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哲学研究初探(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文化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862(2002)04-0023-04
一、“全球化”呼唤“文化哲学”研究
作为今天学术思想界的一个流行术语,“全球化”无疑在激发人们进行各个方面的思 考。但是,对于当今的哲学研究来说,它所指称的社会文化发展趋势究竟意味着什么? 或者说,哲学研究究竟应当如何应对“全球化”这样一种在当今突出表现出来的集经济 、政治、社会、文化等维度于一身的西方文明的征服扩张趋势呢?我们认为,我们的哲 学研究不能再像以往那样,仅仅满足于一般地探讨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法哲学、 伦理学、宗教哲学、美学、当代哲学各个流派,乃至哲学史等等方面的专门问题了,尽 管这些问题仍然有必要由某些学者以目前的方式继续加以探讨。因为“全球化”本身是 一个具有多种维度的综合性研究对象,而上述这些具有严格门户界限的研究显然没有、 也不可能把它真正完全纳入自己的研究视野之中。那么,21世纪的中国哲学研究究竟向 何处去?我们认为,作为哲学研究对象的“全球化”的方方面面所表明的,不是我们可 以(像当代西方思想界的某些哲学家和哲学流派所认为的那样)削弱、甚至取消哲学研究 ,反而是必须从全面综合的角度出发,真正改进和加强彻底的哲学研究——一言以蔽之 ,“全球化”呼唤文化哲学研究。
第一,今天的“全球化”虽然是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后盾 ,以高科技特别是计算机信息网络为手段,以西方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为附带现象 (注:这里所谓的“附带现象”,并不是说这些发展作为研究对象无关紧要,而是说无 论就一般人而言、还是对于研究者来说,这些发展都不如“经济全球化”更引人注目。 )的征服扩张过程。但是,只要不仅仅拘泥于考察这种过程的某个方面、某种程度,而 是真正从哲学的总体性高度对它进行透彻、综合和全面的考察,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 ,就这种已经在西方崛起、目前正在世界范围内大行其道的发展趋势而言,它一方面表 现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各种维度的相辅相成和相生相克,另一方面则表现为,“ 文化”既是这种过程的精神基础,也作为一种基本旨趣贯穿着这个过程的各个方面,推 动着这种过程不断向前发展。因此,无论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还是单纯就学理的角度而 言,“文化”都是一个涉及和贯穿人类社会的各个层次和方面的,具有全面性、综合性 和总体性的基本维度,而我们目前流行的各个方面的哲学研究,基本上都还没有对这个 维度展开系统、深入和全面的研究。
第二,就现实层次而言,今天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欠发达国家,显然都不得不基于自己 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现实条件和思想学术资源,对“全球化”及其各个方面作出自己 的应对。其实关键的问题在于,究竟怎样才能作出自己的有效应对?“知己知彼,百战 不殆”,而要做到“知己知彼”,则显然需要找到一个真正恰当的突破口。我们认为, 这个突破口从学理上看就是“文化”和“文化哲学研究”。因为只有紧紧抓住“文化” ,切实开展“文化哲学”研究,我们才有可能全面把握“全球化”的基本旨趣和发展态 势,达到“百战不殆”的境界(注:这个说法显然需要进一步的说明。不过,囿于篇幅 ,我们在这里无法充分展开。)。
因此,具有总体性的、作为研究对象而存在的“全球化”和“文化”,呼唤同样具有 总体性的“文化哲学研究”。但令人非常遗憾的是,就我们目前所能够涉及的范围而言 ,国内外学术界虽然论及“文化”问题的学术流派林林总总,有关论述五花八门,但真 正具有思想深度,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的“文化哲学”研究和著述却并不多见——欠发 达国家如此,发达国家也同样如此(注:只要我们在国内的大型综合性图书馆、或者在 互联网上查一下有关资料,这一点就可以非常容易地得到证实。)。全面推进“文化哲 学”的研究就更为必要和紧迫。
二、关于“文化”和“文化哲学”
毋庸赘言,有关“文化哲学”的观点和界定,是与对于“文化”的看法和界定紧密联 系在一起的。不对“文化”进行准确和科学的界定,对“文化哲学”的准确界定就无从 谈起。不过,国内外学术思想界对于究竟什么是“文化”众说纷纭,并不存在一个能够 得到大家基本一致认可的、严格和准确的界定。我们认为,进行这样的界定,必须既考 虑到作为实际研究对象的“文化”现象的全面性,同时也充分顾及作为人类活动的基本 精神旨趣的“文化”所共同具有的、深刻的一致之处。综观中外学术界已有的“文化” 界定,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基本上都涉及到前者(甚至仅仅涉及前者的某个部分),而对 后者则注意不够(这正是“文化”的定义之所以五花八门,“文化哲学”研究之所以迟 迟没有崛起并得到系统发展的基本原因之一)。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和界定“文化 ”?如何通过对它进行哲学研究而构建系统、科学、全面的文化哲学体系呢?
