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期刊产业发展应把握的几个问题_消费文化论文

当前我国期刊产业发展应把握的几个问题_消费文化论文

当前我国期刊业发展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当前我国论文,期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把握机遇,推动期刊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国期刊业作为一种产业形态的发展是和整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从我们的现实情况和世界期刊业的发展规律来看,当前正是期刊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实现期刊业的跨越式发展。

(一)文化建设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为期刊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必须把文化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这些论断深刻地指明了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新时期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同时也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中央对于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为期刊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期刊业既是十分重要的宣传思想文化阵地,也是十分活跃的市场主体;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又是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和重要条件,在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当前,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各个方面对文化建设都有了新的认识,并采取了一系列加强文化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措施。这就为期刊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为期刊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文化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毛泽东主席在建国初期就曾指出,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必将迎来文化建设的高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势头,人民收入稳步提高,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群众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逐渐向以教育文化娱乐消费为主的现代型消费转变。据统计,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中,恩格尔系数为37.1%(农村为45.6%),比上一年下降了0.6个百分点(相当于美国1941年,日本1966年的水平)。城镇居民消费中,用于衣着的支出为638元,家庭设备及服务410元,教育文化娱乐934元。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72元,实际消费支出6511元,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占实际消费的14.3%。农民人均收入2622元,消费支出1943元,其中教育文化娱乐消费236元,占12.2%。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排第一的是食品,第二就是文化教育和娱乐支出。

期刊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文化产品,不仅提供精神上的享受,还能够提供专业化的资讯服务,已经发展成为依附于国民经济各个重要门类的内容产业,在经济发达国家的社会消费中占有相当比重。比如美国,期刊广告能够占到平面媒体广告总量的20%到30%,在传媒产业中的比重相当大。2003年我国GDP增长达到9.1%,人均GDP已经突破1000美元。国际社会发展的研究表明,从消费倾向上讲,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时,文化娱乐消费在居民消费中的比重会呈直线上升的趋势。期刊业的发展也因此获得了难得的购买力支持。

客观地说,我国期刊业的发展水平还很低。从期刊消费量来看,我国期刊拥有的读者数量与庞大的人口基数形成了巨大反差,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大。我国期刊的个人年均占有量仅为两册多,西方国家的平均水平是七八册左右,美国约为十册,而日本则高达20到30册。日本1979年的期刊发行量已经达到我国现在的水平,2002年则达到44亿册(最多时曾达到51亿册),而我国的人口是日本的10倍。从期刊出版单位的经济规模来说,不仅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与电视、报纸等其他传媒产业的差距也十分巨大。2002年,我国9000多种期刊广告仅占平面媒体广告的7.9%,而2000多种报纸占92%,两者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我国现阶段的期刊发展还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一方面,在消费能力较强的城市读者中,还没有形成较为合理的细分市场,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从内容到形式上雷同的杂志比较多;另一方面,在广大农村市场和不发达地区,期刊的覆盖率非常低。

从我国经济改革的经验来看,不论是哪一种产业,在消费市场购买力充足而产品生产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只要政策得当,都能够获得较快的发展。对于期刊业来说,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正是促使其实现突破性发展的动力,期刊业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期刊业自身取得的成就,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我国期刊业的发展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期刊业发展前景保持乐观的态度。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期刊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通过市场购销行为确立的供需关系,使期刊产品和读者之间得以进行良性的互动,为期刊业的繁荣提供了有效的内在机制;另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由政府财政投入的发展模式逐渐被打破,越来越多的期刊社不得不面向市场经营,以自负盈亏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这成为多数期刊社获得持久发展动力的必然选择。

