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期刊与电子期刊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期刊论文,电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2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167(2003)02-0034-03
确定这样—个主题,一是笔者近年发现,期刊研究尤其是对传统期刊的研究有受数字图书馆研究和电子期刊研究冲击的现象,直观表现是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呈(有)下滑趋势(现象);二是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之前或从那时起,国人(更多的是业界人士)在思考,把一个什么样的中国期刊带入新世纪。通过2001年11月1日北京中国期刊展之后,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了中国印刷期刊怎样打造品牌,走向世界,期刊工作乃至期刊研究如何与之相应;三是网络环境下诸多媒体并行发展,印刷期刊是否会受到其他媒体尤其是电子期刊的冲击,它们又怎样发展才能像和睦的兄弟一样成长。答案应当是印刷期刊与电子期刊在新技术支撑下,为了满足不同的读者需求而共同发展,生存发展的条件之一是各自具有的特色,宏观的发展空间相差无几,发展速度不会相同。近一个时期印刷期刊的主导地位还不会被取代,但是,按照事物发展进化理论,电子期刊终究会替代印刷期刊,这种替代需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1 印刷期刊的产生是人类交流信息与传播知识的需要
关于期刊,中国大百科全书定义为:有固定名称,定期或按宣布的期限出版,并计划无限期出版的一种连续出版物。世界上最早的期刊是1665年1月和3月分别在法国巴黎创刊的《学者杂志》和英国皇家学会创办的《哲学会刊》。1792年祖传中医唐大烈编辑刊印的《吴医汇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种具有期刊性质的连续出版物。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出版了月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这是外国人创办的第一种中文期刊。1894年甲午战争后,我国一部分爱国知识分子,纷纷出版报纸杂志,宣扬救国之道,创办了《中外纪闻》、《时务报》、《湘报》、《东方杂志》等。1792年到1910年我国共出版了200多种期刊。
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在“五四”时期创办的《湘江评论》、《天津学生联合会会报》等刊物与1915年创刊的《科学》杂志和《清华学报》,以及后来创刊的《北京大学日报》、《史地学报》、《自然界》等期刊,则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代学术期刊。1920年8月5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办我国第一种工人刊物《劳动界》以后,我国的本土期刊有了较快的发展,从1792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近160年时间里,我国出版的有参考价值的期刊,有实物可查的共计达21000余种。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期刊出版业获得了长足发展。1949年,我国仅有期刊257种,总印数2000万册,全国人均不足0.1册;1979年达到1470种,总印数达11.84亿册,全国人均1册;2000年底,发展到8725种,总印数达29.42亿册,全国人均2册多。我国印刷期刊理智地发展仍是今后一个时期的总趋势。
印刷期刊是人类的一种传播知识和交流信息的工具,交流是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石,是人类社会的第一需要。印刷期刊诞生之前,人类传播知识、交流信息除图书之外,就是简单的记录方式或方法,障碍知识传播与信息交流成为主要矛盾,印刷期刊的诞生,是对信息交流尤其是对科学家们“科学沙龙”中讨论成果的传递的满足,弥补了图书交流信息单一、面窄、速度慢的不足,迎合了人们的需要,期刊诞生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乃至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我国自《吴医汇讲》为了传教当时的医术,到毛泽东、周恩来创办《湘江评论》和《天津学生联合会会报》,倡导科学民主,反对封建专制和落后,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乃至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期刊的革命作用体现了期刊特有的而其他传媒所不能取代的重要职能。