(一)关于“文化”:辞源学概览(注:有必要指出的是,这里之所以进行“辞源学概览 ”,主要是我们不可能比较系统地涉及有关的所有各个方面,因而只能采用这种“权宜 之计”——好在语言本身也同样具有文化在范围上的广泛性和在内容上的全面性,可以 在这里发挥“聊胜于无”的作用。)
1.从西方语言、特别是英语的辞源学的角度来看,“文化”的英语对应词是culture, 它以中古法语为中介而来源于拉丁语cultura,而cultura则来源于cultus,cultus又是 colere的过去分词形式,因此,我们似乎有理由认为,colere(colo)的基本含义就是cu lture的最初具有的意义,亦即“耕种、培育;修饰、打扮;景仰、崇拜”。从这里可 以看出,无论今天的culture还是古代的colere或者colo,基本上都具有以下三层意思 :第一,物质生产实践和教养;第二,从精神上享受物质生产实践和教养的成果;第三 ,宗教信仰。也就是说,即使从日常用语的角度来看,“文化”即culture、colere或 者colo当初也被人们同时用来表示这三层意思。
我们认为,这既表明了这个语词所指称的对象的广泛性和全面性,同时也表明了这三 层意思在现实生活之中所对应的三个生活世界领域,具有前后递进的生成关系:第一个 层次之上的物质生产活动和对生产者的培养作为基础和母体,生成了第二个层次之上的 “社会礼仪”;而以这两个层次为基础的、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人类主体,则会自然而然 地形成处于这里的第三个层次之上的、对自由的精神追求和精神寄托,并且通过形形色 色的物质形式,把这样的追求和寄托表现出来并进而积淀下来。这样一来,“文化”即 culture、colere或者colo,便体现了人类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精神旨趣——生存意志(th e will to live)和自由意志(the will to freedom)的统一(注:这里的“生存意志” 主要与第一个层次相对应,而“自由意志”则主要与后两个层次相对应;另一方面,无 论“生存意志”还是“自由意志”,其实都是人类意志在生活世界之中的、有实质内容 的具体表现,就这个方面而言,我们认为抽象地谈论“一般的人类意志”是没有什么意 义的。)。因为只有这种基本精神旨趣,才能同时既贯穿这三个层次、方面和领域,又 通过逐渐递进的生活世界领域而使自身逐步得到实现。
2.从汉语辞源学和日常用语的角度来看,《辞源》对“文化”的解释是“文治和教化 ”,而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则有三个方面:第一,“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 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 等”;第二,“指一个历史时期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和遗物的综合体(考古学用 语)”;第三,“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和一般知识”(注:这里的强调符号都是我加的。) 。
可见,相比较而言,“文化”在汉语中所表示的意思,更强调所指对象的“成就性” ——也就是说,它并没有直接表示“耕种、培育”,亦即并不突出表示人们的物质生产 过程,而是更加侧重于集中表示这种过程的结果和人们对这种结果的处理过程(注:我 们认为,即使就《辞源》而言,所谓“文治和教化”、特别是“文治”,表示的就是“ 人们对这种结果的处理过程。”)。当然,它同时也没有把这个对象在西方文化之中具 有的宗教神学取向突出表现出来。后一种情况是否表明了中西方宗教观和文化观的基本 差异,这是我们在这里无法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过,除此以外,就基本含义而言,汉语 之中的“文化”与上述西方的观点似乎并没有根本差异,这应当是显而易见的。