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州市云门山街道东关回民初级中学 262500
摘 要: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决定了它带有一定的枯燥性,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也要最大限度地让所要讲授的内容生动形象,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数学 抽象性 生动语言 教学方法 多媒体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决定了它带有一定的枯燥性,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会发现,有时候我们在讲课的过程中,知识点把握得很到位,讲解得也很清晰,但是很多时候会让学生昏昏欲睡,或者看上去好似听得很明白,却有点水过地皮湿的感觉,并没有深切地记牢或者理解。这可能就是在授课的过程中注重了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教学方法的选择,趣味性差,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面有所欠缺,所以费力很大而效果并不明显。
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也要最大限度地让所要讲授的内容生动形象,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怎样让你的授课更加生动,让枯燥的知识变灵活?下面来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具体做法。
一、生动的语言
不论教学方法如何创新,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地位,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运用十分重要,它是教师完成教学工作的主要工具,包含着课堂口语、书面语言以及体态语言,其中,课堂口语是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的主要形式。
教学语言的规范科学是作为一个教师最基本的素养,精炼准确和生动形象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力保障,而激发思维可以充分体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在教学语言的运用上,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求知欲,能够启发学生联想、想象、分析、对比、归纳、演绎等思维活动,起到提升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的作用;教学语言还要精炼、生动,提高课堂效率、促进课堂实效;教师良好的教学语言的运用,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语言示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教师的语言要注意抑扬顿挫,诙谐幽默,精妙地设计教学问题和环节,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意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
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要运用一套灵活的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等,选择恰当的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中学数学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学生都有效的“万能”的教学方法。因此,要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而且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还要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这一整体结构中的一个要素,它和其他要素如教学任务、教材、教学手段、教学对象等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课堂更生动形象,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注重了以下方法的运用:
1.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主动参与。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学时可适当选编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贴近学生生活经验以及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题目,寓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于具体形象的事例,使枯燥的概念生动化,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运用学生的生活常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所学知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巧妙利用多媒体课件,变抽象为直观。
多媒体课件的生动、便捷已经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用生动的画面和动听的声音,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有时书面教材和传统教具都无法给学生讲清楚的地方,借助于合适的多媒体技术就能更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
那么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要建立课件素材数据库。
课堂教学需要丰富的资源,网上可供参考的材料很多,要充分利用好网络,甄选出自己教学需要的内容,保存起来。
(2)课件制作要突出重点、难点。
制作课件的时候,面对丰富的素材,要仔细斟酌,收集最有利的材料,帮助解决难点才应该是课件所表示的内容,在讲解到精华的时候展示,辅助讲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课件要有创造力。
课件不能照搬照抄别人的课件、直接照本宣科,要有自己独特的创造性,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文化知识素养,多读书提高自己,丰富自己的内涵。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从学生实际出发,灵活多变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逐步做到教学时间用得最少,教学效果最好,达到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动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学生如果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心,对学会知识有自信心,那么他们总是主动积极、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要坚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 要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好数学。
论文作者:冀景宝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3月总第23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5
标签:教学方法论文; 学生论文; 生动论文; 语言论文; 课堂论文; 过程中论文; 学习兴趣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3月总第23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