期刊诞生初期,多数属于创刊又停刊或是停刊再办刊的往复进化过程,这既符合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也是期刊与社会互动的结果。纵观印刷期刊(或称传统期刊)产生、发展的历史,是一个起步小,由缓慢到不断加速的发展过程,这一点与电子期刊有很大区别。
2 电子期刊的产生依赖于新技术,其改变了信息传播途径和人们的阅读方式
相对于印刷期刊,电子期刊的产生并不是或不完全是人们为了传播知识与交流信息寻求一种工具,而是科技手段的产物,它是人们在实验研究新技术过程中,研制成功的一种新型传播媒体,较之印刷期刊,它对高科技的依赖性更强。印刷期刊诞生时,西方资产阶级产业革命还处于孕育期,从这个角度讲,它还不能属受技术手段的推动而产生。电子期刊的产生,处于人类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在技术实验中产生了电子期刊,电子期刊对技术的依赖程度远大于印刷期刊。人们在描述电子期刊时,也往往把它界定为应用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高密度存储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开发的新一代文献。电子期刊从诞生之日起,就显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据英国图书馆协会统计:1994年其馆藏电子版期刊174种,到1996年上升为517种,两年增加343种,增幅为197%。目前这种增长幅度更大,据估计目前Internet上共有9000余种电子期刊,电子期刊产生发展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
电子期刊的产生改变了信息传播途径和人们的阅读方式。印刷期刊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人类可以信赖的一种信息载体形式,其传播途径一直沿用着线性传播方式,不管是邮发、自办发行还是相互交流,绝大部分都离不开邮递这种单一的传播方式,即便是个人在书店或报刊亭直接购买,也是待期刊邮递到当地之后才能实现。电子期刊则不然,除了光盘、软盘等电子化产品需要邮递外,大部分或绝大部分利用网上传递,传递的途径呈辐射状。电子期刊较之印刷期刊这种传播途径的变化,导致了人们期刊获取方式的变革。
我们说电子期刊的产生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是电子期刊的阅读依赖于新技术和新设备,离开支撑电子期刊的新技术和打开电子期刊所需的设备,要读取电子期刊是不可能的,不象印刷期刊的阅读,只要光线充足,无需借助其他任何设施设备。电子期刊可以通过网络到计算机客户终端读取,可以通过计算机直接读取光盘、软盘载体的电子期刊,还可以利用掌上阅读器下载或直接购买电子期刊阅读,同印刷期刊的阅读方式相比,可算是阅读方式多样,改变了人们对印刷期刊“手执一卷”唯我所读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
3 印刷期刊与电子期刊之利弊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共同推动的结果,印刷期刊和电子期刊共同承担着承传人类文明,传播科技信息的使命。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进化过程,期刊发展中兴利除弊是其发展的基本动因,然而利与弊又是相对产生而又相对存在的,一事物本身会存在利与弊,相同或相近两事物或多事物之间比较,同样也会存在利弊,印刷期刊与电子期刊概莫能外。
第一,印刷期刊从诞生、起步、发展到成熟的漫长过程,是其优势不断显现的过程,也是克服自身不足的过程,其突出的特点是:①可信度高。期刊的内在质量,即稿件的科技含金量或文章的可读性,是读者评价期刊的重要指标。印刷期刊的每一篇稿件刊发,都经过编审或专家教正,且每个期刊编辑部都有一套严格的筛选编校制度,总体讲人们比较信赖。一般情况下核心期刊和期刊方阵确定的“双效”、“双百”、“双奖”、“双高”期刊,读者信赖度更高。②总体算账符合经济性原则,据测算目前各类印刷期刊的平均价格在1.57元-6.96元之间,符合目前我国国民的总体消费水平和观念。根据2002年5月17日公布的第二届“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2001年与1999年相比,读者购买杂志的比例由47.8%上升到60.2%,首次超过了半数,说明印刷期刊不但受欢迎,而且价格使读刊人也能接受。