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之必然及其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意义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所进行的前所未有的改革,人们意识观念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各种改革措施的陆续出台,经济利益的调整,人们的困惑多,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也多,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却成了薄弱环节,以至一个时期各种错误思潮泛滥,扰乱了人们的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无力,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性。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发挥作用,本人认为:把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
心理教育在广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更多地被人们所接受。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而且影响人们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人们或许认为心理教育确有其重要作用,但并不一定认识到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加以有机结合,有其理论和实践的根据,有其必然性,二者的结合将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促进心理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用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对人们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人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和本阶级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质上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开展一定的活动,教育影响人们,转变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达到培养社会和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的目的。心理教育是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防治心理疾病,保持心理健康。具体地讲就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使其心理过程正常发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个性,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持心理健康,减少和预防心理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早已提出“健康是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综合”,心理健康是指各个人的健康,它要求心理活动和机制(身体)的内部平衡,并实现人与环境的高度一致。从心理教育的目标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目标相一致的。心理教育中的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心理依据。为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效力就应当充分利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就应当与心理教育相结合。
人们的思想、行为的形成、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受思想支配的,而支配行为的思想是在外界环境影响和主观能动调节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马克思指出,人们“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成他们的动机,才能使他们行动起来”(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345页。)。但是, 支配人们行动的动机,并不是头脑里所固有的,“事实上,世界体系的每一个思想映象,总是在客观上被历史状况所限制。”(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40页。)这就是说,人们的思想、行为其形成、发展除受到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制约外,还受到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绝不是对外界环境消极的反映、被动地接受影响,仅仅适应社会历史条件,而是对外界条件的能动地反映活动,即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实践等主观努力,一方面对外界影响有筛选、调节、消化、吸收的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积极地反作用于外界环境。
按照人的思想和心理活动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就是要引导和教育人们因时、因地、因具体情况改变和采取一定的对策和方法,使他们积极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是要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变革思维方式;就是要帮助人们提高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现代化管理和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知识的积极性;促进锐意进取、平等竞争、重信用、讲效率等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的形成;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民主与法制、自由于纪律之间的关系,引导盲目行为向自觉行为转化,引导违背社会主义道德的思想行为向规范化行为转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扩大思想教育的内涵、外延,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渠道,采取多种新颖生动的形式,去引导教育人们。心理教育也同样存在以上思维方式、意识观念的转变,更有对于社会大现实的接受和承受能力等诸多雷同的问题。有人说思想政治教育是宏观教育,心理教育是个别教育。这样的说法仅仅看到了两种教育的一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确有宏观教育、整体教育的特点,但根据其教育疏导方针的针对性原则、鼓励先进与照顾多数的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相结合的原则等,都具有明显的具体性。而心理教育不仅局限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个别教育,普遍性、普及性心理知识等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再就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导方针而言,它与心理教育的宗旨与目标也是一致的。心理教育同样要讲究消除心理障碍,沟通心理,完善人际关系积极愉快地工儿。这些方法、原则都正是遵循了人的思想形成发展规律,从找到思想根源和心理障碍的原因入手,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启发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扫清各种思想障碍,把人们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使人们保持健康的心理。如:说服教育,以理服人;关心体贴,以情感人;树立榜样,典型示范;对症下药,循循善诱;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等方法都是遵循心理规律,根据人的需要、情感、意志、个性(气质、性格、能力)差异而总结归纳出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为了做好人的工作,达到预期的或更理想的目标,应该而且必须掌握更多的极有说服力的心理学知识,使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得益彰。因此,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不仅有可能而且有必要相结合。
二
翻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从马、恩、列、斯到毛泽东的思想政治教育各具特色,其中最有成效、作用和影响最大的应数毛泽东。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政治思想工作的学说,并运用于我国政治思想工作的具体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政治思想工作的基本原则、方针和方法,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这里我仅就毛泽东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几种方法加以探析,以求继承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并从中体会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内在联系。