1985年以后,我国期刊品种持续快速发展,一些期刊社的经营规模逐步扩大,经营手段日渐成熟,经济效益快速提高。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期刊的发行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受读者欢迎的期刊越来越多。与此同时,期刊出版单位的队伍建设、基础设施都有了极大提高。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我国书报刊市场零售总额超过1500亿元,其中图书1000亿元,报纸200亿元,期刊300亿元。如果加上报刊广告及其他相关衍生产品的经营,则报刊业的整体经济规模远远高于这个数字。总的说来,我国的期刊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特点鲜明、影响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齐头并进的重要产业,为其取得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党政部门报刊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为期刊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003年,中央决定对党政部门报刊进行治理。共停办报刊677种,其中期刊395种;实行管办分离310种,其中期刊260种;划转报刊325种,其中期刊133种;免费赠阅的94种政府公报、政报全部是期刊。通过治理,一大批依靠权力摊派发行的期刊被裁撤,使期刊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权力退出期刊经营后,期刊市场将获得一个相对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由于市场机制取代了权力在期刊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期刊资源将更多地向报刊集团、出版集团、广电集团以及其他具有经营优势的期刊经营单位集中,有利于期刊业做强做大。因此,2003年的报刊治理工作可以说是建国以来我国报刊业管理体制最深刻的一次变革。

今后,省以下党政部门不再办刊,其他期刊也都和党政部门实行管办分离。这既为期刊业的发展扫清了体制上的积弊,也使期刊社充分认识到,在确保导向正确的前提下,经营状况将成为决定其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市场观念在行业内的确立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把握导向,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文化是和政治经济相互交融的,文化对于政治经济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以期刊出版而言,其所包含的思想观念,价值形态、道德标准、社会信息会影响到社会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因此,期刊业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宣传思想工作中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决不给各种错误观点和对社会有害的东西提供传播渠道。

(一)当前期刊出版在导向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期刊出版总的情况是好的,绝大多数期刊社都能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听招呼、守纪律、有规矩,只帮忙、不添乱,呈现出讲导向、抓改革、谋发展的良好局面。但是也有少数期刊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内容中出现严重导向错误。有的刊物发表文章,否定马克思主义;有的攻击我国的政治制度;有的公开指责党的基本路线;有的否定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二是不听招呼,严重违反宣传纪律。少数期刊不听招呼,把一些敏感问题作为“噱头”加以炒作,对一些重大事件不经仔细调查研究就妄下结论,或随意发表评论,干扰了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

三是报道失实,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有的期刊在登载某些报道时,仅凭一些表象性、片断性现象胡乱推断、分析,得出的结论令人吃惊,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

四是犯政治性常识错误,产生不良后果。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原则问题。但一些期刊却经常在这个问题上出现错误,或把它和其他国家并列,或直接称之为国家。此外,一些期刊对于我国的民族宗教政策缺乏基本认识,伤害民族、宗教感情的错误一犯再犯,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隐患。

五是违规操作,导致期刊管理失控。一些期刊利用手中的刊号搞所谓的合作办刊,实际上就是买卖刊号,导致编辑权、经营权失控,许多导向上的问题都是由此产生的。买卖刊号的问题是当前期刊管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不只是涉及经济利益,而且是一个严重的政治隐患,很值得我们重视。

六是格调不高、低级庸俗。一些刊物把创造低级趣味作为吸引读者的一种手段,刊登违背社会道德观念的文章,或露骨地进行性描写,或公开地鼓吹婚外情,或肆意地描写凶杀、暴力等等,对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十分有害。

(二)坚持正确导向必须把握的几个基本原则。

在期刊业向产业化转型的关键时期,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与改善经营机制、提高期刊质量相结合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和复杂,这就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认识,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行动指针,在期刊出版工作中把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最重要的就是在期刊出版工作中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宣传教育干部和群众,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武装干部和群众,用一切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精神食粮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和时代精神,以激励、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