③经过长时间的锤炼,日臻完善,从编辑、印刷到发行是一个完整系统,具有易获得性。印刷期刊的发行虽然属线性发行状态,但由于我国的邮发网络较为强大,订购方式也不单一,加上广布的书店和报刊亭,获得期刊不是很难。④受人们阅读习惯的影响目前仍是绝大多数读者喜爱的读物。第二届“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显示,尽管近两年来我国有网上阅读习惯的人数比例翻了一番,但也只有7.5%的人有网上阅读习惯,且多数为年轻人,说明90%多的人目前仍喜欢读印刷读物。⑤批注方便。只要不是集体或他人所有,读者便可随意勾画、改错和加注,这种勾画、改错和批注对读书人来说,得到的是与电子读物不一样的效果,是一种愉悦的享受,特别是当再次拿起经自己勾画或批注过的文章时,熟悉的标记方式和笔迹,即能忆起所做这一切的初衷。⑥阅读有一种亲和感。阅读亲和是人们选择读物的即时动因,当欲选择一种读物时,读物传给人感官的第一印象很重要,是决定选读的第一关,许多人在旅途中,在繁杂的公共场合,手执印刷期刊静静阅读的情景,对他们不能不说是期刊的亲和力在起作用。
第二,电子期刊的产生相对于印刷期刊的历史是短暂的,尽管如此,电于期刊的发展势头迅猛,增长速度之快,除它具有的潜在市场,就是它持有的优势。目前发行的电子期刊基本上是两类,一类是普通电子期刊,主要是利用软盘、光盘为载体出版发行的电子期刊,另一类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发行的电子期刊。两类的共同特点是:①载体信息存贮密度高、体积小、便于存放。一张3寸软盘可容纳72万汉字,一张CD-ROM光盘可存储650M字节,相当于30万汉字的图书1000册,存储《全国报刊索引》1993年-1999年全部内容只需1张光盘。②方便检索和下载。手执一本期刊,先浏览目录,确定重点选读对象和阅读先后次序,是大多数读者的阅读方法,这种对印刷期刊的阅读习惯体现在阅读电子期刊时往往亦是如此。另外,对研究人员来说.当确定某一科研课题或研究方向时,迅速查准查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非常重要,电子期刊的强大检索功能恰恰能满足读者的这一需求。一方面因此可大大节省研究者查阅文献等前期劳动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采用单篇结集的方法,使资料的归类整理更加方便。③直观、形象、生动、信息反馈及时,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作者、读者、编者可互动交流。电子期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多媒体化,声情并茂,吸引读者阅读,尤其是网上传输,冲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不必一定到图书馆,省去了大量的路途奔波时间和辛苦。电子期刊的交互功能比较适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阅读习惯,读者、作者、编审可跨越空间探索与交流,实现了信息的快速反馈。④可实现真正意义的资源共享,通过网络实现1对1,1对n,n对1的共享服务或阅读。资源共享是达到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途径,网上电子期刊在实现网上快速传递的同时,做到了网络覆盖范围内的同时共享,由于时差的原因,有的还可提前看到网络期刊。⑤订购发行方式方便快捷。电子期刊尤其是网上期刊,便捷的订购方式今后会吸引更多的读者,目前实行的网上网下两种征订付费方式只是过渡办法,最终实行的网上付费,订户只需通过银行开设的网上银行服务直接向电子期刊杂志社付费,简化了许多繁杂的邮寄或汇寄手续,同时也因此节省了许多时间。网上电子期刊可实行单篇连续编码出版,多篇结集定期出版,综合出版的灵活多变的出版方式。单篇连续编码出版可实现稿件成熟一篇即发一篇,多篇结集定期出版即将稿件结集到一定数量后定期或非定期出版,可以是一个专题的结集,也可是多个专题的结集,综合出版是上述两种方法的捆绑,这是因作者或读者的不同需求而采取的又一种方式,不论哪种方式均具备灵活快速的功能,加快了信息传播,符合人们现代需求方式。
印刷期刊与电子期刊的特点决不仅仅上述这些,一个在稳定发展,一个在快速成长,根本的原因是各自所独具的优势(或称特色)在起作用。展望中国期刊的前景是非常光明的,审视中国期刊的现状还有些不可回避的问题。