1.说服教育法。说服教育历来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倡导的方法,斯大林说:“说服方法是党领导工人阶级的基本方法。”(注:《斯大林全集》,卷8,第51页。)毛泽东十分重视说服教育法, 并在实践中加以坚持。他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注:《毛泽东选集》卷五,第368页。)他还说“企图用行政命令的方法, 用强制的方法解决思想问题,是非问题,不但没有效力,而且是有害的。”毛泽东在说服教育中不仅讲究艺术,而且还十分重视人的心理,“说话前,必须调查说话对象的心理及环境”(注:《思想政治工作文献》第16页。)。他主张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以诚恳的态度平等的地位说服人“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注:《毛泽东选集》卷五,第317页。 )“说话时须站在同志的地位,用诚恳的态度说话。”(注:《思想政治工作文献》第12页。)毛泽东一系列说服教育的方法都注重人的心理状态,遵循人的心理规律,有助于消除人们的心理障碍,解决思想问题,使他们精神愉快地投身革命。
这是一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功经验,它体现了运用心理学的心理过程理论来指导思想政治工作。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它们构成彼此制约,互相渗透的三位一体,统一在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之中。没有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就不可能产生相应的情感;没有意志行动控制情感,也不可能使情感适度;没有情感也就不可能产生对真理的追求。思想活动和心理过程是同步的,也就是说,思想认识的形成,情感的激发,意志的锻炼和有关思想行为的训练过程是同步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缩短彼此间心理上的距离,就要发挥情感上的积极作用,就要利用说服教育调节人际关系,掌握对方情感状态,激发革命热情,才能产生活动中的积极性。
2.批评教育法。毛泽东为了做好人的思想工作,保证无产阶级政党的纯洁法,十分重视批评与自我批评。他说“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得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注:《毛泽东选集》卷五,第87页。)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无私无畏,得到人民的信服,具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是一重要原因。毛泽东形象地说“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也应该打扫和洗涤。”(注:《毛泽东选集》卷三,第835页。)他要求领导干部启发别人给自己提出批评“要发扬民主, 要启发人家批评,要听人家的批评,自己要经得起批评。应当采取主动,首先作自我批评。”(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37页。 )为此我们的党、我们的干部开展了积极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使党坚持了真理,修正了错误,达到了政治上、思想上的空前团结,人际关系的十分和谐,保持了党同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无论是批评与自我批评,都需要心理上的沟通,情感上的共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自我批评首先发自内心的体验,有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心理活动过程。而同志间的相互批评则必须以个性的差异为依据,选择不同方法,启迪被批评者的认识,提高觉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社会实践法。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只有在社会实践中,理论的认识才能转化为立场、观点和方法,也才能够付诸实现。毛泽东最重视实践,他讲“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40页。 )在其光辉的《实践论》中又强调“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是实践的思想教育,心理教育也必须是实践的心理教育,两者统一的基础就是实践。我们不否定内省体验的心理教育方法,内省体验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心理教育要有说服力也必须经过实践的验证。
实践是人的心理活动产生的基础,是实现外界客观现实和主观心理活动统一的桥梁。人的心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人产生自己的需要、动机和兴趣,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经验,并通过能动的意志行动实现社会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外界客观现实是实践的对象,在改造客观现实的实践中,也改造了主观世界,发展和丰富了心理活动。人们正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身心素质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的。
4.典型示范法。毛泽东反复要求每个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都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积极影响和教育群众。早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他就明确提出“共产党员的先锋作用和模范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共产党员在八路军和新四军中,应该成为英勇作战的模范,执行命令的模范,遵守纪律的模范、政治工作的模范和内部团结统一的模范。”(注:《毛泽东选集》卷三,第1004页。)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谈到艰苦奋斗时,毛泽东再次强调要以身作则。他说“要勤俭建国,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艰苦朴素,同甘共苦。同志们提出,厂长、校长可以住棚子,我看这个法子好。特别是在困难的时候。我们长征路过草地,根本没有房子,就那么睡,朱总司令走了四十天草地,也是那么睡,都过来了。”(注:《毛泽东选集》卷三,第1069页。)率先示范,以身作则是无声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以情动人的心理教育。毛泽东要求以身作则带头学习,弄懂弄通马克思主义,在革命的实践中以人格的力量去教育和说服人们,他说“群众对领导者真正佩服,要靠在革命实践中了解,真正了解,才能相信。”(注:《毛泽东选集》卷二,第522页。 )他本人就是一个以身作则的光辉典范。他作为一位伟大的导师之所以极富号召力,组织力,不仅因为他具有深刻而丰富的革命理论和实践,而且与他巨大的人格力量分不开。他一家先后有6 位亲人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的大儿子毛岸英也牺牲在朝鲜战场。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是一种以符合人需要的客观事物为目标,使人产生指向目标的行为的心理活动的激励,它能够引起和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心理效能。
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丰富经验,是我党的宝贵财富,更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产生积极效果的典型示范。
从我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史到毛泽东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任何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都是运用人的心理过程、个性特征和个性倾向性心理规律去教育人说服人,做好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所以遵循人的心理规律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和高效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心理教育相结合。
三
在我国,心理教育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以孔子数十年如一日的教育实践开始,就蕴含有心理教育的成分。“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他内在修心的修养方法用现代的科学术语来说,就是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达到心理健康。但自觉地重视心理教育却是从现代心理学先驱人物王国维提出“心育”后才开始的。他认为:教育的宗旨是使受教育者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即“身体之能力”与“精神之能力”两方面谐调发展所构成的。“身体之能力”显然是通过体育去实现,“精神之能力”则是通过智育、德育和美育去完成,他把此三育称为心育。1986年,南京师大教育系班华教授又提出了心育问题并撰文论著。1989年,燕国材教授进一步提出加强心理教育、培养心理品质问题。“心理教育”这一概念包摄提法上的心育、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作法上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燕教授用得非常好。我十分赞同并在本文沿用“心理教育”这一概念。心理教育应以学校学生为主要对象,同时还应向整个社会扩展。今天社会发展之快,现代化程度发展之高,竞争之激烈,都是人们反应和扭转不及的,也是人们心理承受不及的。为此心理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心理教育也就应当是全民性的。心理教育的基本内涵包括积极和消积两个方面:积极方面是培养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尽管心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核心地位,然而要做到全面发展,生理素质和社会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生理素质的先天性比重较大,而社会素质是多方面的,政治的、思想的、道德的、知识技能的、行为习惯的都包括其中,都与教育直接相关,更与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教育影响密切;消积方面是防止心理疾病,保持心理健康。健康的概念同以前相比有所变化,它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全体人民的健康)三个方面。为了保持心理健康就必须防治和防止心理疾病。生理健康是基础,心理健康是关键,社会健康是目标。为此,要保持健康关键是要保持心理健康,而要保持心理健康,就必须以社会健康的目标作为激励加强身体锻炼,积极向上,进而保持心理健康。
