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美学思想_洛克论文

洛克美学思想_洛克论文

洛克的美学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洛克论文,美学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 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87(2005)03-0046-06

在西方近代哲学史上,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和大陆理性主义哲学二水分流,双峰对峙, 共同实现了西方哲学由本体论到认识论的转向。英国经验主义哲学从培根到休谟和贝克 莱形成了发展谱系和理论逻辑,而其开创者则是培根,霍布士和洛克。中国学界对经验 主义哲学的研究比较深入,对洛克的认识论思想也有研究,但对其美学思想则尚无涉及 。事实上,洛克不仅奠定了经验主义哲学原则,也是经验主义美学的原创者,他提出的 许多美学概念成为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出发点,在西方美学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本文 试从洛克的哲学认识论出发梳理其美学思想,以期为中国美学基本理论的建设提供些许 参照。

一、美的本质

经验主义哲学家在具体的哲学问题上有很多分歧,但他们主要的认识论观点是一致的 ,这就是旧唯物主义反映论。在这个问题上,培根、霍布士和洛克表现了明显的承继性 ,并且有一步步深化的趋向。培根、霍布士、洛克开创的经验观察法和唯物主义认识论 以及对主体认识诸心理功能的研究都极大地影响了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使经验主义美学 与以大陆理性主义为哲学基础的布瓦洛的理性主义文艺美学体系有明显的区别,并进而 有了自己的特色。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是经验主义哲学的一部分,经验美学家的许多观点 直接就是经验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审美领域的应用,因此,在考察洛克的美学思想前要看 看其与美学相关的哲学观点。

培根和霍布士开创了经验主义哲学的研究方法,洛克更进一步对人类理智进行了系统 的研究,提出了知识的真理性和确实性以及信仰的根据问题。洛克驳斥了天赋原则和天 赋观念论,认为观念和原则不是天生自在的,心灵原本是一块白板,一个暗室或一张白 纸,其中没有任何先验的观念或文字。我们的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心灵没有天赋的观 念,但有天赋的能力。它组合知觉和记忆从外部获得的观念,这些心理活动又导致了新 的观念的产生。因此我们既可以感知外部对象也可以感知心灵活动本身,前者形成了我 们的大多数观念,它们完全依赖于我们的感官,洛克称为“感觉”;后者是人本身就具 有的观念的源泉,洛克称之为“反省”。反省为心灵提供关于它自己的活动,这就产生 了信仰、推理、怀疑、认识、意愿等观念。洛克认为,反省是观念的一个原初的但并非 独立的源泉,如果没有感觉,心灵就不会有任何活动发生,因此就不会有关于它的活动 的任何观念。只有有了感觉才可能有观念。心灵活动要求感觉提供加工的材料。由此可 知,洛克坚持了培根所开创并为霍布士所发展了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原则。

洛克把物质的性质分为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洛克所说的第一性质包括凝固性、广延 、体积、数目、运动、静止等等,这些性质是物体自身所固有的。人们对物质的第一性 质的反映所得到的观念,外部世界有与之相似的原型存在,也就是说,人们的观念对第 一性质的反映是符合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声音、颜色、气味、冷、热、软、硬等等是第 二性质,在外部世界没有与之相应的原型。洛克认为,第二性质并不是色、味、声等本 身,而只是物体借第一性质的变形(不同形相,不同体积,不同运动的物质微粒)在人的 感官上引起的色、味、声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借物体的第一性质,亦即借物体 的各个不可见的部分和大小、形相、组织、运动等,在我们心中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 例如颜色、声音、滋味等等”[1](P374)。可以看出,事物的第二性质可以导向或主观 论或客观论的不同解释。洛克是经验主义认识论哲学的总结者,他彻底地论证了经验哲 学的一般原则,同时在他那里,经验哲学的弊端也开始暴露出来,后来休谟在此基础上 把经验主义哲学推向不可知论的绝境。