二是坚持政治家办刊。政治家办刊的原则,充分体现了我国新闻出版工作的党性原则。政治家办刊,就是要求期刊社的采编人员在工作实践中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自觉地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在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努力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要理直气壮地与各种错误的思想观点开展斗争,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三是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在期刊出版工作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矛盾的一面,更有统一的一面;既要讲经济效益,更要讲社会效益。一个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刊物,它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都集中反映在读者身上,读者接受了,社会效益才能体现出来。读者不接受,导向再正确,也没有产生社会效益;接受的读者多了,不但社会效益好了,经济效益也好了。一个舆论导向不正确的刊物,接受的读者越多,危害也越大;经济效益越好,社会效益越差。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在期刊出版工作中坚持两个效益的统一,首先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努力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四是坚持“三服务”。期刊出版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出版业本质的体现,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考察新闻出版总署工作时强调指出:新闻出版工作贯彻落实“三个代表”要求,必须坚持以民为本。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新闻出版工作提出的重要指导方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服务”以及“三贴近”原则,其精神实质是完全一致的,“三服务”方针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服务”方针的落脚点就是以民为本,期刊出版工作贯彻“三服务”方针的重要途径就是坚持“三贴近”原则。

五是坚持真实性。我国的报刊报道之所以有较高的公信度,就是因为一向坚持报道的真实性。但是一个时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报道的真实性遭到了挑战,一是有偿新闻的侵蚀,二是一些记者作风飘浮,三是社会上有一批专门制造假新闻的人,四是互联网信息的影响。报道的真实性既是对报刊出版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报刊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是报刊报道工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好作用的重要条件。只有不可以报道的真新闻,但不可以报道假新闻。如果报道丧失了真实性,我们的媒体就会失去权威性,就不能起到舆论导向的作用,就不能起到宣传思想阵地的作用。因此,对这个问题我们要防微杜渐,决不可掉以轻心。

六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对新闻出版工作的领导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发挥其宣传教育作用的根本保证。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原则和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始终牢牢坚持,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我们党有领导宣传思想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丰富经验,并且在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思路、工作机制、工作方法以及规章制度。对于期刊出版工作来说,在新形势下,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深入研究期刊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做好期刊出版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开创期刊出版工作的新局面。

(三)加强期刊出版导向监管的措施。

一是严格执行重大选题备案制度。根据《出版管理条例》第二章第二十条规定,对于一些涉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工作和生活,涉及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具有重大影响的现实问题,涉及民族宗教政策和外交关系的问题等,采取了重大选题备案制度。期刊社在做相关报道或发表有关文章之前,必须就这类选题进行备案,经有关部门审读通过之后才能正式发表。这是从党和人民的整体利益考虑的。我们确定的重大选题,一般都涉及比较复杂和敏感的问题,搞不好,会影响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多年的实践表明,重大选题备案制度有利于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有利于防止因为宣传不当而引发相应的社会问题。

二是坚持出版通气会制度。在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影响重大、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为了使新闻出版单位在这些重要事件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我们建立了出版通气会制度,及时召集报刊出版单位负责人开会,通报情况,提出要求,使报刊出版单位对社会热点问题做出有利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正确反映报道,从而对社会舆论进行因势利导。

三是实行谈话制度。有的期刊在内容上或管理上出现倾向性问题,中宣部或新闻出版总署有关领导或有关部门就要约请该刊负责人或该刊的主管主办单位分管领导谈话,交换意见、提出要求、限期整改。几年来,这样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是对违纪违规报刊实行警告制度。针对一些报刊出现的违规违纪问题,2000年5月,中宣部、新闻出版署共同印发了《关于建立违纪违规报刊警告制度的意见》,明确规定应予警告处理的7个方面的违规违纪问题。对出现这些问题的报刊,由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指出问题,下发“警告通知书”,并对造成错误的报刊负责人和责任人进行相应处分。对一年内受到3次警告的报刊,要由新闻出版总署给予停业整顿的行政处分,并撤换总编或社长。对那些整顿结束后再次发生违规违纪问题、出现严重导向错误的报刊,则由新闻出版总署撤销刊号。这几年的管理经验证明,警告制度对于报刊社严格宣传纪律、把握正确导向起到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作用。

