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锥切深度对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疗效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_赵佳丽

不同锥切深度对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疗效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_赵佳丽

【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针对不同锥切深度对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从而探索最佳的锥切深度,优化治疗方式。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6年6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60例CIN患者进行LEEP治疗,并以不同锥切深度进行A、B、C分组,具体锥切深度可划分为0.5-0.1cm、1.0-1.5cm、1.5-2.0cm。随后,将根据TCT阳性率、早产率等对治疗结果进行评估。结果:在本次实验中,B组切缘阳性率为5%,TCT阳性检出率为5%,创面愈合率为90%,治愈率为85%,复发率为5%。此外,在感染、宫颈管黏连等并发症方面均表现较好。从妊娠角度看,早产、剖宫产等发生率较低,与A组和C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选用1.0-1.5cm锥切深度在LEEP治疗方面疗效最佳,且并发症概率低,有利于患者病情的好转。

【关键词】锥切深度;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并发症

宫颈上皮内瘤变是乳腺癌的癌前病变,严重威胁到女性患者的身体健康。就相关资料表明,该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现出年轻化趋势[1],需要及时治疗,提高手术的成功率。而LEEP在宫颈早期病变的判断上具有自身优势,能够避免直接子宫切除术导致的手术范围不足等问题,本次实验选取了2016年6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60例CIN患者,通过不同锥切深度对LEEP治疗方式有效性进行科学探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选取了2016年6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60例CIN患者进行LEEP治疗,并以锥切深度为0.5-0.1cm、1.0-1.5cm、1.5-2.0cm分成三组,即A组、B组、C组,每组20例。与此同时,所有患者均符合CIN疾病诊断标准,在阴道镜下活检病理判定为CIN I-III级,其中,I级(轻度不典型增生)14例、II级(中度不典型增生)35例、III级(重度不典型增生或原位癌)11例,且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8.6±5.0)岁,平均病程为(3.8±2.2)个月。故,我们认为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本次实验选用LEEP刀为德国进口产品,并采用三级行电极锥切的形式完成手术。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白带、免疫和凝血四项的常规检查,对伴有阴道炎、急性宫颈炎的患者应先处理相关病症,随后进行手术。术中,所有患者需根据自身病变范围和类型选择环形电刀,按照上下左右的顺序进行电极切割组织的移动,直至整个病变组织全部被切除。需特别注意的是,对宫颈残端有渗血的患者,可使用球形电凝器进行必要的止血治疗,包括使用之雪球进行压迫,并于24小时取出。

随后三个月时间,患者需进行TCT检测(对宫颈管内脱落的细胞进行相应处理,并以95%酒精固定后采用巴氏染色进行鉴定),完成手术治疗的最终评估。术后,所有患者均需给予口服抗生素的治疗,并保持外阴的清洁,注意是否有阴道流血等问题。

1.3 评价标准

本次实验将针对患者的复发率、感染、宫颈管黏连等并发症进行观察和了解,并从妊娠角度对早产、剖宫产、胎膜早破等问题进行整理和分析。在疗效判定上可范围治愈、CIN残留、复发三种情况。其中,治愈指患者6个月尚未发现明显病变组织;CIN残留指患者1年内病变情况仍有显现;复发指患者在超过1年的时间再次发现了CIN病变。

1.4统计方法

本研究中对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x)和百分比(%)进行表示,并选取P<0.05为置信区间,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本次实验中,B组切缘阳性率为5%,TCT阳性检出率为5%,创面愈合率为90%,治愈率为85%,复发率为5%。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具体而言,A组患者出现切缘阳性的有2例、TCT呈阳性的3例、创面愈合患者13例、治愈11例、出现复发情况4例、CIN残留7例、接受二次手术3例;B组患者出现切缘阳性的有1例、TCT呈阳性的1例、创面愈合患者18例、治愈17例、出现复发情况1例、CIN残留1例、接受二次手术1例;C组患者出现切缘阳性的有3例、TCT呈阳性的2例、创面愈合患者12例、治愈11例、出现复发情况5例、CIN残留8例、接受二次手术2例。B组术后情况与A组、C组差异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

