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大宁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0072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在社区门诊输液过程中对老年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120名输液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问卷调查应用结果,比较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掌握老年患者的心理状况,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使其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乐观的情绪,变被动服从治疗转变为主动参与治疗。
关键词:社区门诊输液;老年患者;心理护理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到总人的13.26%,65岁以上人口占到总人口的8.87%,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重[1]。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医疗,护理工作的广泛关注。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治疗质量和治疗效果,在患者的心理状况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显得越来越重要。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5年3-9月在大宁社区卫生服务,60岁以上输液患者120例。纳入标准:患者神志清楚,对答如流,自愿接受调查者,并选取一次静脉穿刺成功者。
1.2 方法
对照组60例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进行常规护理操作。观察组60例在静脉输液过程中除了进行常规护理操作,还通过加强语言沟通,跟患者有充分的交流,包括了解病情,家庭情况,治疗情况等。
通过问卷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复杂,因此在社区门诊输液室展开心理护理,要求我们的护理人员有一定的基本心理护理知识和心理学知识,确保心理护理在实施过程中不会步入误区,弄巧成拙。心理护理也只有在优质护理与其他护理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起到它的功能,更能突出体现其优势效应。二三级医院门急诊输液因患者人流量大,疏于交流。社区医院,工作量相对少,患者大都为社区居民,因此做好心理护理不仅有利于提高患者对社区医院的满意度和接受度,减少患者舍近求远往大医院跑,更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疾病恢复。
3.1 门诊临时静脉输液老年患者的常见心理问题
3.1.1 自尊心理
老年人喜欢病友以及医护人员尊敬他,恭顺他。尤其是要求自己的子女百依百顺。一般以自我为中心,意识较强,固执,尤其不重视年轻医护人员的意见。
3.1.2 恐惧紧张
由于老年患者大多对医疗知识比较缺乏,对所患的疾病以及接受的治疗不了解,加之老年患者理解及记忆能力下降,对医生及护士的解释不能明白,故在输液中易出现恐惧紧张的不良心理问题。另外,还有许多老年患者本身就患有慢性疾病,担心自己给家庭带来负担。
3.1.3 焦虑抑郁
老年抑郁患者常伴有焦虑,尤其是重度抑郁,同时80%焦虑患者也有抑郁的表现,且两者同时存在加重病情和致残率[2]。
由于多数老年患者退休后经济条件不充裕,而所患的疾病多为慢性疾病,因而经济负担较重,思想顾虑较多,存在着不小的压力,出现焦虑不良心理问题。
3.1.4 易怒急躁
老年患者多有慢性疼痛折磨,因而有易激惹发怒的情绪。同时由于医院在输液高峰期,患者就诊时间长且就诊程序繁琐,从挂号、就诊、交费、取药等排队时间过长,体力不支,因而容易出现急躁情绪,影响治疗的配合。
3.1.5 健忘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机体逐渐衰老。感知的适应性变化明显,表现为视力减退,听力下降,尤以70岁以后明显;味觉、嗅觉在60岁以后都有明显的下降,记忆力下降,表现为记忆广度,机械识记,再认和回忆等均减退,免疫功能下降等[3],这些都是正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伴随健康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老年人或多或少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以至于老年人敏感,多疑,爱唠叨,斤斤计较等与家人或周围人沟通困难,人际关系紧张[4]。
3.2 护理措施
3.2.1 尊重老年病人
老年人渴望受到重视和尊重,喜欢谈往事,因此对老年人称呼要有尊敬之意,言行要有礼貌,对老年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要尽量满足,关心老年患者的需要,主动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使老人感到亲切温暖,精神愉快,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2.2 认真负责,细心周到
有些老人初次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中心的环境和人员都很陌生,容易产生紧张情绪,给前来就诊的患者创造一个舒适、有序的就诊环境,在输液过程中多巡视病人,多与患者交流,做一些健康教育。使病人体会到护理人员始终贯穿着诚心,爱心,细心的原则,尊重老人,使他们有一种 安全感,舒适感和信任感。
3.3.3 精湛的技术、人性化操作
护理人员针对患者寻求最佳治疗和护理的心理,首先要和蔼、真诚的主动和患者交流,了解病情,讲明输液的必要性、药品作用及输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力求有效沟通。老年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比健康人的心理和情感更为脆弱,需要比正常人更多的关怀,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从细微处体现人文关怀。往往一个微笑,一句温和的语言,一个得体的抚摩,就可起到药物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另外,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加强职业道德,改善服务理念,组织培训,加强护理人员职业道德,心理护理技能的培训,提升护理水平[5]。
3.3.4 善于交谈、掌握技巧
由于病人性格不同,所处的环境差异,经济条件,文化修养,家庭情况以及病情的不同,造成病人的精神状态也不同。因此,要掌握病人的思想状态,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护理。据文献报道:多数患者和家属肯定了静脉输液前后的解释能减轻其紧张心理,满足其心理需求和护理操作知情权.护士通过与病人交谈,鼓励老人患者扩大自己的生活空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身体状况参加社会活动,保持乐观情绪,增强身心健康。
3.3.5 指导其家属积极参与
指导家属协助配合老年病人的治疗,不要在老年患者面前表现出厌烦等情绪,防止老年患者对后续漫长的治疗失去信心。
4.小结:
随着医疗技术手段的发展创新,以及临床实践的深入,静脉输液已从一项单纯的护理操作技术,逐渐发展成为涉及多学科、多层面知识与技能的临床实践[6]。本调查结果显示:心理护理的应用直接影响患者以及家属的满意度,进而影响护患和谐关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邢学亮,汪莹.老年心理问题与社区老年心理服务[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3.
[2]王芳,谢婧,施学忠.河南省居民精神抑郁状况以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16):45.
[3]郭念峰主编.心理咨询师培训教材.基础知识.民族出版社:241-248.
[4]丁小媛.简述老年人的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J].临床身心杂志,2005,10(3):227.
[5]郭玲梅.人文关怀在社区输液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杂志,2010,10(28):21.
[6]郭俊艳,张黎明,魏畅,等.静脉输液护理技术分层次准入管理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6):485-488.
论文作者:周丽红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5
标签:患者论文; 老年论文; 心理论文; 老年人论文; 静脉论文; 病人论文; 社区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