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乡社区凝聚力与精神文明建设_精神文明论文

论城乡社区凝聚力与精神文明建设_精神文明论文

浅论城乡社区凝聚力与精神文明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凝聚力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城乡论文,社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区凝聚力是指社区内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力,是在一定价值观和舆论基础上形成的团体聚合力,它是社区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社区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是社区文化的建设,中国城乡社区文化具有强烈的本土特征,而社区凝聚力不仅与时代紧密相联,带有强烈的社会性,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融为一体。建设社区精神文明,不能不研究中国城乡社区凝聚力。

社区服务是近年来社会认可、政府提倡的重要社会建设,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社区凝聚力是联系社区内居民关系的内在纽带,因而必然是实现社区服务的基础和前提,社区凝聚力是社区内居民社区行为的内在动力,因而必然是发展社区服务的动因和保证。研究社区凝聚力,是发展社区服务、建设社区精神文明的必要条件。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今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景和方向,为中国社会的发展确立了指导思想。在社区建设大力发展的今天,研究中国城乡社区凝聚力,研究如何从社区凝聚力角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社区凝聚力是社区各种发展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可以反映出社区内各项建设之间的内在关系,从社区建设和发展角度,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角度看,社区凝聚力具有基础性,强烈的本民族、本地域的人文特点;从社会文化角度看,社区凝聚力具有民族性及地域性。从社区建设和社会文化角度去认识中国城乡社区凝聚力的内涵和独特性,是发展社区建设理论的需要,也是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影响中国城乡社区凝聚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居首要位置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它使中国城乡社区无论发展状况和程度如何不平衡都具有一种厚重的原始凝聚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今社区凝聚力中主要体现在三个内核上。

第一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以社会、团体为本的价值观。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崇、高扬人的独立人格和主体自觉价值和意义的人本精神是其本质内涵(注:张立文:《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点·生命》,选自《传统文化与东亚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但在以什么为本这一根本问题上,东西方仍有很大不同。西方崇尚个人为本的价值体系,而中国文化却可以处处见到以社会为本的精髓。即使是人所共知的“大同”理想社会,也是通过伦理关系而建立的,与西方的“福利社会”就有许多不同之处。按照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每个人都存在于一定的宗法血缘关系的纽带上。以整体意识为内涵的整体价值观的特征,是天、地、人的一体化(注:张立文:《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点·生命》,选自《传统文化与东亚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人都是依附不同组织和团体而存在的”、“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关系之中”、“任何人的发展与进步都是整体的成就”,这种传统观念在城乡居民中具有广泛而深厚的影响,是城乡社区凝聚力中重要的内在聚合力。

第二是长幼有序、尊师重道的伦理观。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家与国同构,每个人都在一定的结构中占有一个特定的位置。尽管这其中有封建统治者出于统治目的而鼓吹的因素,但这种“有序”的观念对中国的伦理道德影响很大。传统的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伦理道德的建设,不仅有学者证论,而且有普及读本,直接在百姓中进行宣讲。舍生取义,见利思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敬业乐群,廉洁奉公等大量传统道德信条,至今仍影响着大多数中国人的言行,也是今日中国城乡社区凝聚力的基础之一,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是谦和礼让的民族传统性格。长期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积淀,铸造了中华民族谦和礼让的敦厚的民族性格。中国人凡事讲“理”,讲“仁”,讲有序,特别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境界,如“推己及人”的立身行事的准则,“孟母三迁”的讲究教育环境,“远亲不如近邻”、“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注:唐顺之:《广睦》。)的邻里关系等等都是形成社区凝聚力的最原始的内动力,也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

影响中国城乡社区凝聚力形成和发展的第二个因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近半个世纪城乡社区物质建设以及长期思想政治工作。新中国成立后的近半个世纪,除了物质投入之外,长期的意识形态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是巨大的,它直接影响了今日社区内居民的言行,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社区凝聚力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作用。这中间,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是核心。

第一,以爱国主义为基础的理想信念教育发挥的奠基作用。理想信念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是世界观、人生观的集中体现。在我国,占主导地位的理想信念是建立在为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而努力奋斗、英勇献身的公有制价值体系之上的。从小进行的爱祖国、爱人民的教育不断激发起人们的爱国热情和献身精神。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爱国主义为基础,是我国城乡居民思想观念体系中占基础地位的核心内容,是影响居民社会行为的重要指导。

