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时间延迟条件下错误记忆的遗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短时间论文,错误论文,记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B842
1 引言
自从Roediger和McDermott(1995)第一次在实验室的严格控制条件下,通过简单的关联词表学习-测验程序(即Deese-Roediger-McDermott范式,简称DRM范式)引发出强大的错误记忆效应以来,记忆过程中的错误现象就不再是“令人讨厌的需要方法学来矫正的事物”[1],而一跃成为当前记忆研究中的新焦点。DRM范式所揭示的因联想过程而导致的错误回忆和错误再认更是成为错误记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在经典DRM范式中包含多个词表,每个词表由一个未呈现的关键项目,也被称为关键诱饵(如寒冷),和与它存在联想的15个学习项目(如冬天、冰雪、霜冻、感冒、发抖等)组成。当被试学习过这些关联词表后,在随后的记忆测验中会表现出对实际并未呈现过的关键诱饵的错误回忆或错误再认,并且还伴有高水平的自信[2,3]。使用DRM范式所进行的大量实验研究发现,这种错误记忆效应十分强大,在各种实验条件下很难消除甚至很难减弱。
那么,DRM范式下因联想过程而导致的错误记忆是如何产生,而又如何保持在人们头脑中的?本研究将通过两个实验来试图回答上述问题。首先,在两个实验中均操纵了可能对错误记忆的产生存在影响的两个新的重要变量:关联性和测验情境。其中关联性指的是词表中的学习项目与未呈现过的关键项目之间的关联程度高低,即联想强度。根据不同的联想强度将未呈现过的关键项目分为中关联词和高关联词(即关键诱饵)两种,并假设与学习项目具有高关联的词会导致更高水平的错误记忆。测验情境指的是在后来的再认测验中可能会对关键项目的再认存在影响的一些背景因素,即在关键项目出现之前连续呈现的学习项目的数量。如果错误记忆源自对关键项目的激活水平高低,则连续呈现的学习项目数量越多会导致更多的错误再认。
其次,操纵三种保持时间间隔,重点考察了短暂时间延迟条件下错误记忆的遗忘规律。以往许多研究均发现,对关键诱饵的错误记忆在学习后的不同时间延迟条件下不但不会发生变化,有时还会表现出增长的趋势。Payne等(1996)[4] 曾在研究中发现,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在24h的保持时间间隔内没有发生变化,而相反对学习项目的正确再认率却明显下降。同样地,McDermott(1996)[5] 在其研究的实验一中发现,30s的保持时间对错误回忆效应不存在影响,但当学习与测验之间的时间间隔延长至2天时,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回忆却超过了对学习项目的正确回忆。Zechmeister等(1996)[6] 也曾报告过一个相似的实验结果,发现错误回忆会在90s的保持时间间隔后发生增长。郭秀艳等(2004)[7] 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在2h内的保持时间间隔下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同样发现错误记忆效应并没有减弱。这些研究似乎都表明错误记忆是很顽强的,它可以在一段时间间隔后保持不变,甚至在某些条件下还可能有所增长。但是这些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均对保持时间间隔变量采用了被试内设计,也就是说被试在不同的时间间隔后接受了多次重复测验,这就使上述研究结果中混淆了一个重要变量——重复测验可能对错误记忆存在的潜在影响,因而其研究结果是否真的能如实地反映错误记忆随保持时间间隔而发生变化的规律是存在疑问的。相反,一些对保持时间间隔采用被试间设计的实验可能更能为错误记忆的遗忘规律提供有效的证据。鉴于此,在实验一中对保持时间间隔变量采取了以往的被试内设计,而实验二则采用了被试间设计以消除可能存在的诸如重复测验等干扰过程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实验一与实验二结果的比较以期更好地揭示错误记忆的遗忘效应。而且根据以往研究,真实记忆通常在学习后1h的保持时间间隔内会发生最大幅度的遗忘,那么,“顽强”的错误记忆在1h内的短暂时间延迟条件下是否会发生不同的变化?为此本研究中采用了与以往研究不同的三种较短暂的时间延迟条件(立即、半小时延迟和1小时延迟),来探索错误记忆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
2 实验一 测验时间延迟对错误记忆的影响:被试内设计
采用时间被试内设计探讨不同时间延迟条件下错误记忆的遗忘效应,着重考察学习结束后1h的短暂时间间隔内,错误记忆随时间而发生的早期变化。同时还探讨了两个新的重要变量:关联性和测验情境对错误记忆的产生可能存在的影响。
2.1 方法
2.1.1 被试 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36名(男女各半),年龄17~19岁,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且均为自愿参加。