五是加大对违纪违规期刊的查处力度。一些期刊社出现导向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违规进行所谓的合作出版,实际上就是买卖刊号,导致编辑权、出版权旁落。《出版管理条例》第二章第二十二条规定:“出版单位不得向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出售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本单位的名称、书号、刊号或者版号、版面,并不得出租本单位的名称、刊号。”现在期刊界买卖刊号的违规行为十分猖撅,这股歪风刹不住,贻害无穷。

六是加强对期刊内容的审读。2001年在宁波召开报刊审读工作会议以后,新闻出版总署加强了报刊审读工作。各地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也都健全了审读机构,充实了审读队伍,建立审读网络,定期召开审读会议,并通过简报等进行交流,及时发现、处理了许多问题。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审读工作,将审读工作和期刊通气会、选题备案制度结合起来,使之更加有效地保证期刊出版的正确导向。

三、把握改革,为期刊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深化新闻出版业改革,促进新闻出版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是新闻出版业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的期刊业虽然已经积累了一定基础,但还不能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在改革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很多,统一思想、改革创新、繁荣发展的任务很重。

(一)当前期刊业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期刊改革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管理体制落后。一方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期刊出版资源按地区、部门分配,期刊单位成为地区、部门所有,造成了重复建设、市场分割的问题;另一方面,很多期刊的主管主办单位都是权力部门,由于管办不分,权力介入期刊经营,不利于期刊业按市场经济规律发展,带来了许多弊端。

二是经营机制不适应市场需求。由于是党政部门办刊,许多期刊单位都依附在一个机关,结果自身也都成了一个个小机关,从工作作风到工作机制都沿袭机关的做法,很不适应市场竞争,更难以做到“三贴近”。

三是市场分割。由于期刊资源按地区、按部门分配,期刊单位就成为相应地区和部门的一部分,地区、部门权力介入出版经营,就出现了利用权力发行和分割市场的问题。

四是结构不合理。我国目前正处于体制变革过程中,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调控模式有的还在沿用,如通过实行审批的办法来实现对出版物总量和结构的调控。由于在审批过程中没有建立起科学的评估体系,调控中主观因素起着一定作用,不能完全按市场需求来配置期刊出版资源。一些期刊的创办,不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是权力选择的结果。同时,由于转型过程中市场机制尚不成熟,从业者对于市场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到位,有些期刊单位缺乏对市场态势的分析和评估,缺乏对自身市场开发的规划和设计,盲目追随市场,也造成了期刊品种结构的不合理。

(二)正确把握期刊业改革的方向。

根据中央的有关文件精神,我把正确把握期刊业改革方向归纳为:确立一个目标,牢记双重属性,坚持“三个有利于”,确保“四个不能变’。

期刊业改革的目标是探索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调控适度、市场主导、导向正确的新型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实现期刊业跨越式发展。

牢记双重属性就是期刊业既有产业属性,又有意识形态属性;既是市场主体,又是党的宣传思想阵地。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深刻领会李长春同志去年在文化体制改革座谈会上指出的:占领市场和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是统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一致的。只有更好地占领市场,才能更多地占领阵地。在确保正确导向的前提下,经济效益越好,社会效益就越实在,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否则,既没有社会效益,也没有经济效益,更无法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坚持“三个有利于”就是改革的措施和要求要有利于发挥期刊工作者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期刊业的繁荣健康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大局服务。

确保“四个不能变”就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不能变,党管媒体不能变,党管干部不能变,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变。为此,要始终掌握对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对资产配置的控制权,对编辑业务的终审权,对主要领导干部的任免权。

