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框架下中国与东盟科技合作的新进展与发展前景_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10#1”框架下中国与东盟科技合作的新进展与发展前景_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10+1”框架下中国与东盟科技合作的新进展及发展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盟论文,科技合作论文,发展前景论文,中国论文,新进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科分类号:F114.43

文献标识码:A

1 中国与东盟科技合作的新进展

1.1 双方在转基因植物、海洋、遥感、地震和功能食品等新领域开展了广泛的科技合作

在转基因植物领域,早在1999年3月,东盟就提出了在转基因植物研究领域与我国开展合作的要求。2000年7月底至8月初,中国—东盟转基因植物研讨会成功召开。双方就今后的合作方式和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在2001年10月举行的中国—东盟科技合作联委会(CAJSTC)第二次会议上,双方代表分别向大会提交了“中国—东盟有关Bt抗虫棉、杂交稻和抗病香蕉合作建议书”和“中国—东盟转基因水稻合作”的合作项目建议书,并得到了大会的通过和批准。

在遥感领域,2000年7月,中国—东盟遥感合作研讨会成功召开。双方代表达成以下初步意向:在水资源管理、洪水治理、森林火灾管理、精准农业等领域开展合作,并将遥感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作为优先启动的项目。在CAJSTC第二次会议上,中方代表向会议提交了一份题为“东盟-中国精准农业合作”的项目建议书,得到了马来西亚、印尼和越南三个国家的积极支持和参与。

在地震学领域,2001年10月,来自东盟10国及东盟秘书处的22名代表和中方近20名代表参加了中国-东盟地震学研讨会。双方介绍了各自在地震领域的工作,探讨了开展进一步合作的基础、重点领域和方式,确立了今后合作与交流的机制,对今后在专家人员交流、联合研究、地震设施以及观测技术的改进、数据交换和相关论文的发表等方面的合作达成了初步的意向。

在功能食品领域,2002年9月,中国-东盟功能食品技术研讨会及项目管理委员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及东盟10国(合东盟秘书处)的40名代表与会,双方分别介绍了各自国内功能食品的发展及研究状况,并就政策考察、人力资源开发以及联合研究开发等具体合作达成了初步共识。

1.2 近年来,双方积极加强科技人员的交流,并积极组织培训研讨班

在农业方面,2001年3月,主要针对东盟国家的“国际农机新技术和新产品培训班”在北京举行,共有来自文莱、老挝、缅甸、越南、菲律宾和泰国的11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双方广泛地交流了农机新产品和新技术,并就共同感兴趣的内容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为今后技贸相结合的科技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2002年,中国农业部先后举办了东盟国家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培训班、东盟国家杂交水稻种植技术培训班、东盟国家农业生物技术培训班等活动;并于2002年11月在“10+1”领导人会议上签署的《中国—东盟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协议中,将杂交水稻种植、水产养殖、生物工艺、农场产品和机械等方面列为中国与东盟在农业科技方面长期合作的重点。

在地震学领域,2002年5月,中国—东盟联合合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批准了中国地震局报送的关于“中国—东盟地震预报技术研讨班”的项目建议书,并于2002年12月在上海举办了该研讨班。此次研讨班重点集中在地震预报技术领域,各方代表就本国的地震预报现状和地震前兆观测等问题作了交流。研讨班还同意以备忘录形式建立中国与东盟减轻地震灾害的合作关系,并在推进减轻大城市地震易损性的合作研究以及加强对青年地震工作者在地震学、工程地震和减轻地震灾害等方面的培训开展合作。

在海洋领域,CAJCC会议工作组批准了中国国家海洋局提交的关于举办“海洋信息资料处理与应用研讨班”和“海岸带综合管理能力建设研讨班”的项目建议。CAJSTC第二次会议还通过并批准了关于双方在海洋领域开展合作的建议,并于2003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国—东盟海洋科学技术专题研讨会”。

在科技信息方面,2002年8月,来自8个东盟国家(除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23名学员参加的”东盟国家信息资源服务与管理研讨班”,东盟5国的驻华使节参加了研讨班的开班仪式。该研讨班的重点是通过在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等方面开展交流研讨,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在科技信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2003年10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涵盖人力资源发展、技术开发、信息通信技术应用开发、电子东盟项目的实施等方面的信息通信技术合作谅解备忘录,使中国与东盟在信息通信技术方面的合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3 我国的一些沿边省份正在积极利用其地缘优势同东盟国家开展科技合作,民间和区域科技合作日益成为双边科技合作的主题

近年来,作为我国惟一与东盟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广西分别与泰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在热带经济作物和水稻种植资源引进、优良品种选育和推广、鱼类病害防治技术等方面开展了交流与合作,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广西的杂交水稻已经在越南大面积推广种植。其中,广西农科院与越南河内第一农业大学合作建立了“中越农业综合技术示范研究推广基地”,开展杂交水稻组合和瓜菜品种的种植示范,示范品种不仅在越南受到欢迎,而且已影响到泰国、老挝和柬埔寨等国,成为中国农作物品种和农业综合技术与越南交流的示范窗口。2004年3月,广西农业厅分别与来访的越南、老挝农业代表团签署了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强与两国的农业科技合作,并建立了各方合作的制度化机制。其中,广西将分别向越南和老挝提供杂交水稻和水果等优良农作物的新品种,并且还将为两国培训农业技术人员和农业管理人员,以推动当地的农业生产;越南和老挝也将向广西提供本国的优良水果和水稻品种。另外,为带动科技合作,广西还在凭佯、东兴和北海建立了面向东盟的合作基地。