洛克的美学是认识论美学,是其哲学认识论的一部分。洛克对认识论问题的探讨是从 人类意识中的观念开始的。他把观念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构成物质实体的复杂观 念是由简单观念,主要是外界物体对人的感官产生作用而得来的。心灵有能力对这些简 单观念加以比较、结合和重复,从而造成了复杂观念,一切复杂观念可以分为样态观念 、实体观念和关系观念,而简单观念是人的心灵经由感觉和内省两条途径获得的。总之 ,简单观念是知识的起源,而简单观念来自经验,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洛克说:“人 心在形成它的复杂的实体观念时,只能依据于自然;而且它所联系的那些观念,我们亦 必须假设它们在自然中原有联系。没有人会把羊声和马形集合起来,或把铅的颜色和金 的重量集合起来,以求形成一个实体的复杂观念。倘或不然,他就是故意用幻想充满自 己的脑海,并且用不可了解的文字来同人谈论了。”他还说:“这种简单观念是我们知 识的原料,是上述的感觉和思考那两个活动向心灵提供的。理解里储藏了这些简单概念 ,就能够使它们重视,把它们彼此比较,或者用各种各样几乎数不尽的方式把它们拼合 起来,而随心所欲地产生新的复杂观念。……幻想的观念是简单观念的组合,那些简单 观念在实在事物里从未结合或一起出现过,例如马头合上人身而成的理性动物,像神话 所描写的怪物。”[2](P19~20)显然,洛克这里的论述是唯物主义的。洛克认为,美就 属于复杂观念之一种。“由几个简单观念所合成的观念,我叫它们为复杂的观念;就如 美、感激、人、军队、宇宙等等。这些观念虽然都是由各种简单观念复合而成的,虽然 是由简单观念所合成的复杂观念复合而成的,可是人心可以任意认它们是整个的一个东 西,并且用一个名词来表示它们。”[3](P130)

认为美是一种观念,就把美学研究的对象由客体存在转向主体自身,从主体心灵活动 中去寻找美的本质。在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之前,西方美学对美的本质的寻求遵循的是客 体化道路,美的本质要么在客观的理念(柏拉图、普洛丁),要么在客体的形式规律(亚 里士多德、贺拉斯、达·芬奇)。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实现了西方美学的主体性转向,这 种转向是由洛克开始的。亨利·霍姆接受了洛克的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的观点,他认为 美属于第二性质,是主观的“理解”,“一个物体被认为是美的,没有其他原因,只是 它对观察者来说就是如此。同样的事物对人而言显得很美,但可能对另一种类的存在物 而言是丑的”[4]。休谟也认为,美是一种主观的“情感”。美不是客观化的实体存在 ,而是个体化的主观存在,这就把美的本质的探索推进到一个新的维度。

美是复杂观念,是实体观念,是心灵由简单观念组合而成的。这些观点显然是可取的 ,但是进一步发展,洛克却走向了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洛克认为,人们的复杂观念不 可能反映客体的全部实在内容,原因一是,虽然一切简单观念都是由感官对人产生作用 而来的,但人只有有限的五官,而且并不灵敏,它们与万物的广大范围不成比例,人们 有限的感官不能认识无限自然的性质;二是复杂观念是简单观念的复合,人收集到的物 体中的简单观念越多,关于物质的复杂观念就越完全,但是人不可能完全收集到任何一 个实体的全部简单观念,洛克说:“简单观念,除了某些物体的形相和体积而外,统统 都只是些能力。这些能力既然是同别的实体接触后发生的一些关系,则我们永远不能确 信自己知道任何一个物体中所有的一切能力。”[3](P137)这就把问题导向不可知论和 唯心主义了。事实上,洛克对英国经验美学家的影响是双重的,洛克对第一性质和第二 性质的论述,对感觉和内省的区分,对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的关系的解释,既有唯物主 义的洞见,也有因时代局限而导致的虚妄,在他的认识论中,混乱和明晰合为一体。这 些经过以后哲学家的不同理解,就导向了唯心主义,不可知论或唯物主义。这在美学上 的影响就是从客观对象(博克)或从主体精神(休谟、霍姆)自身寻找美,正如有的美学史 家所言:“因此,在美学的发展上,洛克的重要性不是表现在他对艺术的教育作用的直 接论述上,而是表现在他的哲学方法论和认识论上。”[5](P117)

