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阶段的初中历史课程教学,加强对学生的理解能力的培养引导,还需要围绕历史核心素养展开。初中历史在开展课程教学阶段,需要转变以往的课程教学模式以提升教学质量。不仅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的引导,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与分析过程中,获得长远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历史教学;初中历史;理解能力
引言:
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指导,教学方法应用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将一些生活案例、故事情节、民俗风情融入到课堂之中,由此能够让学生在丰富趣味性的历史知识探索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学习心态,并将历史教学的价值观念逐步确立起来,对此本文将结合自己的实践教学研究展开细致化的分析论述。
一、多样化教学方法应用,让学生在问题意识引导中理解历史知识
对于初中生来讲,想要达成课程学习目标必然需要掌握有效的方法,进而实现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掌握。在以往的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基础知识的口述教学指导,部分教师为了迎合应试教育体制,甚至会进行重点难点的划分,以及基础知识的强化指导,而忽视对学生的核心能力的培养。但是在现阶段的历史课程教学中,更提倡学生的理解能力是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丰富历史课程基础知识内容等途径将历史知识全面理解掌握。教师通过历史情境再现的形式,将学生进行不同小组的划分,分配给相应小组不同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知识,这样就能把课堂氛围建立起来,教学内容也会更加地丰富有效。比如在进行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授课时,我就结合美术课老师进行的一项手工活动“利用废弃纸张来制作青铜器”,虽然制作工艺有所不同,但是异曲同工,包括结构设计、制作纹饰、上色等工序都需要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才能完成。当学生能够将自己的问题意识逐步培养起来,就能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拓展自己的学习范围。甚至在课余时间还会通过周边历史知识的阅读学习,给自己参与课堂讨论学习提供有利的保障条件。
再如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师在进行教学指导时,可以围绕“变迁”这一特点,“变什么”“怎么变”“为什么会变”?等问题带领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那么学生就能在实践探究过程中,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逐步激发出来,还能通过深刻的反思与论证探究,塑造良好的课程学习环境,从而培养自己的历史理解能力。加强对学生的问题引导,是培养学生历史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当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主动思考探究历史知识,那么就能将历史资料中的内在联系逐步感知,同时还能配合教师的提问,主动参与历史课程学习过程中,提升学习效率。
二、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让学生在质疑中掌握历史知识
以往的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教师占据整个课堂的主动权,导致学生对教师指导存在很强的依赖性,长此以往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也越来越被动,使得核心素养下的历史理解能力的培养受到很大阻碍。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指导阶段,需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培养的途径,让学生在深度的探究分析过程中,不断探究多样化的历史课程学习方法,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与认知能力。部编人教版教材都有设置活动课,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好这节课,比如七年级下册第22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这课我们可以通过设定主题,让学生分小组利用图书资料、网络资源、询问长辈等方式围绕主题搜集资料,然后进行分析整理以不同形式展示研究的成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再如七年级下册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这节课介绍了中国四大发明中的印刷术,学生就会质疑“隋唐时期不是有雕版印刷术了吗?为什么宋代又发明活字印刷术?”,针对学生的质疑,我布置了一项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回去后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材料如毛竹、黄土等,自备工具,按照书本所描述的刻字方法去刻字,感受一下活字印刷术与雕版印刷术的不同,各有哪些优缺点?当学生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主动进行历史知识探究学习,那么就能在课堂上更加大胆的表述出自己的思想,不会人云亦云而丧失主动学习的能力,同时又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观价值观。
不同的历史基础知识内容都是存在一定的学习规律的,无论是人物发展历程还是朝代的更替规律,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基础知识理解掌握,并探究出这部分知识学习的思路,才能实现历史知识的创新学习,完成历史知识的内化学习,有效掌握该学科的核心内容。
三、强调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引导,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
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学生的启蒙教学阶段,所以学生想要培养良好的核心素养,需要将基础知识有效掌握。通过全面分析与论证,核心素养下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是达成历史课程教学目标的必要措施,也是学生在学习生涯中必须要建立起的学习品质与学习能力。所以教师需要通过深度的研究分析教材内容,让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辩证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并形成一个正确合理的历史学习观念,这样才能从基础知识学习开始,实现对历史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的把控应用。所以教师需要从稳固学生的历史学习基础开始,让学生在图册、概念性知识综合学习过程中,将属于自己的历史学习体系逐步建立起来,个人的核心素养培养也能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
历史课本中对学生思想品德、爱国品质引导的课程相对较多,比如在进行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的学习时,教师需要将近代早期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特点讲述清楚,让学生了解该阶段的国人主流思想,以及政府的统治理念。也就是随着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宣告“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计划落败,列强逼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有志青年随后发起公车上书主张要学习西方的制度,当戊戌变法等活动再一次遭到清政府的抵制时,国家的存亡青年人就无以为继。
当学生深刻体会历史背景条件之下的先人各项工作的局限性,那么就能在历史知识理解以及反思过程中,认识到和平年代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需要从青少年开始树立远大抱负,并端正自己的思想态度,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爱国情感激发出来,同时还能在较为完整的历史体系中,提升自己的空间观念找到适宜适合自己的历史知识探究学习方法。
四、重视课后作业引导与教学评价指导,培养学生辩证分析能力
为了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开展教学指导阶段需要帮助学生在基础知识学习时,通过反复的练习与探究,熟练掌握各个知识点,还能理解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当然核心素养下的学生学习能力的指导,并不是围绕考点进行的,而是需要教师通过多元化的历史课后作业设置,比如编写历史小剧本、编纂小论文、实地考察走访等形式来加强对学生的评价与指导,完成历史课程教学基本目标,同时培养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当学生能够在课下学习阶段,通过科学性、针对性的探究,将自己的历史学习兴趣逐步增强,那么就能通过思辨能力的引导,对历史知识进行全面的反思与探究,通过对同一阶段或类似的历史知识的触类旁通,实现对历史知识的全面理解与深度探究。
五、结束语
现阶段基于学生核心素养下的历史理解能力的引导,需要教师通过阶段性的教学指导与培养,让学生从被动学习状态逐步转变成主动学习的心态,且能够根据自己的发展进步所需,不断完成历史知识的理解与内化学习,通过合理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的引导,不断的开拓创新,体会到历史学习的快乐并完成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陈晓.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8(8):242-242.
[2]林贵福.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特点概括能力培养——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22.
[3]王秀青.从动机和效果角度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以“军机处的设立”为例[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2):27-31.
论文作者:张桂惠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3
标签:历史论文; 自己的论文; 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知识论文; 教师论文; 素养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8月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