2.1.2 材料 分为学习材料和测验材料两个部分。学习材料包括12个词表,均参照Roediger和McDermott(1995)经典DRM范式中的24个词表编制。每个词表由15个词构成,它们都与同一个关键项目产生联想,并按照与关键项目的联想程度由高到低排列。
测验材料为12个序列,每个序列由12个词组成。在这12个词中,有6个为学过的词表中的词(随机选自相应的词表),另外6个为未学过的词。对于一半词表,6个未学过的词中有1个为中关联词;对于另一半词表,6个未学过词中有1个为关键诱饵,其余5个均为无关词。在测验阶段,一半的被试接受的呈现顺序为:1个学过词+1个关键项目(中关联或者关键诱饵)+10个词(其中学过与未学过的词各半,随机排列);另一半被试接受的呈现顺序为:5个学过词+1个关键项目(中关联或者关键诱饵)+6个词(其中包括5个未学过无关词和1个学过词,随机排列)。
2.1.3 实验设计 采用2×3×2混合设计。自变量1(被试内变量)为关联性,分为两个水平:中关联和高关联(即关键诱饵)。自变量2(被试内变量)为时间,分为三个水平:立即、延迟半小时和延迟1小时。自变量3(被试间变量)为测验情境,分为两个水平:关键项目之前有1个学习项目和5个学习项目。
2.1.4 实验程序 整个实验程序分为学习和测验两个阶段,均在计算机上进行。
学习阶段先向被试呈现指导语:“这是一个记忆实验。在实验中,需要你记忆一些词表。每次会向你呈现词表中的一个词。你必须尽力记住每一个词。每个词表呈现完之后,需要进行为时2min的数学运算。然后,开始下一个词表的学习。所有词表都学习完毕之后,将测验你对词表的记忆情况。如果准备好了的话,就请按鼠标开始。”接下来依次在屏幕中央呈现学习词,呈现时间为2s,间隔为0s。当该词表中的15个词都呈现完毕之后,开始进行多位数加减法的数学运算,2min后,自动进入下一个词表。直到所有词表学习完毕。
学习阶段之后,进入再认测验阶段。指导语为:“在接下来的任务里,将依次向你呈现一些词,你需要判断它是否是你学习时看到过的词表中的词。如果你认为该词是刚才学习过的,即‘旧的’,就请点击屏幕上的‘学过’键,相反,如果认为是刚才没有学习过的,请点击‘未学’键。如果记不清楚,可以猜测。准备好了的话,请按鼠标开始。”测验阶段每个词的呈现时间为2s,间隔为0s,前后两个序列呈现的时间间隔为2s。
2.2 结果与分析
测验阶段处于不同情境条件的被试在三种时间延迟下对学习项目和未学项目的再认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测验情境组被试在三种测验时间下对学习项目和未学项目判断为学过的百分率
测验时间
项目类型
测验情境
情境1 情境2
立即 学过词0.843(0.020)0.872(0.018)
关键诱饵
0.824(0.032)0.870(0.032)
中关联词
0.500(0.052)0.667(0.055)
未学无关词 0.074(0.016)0.056(0.016)
半小时延迟
学过词0.892(0.018)0.895(0.017)
关键诱饵
0.889(0.030)0.935(0.027)
中关联词
0.685(0.057)0.741(0.054)
未学无关词 0.140(0.028)0.070(0.010)
1小时延迟学过词0.898(0.019)0.913(0.016)
关键诱饵
0.880(0.035)0.917(0.034)
中关联词
0.694(0.054)0.722(0.065)
未学无关词 0.165(0.036)0.089(0.012)
注:情境1为测验阶段关键项目之前有1个学习项目,情境2为关键项目之前有5个学习项目。括号内为标准误。
对实验结果进行2×3×2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关联性主效应显著,F(1,32)=39.34,p=0.000。测验情境主效应显著,F(1,32)=4.53,p<0.05,关键项目之前有5个学习项目时的错误再认率要显著高于之前有1个学习项目的测验情境条件。时间主效应显著,F(2,64)=17.10,p=0.000。关联性与时间的交互作用显著,F(2,64)=3.43,p<0.05,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发现,无论是对于关键诱饵还是中关联词,其错误再认率均为立即测验条件下明显低于半小时延迟条件与1小时延迟条件,而半小时与1小时两种延迟条件下的错误再认率没有差异,而且各种时间延迟条件下被试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率均显著高于中关联词,表明随着关联性的增加,错误再认率明显提高。
关联性与测验情境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32)=0.33,p>0.05。时间与测验情境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2,64)=0.86,p>0.05。关联性、测验情境与时间三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2,64)=0.82,p>0.05。不同时间延迟条件下被试对关键诱饵和中关联词的错误再认率见图1。
3 实验二 测验时间延迟对错误记忆的影响:被试间设计