而这样 一来,即使就中国先民对“文化”的理解来说,所谓的“文化”体现人类最基本的精神 旨趣,也是完全适用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所谓“文化”就是“处于一定的自然环境、历史传统和社会氛 围之中的人类群体,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实践及其成就的基础上,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 、对于自由的精神生活的追求和享受;这样的追求和享受通过直接间接地塑造和影响他 们的社会实践,对他们的社会稳定和发展产生各种影响。”这个定义不仅强调了社会实 践及其成就所具有的基础性重要意义,强调了作为一种实际现象的“文化”通过塑造个 体而对社会实践的影响,同时也突出强调了“文化”的实质性内容,即作为人类物质生 产实践的结果的“对于自由的精神生活的追求和享受”。正是这种实质内容表达了人类 共同具有的、最基本和最深刻的精神旨趣——通过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生存意志” 和“自由意志”,追求和享受精神上的自由。当然,由于自然环境、历史传统和社会氛 围的不同,人们的这种基本精神旨趣所诉诸的物质形式、具体表现及其结果也各不相同 ,但是,这种基本精神旨趣却是这些表现所包含的,为世界上各个民族、各个时代共同 具有的最深刻的一致之处。
(二)关于“文化哲学”
对于“文化”的理解不同,对于“文化哲学”的理解也就不同。不过,与其他人文社 会科学学科的研究著述“汗牛充栋”的情况有所不同的是,综观国内已有的中外文研究 文献,以“文化哲学”为标题的研究专著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而即使就这些为数不多的 文献而言,其涵盖范围、学术水平和研究深度的参差不齐姑且不论,各种对于“文化哲 学”的界定也没有得到学术界绝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同。这种情况既与人们对文化的理解 直接相关,也与人们对“文化哲学”在人类知识体系之中的学科定位的理解(亦即与人 们对“文化哲学”和哲学的其他分支学科的关系、乃至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关系 的理解)密切联系在一起。
我们认为,有关研究对象的基本预设前提和方法论视角的内容、全面程度和深刻程度,决定着对于这种对象的研究和论述的全面程度和深刻程度。由于“文化”现象既具有 极其广泛全面的形象特征(几乎所有各种作为人类活动而存在的现象,都可以被人们称 为“文化”现象),又具有实质内容的一致性和深刻性(正是这种与人类始终共存的内容 ,构成并决定了所有这些现象具有共同之处),所以,以“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文化 哲学”,不仅就研究的共时性横断面的广泛性而言,需要涉及人类各民族的各个活动领 域所具有的共同之处,而且就研究的历时性纵断面而言,也需要涉及世界上各个民族的 文化演变史及其共同的规律性。不仅如此,“文化哲学”还必须在这样的研究基础上, 确定自己作为一门科学与已经在人类历史上得到发展的各种学科和理论的相互关系,因 而从学理上确定自己应有的地位。
尽管我们在这里无法深入全面地论述“文化哲学”的上述各个方面,但是,我们仍然 打算把自己基于这些方面构想的、并不成熟的“文化哲学”界定呈现给学术界广大同仁 ,以期通过得到大家的批评而进一步加以完善。我们认为,“文化哲学”就是“通过从 哲学所具有的总体性立场和理论高度出发,运用融抽象分析和具体综合为一体的、个体 主义生成论方法论视角,对文化的生成、发展和变迁规律,文化的本质,以及文化的各 种具体表现形式的互动过程加以研究,构建而成的哲学理论体系。”
既然对于当今的哲学研究及其所面临的任务来说,“文化哲学”处于如此重要的地位 之上,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开展这样的研究呢?或者说,怎样才能通过方法论视角的突 破,从目前的哲学研究层次前进到“文化哲学”研究层次之上呢?(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