二、审美想像理论

在西方美学史上,在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之前,审美想像,形象思维作为一种不同于认 识和伦理实践活动的独特活动所具有的心理特征还没有为人所注意。洛克把涉及艺术思 维的审美直觉与理性判断区别开来。洛克认为,一切知识都离不开分辨(discerning)这 种能力,知识来自于对所获得的各个观念的分辨。心灵如果只是混乱地一般地知觉到某 一个事物,如果不能清晰地知觉到各种差异的物象和其性质,则不可能有任何知识。一 般人所认为是天赋的一些很普遍的命题,其所以是明白确定的,也是完全凭借这种分辨 彼此的能力。如果分辨这种官能变得迟钝,或者不能适当地运用它来分辨各种观念,则 我们的意念便被混淆,我们的理性便被纷扰,我们的判断便被误导。洛克说,一个人比 他人的判断较为精确,理性较为明白,大部分在于我们能保持清晰的观念,在于我们能 精确地分别出各种观念间些微的差别来。显然,洛克这里所说的是不同于艺术思维的判 断和推理的理性活动,他认为想像活动与此是不一样的。洛克沿袭当时的说法,把艺术 活动中的形像思维活动称为“机智”(wit,有翻译为“巧智”)。“机智”与“分辨” 不一样,“因为机智只在于把观念集合,只在于敏捷地把各式各样相似相合的观念配合 起来,在想像中做出一幅快意的图画、一种可意的内现。而判断,则正与此相反,它只 在于精细分辨各种观念的微细差异,免被相似性所误,错认了各种观念。这种进程同明 喻和暗喻是正相反的;但是机智所以能活跃地打动想像,所以能迎合众意,其动人之点 、娱人之处,正在于明喻和暗喻。因为机智所呈现出的美丽,在一看之下,就能动人, 并不需要苦思力索其中所含的真理或理性。在这种情形下,人心便不再往前观察,它已 经很满意于那幅可意的图画、轻快的想像。因此,我们如果以严格的真理规则来考察它 ,那正是无理取闹。由此我们就看到,机智之为物一定不能完全契合于这些规则。”[1 ](P122~123)也就是说,艺术创造中的想像活动与理性思维和判断不同,它只满足于提 供给人以审美直觉的愉悦,而不能要求其提供后者所具有的认识的真理性。洛克这里虽 然没有明确说这是谈艺术创作和审美的直觉思维与理性思维之间的区别,但他对心理活 动要素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只有把它放在经验主义美学的整体流变中才能把握其 精神要义。

在洛克之前,霍布士就认为,想像无非是“正在衰退的感觉”(decaying sense),想 像是比判断低级的心灵活动,他说:“想像没有判断的帮助不是值得赞扬的品德,但是 判断和察别无须想像的帮助,本身就值得赞扬。……”[2](P15)霍布士在解释想像的根 源时严格遵守了经验主义原则,但他所说的想像实质上是表像,它只是想像的最基础阶 段,为想像提供材料而已。到爱迪生,审美想像作为一种独特的心理活动才与一般意义 的想像区别开来。爱迪生把想像的快感分为初级想像的快感和次级想像的快感,前者来 自眼前对象,后者来自绘画、雕刻、描写等这些艺术形象所激发的意象,它通过记忆或 虚构而形成适宜于想像的事物的幻象。休谟认为,在由同情而发生审美的过程中,想像 起着很大作用。由效用只能产生利益之美,而想像是产生形相之美的根源,“想像有一 套属于它的情感,是我们的美感所大大地依靠的”[6](P627)。博克认为想像有助于形 成崇高感和美感。人了解外界一切自然的能力是感知、想像与判断。博克说,事物各部 分的连续与一致组成了人为的无限,这种连续性对感官的持续刺激激发了想像,从而产 生了崇高感;如果各部分的图形不断地发生变化,每个变化都对想像造成了阻碍,想像 就会被打断,崇高感也就无从发生想像在科学认识活动和审美活动中都存在,但一般意 义的想像与审美想像根本不同,“比较说来,科学想像局限于实在的认同,并且服务于 理论性工作,而审美想像则是自由自在的,是服务于审美情感的,旨在满足激发这种想 像的情感。审美想像能够拓宽我们的理解,能够引发情与物的契合,能够使我们体验到 比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所能体验到的更为广泛的情感。”[7]洛克的贡献在于,他把艺术 审美活动中的独特的心理要素分析出来,为对审美想像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在此基 础上,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审美想像理论发展起来,审美想像作为一种独创的机能开始 得到阐述。到康德出版《判断力批判》,审美想像的心理特征才找到了先验人类学的规 定。

