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表达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成因分析论文_赵兰

汉语成语表达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成因分析论文_赵兰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引起了社会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语言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它萌生于人类文明发展之初,在数千年文化传统演变之中根深蒂固。汉语,作为全球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成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最为明显,本文就汉语成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进行梳理,旨在分析形成这种现象的成因。

关键词:汉语;成语;性别歧视;成因

一、引言

语言,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交际手段,和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同的语言适应于不同的社会群体,体现出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和文化。语言与性别研究这一课题,一直备受社会语言学的关注。由于成语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精华结晶,承载着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从性别的先后顺序及成语的褒贬义色彩可以找到女性在社会中遭到性别歧视的痕迹。著名语言学家Rabin Lakoff 在语言的使用特点方面作了深入研究,取得了颇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在其所著的 Language and Women’s Place 中,Rabin Lakoff 中指出:“女性语言,包括描述女性的语言及女性自己所使用的语言都具有藐视女性个体身份特征的作用”随着对女性语言研究的逐步深入,这种现象被冠以“性别歧视”这样一个专门术语。那么,什么是性别歧视呢?Webster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 给“性别歧视”所下的定义是:“基于性别的偏见和歧视,尤其是对妇女的歧视。”因此,在语言习惯上,“性别歧视”通常是指语言对女性的歧视。在此,笔者以女性主义为视角,浅析汉语成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的成因。

二、文献综述

国内专门针对成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的研究较少。因此笔者将学者们与之相关的汉语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研究进行了综述。李颖(2004)在《汉语中的性别关注》一文中从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的语言形式方面和话语风格、言语行为、语用原则及非语言表达手段的方面透视了汉语中的性别差异,还从生理特征与社会分工、习得方式与心理特征、权力支配与角色关系、传统文化与社会偏见这四个方面分析了性别歧视形成的原因。张莉萍(2007)在《称谓语性别差异的社会语言学研究》一文中把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称谓语性别研究,从社会语言学强调的“人和社会”的角度,审视性别差异在称谓语上的表现,揭示了称谓语体系中的性别特征以及两性使用称谓语的情况,探究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文化历史原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陈丛耕(2008)在《汉语词语与性别关系研究》一文中综述了前人对于性别语言的研究,还具体研究了词语的性别歧视、词语选用的性别差异、骂詈语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差异、成语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差异、谚语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差异和人名用字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差异等六个问题,从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历史学、民俗学等学科以及语言学的其他相关学科吸收了一些有关理论与方法,多角度揭示了汉语与性别的关系。

三、成语中体现的性别歧视成因分析

语言是不能脱离开社会而孤立存在的,语言系统本身并无褒贬。汉语成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是在成语长期使用和推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已渗透到政治、经济、宗教、教育、就业和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性别歧视是受历史因素、文化因素及心理因素等方面制约的。生理及心理因素:在早期的人类社会,随着农业,畜牧养殖业及生产工具的发展,人们发现在体力上强于女性的男性,其劳动在经济生活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成为主要的生产者,而女性由于生理特征需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哺育儿女,影响了她们的劳动能力,从而只能从事辅助性的工作,于是男性取代了女性在社会中的主宰地位,人类进入到父系社会时期。自此,女性依附于男性,受男性支配,而这种长期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必然引发社会群体从心理上产生男性优于女性,女性劣于男性的思想。这种思想融入到语言当中,及形成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历史文化因素:性别歧视现象体现于语言形式,但根源于社会和文化。中国对女性的歧视自古已有。在漫长的封建制度统治下,旧中国妇女被政权、神权、族权、夫权的绳索紧紧地束缚着,被压到了社会的最底层。孙子在《论语.阳货》里写道:“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逊),远之则怒”,《韩非子.六反》中有这样的记载:“且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妇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极其卑微,主要有以下表现:体现在完全不平等的夫妻关系上,一方面,丈夫可以随意休妻,只要丈夫的一纸休书,妻子就会沦为弃妇,受到社会的歧视;另一方面,妻子没有休夫的权利,只能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即使丈夫已经去世,妻子仍然不能选择第二次婚姻,她必须为死去的丈夫守节,而相比之下,丈夫不仅可以在妻子死后名正言顺地再娶,传统社会允许有地位和权势的男子三妻四妾;其次,在推崇礼教的宋朝时期,还专门出台了对妇女言行的社会规范,譬如“三从四德”、“笑不露齿,话莫高声”等等。男性的心理优势沉淀在语言中,使得汉语具有鲜明的性别歧视特征。

四、结语

汉语成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反映了女性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从属地位以及社会对女性的偏见,是中华民族特定的社会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语言中的体现。语言是社会的细胞,成语是汉语中的精髓,成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是由于男女社会分工上及男女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不同而造成的。因此,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我们应从社会意识形态下手,改变中国人民“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采取相应措施来抵制语言的性别歧视。

参考文献

[1]陈丛耕,汉语词语与性别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李颖,汉语中的性别关注[D].曲阜师范大学.2004

[3]张莉萍,称谓语性别差异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

论文作者:赵兰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6/6

标签:;  ;  ;  ;  ;  ;  ;  ;  

汉语成语表达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成因分析论文_赵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