此外,B组在感染、宫颈管黏连、出血等并发症方面均表现较好,并发症合计发生率为25%,对比三组结果表现最低。具体而言,A组患者感染2例、宫颈管黏连2例、出血2例、痛经2例,共8例;B组患者感染2例、宫颈管黏连1例、出血1例、痛经1例,共5例;C组患者感染3例、宫颈管黏连3例、出血1例、痛经3例,共10例。B组术后并发症情况与A组、C组差异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

从妊娠角度看,B组在早产、剖宫产等发生率较低,与A组和C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而言,A组妊娠8例、早产3例、顺产2例、剖宫产2例,胎膜早破1例,无低体重儿;B组妊娠9例、早产1例、顺产8例、剖宫产1例,无低体重儿和胎膜早破等情况发生;C组妊娠7例、早产2例、顺产3例、剖宫产2例,胎膜早破1例,低体重儿2例。

3 讨论

宫颈上皮内瘤变是宫颈癌的病前表现,而早期宫颈癌的预防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CIN在诊断上多表现为细胞核异常增大,核质增加,且核形不规则、核分裂增多等情况[2]。在治疗方式上LEEP治疗作为微创手术(宫颈电热圈环形切除术)相对于传统CKC治疗方式具有自身优势,即对组织热损失少,对患者切口影响小,有效地利用了高频放电的热效应对病变组织完成切割和凝血。与此同时,该手术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在边缘组织学特征上优势显著。LEEP作为妇科的常规技术,在CIN的治疗上发挥着较大作用,就相关资料显示该技术使用的治愈率在91%-95%左右。从本次实验结果来看,锥切深度在1.0-1.5cm最为合适,该结论与专业报道观点基本一致。

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对CIN的治疗具有较高要求,即能够准确的切除患者的病变部位,且不能够切除正常组织。因此,根据宫颈解剖学特点,了解患者宫颈病变的具体情况,特别是患有难治性宫颈炎、宫颈糜烂的患者,需要防止出血等并发症。当锥切深度在1.0-1.5cm的时候能够有效的切除病变组织,据相关资料显示,由于CIN病变赘生物通常在宫颈1.5cm附近,占病变范围的60%以上,因此该距离是LEEP治疗的关键,对降低并发症起到一定作用。除此之外,锥切深度在1.0-1.5cm时与电凝深度较为接近[3]。当该距离过短时,难以达到彻底的止血效果,病变组织不易被全部切除,常需要二次手术;反之,当该距离过大时,容易引起宫颈黏连,并造成感染问题。就本次实验结果来看,B组患者在切缘阳性、TCT阳性检测、复发率、并发症方面均表现良好,说明锥切深度在1.0-1.5cm效果最佳。

在妊娠结局的分析上,锥切深度在1.0-1.5cm时出现早产、剖宫产、低体重儿等问题的发生率最低。这是因为当锥切深度过短时病变组织尚未完全切除,埋下了复发的因素。患者受精后宫颈口黏连,无法满足妊娠的实际需求,进而造成胎儿营养不良。反之,当锥切深度过大时,精子通过常常出现障碍,继而会诱发输卵管上皮化生,容易造成不孕问题[4]。除此之外,切除过多的宫颈组织将破坏宫颈的完整性,因此,患者流产、早产的概率会有所提升。

综上所述,LEEP的治疗效果受到锥切深度的影响,选用1.0-1.5cm锥切深度在CIN治疗方面疗效最佳,并发症概率低,有利于患者病情的好转。除此之外,该治疗方式具有时间短、出血少、安全性高的优势,能够在门诊实行,受到了患者较高的认可。与此同时,提高主治医师的专业知识,提升手术操作的熟练程度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本次实验样本数据较小,在临床应用上仍需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王丽丽.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与宫颈冷刀锥切术(CKC)治疗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疗效比较[D].山东大学.2014(4):25-29.

[2]何德英.宫颈冷刀锥切术与LEEP术治疗CINⅢ的疗效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3(1):22-26

[3]侯桂玉.宫腔镜下宫颈锥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的疗效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4):54-58.

[4]张忠明,崔绪琴,高积勇等.精细化LEEP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临床结果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5,4(25):169-173.

论文作者:赵佳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8

标签:;  ;  ;  ;  ;  ;  ;  ;  

不同锥切深度对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疗效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_赵佳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