第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发挥的凝聚作用。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集体主义,这不仅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一种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国家人与人之间行为的基本准则。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社会上倡导的,居民在社区和家庭内受到熏陶的,都是一心为公,先人后己,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精神文明的基础,也是我国城乡居民思想观念体系的主体。

第三,以民主法制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教育发挥的规范作用。社会主义是民主和法制的社会,适时的民主法制教育不仅提高了公民的素质,也对社会的安全和稳定起到了保证的作用。虽然因传统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民主和法制的观念在居民中的普及程度仍有差别,但以权利与义务辩证关系为特征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在中国人的思想上具有广泛的影响。民主法制观念和意识形态的统一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尽管在一段时间内,“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指导思想影响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直接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但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在上述三项基本内容方面对中国城乡居民的言行实施了决定性的影响,至今仍然发挥着作用,是中国城乡社区凝聚力时代特征的来源,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来源。

影响中国城乡社区凝力形成和发展的第三个因素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社区服务的大力提倡和发展,以及新型社会关系的建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带来了中国社会“人性”的解放,这里的“人性”不是抽象的、绝对化的,“人性的解放”亦不同于西方社会所谓的“个性解放”。而是对“四人帮”时人性压制和摧残的一种批判。概括起来,这种“人性”包含着几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承认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本质需要是社会性需要,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的价值的认识是将人类价值、集体价值和个人价值高度统一,并通过实践和创造得以实现;第二是对人的独特性、发展性和能动性的认识,尊重每一个人的独特性,承认每一个人都具有发展的主观能动性,以人性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为目标;第三是对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一致性的认识,人的社会性决定了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也决定了个人必须对社会负有的责任和义务,决定了个人以自己的努力和发展去服务社会,也决定了社会要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条件和帮助,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发展,一种新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正在形成和发展,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伦理道德为重点的新的社会道德正在普及。社会上一种既正视人的潜能和独特性,又强调社会合作与一致性的新观念正在形成,这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将直接影响中国城乡社区凝聚力,影响社会走向文明。

当然,我们也看到,中国城乡社区凝聚力的形成和发展不可避免地有消极因素的影响,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忽视个性发展,过分局限于家庭利益等负面因素,影响着健康的社区居民关系的形成,特别是在农村社区中,落后观念的影响不可低估;现实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都直接与社区建设息息相关,影响着文明的程度;长期以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思想对人际关系的破坏,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失序对人的影响等,都是社区凝聚力的破坏因素,彻底消除这些因素仍需要时间。

社区服务与社区凝聚力互为因果,密切相关,二者互相影响,对社区建设,特别是社区文明建设具有鲜明的促进作用。

首先是社区服务必须以牢固的社区凝聚力为前提,这是由社区服务区别于一般社会服务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是社区服务中居民的参与性与自觉性。参与性是居民社区行为的主要特征,也是社区建设,特别是社区服务的最重要的条件,没有参与就没有完整意义上的社区行为。尽管商品经济条件下,社区服务必然会具有专业性和经营性的特征,但在实际的社区服务业里,经营性的、半经营性的和义务性的比例大约为3∶2∶5 (注:李卓文:《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社区服务》,1994年出版。)。义务服务、志愿服务仍然是社区服务的主体。这就需要有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而且这种社区居民参与,既区别于金钱杠杆操纵下的以物质利益为支点的民众经济行为,也区别于受社会政治集团影响以权力为中心的政治行为,是一种以自觉性为本质特征的,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多方面的综合性行为,其中又以文化性行为为重点。联系社区内居民之间服务行为的,既不是物质欲望,也不是权力压迫,而是由道德和情感凝炼而成的一种自觉愿望。这种自觉愿望产生于参与者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如互敬互爱、舍己为人等等,另一方面也来源于对社区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这三种情感是依次逐渐形成的,它是社区成员社区行为的动力,也是社区自觉行为的一种结果,同时也是社区文明建设的一种体现。可以说,没有牢固的社区凝聚力,就没有这种由情感而凝结成的自觉愿望,也就不可能有社区内的志愿服务,高层次的社区精神文明就无法实现。第二是社区服务中居民的互助性和民主性。平等参与,互帮互助,是社区服务的显著特征之一。