三、功利主义美育观

我们先看看洛克心目中的美的理想:“优雅的态度永远是可以获得别人的欢心的,是 因为一个人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他的心情正合于那个时候的情境。我们看见一个高雅 、友善、殷勤的人,是没有不高兴的。凡是一种旷达的,能够宰制自己并能主宰一切行 为的心境,既不卑陋狭隘,也不孤高傲慢,也没沾染任何重大缺点,这也是没有人不喜 欢的。从这种完善的心境所自然地流露出来的行为是心境的真切迹象,我们当然无不喜 欢;这种行为既是内心的自然流露,当然也就显得态度自如,没有勉强做作的痕迹。我 觉得这是一种美,这种‘美’可以使他们的行为和一切所作所为益发显得漂亮,凡是和 他们接近的人无不为之倾倒高兴;这是因为他们经过不断的练习,把自己的举止陶冶好 了,在与人交往时,由于生性或习惯,有礼貌,尊重别人,表现自如,一点也不显得做 作,一看去就知道是因为他们具有甜美完善的心情和良好的气性才自然地流露出来的。 ”[8](P62~63)这就是洛克教育思想所向往的理想人格,这种人内在美与外在美和谐一 致,彬彬有礼的气性是心灵优美的表征。洛克要求资产阶级新人具有自制、节俭、谨慎 、勤奋等品质,在他身上,商人的精明和绅士的风度融合一体。从洛克的时代意识来看 ,这种美的理想是整个英国启蒙运动对资产阶级美的人格的期望,培根、哈奇生等人也 持有这种审美观。如培根认为“行为之美”胜于“仪容之美”,因为优雅的行为是内在 美的表现,而单纯的仪容只是外在的形式美而已。哈奇生也说,假如一个容貌并不那样 优美的人拥有可爱的性情和可喜的人性,虽然他的体态还是那样,也不会使我们有厌恶 之感。人的容貌美在于表情的温和、活泼、刚毅、严肃等,这些表情之所以美,由于它 们是内在道德善的表征,“这是一种可以被感知的道德。一种与品德并存的自然或想像 的特征使它具有高于其他任何形式美的那种魔力”[5](P131)。

那么,要造就有如此风貌的太平绅士,该给他们提供怎么样的教育呢?这就要看洛克的 审美教育观。洛克是当时英国新兴的自由资产阶级利益和思想的代言人,是“1688年的 阶级妥协的产儿”[9]。他的《教育漫话》一书,表达了与贵族达成妥协的,已经分得 一部分政权的资产阶级在教育方面的要求。当时的英国资产阶级虽然在经济实力上超过 了封建贵族,政治上享有了一定权利,但是受教育的权利仍然把握在教会和地主贵族手 中,为了争得与贵族同样的接受教育的权利,洛克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体系。他认为 ,儿童天生的心灵如一张白纸,没有天赋的任何观念,是教育把人塑造成适合社会需要 的人:“我敢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 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8](P24)洛克提出的教育思想适合于资产阶级需要,这种 绅士教育体系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体育、德育和智育等世俗教育,把资产阶级子弟培 养成为与世俗贵族没有多大区别的新贵族——绅士。”[8](P19)这样的资产阶级化了的 绅士既要有经营商业和从事殖民活动的才干,为大英帝国攫取财富,又要有优雅的风度 ,彬彬有礼的气质,具有贵族的礼仪风范,洛克的艺术教育思想由此而来。我们看到, 这种美育观具有极强的功利主义性质,甚至以直接的效用原则压倒了审美的需要。