(三)把体制改革作为期刊业改革的突破口。

体制是主导期刊业经营机制、市场化程度和产品结构的决定性因素。因而,期刊业的改革必然要从体制入手,通过体制创新来实现各项改革目标。同时要明确一点,期刊业目前的这种体制是长期形成的,既是期刊业改革的对象,也构成了改革的基础。对原有的体制不能采取简单否定的办法,更不能采取“休克疗法”,而要进行抽丝剥茧的梳理和分析。解决体制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关系到党对媒体的控制力。因此,体制方面的改革需要成熟的条件,要进行周密的部署,开好渠再放水,而不能先放水再修渠。今后一个时期,期刊业的改革要着力解决好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促使权力进一步退出期刊经营,逐步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通过党政部门报刊治理,行政权力已经在相当程度上退出了报刊经营,市场机制在期刊经营中成为决定性因素。这里有一个问题必须明确,权力退出期刊经营活动,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弃或者削弱党对期刊出版的领导,党管媒体的原则不能变。在改革中,就是要努力探索适应新形势下党管媒体的实现形式。

权力退出期刊经营以后,要对期刊出版实行分类管理。比如党刊主要承担宣传教育和指导工作的任务,要遵照中央关于“三贴近”的要求,改进工作,实行政府投入与市场经营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主要为学术研究、科学研究服务或承担特殊任务的期刊,作为事业单位,应主要由国家投资,多渠道筹集资金,实行补贴出版;政报、公告类期刊,应作为政府出版物,退出市场,实行免费分送;其他期刊都要面向市场,依法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第二,培育和重塑新型的期刊市场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强做大我国期刊业,基本前提是要有一批充满活力、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而依照现代企业制度改造期刊单位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重塑新型期刊市场主体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期刊单位仍然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一方面,当年采取这种体制主要是为了弥补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财政对期刊单位拨款的不足,时过境迁,我国已经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当一部分期刊很难获得财政拨款,越来越需要依靠市场来求得生存和发展,这就促使其必须向企业转制。另一方面,事业单位的性质使期刊单位难以直接面对市场,难以成为市场经营主体,难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所以必须改制。

培育和重塑新型市场主体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推进期刊集团化建设的步伐。首先,现有的《家庭》期刊集团要加大改革力度。广东省委省政府对《家庭》集团的发展十分重视,把它纳入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他们正在进一步以资产和业务为纽带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改革,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其次,就是加快发展期刊集团化,政策上扶持名刊大刊。目前我国9000余种期刊,分散在5000多家出版单位中,平均每个出版单位运作1.6种期刊,最多的期刊社也只拥有12种刊物。而美国出版3种刊物以上的期刊集团有500多个,大的期刊集团拥有60到80种刊物甚至更多。在已有100多年历史的欧美期刊市场上,通过竞争和淘汰,80%以上的期刊市场份额控制在不超过20家的传媒集团手中。两相对比,我国期刊过于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资源浪费也比较严重,这与我国期刊业的发展趋势和发展需求很不适应,我们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推动更多有实力的期刊社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整合资源,扩大规模,组建期刊集团。目前我国期刊业通过市场竞争已经形成一批具有集团化经营能力的品牌期刊社。如《知音》、《故事会》、《时尚》、《瑞丽》等,各自都已经形成了一个期刊群,实际上已经按集团的模式在运行。这些期刊社发展的动力强劲,积累了相当的出版资源和市场资源,扩张能力和愿望都很强,当前最重要的是在政策上加以扶持和引导。今年总署将争取推动组建3-5家期刊集团,使更多有实力的期刊社步入集团化经营。同时要在政策上支持像《读者》这样的名刊大刊发展,使出版资源向期刊集团、名刊大刊集中,以带动整个期刊业的快速发展。

第三,打破行业和区域壁垒,推动期刊跨地区、跨媒体经营。目前,我国的期刊很多都是由出版社和报社经营的。从世界传媒业发展的趋势来看,都在突破书、报、刊乃至影视、网络、唱片等多种传媒界限,进行跨媒体经营。因而,我们探讨期刊跨媒体经营的时候,应该把它放在整个传媒业发展的角度来考虑。

