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市场竞争模式选择的思考_市场竞争论文

关于我国市场竞争模式选择的思考_市场竞争论文

对我国市场竞争模式选择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竞争论文,模式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我国为了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急需建立高效运行的市场机制,这必然涉及到对市场竞争模式的合理选择。因此,从理论上和实践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市场竞争模式,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当代西方经济学从一般意义上依据市场竞争的强弱程度,市场上厂商的数量,厂商各自产品的差异,厂商对市场价格的控制程度,厂商进出行业难易程度的不同,将市场竞争分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四种竞争模式。在不同的竞争模式中,由于竞争和垄断作用的程度不同,经济效率也不相同。

完全竞争是理论中假设的高效率理想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竞争不是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而是最终的均衡状态。这种均衡状态的实现,包含了一系列的假设条件,而现实竞争模式中绝大多数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并不符合完全竞争的严格定义。

在市场竞争中,当大规模的生产能有效节约成本时,规模经济和优 胜劣汰就会带来生产和销售的集中,集中到一定程度必然形成垄断,但具体集中和垄断的程度却取决于规模经济和市场化的关系。当规模经济显著到市场只能容纳一家大企业时,就形成了完全垄断,当市场被少数几家大企业垄断时,就形成了寡头垄断;当市场上存在具有许多产品差别的企业,市场只有一定程度集中时就形成了垄断竞争。西方经济学认为,在垄断性竞争模式里,垄断的作用在完全垄断中表现得最充分,在寡头垄断中表现次之,在垄断竞争中表现最弱。垄断程度越高,经济效率越低。

西方经济学对上述不同竞争模式与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一方面反映了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另一方面,这一评价仍带有浓厚的理论色彩。客观经济现实比一般意义上的理论观点要丰富得多,也复杂得多。在具体经济实践中,人们对竞争与垄断利弊的论争从来未统一过,对企业规模是大好或是小好仍然存在着分歧。如同萨缪尔森所说:“(由于)许多大厂商对研究与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使得那些想彻底摧毁大厂商的人或宣称大就绝对是坏的人举棋不定”。(注:吴汉洪著:《西方寡头市场理论与中国市场竞争立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2月第一版第107~108页)有鉴于此, 笔者认为:在具体经济实践中,当我们具体到某个国家的某个特定发展阶段时,对于不同竞争模式的选择,除了从一般意义上考虑各种市场竞争模式的资源配置效率外,更主要的是看它是否符合一个国家的客观实际,看它能否现实地推动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实践表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存在竞争,也有垄断。因此,充分发挥竞争和垄断的积极作用,选择以不完全竞争为主导的市场竞争模式,既适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又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1、选择以不完全竞争为主导的竞争模式, 适合我国工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众所周知,目前我国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就是实现四个现代化,核心是工业的现代化。在工业现代化进程中,轻工业的先行发展和重化工业的基础建设,构成了两个最为重要的阶段,而不完全竞争模式正是这两大工业的较佳选择。一方面,在侧重垄断这一极,一般表现为寡头垄断,它适合于规模经济显著的重化工业;另一方面,在侧重于竞争这一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有效竞争,它适合于规模经济不明显的轻工业。选择与这两大工业相适合的市场竞争模式,既能发挥垄断条件下规模经济优势,又能发挥广大轻工企业充分竞争提高效率的优势,使其保持有效竞争和适度规模,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选择这一市场竞争模式,可以提高行业的规模经济效益, 逐步消除我国当前广泛存在的集中度过低的生产,分散过度竞争而造成的资源浪费。长期以来,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生产不够集中。据有关资料表明:九十年代初,在我国39个工业行业中,只有石油、天然气选采业中,4个大企业的集中率超过50%,而其余的均低于10%。“八五”期末,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的销售收入之和, 还不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一家,电子行业100家企业的销售总额,只相当于美国IBM公司的1/5。我国有汽车整车厂130多家, 超过全世界发达国家汽车厂的总和,除一汽、二汽和中型卡车外,都未达到规模经济。我国机械工业的全能厂约80%,从毛坯到最终产品,各类工艺俱全,但铸、锻、热处理等主要工艺的集中度却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注:《九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问答》,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3月第一版第32 页)由于生产集中度过低,反映在竞争上就是众多中小型企业之间的分散盲目竞争,其结果是行业之间不顾相关行业已经形成的生产能力,原材料行业向加工方面扩展,加工行业向原材料生产延伸,阻碍了资源的合理流动,技术资源不能共享,重复引进屡禁不止,造成大量的生产能力闲置。据统计,1995年,我国炼油能力开工率仅为70.4%,全国彩电生产能力利用率只有46.1%;摄像机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仅为13.2%冷藏箱为21%。(注:《九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问答》,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3 月第一版第32页)可见,竞争从理论上看固然有较高的经济效率,然而对于尚处在初级阶段的中国经济而言,分散过度的盲目竞争,不仅导致了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而且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所以,选择以不完全竞争为主导的竞争模式,并伴以相应的产业集中政策,适当提高行业的集中度,不仅能提高企业的专业化生产水平,实现规模经济,也能提高全行业规模经济效益。

