的气氛,并且能对许多具体知识得到及时的反馈与了解。总之,教师应针对不同阶段要求与特点,灵活运用好三种教学组织形式,力求取得教学最优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