洛克说,为了使手得到练习,除了字写得又快又好外,还应该学习图画,使手的运用 更加纯熟。洛克完全从实用主义角度看待绘画。他认为绘画对于一个绅士是有用的,特 别是当绅士旅行的时候,有时候哪怕写满了整整一页纸,都不能写明白,使人懂得,但 是只要好好地画几根线条就可以帮助他把想法表达出来。一个人只要有一点点绘画技巧 ,无论看到了多少建筑,遇到了多少车辆和服装,都可以把关于它们的观念保持下来, 传给别人,倘使使用文字就有失掉的危险。但洛克根本反对儿童学习绘画,他的理由有 两个,一是画得不好的图画是世界上最坏的东西,但是要画得相当可观又太花费时间了 。“假如他的天性是爱好画图的,他便会有因此忽视其他一切更加有用的学问的危险; 假如他的天性并不爱好图画,则因此所花的一切时间、辛苦与金钱又完全是白费”[8]( P200)。第二个理由是,图画是一种静坐的娱乐,它运用精神的成分多而运用身体的成 分少。相比而言,洛克主张绅士更应该读书,读到需要宽舒的时候,就应该运动身体使 他的精神舒畅一下,借以增进他的健康与力量。

基于同样的原因,洛克也反对儿童作诗,反对作任何种类的韵文,因为,“假如他没 有作诗的天才,却要使他吃苦,使他把时间浪费在决不能够成功的事情上面,那是一件 世界上最无道理的事情;假如他本来具有一个诗人的天性,而做父亲的人却还希望或听 任它得到培养与增进,我觉得那就是世界上一件最奇怪的事情”[8](P174)。因此洛克 说,做父母的应该把儿童的诗才压抑下去,因为假使他成了一个成功的诗人,他的时间 会浪费在一些无益的地方,没有人在“诗文之府”(parnassus)里发现金矿或银矿,诗 歌是一块贫瘠的土地,世界上从来就很少有人从那里得到东西去增加他们的袭产。诗歌 与赌博一样,它们的好处绝少,只能使无法谋生的人得到利益,有钱的人总是受损失。 但是洛克也认为,如果有人觉得作诗是他的孩子的应有品质,觉得作诗可以增进他的想 像和才能,要达到这个目的,与其让他用外国文作歪诗,不如让他阅读优美的希腊和罗 马的作品来得有用。

关于舞蹈,洛克说,舞蹈是可以使得一个人终生终世具有一种优雅的动作的,而且它 还能够使得儿童具有一种丈夫气概和一种合适的自信力。所以洛克主张儿童一旦有了足 够的气力,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应该学习跳舞,为此,良好的家庭教师应该知道什么是 优雅合适的,要知道怎样才能使身体的一切动作显得自由而又安适。洛克认为舞姿本身 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舞姿所产生的优美的态度。

洛克认为音乐是娱乐身心的艺术之一,但年轻人不该去学习音乐,因为“要在音乐上 学到一点技能,往往浪费了许多时间;他往往因此混到一些古怪的朋友中间,这种朋友 很多人都觉得是不要的好”[8](P196~197)。洛克由此把音乐放在一切成就中最末的一 位。年轻人花费时间与劳苦去学习的正经事情,应该是那些最有用处最有结果的事,他 总结说:“在全部教育上面,大部分的时间与努力都应该花在日后在青年人的日常生活 里面最有结果、最常利用的事情上面。”[8](P198)