其次,社区服务可以直接促进社区凝聚力的形成。社区凝聚力作为一种社区内的团体亲和力,它的强与弱并不取决于社区物质程度的高低,而是取决于社区内多种非物质的精神因素。比如,是否有一个代表社区居民意愿,为社区居民服务的团体核心;是否有社区居民都认可的在一些基本问题上相一致的价值体系;是否有虽不断变化但主流是健康向上的社区舆论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情感联系,即是否有包容社区居民的良好情感关系和民主、亲切的情感氛围。这是形成社区凝聚力的重要基础,也是社区精神文明的必备条件。

认识社区凝聚力与社区服务之间这种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对进一步加强社区服务,不断端正社区服务的指导思想,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社区凝聚力的建设,是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发展社区的需要。在如何加强社区凝聚力方面,最重要的途径是将社区建设纳入社会总体发展规划之中,政府在宏观社会建设方面重视社区的建设,在抓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社会发展,如加强基层居民委员会建设,大力提倡社区服务等等。同时,也需要社会各方面动员起来,重视社区凝聚力的建设,将其视为社会精神文明的基础建设,下大力气抓紧抓好。在当前,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加大社区服务的力度,特别是互助服务,群众参与的力度。在政府大力提倡下,全国各地社区服务普遍开展起来。但不少地方的社区服务大多是从解决福利问题入手,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经营性的。一些社区工作者往往把工作重点放在经营性服务设施的建设上,一部分社区居民也常常只注意生活性、经营性的服务,对互助性的志愿服务参与不够,对文化性建设性的服务重视不够。据对北京市城乡社区婚姻服务情况的调查,居民了解最多的是婚姻登记和婚姻介绍,而对婚恋咨询、亲子教育、家庭生活指导等项目了解很少。实际上社区开展这些服务项目也很少(注:中国婚姻家庭建设协会:《北京市城乡社区青年婚姻意向调查》,1995年出版。)。民众对社区福利服务的参与度及满意度是社区建设的重要指标,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互助性志愿服务,有助于社区凝聚力的形成,也为全面的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二,在开展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过程中,要重视加强社区文化,特别是有本区域特色的本土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带有地区特色的社区文化。文化具有巨大的社会功能,在改革开放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化的形势下,带有地方特色的社区文化对统一居民思想认识,形成正确社区舆论,影响居民行为习惯都具有重要作用。一些发展得较好的社区,如天津市和平区等,特别注意文化服务,重视文化氛围的营造,带来的效应是多方面的。需要精心策划社区文化服务项目,整体服务逐渐由物质型向物质与精神全面型发展,通过社区文化服务引导社区居民的文化消费,挖掘社区文化资源,达到不仅提高社区凝聚力,而且全面提高居民素质的目的。

第三,要继承发扬过去群众性活动的成功经验,适应城乡居民需要,在社区开展内容多样、形式多彩的群众性活动。在过去长期的社会建设中,群众性的活动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具有的动员群众、团结群众、教育群众的功能是极其突出的。组织群众性活动的方法和技能,是我国群众工作者长期积累下来的,是社会建设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社区综合建设中,群众性活动仍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好形式。社区群众性活动可以是娱乐性的,如艺术节、歌舞会等;也可以是服务性的,如志愿者行动、义务劳动等;还可以是政治文化性的,如读书会、时事讲座等。群众性活动讲究的是群众自愿参与,参与的面越广,参与的自觉性越高,对社区凝聚力的作用就越大,其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也就发挥得越充分。

第四,努力提高社区综合服务的水平,加强对社区居民状况的调查研究,用科学的理论指导社区服务及社区建设发展。社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地去实施,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要建立一个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和福利期望的良好社区绝非一件易事。过去的经验需要总结,更多的新问题需要去探索创新。社区服务的对象是社区内的全体居民,他们带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生存状态,不断研究、分析社区居民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了解居民中存在的个别性问题,不断在社区规划建设方面校正目标和方向,及时地解决个别性问题,对于社区服务及整个社区建设意义重大。目前社区服务蓬勃发展,社区建设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但如果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和研究,缺乏全面建设发展的大视野,社区服务和建设的社会性功能就不可能真正发挥出来。

社区是社会的基层组织,社区精神文明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基础,因此,社区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是社区建设的大课题,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大课题,需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不断突破。

标签:;  ;  ;  ;  ;  

论城乡社区凝聚力与精神文明建设_精神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