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只会叫家长”——探析德育教育中“叫家长”的有效性论文_顾奕文

珠海市湾仔中学

摘要:每个小孩子身上的毛病都是可以从家长身上找到影子的。“叫家长”的目的不是老师为了打小报告,而是想用track的方式找寻学生身上毛病的源头,用school counseling的技巧帮助学生辅导矫正。

关键词:“叫家长”,有效性,track,school counseling

在中国有一种最小的主任叫做班主任,江湖人称“灭绝师太”,“容嬷嬷”。每天会比普通科任老师花多一倍以上的时间在学生身上,最喜欢在学生身上找问题,对各种精神思想,学习习惯总会“穷追猛打”。做过几年班主任的开始会熟知有一个杀手锏,那就是学生眼里最烦的“叫家长”。“叫家长”就是把家长请到办公室坐下来和班主任就学生问题进行商讨。它是School Counseling中的一个环节,也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最经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很多人看来会是简单粗暴,也是最为直接的方式。

笔者作为一名一线从事教学德育工作的班主任,带了一轮初一初二又在毕业班待了几年时间,发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做School Counseling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track学生性格形成的过程。所以当笔者询问家长学生在家里情况,为什么会这样子,什么时候开始的。会发觉这些困惑的父母亲最后被打败的不是自己的“问题”小孩而恰恰是父母自己。小孩子的性格特点和表现行为有太多父母的痕迹,以至于父母每天斗智斗勇的不是谁,就是一个“自己”,自己和自己的“斗争”只会让父母陷入无休止的困顿。

案例一:

“你太急了,小孩子也慢不下来”

小权是笔者班上的一名初一男生,性格虽然有些孤傲,但一开始并没有引起笔者注意。直到重新选举班干部的时候,开始在班级有一些对他原先管理不满的声音。通过一轮选举下来,小权的选票不出意料,少到可怜。出于想了解小权内心想法和解开心结的目的,笔者让小权午休时间一个人过来办公室,但是整整一个午休的时间过去,笔者就是没有见到小权过来,一问才知道,小权拒绝了,他觉得自己写作业很重要,没时间过来。于是等到课间,笔者又让一个学生叫了小权过来,但是小权出奇的暴躁,“我没犯错过去干嘛”当下立即再次拒绝了笔者的见面。因为对长辈的不尊重,笔者一开始是不开心的,但是想了想,笔者还是把小权叫到办公室,“你知道长辈请你到办公室,你没有过来还说了气话,这样做不对的,要批评的吗?”笔者先要就小权的无理表明一下态度,小权继续说“你要批就批咯”,翻了白眼的不耐烦。接着笔者问了两个问题“我想了解一下最近同学对你管理不满情绪的缘由”“你知道选举票数很低吗?”笔者的话音还未落,小权就已经炸开了,自说自话,说一句顶十句,完全顶到笔者没话讲。此时,笔者心里清楚,小权现在情绪蒙蔽了眼睛和耳朵,完全听不进去别人的一句话,眼睛也揉不进一粒沙子。笔者就简单说了一句“我可能需要找你母亲了解一下情况”。小权马上就哭红眼地大声说“你就只会叫家长”。笔者当下没接他的话,假装在忙其他事情,就直接让他到旁边待着,让他自己好好收拾一下情绪,好好思考哪里错,为什么错。而另一边,笔者悄悄约了小权的母亲到另外一个工作室见面。

而被约见的母亲,坐在工作室里对自己小孩子一顿数落,最重要的一点也是你说一句,小权母亲也回你十句,仿佛另一个小权的既视感。比如一个期末考试鼓励的话题,小权认为做母亲必须得说出“加油”“支持你”等字眼才算数,而小权妈则是抱怨“我原本就辛苦上班,辛苦做家务,这些就是支持,为什么非得要说出来?”然后就可以这样子吵一个钟头,谁都不让,非要把这理给说破。母亲的教育就是越想把道理说明白,结果越说越不明白,小权则是认为自己有理就谁的话都听不进去。

笔者试着打断了小权妈的话:“你太急了,小孩子也慢不下来。”笔者尝试让小权妈用Track的方式从小权身上去找寻自己的痕迹。

笔者问:“小权妈,平时小权跟你吵架的时候你怎么回应他的?”

小权妈:“每次他只要觉得我做得不对,他就会立马质问我。我又是个不愿输的人,我觉得我在教育小孩,我要让他明白,所以我要把话说得更清楚,让他知道错,但是他就是很倔,老是和我犟,什么东西都听不进去,一顶十句,我怎么就越说越不明白。不能说我没教育。我有教育啊,就是他不愿意听进去,我也很伤脑筋。”

笔者说:“小权妈,你有没有觉得其实和我聊天的过程,你也是一直有着一种努力说服我你是正确的语气,这点和小权对你说话的方式是不是很相似。其实你有没有觉得,当和你儿子双方都处在火气上,都想用自己的道理把对方‘制服’,其实此时此刻,你的教育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就只是为了争一口气而已。更甚者,你不仅教育不了你的儿子,还在用你的‘身教’在引导你的孩子要和别人争一口理,要咄咄逼人,要一顶十句,其实你会不会想到,你小孩子正是从您身上一点点潜移默化把‘犟’学会的。”

笔者这么一说,小权妈忽然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好像是有这么一回事。”