在跨地域经营方面,由于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煤体市场尚未形成,出版资源难以在不同地区合理流动,阻碍了媒体生产力的扩张和全国性品牌的塑造。这与党的对外开放,大力发展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的要求相比存在极大差距,显然不可能使传媒业做强做大。因此,打破行业和区域壁垒对于中国报刊业来说已经如箭在弦。2003年,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和南方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新京报》,就是一种以资本为纽带,探索跨地域办报的尝试。据了解,现在已经有很多报刊社在研究跨地域办报办刊的可行性。对此,我们既要给予积极支持,也要加强引导,防止一哄而起,及时总结跨地域办报办刊的经验教训,认真分析面临的实际问题,探讨实现跨地域经营的多种模式。

第四,开辟安全有效的投融资渠道。报刊投融资问题是个热点问题,它不仅是一种经营行为,更是一个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问题,业内外都非常关注。当前我国期刊业规模小、资源分散,需要通过资金纽带来聚合煤体资源,进行集约化经营。融资既可以解决期刊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瓶颈问题,又可以促进期刊社内部经营机制的改革。但由于期刊业的意识形态特殊性和文化安全的需要,又使得融资问题很敏感,处理不好,可能适得其反。

目前报刊业投融资的政策界限是明确的,只能在现有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开展投融资。报刊业的下游企业,如发行企业、印刷企业、广告公司等,可以按照国家有关政策,通过多种方式吸纳社会资本和国外资本;报刊社的编辑出版部门不对外融资,必要时可吸纳系统内资金;报刊社的经营部分剥离后,剥离出来的经营部分可以在确保国有控股的前提下吸纳社会资本,但投资方不得参与编辑出版业务。所有对外融资、上市融资等融资活动都必须按规定程序报批。对于目前事实上存在的一些违规投融资行为,要进行清理、整顿。

第五,建立报刊评估论证体系和发行量认证制度。2003年,新闻出版总署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推出了报纸出版评估论证制度,要求新办报纸或对原有报纸进行重大项目变更时,须提交可行性分析论证报告,作为审批的依据。这项制度的目标是在现行制度下最大限度地实现报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合理依据,从而增强审批工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为有效调控报纸出版的总量、结构和布局提供相对科学的手段。今年,我们将参照报纸评估论证制度,建立期刊出版的评估论证体系,并逐步确立期刊的退出制度,进一步完善期刊试办期制度,从而逐步打破原有体制下期刊单位只生不死的局面。

报刊发行量是衡量一份报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但目前我国一些报刊提供的发行量数据却与真实的发行量不相符合。2003年世界报业协会的“全球日报发行量排行榜”在国内报界引发了一场争议,争议的核心就是发行量数据的真实性以及背后涉及的商业利益。可以说,虚报发行量既扰乱了报刊市场秩序,又严重侵害了消费者和广告客户的利益,阻碍了报刊业的健康发展。要大力推进报刊业市场化进程,报刊发行量稽核制度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建立非盈利的第三方发行量调查中介机构,也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日前,民政部已批准新闻出版总署成立出版物数据调查中心,现在正在筹建过程中。

第六,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近几年来,许多国际知名品牌刊物千方百计地采取合作出版、版权输出等方式进入中国市场。与此同时,我们的一些期刊也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这是我们实施“走出去”战略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可喜形势。如《知音》、《读者》、《女友》、《人民画报》、《中国国家地理》、《时尚》等,都不同程度地实现了业务向外扩张。客观地看,“走出去”对于目前的中国期刊业来说还有相当的难度,但我们应该看到,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国策、迅速提高的国际地位,为我国期刊“走出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客观介绍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也是期刊业必须承担的使命。新闻出版总署将总结那些积极“走出去”的期刊的经验,认真研究解决制约期刊业向海外发展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资本输出、人员输出等问题的可行办法,推动更多的期刊社向海外发展。