在实验一中我们观察到被试的错误再认率随着时间推移而提高,即错误记忆在学习结束后的早期便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实验一中对时间变量采用了与以往研究相类似的被试内设计,可能混淆了诸如重复测验等变量的作用,因而实验二采用时间被试间设计进一步考察了时间延迟对错误记忆的影响作用,以期得出关于错误记忆遗忘效应的更可靠结论。同时,再次考察了关联性和测验情境的效应。
3.1 方法
3.1.1 被试 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79名(男生39人,女生40人),年龄17~19岁,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均为自愿参加,且未参加过实验一。
3.1.2 实验材料 本实验中所用的学习材料和测验材料均与实验一相同。
3.1.3 实验设计 采用2×3×2混合设计。自变量1(被试内变量)为关联性,分为两个水平:中关联和高关联(即关键诱饵)。自变量2(被试间变量)为时间,分为三个水平:立即、延迟半小时和延迟1小时。自变量3(被试间变量)为测验情境,分为两个水平:关键项目之前有1个学习项目和5个学习项目。
3.1.4 实验程序 与实验一相同。
3.2 结果与分析
处于不同测验情境和测验时间延迟条件下的被试对学习项目和未学项目的再认结果见表2。
表2 不同测验情境和测验时间延迟条件下被试对学习项目和未学项目判断为学过的百分率
测验时间
项目类型立即半小时 1小时
情境1情境2 情境1 情境2情境1 情境2
学过词 0.854(0.026) 0.796(0.025) 0.753(0.043) 0.815(0.029) 0.778(0.044) 0.831(0.026)
关键诱饵 0.810(0.042) 0.846(0.040) 0.782(0.035) 0.905(0.034) 0.847(0.043) 0.872(0.028)
中关联词 0.500(0.065) 0.372(0.063) 0.621(0.087) 0.569(0.063) 0.515(0.073) 0.539(0.060)
未学无关词0.088(0.030) 0.129(0.084) 0.109(0.036) 0.154(0.047) 0.105(0.033) 0.170(0.046)
注:括号内为标准误。
对实验结果进行2×3×2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关联性主效应显著,F(1,66)=129.33,p=0.000。关联性与时间的交互作用边缘显著,F(2,66)=2.74,p=0.07,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发现,三种时间延迟条件下被试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率没有发生变化,而对中关联词的错误再认率在从立即测验到半小时延迟后测验时发生了显著提高,见图2。
关联性与测验情境的交互作用边缘显著,F(1,66)=3.61,p=0.06,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发现,中关联词的错误再认率在两种测验情境下没有变化,而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率则发生了显著变化,表现为当关键诱饵前有5个学习项目时对其的错误再认率要显著高于之前有1个学习项目的条件。不同测验情境下对关键诱饵和中关联词的错误再认率见图3。
测验情境主效应不显著,F(1,66)=0.002,p>0.05。时间主效应不显著,F(2,66)=1.75,p>0.05。关联性与测验情境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66)=3.61,p>0.05。时间与测验情境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2,66)=0.54,p>0.05。关联性与时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2,66)=2.74,p>0.05。关联性、测验情境与时间三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2,66)=0.91,p>0.05。
4 讨论
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DRM范式下的错误记忆在较短时间延迟条件下的遗忘效应,以及对错误记忆存在影响作用的两个重要变量——关联性和测验情境与测验时间延迟的交互影响。在实验一中我们发现,被试对于关键诱饵和中关联词的错误记忆均随着测验时间延迟的增加而显著提高,表现为在立即测验条件下被试对两种未呈现的关键项目的错误再认均要明显低于半小时和1小时延迟条件。也就是说被试对关键项目的错误虚报率在学习后的短暂时间间隔内会发生显著的上升,且相比之下对中关联词的错误再认提高的幅度要比关键诱饵更大一些。
被试对两种关键项目的错误虚报率均随着学习和测验之间时间延迟的增加而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这与以往一些研究的结果相类似[5]。但正如在引言部分所提到的那样,由于实验一对时间变量采用了被试内设计,因而该实验结果中很有可能混淆了一些干扰变量(如测验效应)的影响。所谓测验效应(testing effect)指的是,被试对那些先前曾测验过的学习项目和关键项目的再认率都会高于那些先前没有被测验过的项目[5]。以往很多研究均发现了测验效应的存在,并看到了测验对学习项目产生的积极影响[8,9]。类似地,Roediger和McDermott(1995)在被试学习完所有词表后进行的立即再认测验中同样发现了对关键诱饵的测验效应,而McDermott(1996)在2天延迟后的自由回忆测验中也看到了这样的结果。上述研究结果都说明,正如测验可以增强后来对学习项目的回忆和再认一样,先前对词表的测验也可以增强错误回忆和错误再认,即测验效应同样可以发生在对关键项目的回忆和再认中。