洛克从培养贵族化的资产阶级理想人物出发,把艺术和审美教育纳入其功利主义教育 思想体系中去,否定了人性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虽然是时代的要求使然,但现在看来 其实质是狭隘的实用主义艺术观。按照这种美育思想培养的绅士追求利益,四处出击, 抛头露面,但他有温文尔雅的外表,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兴资产阶级。洛克的功利 主义教育观使人联想到柏拉图。柏拉图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在专制主义统治下的合法 公民,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能够受教育的是贵族和城邦的保卫者。为了培养能保卫祖 国,效死疆场的战士,柏拉图认为必须用严肃的、刚性的艺术来培养受教育者的坚韧意 志,史诗中有描写神狂歌宴乐的场面是不允许的,因为这败坏了神崇高严正的形象。音 乐可以作为教育的素材带到他的理想国里来。经过柏拉图的检查,理想国的音乐是纯而 又纯的,一切艺术和意识形态都要为他特定的政治目的服务。与洛克一样,柏拉图的美 育观以外在的功利目的扼杀了人的内在的审美需要。在后殖民理论看来,洛克的功利主 义艺术观的精神实质暗藏着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宰制与被宰制的不平等关系。正因为 必须追求功利,追求海外物质财富,所以某些品质必须具备,人性的全面发展和审美需 要则必须被舍弃。被洛克的美育思想所塑造的新人恐怕并不能实现内在纯善与外在优美 的和谐统一,因为这种美育观根本违背了审美活动的自由和超越本性。一切政治功利主 义和物质功利主义文艺观的通病是分割和贬抑自由和谐的人性。

非常有趣的是,并不是所有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都赞同洛克的基本哲学观点,比如剑 桥柏拉图主义代表人物夏夫兹博里美学思想的提出就是为了反对洛克。“内在感官”(

inner sense)是夏夫兹博里提出的著名美学概念,它的内涵指的是审美活动的人性化、 文明化和审美体验的直觉性,但内在感官这一概念最初来自洛克。洛克认为观念有两个 来源:一是直接的感觉印象,二是“内在感官”。洛克说,我们的心灵不仅可以感知事 物的声音、颜色、形状等性质,还可以反思自己的理智和心灵的活动。心灵通过对简单 观念的联合建立复杂观念,这种产生复杂观念的官能就是“内在感官”。洛克认为,人 天生是一块白板,关于善恶的观念来源于后天的经验。夏夫兹博里不同意这种观点,他 在一封信中指责洛克说:“是洛克把一切基本原则都打破了,把秩序和德行抛到世界之 外,使秩序和德行的观念(这就是神的观念)变成不自然的,在我们心里找不到基础”[1 0]。同时,夏夫兹博里又不满于当时某些英国哲学家直接用外感官来解释道德与审美价 值,大陆理性派哲学家把道德与审美完全归于理性的做法,而认为人分辨善恶美丑的能 力是共通的、一致的,是与生俱来的,这种能力即来自“内在感官”。

洛克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美的本质的主体性,审美想像的理论阐述以及功利主义的 审美教育观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开启了西方美学的美的本质研究的主体性转向,第二 个方面推动了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审美心理研究,第三个方面显得褊狭逼仄,但也体现 了时代的精神需要。相比其他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休谟和博克等人而言,洛克的美学思 想并没有形成一个明晰可见的体系,但他的经验主义哲学认识论观点却是经验主义美学 的哲学起点,其具体的美学观点也对其他经验主义美学家有所启发。因此,我们还可以 说,洛克在美学史上的贡献在于他为一个新美学流派所提供的新的方法和认识论原则, 正如美学史家库恩等人认为:“洛克的新方法在于,不是把一般的理性真理,而是把特 殊的心理现象变为每一种科学研究的出发点。”[11]洛克指出了每一心理要素和感觉印 象的活动过程,这一方法被休谟、亨利·霍姆、爱迪生、博克等经验主义美学家所继承 和发扬。

收稿日期:2004-10-15

标签:;  ;  ;  ;  ;  ;  

洛克美学思想_洛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