四、把握队伍,为期刊业发展夯实基础

媒体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是期刊业的第一资源。经过这几年的改革,目前很多期刊社已经开始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建立全员聘任制度,面向社会招贤纳才。但总体上来说,期刊业的人力资源状况与期刊业改革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熟、作风正、纪律严的期刊人才队伍,将成为期刊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当前期刊业队伍状况不适应需要。

一是人才使用机制与期刊业的发展需要不适应。我国期刊业中,传统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比较普遍,这种管理制度下,职工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庸人走不了,能人进不来,期刊社成为一潭死水,严重影响了期刊业的发展。

二是既懂经营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高度短缺。人才短缺、尤其是缺乏训练有素的经营管理人员是目前期刊业发展的一大瓶颈。这几年虽然涌现出了一批熟悉期刊制作流程、具有市场运作能力的职业出版人,但还远没有形成气候。缺乏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许多期刊社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三是缺乏专业性的期刊人才。在目前条件下,期刊业的市场化运作正在促进期刊市场的细分以及由此产生的产品细分,而从我国期刊业的人才专业构成上看,基本上还是“文人办刊”的模式,即期刊编辑部主要是由学新闻、中文等人文学科的专业人员组成。专业人才缺乏已经成为阻碍期刊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期刊出版队伍。

首先,建立一支政治强的期刊人才队伍是保持正确导向的根本保证。所谓政治家办刊,指的就是要由政治意识强、政治敏感度高、政治鉴别力强的人掌握期刊社的出版权。有什么样的人就会编出什么样的刊物,惟有一支政治上过硬的人才队伍才能保证期刊出版工作中的正确导向。

其次,培养一批业务精的期刊人才队伍是推动期刊业取得发展的关键。期刊业是一个包括内容采编、版式设计、广告营销、市场策划等多个环节在内的系统化产业。要想取得发展,则每个环节都需要由一批工作经验丰富、精通专业知识、富有创新精神的工作人员来完成,才能使整个期刊产业运转协调、充满活力。

第三,造就一支作风正的期刊人才队伍是促进期刊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依托。一支队伍的作风,反映一支队伍的形象,体现一支队伍的战斗力。“作风正”不仅是指期刊从业者的个人道德修养要符合社会价值标准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指他们在工作中能够坚持敬业的工作作风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别是对于期刊的采编人员来说,他们的作风会直接影响到广大的读者。

最后,训练一支纪律严的期刊队伍是实现党对期刊业领导的重要保障。我国的期刊起着党和人民喉舌的作用,宣传什么、不宣传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都要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准绳。因此所有期刊从业者特别是期刊社的主编(总编)必须听招呼,守纪律,对一些重大事件或敏感问题的报道,不能自以为是,自作主张。

(三)加强队伍建设的几项主要措施。

一是要着眼于期刊人才总量的增长和素质的提高,大力加强人才资源的能力建设,尽快改变目前期刊人才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当前,新闻出版总署正在与人事部合作,推进新闻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资格准入制度。这项制度面向全社会开放,有利于新闻出版人力资源市场的建立,有利于为期刊业吸引全社会的优秀人才,同时也有利于激活期刊业的人力资源存量。

二要重点培养一批期刊界的领军人物,通过他们来带动整个期刊业从业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这其中,既包括政治责任感强、学术水平高的期刊采编人员,也包括文化知识扎实、熟悉市场运作的期刊营销人员,还包括掌握先进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技术设计人员等等。

三要坚持改革创新,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在期刊社内部经营管理机制的改革中,把用人制度的改革放在重要位置。积极探索人才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不拘一格培养、选拔优秀人才;建立和完善各类人才的培养、评价、选拔、使用、流动、配置和激励机制,用事业留人,用适当的待遇留人,用感情留人,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标签:;  ;  ;  ;  ;  ;  ;  ;  ;  ;  

当前我国期刊产业发展应把握的几个问题_消费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