云南也在大麦和小麦种植以及产品开发项目上与越南开展了长期合作,并于2000年9月与缅甸政府达成合建地震监测站的合作项目,加强了对滇西缅北地区有关地震灾害的研究、监测和预报能力。2002年,云南的昆明高新区还与泰国总理府工业区管理局合作建立了“泰北科技经济贸易区”。鉴于海南与东盟国家在气候、资源和产业方面的类似性,海南具有中国其它省市无法比拟的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海南将大力发展其与东盟在热带海洋生物资源方面独特的科技合作。2002年7月,海南举办了“热带生物资源与开发国际研讨会”,来自东盟国家、中国大陆及香港和台湾地区的40名代表与会。围绕着热带生物资源的一系列重点议题,会议一致同意建立东亚和东南亚热带生物资源研究和发展网络。目前,海南正在筹划建立中国与东盟的科技合作基地。

2 中国与东盟科技合作的发展前景

2.1 双方的科技合作将在现有领域的基础上向更多高科技领域发展

目前中国与东盟的科技合作主要集中在农业、生态环境、地震和遥感等基础性科技方面,随着双方科技合作程度的加深,双边的科技合作将更多地转向信息、能源和电子等科技含量更高的项目上。例如在信息技术合作方面,中国政府承诺将通过科技合作交流参与“电子东盟”的建设工作,并加大对东盟国家科技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力度,积极参加东盟国家的信息通讯基础设施建设。从2001年开始,双方已分别在中国深圳和印尼举办了两期中国—东盟信息通讯技术研讨会。2002年6月,在新加坡召开的“电子东盟10+3(EAWG)”以及“电子东盟与中国”会议上,中方代表向会议提交了中国与东盟信息产业中长期合作谅解备忘录,并在2002年举办了5期信息技术培训班,为东盟国家培训了100名信息技术人才。

2.2 中国与东盟的科技合作将更加吸引日韩的积极参与

吸引日韩参与中国与东盟的科技合作,不仅有利于提高合作的科技含量,而且有助于各国在更广阔的领域开展合作。在2001年5月召开的第一次“10+3科技高官磋商会”上,中国提出欢迎日韩参与中国与东盟现有的科技合作活动,并表示愿意与东盟和日韩两国在人力资源开发领域开展合作。2002年8月,中日韩科技合作局长级会议确定了以中日韩的科技合作联系带动东盟国家,促进本地区和地区内国家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截至目前已召开了多次科技高官磋商会和中日韩科技合作局长级会议。在2004年8且首次举行的东盟与中日韩(10+3)电信部长会议上,与会部长决定进一步发展东盟的信息通讯设施、缩小数字鸿沟、促进信息通信领域的贸易与投资便利化,而且中国将进一步加强与东盟国家在信息通信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2.3 中国与东盟将在其各自具有优势的项目上开展科技合作,形成优势互补的新局面

目前中国在农业、生态环境和医药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东盟在热带生物资源、海洋等领域也有一定优势。如果双方可以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将有利于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和开展高质量的科技合作。以中国的功能食品为例,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功能食品的开发上具有优势,因此中国政府调整了农业结构,并开发了许多科技含量较高的功能食品。目前中国生产功能食品的企业已有1000多家,产品品种也有2000种左右。近几年来,世界各国对功能食品的需求急剧增加,其中美国近年来的需求以每年14%的速度增长。可以预见,中国与东盟在功能食品等领域的科技合作潜力是不可估量的。

2.4 双方的高科技企业应加强相互间的合作,努力为高科技行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经贸环境

双方应互相贯彻“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战略,积极加强高科技企业的相互投资合作,促进双边的高科技合作更好发展。根据新加坡经济发展局的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在新加坡开展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中国企业有180多家,其中有60多家从事的是同高科技有关的行业,而且我国科技部已经准备同新加坡合作,在新加坡设立第一个海外高科技企业创新中心,然后逐步推广到其他东盟国家独办或合办创业中心和科技园。而东盟国家的许多高科技企业也在我国投资设厂,例如我国与新加坡合建的苏州高科技工业园区等。将科技经济合作与“走出去”结合起来将是双边科技合作的新亮点。

2.5 双方的经贸合作将进一步促进双方科技合作的发展

经贸合作作为科技合作的前提与科技合作息息相关。目前,东盟已成为中国的第5大贸易伙伴,而中国也成为东盟的第6大贸易伙伴。随着2003年双边贸易额达到782亿美元,中国与东盟在经贸合作方面的巨大成就必将促进双方科技合作的深入发展。在“10+1”框架协议的推动下,双边在经贸领域的良好发展前景必将为双方的科技合作带来新的契机。

3 小结

中国与东盟的科技合作潜力巨大,随着双方科技实力的增长和双边科技合作的进一步加强,双方未来的科技合作必将出现许多新特点,呈现许多新的发展前景。

标签:;  ;  ;  ;  

“10#1”框架下中国与东盟科技合作的新进展与发展前景_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