首先是印刷期刊。2000年底我国印刷期刊人均2.2册的持有量与世界平均7-8册,日本人均15册左右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①品牌期刊势单力薄,无法形成品牌带动战略。期刊的竞争多是以品牌取胜,树立自己的品牌、追求个性化、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是期刊生存的关键。就国际市场而言,各种外文版的中国期刊不足200种,世界范围的7种主要类型期刊排名的50强中,美国独占22%的份额,而且几乎囊括了每一类中的前3名,中国只有20余种进入了各类期刊的前50强。据中国科技信息所2000年底统计,世界6大检索系统1999年收录我国科技期刊情况分别为:《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光盘版收录14种,占其收录总数的0.39%;《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549种,占6.1%;《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96种,占3.6%;《英国科学文摘》(SA)收录116种,占3.8%;《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CBST)收录140种;占1.1%,《俄罗斯文摘杂志》(Pж)收录193种,占2.0%,合计占收录总数的不足17%。在国内期刊市场,中国期刊方阵打造的“双效”、“双百”、“双奖”、“双高”期刊分别为1130种、196种、108种和63种,合计为1497种,只占国内期刊总数的17.2%。②未形成规模效益。表现在个体发行量少,盈利的更少,还有相当的出版社没有脱离“皇粮”。目前我国期刊发行量还没有上千万的大刊,超百万的也只有23种,一万种以下的大约占70%,只有20%左右的期刊盈利。③缺少名人办刊与名作,一些期刊缺少特色,很难达到“木秀于林”。国外学术期刊大多由学科带头人创办,其中有相当比例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我国的学科带头人很少办刊,至少是不会用主要或大部分精力办刊,其中缘由是多方面的,与期刊编辑地位低和名人社会活动多等不无关系。一些期刊文史哲经无所不包,数理化天地生无一遗漏,也是失掉特色的一个主要原由。④稿件充赤现象比较普遍。所谓稿件充赤现象,即一些水平不高或刊发于某刊不太对路的文稿常常露面,造成的原因是评定职称发多少篇论文是硬指标,评哪一级职称规定必须在哪一级刊物上发文等等,一些人为评职称而找门路或出资,因此使得编辑无奈而造成“充赤现象”。清华大学图书馆的万锦堃同期刊打了近40年交道,他感慨万分:过去写文章是“有感而发”,现在学术文章涂上了功利色彩,读书人写文章还得掏钱买版面,一些质量不高的文章因此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学术刊物上。
其次是电子期刊,电子期刊的优势毋庸置疑,其不足也不可轻视。①学术地位暨权威性问题。由于长期形成的缺乏统一管理机制,加上网上出版变化莫测,审稿制度也不象印刷期刊那样严格,导致了人们对电子期刊的科技含金量产生疑虑。虽然我国《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已从2002年8月1日开始实行,有了相应的规定,但电子期刊在许多大学图书馆和科研机构仍未得到认可,一些单位和部门对发表的电子出版物,评定职称时亦不认可,使得人们对电子期刊大打折扣。②受人们阅读习惯和设备环境的影响,目前还不是绝大多数人的青睐读物。长期以来人们形成的阅读习惯和这种阅读的适应性,短期内难于改变是主要原因。另外从生理学角度讲,人从小接触最多的读物是印刷品的,读书伴随人的成长,人的视觉随发育逐步适应这一读物,由于视觉反射而疏远电子期刊这种生理上的原因也不可忽视。设想当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为电子期刊创造的环境不象今天的计算机或掌上读的屏幕如此刺眼,而如同读印刷读物,人们读电子期刊就会像今天读印刷期刊一样。③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我国已于1993年加入《伯尔尼公约》,人们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逐步加强,由电子出版物引发的版权纠纷呈上升趋势,影响了电子期刊的发展和电子期刊的利用。④网上很难找到过刊和早期电子期刊,由于网络环境的限制和设施设备的原因,加上网上信息更新速度快速,网上不保存过刊对读者来说也是一个缺憾,成为研究人员利用网络方便快捷手段查阅过刊的突出问题。
印刷期刊和电子期刊对读者而言,最大的区别是两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的不同,就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来讲,电子期刊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就人们的阅读习惯而言,还是印刷期刊受宠。电子期刊会在弥补印刷期刊的不足与克服自身弊端中发展。
标签:电子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