笔者接着说:“其实你是否有想过,教育需要我们耐心,教育是一门艺术,不能蛮力将就的。当你急于去解释一个东西却发觉解释不清楚的时候,倒不如不要解释。我们有一种方法叫做Minimal Encouragers(最小限度的鼓励),我们只需要用一些‘嗯,哦,好的,接着说,然后呢’等等这些词给对方以示听到,等诉说者讲完话我们再回答。出于两方面的思考,其一,训练小孩子做一个忠实的聆听者,当别人说话的时候要沉着,思考,包容;其二,可以在说话者表达意见的同时,捉紧时间做好思考与组织语言的工作以至于可以想到接下来如何有的放矢地教育小孩。”

经过笔者用Track的方式引导小权妈从小权身上一点点找到自己的不足的痕迹,小权妈终于意识到问题更多其实出在自己身上,于是她表示接下来会用笔者介绍的方法,让自己该聆听的时候就少说点话,让小权也能少点为争一口气而去争理的无意义做法。

案例二:

“你们简单粗暴,他也蛮横无理”

小铭也是笔者班上一名初一的学生,人比较内向沉默,也比较懒。一次练习课上,笔者让班级同学在做练习的同时,拿了学习班长登记欠作业学生的本子检查。又看到小铭的名字,而且一连出现好几次。于是笔者走到小铭跟前,想问问小铭原因,但是小铭还是用他的一如既往的冷默拒绝回答。于是笔者就告诉小铭,如果没有原因而不写作业,可要扣你的操行分和所在小组分数的。这时,小铭很不耐烦地拿起桌面上的书往桌子上狠狠一甩,“操!”,然后夺门而出。这时全班都被吓了一跳,惊讶地看着笔者。笔者缓了缓口气:“没事,小铭情绪不怎么好,我去看看他,你们先做做题。”

出了教室门,笔者赶紧把小铭拦住,让他到办公室,小铭在办公室依旧一脸不爽。笔者选择先“冷处理”小铭,让他收拾自己的情绪。另一边悄悄地给小铭的母亲打了通电话让她到学校来。

与小铭妈面对面,笔者还是想用Track的方式,进一步去了解小铭暴脾气从何而来,也希望借此找到一些解决的方法。于是笔者开始了对小铭妈的了解。

我们有一种方法叫Elaborated code& Restricted code(‘详尽的解释性教育’和‘限制性教育’)。小孩子其实除了需要知道不能做什么,更需要知道为什么不能做。作为大人我们很容易会忽视一个细节:对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习以为常的事情习惯用‘可以’和‘不可以’去做简单的答复。但是在小孩子世界里,他们没有我们的阅历,这些大人们习以为常的概念他们根本就不了解,却被强迫不能去接触,久而久之他们会产生抵抗情绪,再进一步,则会慢慢内化到性格中形成一种拒人于门外的孤僻暴躁性格,这就是一种病变。‘解释性教育’和‘限制性教育’不管是父母还是老师在教育过程中都需要意识到的一种‘技巧’。比如说,不能让小孩子用喝过的矿泉水瓶装热水喝。‘限制性教育’就会说:不能喝,不要喝。但‘解释性教育’则会讲:矿泉水瓶遇到热水会分解有害、致癌的化学物质,喝了对身体不好。自然而然对前一种,小孩子过后还是会继续喝,但是后一种则会把小孩子喝止。

在小铭这个问题上,其实如果你们能在小铭每次犯错误的时候,少些打骂,取而代之的是多花一点点时间给他讲为什么,也许他的性格就不是这样子孤僻火爆了。”

说到这里,小铭妈沉默了许久:“老师,我明白些什么了,其实小孩子的教育更多与父母的言传身教息息相关,是我们做父母的没有尽到责任教育好,为你添麻烦,我们很抱歉。”

笔者接过话说:“其实你的处境我很能理解,只不过在每次小铭犯错的时候,请你们记得一定要多花一点时间给他讲为什么,教育是需要打磨的,简单粗暴不是教育。”

后来笔者把小铭叫到工作室,笔者把空间和时间留给小铭和他母亲独处了半个小时,这半个小时的时间里,小铭和他母亲交流了些什么笔者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知道的是小铭比之前更明白事理了。

后来,能看到小权和小铭慢慢的改变是最让笔者觉得欣慰的事。小权送了笔者一张一块钱的钞票,一的左边是个心,右边是一个黑点,又写上小权的名字。

笔者问小权:“这是什么意思?”

小权:“很不好意思的说,喜欢不能说出来,说出来就不够分量,我要把它写出来,这叫‘爱你多一点’。”

其实教育就是这么一个润物细无声的改造过程,笔者不喜欢外行人给教师这个职业戴以高帽“灵魂的工程师”,笔者更愿意称之为认知路上的“清道夫”。只不过是把孩子认知道路上阻碍的碎石杂草捡走,清理干净罢了,而笔者选择的方式正是“叫家长”。

“叫家长”并不是教师最没办法的办法,更不是教师的一直逃避和推卸责任。“叫家长”不是被动无效的,而是积极主动,有效的。笔者的“叫家长”通过用Track(追踪)的方式,先让家长在小孩子问题上一步步先认识到是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到痕迹,从自己身上衍生出去的。然后先对家长进行感化,然后再让家长有针对性的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作用在小孩子身上。

参考文献:

1.Minimal Encouragers,林建荣教授,澳门大学,2017年讲座课件

2.Elaborated code& Restricted code,黄素君教授,澳门大学,2017年讲座课件

论文作者:顾奕文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6/6

标签:;  ;  ;  ;  ;  ;  ;  ;  

“你就只会叫家长”——探析德育教育中“叫家长”的有效性论文_顾奕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