3、选择这一市场竞争模式,有利于企业联合、兼并、 适应国际竞争。当前,全球企业正处于兼并、重组和管理革命的重要时期,发达国家企业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潮流近几年来尤为突出,1996年,全球共发生企业兼并案22729件,所涉及的金额为12400亿美元,特别是98 年4月出现的美国花旗公司与旅行者公司兼并后组成的花旗集团,其资产达7000亿美元。这一史无前例的兼并案震动了全世界。(注:《南方日报》1998年12月28日第15版)与本世纪60年代的兼并浪潮相比,这次兼并浪潮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兼并后通常把与公司主管业务不相关的业务分离出去。据此,人们把60年代的兼并称为“康采恩化”,而把这次兼并称为“非康采恩化”。在当今美国,如同《亚洲华尔街日报》所指出的:“各行业进行大兼并的趋势到处可见。汽车制造业通过兼并形成三大制造商,会计行业形成五大公司,烟草业也形成了三大公司。电信业、音乐界、软饮料行业以及其它数不清的行业都出现了由少数几家大公司主宰的局面。”(注:香港《亚洲华尔街日报》1999年3月19日, 转引自《参考消息》1999年3月31 日第四版)全球企业兼并浪潮表明:在当前国际经济中,虽然“保护主义”仍然盛行,但国际市场的逐步统一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发达国家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必然使未来的国际竞争更趋激烈,这对即将加入世贸组织的中国来说,进一步的开放就意味着国内市场将成为国际市场的组成部分,企业面临的竞争对手将是专业化很高的强大跨国垄断集团。在这一背景下,必须采用生产相对集中,垄断程度适宜的不完全竞争模式,这有利于企业的联合、兼并,有利于在行业内部重点培植和发展适当数量的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或集团),使之成为带动全行业发展的“排头兵”,这不仅能提高全行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带动和促进一批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形成大中小相结合的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同时,也能提高我国大型企业(集团)和整个行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4、选择这一竞争模式,可以形成企业追求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 使其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其技术创新的能力如何,不仅决定着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决定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企业之所以远未成为技术开发和创新的主体,其重要原因,一是市场机制不健全,企业缺乏追求进步的内在动力;二是科研与产业之间尚未建立起长期稳定的联合。一般认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一方面固然依赖国家科学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基础知识的研究与获得作为其坚实基础;另一方面,企业的创新机制与市场竞争模式的垄断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同卡曼和施瓦茨所认为的那样,决定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是竞争程度、企业规模和垄断势力。(注:参见罗志如等:《当代西方经济学说》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82~583页)它们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分别是:市场竞争的压力迫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这不仅可以使企业免遭市场竞争的无情淘汰,而且还可能使创新者获得较多的超额利润;企业规模的大小影响着技术创新获益的持久性,如果没有对市场的足够控制,那末新技术将很容易被模仿,类似的相关产品将大量地生产出来,从而使技术创新不能在长时期中获益,创新机制将受阻。这样,竞争迫使企业必须进行技术创新,垄断则能较长期保持企业技术创新的获益。因此,在卡曼和施瓦茨看来,最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的竞争模式是介于完成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的“中等程度的竞争”模式。并且,他们还将技术创新分为两类;垄断前景推动的技术创新与竞争前景推动的技术创新,认为前者更有利于技术创新。而如果只有后一种创新类型,技术创新活动将难以出现。有鉴于此,选择以不完全竞争为主导的竞争模式,首先,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迫使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充分利用其在资金、技术、人材、设备等方面的优势,自觉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结合,加快科技的产业化进程,逐步改变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的问题,形成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相结合,使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其次,有利于一些跨行业经营的企业集团,利用其内部专业化分工的优势,将先进技术、工艺在集团内扩散和推广,提高整个集团的技术水平;其三,可以使有条件的企业利用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以缓解我国技术开发不足、部分企业处于技术饥饿的状态;其四,可以使企业承受较大的市场风险,保证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如上所述:选择以不完全竞争为主导的市场竞争模式,不仅是我国建立高效运行的市场机制的合理选择,也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重要条件。