所以,心理教育必须与全面发展的目标联系,就必定要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相结合,心理教育也正是通过德、智、体、美、劳等教育来进行的。心理教育是广义德育的一个组成因素,也就是说广义德育是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狭义)、心理教育四个方面组成的,它们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相应的教育培养相应的素质。政治教育培养政治素质,它解决政治立场和政治信念的问题;思想教育培养思想素质,它解决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的问题;道德教育培养道德素质,解决社会伦理和个人道德问题;心理教育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使人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适应各种环境,为社会发挥出最大的聪明才智。此四种素质都被统一于广义德育之下,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其中(1)心理素质是其它三种素质的基础, 它是在先天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是先天和后天的“合金”。这块合金一经形成便相当稳固。而其它三种素质则是纯后天的东西,为使其得以稳固,就应当以心理素质这块“合金”为基础;(2 )心理素质又是其它三种素质的核心。就是说心理素质渗透在其它三种素质之中对其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3)其它三种素质对心理素质也具有促进作用。 即其它三种素质的水平高,就有助于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或者说其它三种素质固然离不开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也离不开其它三种素质;(4 )心理素质是其它三种素质的归宿。即是说其它三种素质最终必须转化为心理素质,才能使它们站得牢,扎得稳、靠得住。总之,心理教育是核心教育。要提高心理教育的水平,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则须相应提高,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方向性和超前性,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超前性与心理教育的稳定性相结合,才能具有长期性和有效性。可见培养心理素质与培育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并不是可以截然分开的,将前者和后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可以提高心理素质培育的效果,又可以提高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培育的效果。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都得到了肯定。为了卓有成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更上一层楼,为广大人民保持心理健康,使心理教育再上新台阶,特别是学校里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心理教育相结合。
四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人、转变人的思想的外因,并通过人的内在矛盾而发挥其威力。心理教育也是教育人,遵循心理发展规律而达到内化的。为更明晰地说明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意义,给人以启发略加归纳:
1.科学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也是人,二者是一致的,它们都是建立在实践的科学基础上的。正由于如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导方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原则与心理教育中的情感过程相同并相通。将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就能够在心理科学的指导下,从情感到个性,既有针对性又具说服力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并将其实践进一步上升为系统理论。
2.启导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由社会定向的,为一定阶级服务,具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心理教育引导教育人们保持积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健康发展、积极向上。它还能启发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利用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去改变和拓展其思维与工作。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才能共同达到卓有成效。
3.深刻性:思想政治教育讲究内化,心理教育更不能缺少内化。内化是将外在的被动的意识观念,转变成内在的主动的,与原有的思想认识体系相溶合,形成完整体系的一部分。换言之就是将党的方针政策变成为自己自觉自愿的行动,这样的转化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丰富的心理学理论及方法,坚定的信念。故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教育相结合,就能够达到这一深刻程度而具有深刻性。
4.巩固性:心理素质是先天的生理因素和后天的心理因素的结合,以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出现,而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则是完全后天的因素,情境性较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同心理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成果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使思想政治教育既深入人心,又稳固持续。
5.一体性: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原本就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尤其是在教育人这一问题上,要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就不能缺少远大的目标、理想、世界观,因为人是社会的人;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的形成也必须建立在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将心理素质纳入到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的体系中,有助于对新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将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联系实际拓展心理教育的作用。二者是相互补充的整体,具有不可发离性。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所具有的意义,是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或心理教育都无法与之相比的。因此意义是重大的。
面对我国不断发展的改革形势,人们在思想上也必然会产生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这就给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思想政治工作者须采取新的态度和方法,把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提高思想教育的科学性;心理教育工作者也得深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拓宽心理研究领域把握政治方向,双方共同为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科学体系摸索出一条有效途径,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发展作出贡献。期求各位老师、专家、同行扶正。
标签:教育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政治论文; 政治素质论文; 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心理发展论文; 心理健康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毛泽东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心理素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