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锴
龙元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 200072
摘要:在建筑工程中,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就会对整个工程带来巨大的冲击,导致一系列的不良影响。所以在进行实际施工时,要对安全事故进行详细调查,明确不同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结合实际工程情况制订相应的风险管理办法,综合运用到建筑工程中,大幅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建筑安全事故;原因;风险管理方法
1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各种类型的建筑物应运而生。在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下,势必会带来很多安全风险问题。通常而言,在建筑施工中存在很多难以预测的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因素会威胁着人类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建筑造型具备多样性、复杂性等特征,造成在建筑中频发安全事故。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施工工作人员需要长期在露天高空中施工,这无疑有着很高的危险性。同时,在施工中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在工程后期作业规划和工程实施中,很多时候都由自然条件所决定,因此,很难预测出风险发生的概率,也很难预测风险对于建筑工程所带来的影响,这些不可预测的风险,不但会对有关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很大的威胁,而且也会为整个建筑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结合建筑工程特点,不管是工程监理工作者,还是具体施工工作人员,都应结合建筑工程实际情况,树立起相应的安全防范意识,唯有施工工作者具有较强的安全防范意识,才能确保施工的顺利、安全进行。
2现代建筑工程特点
2.1规模大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行业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建筑已成为各地展现经济实力的一种具体表现手段。建筑工程的规模越来越大,导致建筑工程中涉及的环节越来越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2.2周期长
目前,建筑工程已不再是单一的独栋建筑,已经发展成为多栋建筑组成的建筑群。在实际建筑工程中,整体工程会被分为数期进行施工,工程周期被大幅拉长,同时也增大了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
2.3工程固定和施工流动性
目前,我国在进行工程建设时,通常是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开展工程,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将工程转交给相关单位,后续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则由相关单位进行。因为施工现场是确定的,所以其体现了工程建设具有固定性的特点。另外,现阶段我国的建筑工程进行施工时还表现出施工流动性的特点,施工队常在一个地方做完工程后就转到下一个地方,一直处于流动状态。
3建筑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
3.1设备安全管理上存在疏忽
设备在不安全状态中,也会频发事故。具体表现在:设备使用中缺乏安全管理制度、设备维修不及时、设备超负荷运作;开挖土方、脚手架、模板等工程缺少相应规范的、合理的设计计算资料;防护装置缺乏安全警示标志、强度低、报警装置、安全保险装置等不完善;个人防护用品有缺陷。在设备安全管理上存在的缺陷,影响了施工工作人员的安全施工。
3.2施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在安全管理上存在的缺陷,表现在安全管理不到位、安全制度不完善等。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中,管理状态杂乱无序,有很多违反规定的操作,这些情况在不同程度上引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其企业对安全施工重视力度不够,项目管理工作者过度追求工程质量,而忽略了操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其中有很多无证上岗的施工人员,监督管理工作者没有按照有关要求监督施工,没有及时处理施工隐患,这些在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致使建筑工程安全施工频频发生,想要提高建筑施工的安全,有关部门必须要高度重视起这些问题,从而完善解决好这些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3施工环境带来的影响
在建筑施工中,大多数施工项目都是在露天中完成的,在具体施工中,人员多、道路状况复杂、堆积各种生产资料、生产设备较多等,这些都是引发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但自然环境是引发建筑行业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大雨、大雪、高温等环境下,会提高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4加强风险管理工作的建议
4.1提高施工单位的重视程度
要想切实提高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就需加强施工单位对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改变施工单位对风险管理传统的看法,使其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保障各项风险管理工作的具体落实。在加强重视的同时,施工单位也要认识到安全管理工作带来的具体作用及经济效益,在施工单位文化中融入风险管理的思想及风险管理的意识,对施工单位中上至管理者,下至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进行提高。
4.2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
建设好相关的制度可有效规范施工人员的行为,还为工程建设的安全性提供了保障。因此,我国的施工单位应建设好有关风险管理工作的相关制度,完善风险管理机制。首先要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配备专业的工作人员,针对工程的各个阶段进行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制订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制度,通过制度明确规定相关部门的具体职责。此外,还要对参与风险管理的有关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可将其与薪资或奖励机制挂钩,最后要明确提出具体的风险管理计划,或相关管理方案制订的要求和规定。
4.3提升施工人员安全意识
在进行工程建设时,施工人员要十分注意安全防范。实际上,如果施工人员有足够高的安全防患意识,可有效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这就要求在开展工程前,施工单位需加强培养相关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推动相关的施工单位和工程管理部门将安全作为第一准则,优化相关的施工和管理环节。要想切实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相关的施工单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帮助施工人员树立安全意识。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施工责任制,对各个施工人员的工作内容进行明确。其次要不断开展安全教育,宣传和普及安全知识。因为施工和技术人员是直接参与工程建设的人员,所以其实际操作对他们的人身安全有着决定的影响。最后,不使用非专业或资质不够的工作人员。
4.4利用经济杠杆作用,调节建筑安全管理的成效
通过工程项目的承包商、业主、保险公司及相关监理单位等各方面在经济上形成相互制约,不断建设建筑工程行业的强制保险。相关部门也可加强相关法制的建设,通过法律的形式对工程项目的建设进行规范,强制业主和承包商办理相关的强制性保险,如果不办理,就不能开展施工项目。另外,在设置投保费率时,须按市场规律进行协商确定,不能盲目抬高投保价格。承包商需缴纳的安全保费应根据承包商的安全施工业绩及信誉制订。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在提升承包商施工安全意识的同时,也保障了保险公司的自身利益,各方都不断提高对施工安全的重视程度,也都积极地参与施工风险管理工作。
5结论
总而言之,在整个建筑工程中,安全风险贯穿于其始终,想要将所有安全风险消除,显然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建筑企业应尽可能地控制安全风险,将施工风险系数降到最低。施工企业应高度重视起安全风险管理,不断整合和优化风险管控机制,积极地、主动地消除安全风险,唯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从而推动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景峰.建筑安全事故分析及风险管理研究[J].门窗,2017(09):232.
[2]沙军.建筑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与风险管理方法[J].建材与装饰,2017(31):174-175.
[3]何培玉.关于高层建筑安全管理及风险控制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7.
[4]张静.建筑工人安全行为与消极后果的结构关系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
论文作者:雷锴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住宅设施》2018年3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6
标签:安全事故论文; 风险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论文; 风险管理论文; 工程论文; 施工单位论文; 《中国住宅设施》2018年3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