那么,在本研究中的短暂时间延迟条件下,这种测验效应是否也会发生并对错误记忆的遗忘趋势产生影响呢?在实验二中,我们将时间变量从被试内设计改变为被试间设计,发现了非常有趣的结果:被试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在三种时间延迟条件下保持稳定,也就是说没有发现对关键诱饵的错误记忆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被试依然表现出对中关联词的错误再认率在学习后的半个小时发生了显著的提高,但其提高的幅度相比实验一中而言还是有所下降。当实验二消除了测验效应的影响后,观察到了对关键诱饵和中关联词的错误再认的不同遗忘趋势,说明错误记忆的遗忘效应因学习项目和关键项目之间关联性的高低而发生了分离。对中关联词的错误再认受时间延迟的影响更大,而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受时间延迟的影响相对较小,也就是说先前的重复测验对关键诱饵的影响更大一些。从关联性高低的角度来看,关键诱饵与词表中的学习项目之间存在着最高的语义关联或联想,而具有高关联性的关键诱饵则是DRM范式中引发被试的错误回忆或错误再认的重要变量。根据来源监测理论[10],经过多次重复测验后,被试越来越无法分辨出关键诱饵究竟是先前学习过还是仅仅在测验中出现过,导致来源误归因的增加而伴随更多的来源错误。因而测验效应对关键诱饵的影响要更大。无论在关键诱饵还是在中关联词上所观察到的遗忘效应都再次证明了错误记忆是一个很强大的效应,一旦产生后便很难衰退,即使是在很短暂的测验时间延迟条件下,它至少是保持稳定的,不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减弱,甚至当学习项目与关键项目之间的关联性发生变化时还会表现出不同的遗忘趋势。
同时,在两个实验中还发现了测验情境对错误再认的显著影响,并且测验情境对关键诱饵和中关联词的效应同样发生了分离。在实验一中,当5个连续呈现的学习项目先于关键项目进行再认时,被试对两种关键项目的错误再认率均会显著提高,表现出测验情境对错误记忆的影响作用;而实验二中则仅仅观察到了测验情境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的影响效应。上述结果说明:(1)测验情境效应在错误记忆产生过程中具有一定作用,而这种作用的机制可以被解释为由测验所引发的启动[11],即在关键项目之前呈现的项目对后来关键项目错误再认率的影响。根据激活扩散理论,当在关键项目之前先连续呈现多个学习项目时,被试对学习项目的激活会扩散到随后呈现与之具有较高语义相关的关键项目上,而学习项目的数量越多,对关键项目的激活也就越高,进而导致对其的错误再认率也提高。(2)当时间变量由被试内设计转变为被试间设计后,测验情境对中关联词的错误再认的影响作用消失。由此可以推断,测验情境效应与测验效应可能存在着联合的影响。在实验一中,测验情境引发的启动和多次重复测验的结合导致了对关键诱饵和中关联词较大的错误再认,而实验二中,当消除了多次重复测验的影响后,单纯的测验情境效应只发生在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上,也就是说,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受测验情境的影响更大。这是由于关键诱饵与学习项目之间具有最高程度的联想,根据激活扩散理论,当测验中先向被试连续呈现多个学习项目时,会产生从学习项目到关键诱饵的连续无意识激活,随着之前呈现学习项目数量的增多,激活的连续累积最终导致对随后呈现的关键诱饵的更高水平的错误再认。
5 结论
综合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本研究发现:
(1)错误记忆是一种很强的效应,一旦产生后便很难衰退。当消除了其他干扰因素的潜在影响后,即使是在很短暂的测验时间延迟条件下,它至少是保持稳定的,不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减弱,甚至当学习项目与关键项目之间的关联性发生变化时还表现出不同的遗忘趋势,从而揭示了短暂时间延迟条件下错误记忆的遗忘趋势。(2)测验情境在错误记忆的产生过程中存在一定作用,表现为在关键项目之前进行再认测验的学习项目的数量会对后来关键项目的错误再认率产生影响。而且测验情境对与学习项目之间具有不同程度关联性的两种关键项目的影响效应因不同情境而有所不同,在本实验中表现为与时间被试内设计所导致的多次重复测验效应存在着联合的作用。(3)关联性的大小导致了被试的错误再认在不同情境下发生了分离,表现为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受测验时间延迟的影响较小,受测验情境的影响较大;而对中关联词的错误再认则受测验时间延迟的影响较大,受测验情境的影响较小。
标签:遗忘规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