应该指出:以不完全竞争模式为主导来设计我国的市场竞争机制,并不是实行单一化的竞争模式,而是要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来规范。一般地,对于自然垄断性行业(如电力、煤气、自来水、通讯、广播电视等),由于规模经济与市场化的兼容性极差,为了维护规模经济,避免重复投资造成的外部不经济或浪费,宜采用完全垄断模式,但应配以监督和管制;对现阶段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由于其社会化程度较低,仍无法以规模经营完全代替竞争经营,宜采用竞争程度较高的竞争模式;对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特别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是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涉及到国计民生,宜采用较高程度的垄断;对以出口为主导的行业,也应采用较高程度的垄断,以增强对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对规模经济要求不高又可容纳较多竞争者的行业,亦应采取适当程度的集中。

总之,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来规范不同的竞争模式,使除自然性垄断之外的绝大多数行业,采用不同程度的竞争与垄断相结合的竞争模式,可以有效发挥竞争和垄断各自的长处,克服其短处,在行业内部形成分层次的效率竞争:即主导型大企业围绕市场进行高层次、大市场竞争,中小型企业围绕主导型大企业进行较低层次、中小市场竞争,这有利于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的协调。它既鼓励有效竞争,克服了过度竞争造成的资源浪费,又利用规模经济,防止过度集中形成独家经营,保持了竞争活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理想的竞争模式选择。当前,我们应从我国的现实出发,为实现不完全竞争为主导的竞争模式创造必要的条件。

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要使以不完全竞争为主导的竞争模式充分发挥其功能,大体上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把“抓大放小”与继续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结合起来, 以塑造与不完全竞争相适应的市场主体。一方面,通过“抓大”,推进企业的兼并与联合,改变资本的积累方式,引导和培育一批资本雄厚、经营规模庞大、市场拓展能力强、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以提高市场集中度。同时,通过“放小”,对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中小企业应予重点扶持,鼓励中小型企业向“小而精、小而专”的方向发展,使整个行业保持竞争活力,这样,才能使“创新”、“扩散”机制贯穿于竞争的过程。另一方面,在“抓大放小”的过程中,继续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使企业真正成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符合不完全竞争模式需要的市场主体。

2、规范以不完全竞争为主导的竞争模式所需要的市场结构。 这类市场,在结构上应包括自由竞争市场、垄断性竞争市场、垄断市场。但应以垄断性竞争市场为主体。规范这类市场结构,要大力消除目前广泛存在的行政垄断,要坚决打破部门分割、地区封锁的格局,形成全国统一的、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市场体系,保证资源的合理流动,使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得以充分发挥作用。

3、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当前的市场竞争中, 由于技术“替代”的时间日益缩短,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有赖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赖于国家科技产业化政策的宏观引导的扶持。因此,国家应加快创新体系的建设,以便充分利用市场的自然力量与政府的自觉行为紧密结合,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4、建立和完善维护不完全竞争的法规体系, 以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企业间的公平竞争,对企业竞争过程中出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要加以限制和禁止,以规范市场行为。

5、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市场竞争的充分展开, 必须形成优胜劣汰,这将意味着一批企业的破产;同时,在竞争中壮大的企业,随着有机构成的提高,也会产生“机器排挤工人”的现象,必然会使一部分职工流向社会。这就要求强化以失业保障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从而把竞争中不可避免的失业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保障社会的公正和稳定,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标签:;  ;  ;  ;  ;  ;  ;  ;  ;  

关于我国市场竞争模式选择的思考_市场竞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