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论的困惑与创新_绩效评价论文

管理理论的困惑与创新_绩效评价论文

管理理论的困惑与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困惑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纪之交,我国的管理正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困扰我国管理界的热点问题,指出管理理论创新是走出困境的关键,进而提出了要从动态变化角度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管理理论的全新思想,即要在动态变化中认识管理的作用,选择管理模式,度量管理的绩效,测算管理在经济增长的贡献,并基于此给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与方法。

1 引言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技术、经济和社会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剧烈变革,人类正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面对高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初显端倪,在当前世界经济与科技竞争的形势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既面临着历史性的机遇,又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挑战胜过机遇。仅依靠模仿先进技术和经验来赶上发达国家的难度将会加大,“后发优势”的作用将会减弱。依靠廉价劳动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经济腾飞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国际经济旧秩序的不平等性有可能变得更加突出,一切有识之士都会为之产生一种紧迫感和忧患意识。那么,如何来抓住机遇、应对这众多的挑战呢?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与时俱进、创新管理理论,以期尽快提高我国的管理水平。

2 管理的时代特征

纵观各国兴衰变化的历史及社会的演进历程,不难看出,任何一个国家的兴起及社会的前进发展都伴随着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且看现代管理理论及管理模式的诞生地——美国,20世纪初,美国的产业革命刚刚完成,原来许多种手工作业都被机器操作取代,工作内容本身由复杂、个性化变得简单、重复。不存在有效的工作标准,管理决策是建立在预感和直觉上。而且,资方和工人都在持续不断的冲突中考虑着各自的利益,且把相互之间的关系看作是赌赛胜负双方一方得益而另一方受损。所以,工人们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完成同样的工作,并且他们都在“磨洋工”……这时,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使用科学的方法来定义一种工作的最佳工作方式,此项研究形成了泰勒管理模式[1],并在美国率先得到推广、普及。实践证明,泰勒管理模式的采用使生产率提高200%以上,这也使较早接受泰勒管理模式的美国制造业与其它外国公司相比具有更多的优势,使得美国制造业效率成为世界羡慕的焦点至少50年的时间,从而奠定了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强国的地位。

但步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所向披靡,日本企业几乎达到不可战胜的神话。1987年的世界半导体市场,日本竟占50%,其中15%的市场份额在半导体产业的发源地——美国;1990年美国对日本410亿美元的贸易赤字中,汽车及零配件占75%,日本汽车工业不可一世。日本经济崛起的根本原因是其管理模式适应日本经济现状、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活水源头,以人为本,忠于企业,和谐一致,共存共荣的精神思想,在现代日本企业中无一不成为企业文化的信条。日本企业在大力倡导和营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中,通过实行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企业工会这三大支柱,在劳资关系、企业认同感和归属感范畴,收到良好的整合效果,从而获得极大的凝聚力。这种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模式,正是日本赶超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最有效的利器。[2]

其实,美国管理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很早就开始了对日本模式的研究,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近20年的对日竞争失利后,美国经济理论界和企业界痛定思痛,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发现日本经济发展迅速,日本企业效率高的原因是其独特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为此,他们以改革和创建新型企业文化为突破口,从文化到管理,掀起全方位管理理论创新的高潮。美国人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行为模式,在保留科学管理优势的同时,跳出其传统模式的束缚,致力于建立现代企业组织,加速向人本管理的模式转型,努力创新企业文化理论。所有这些努力,使美国企业在90年代初恢复元气,连续10年,美国GDP强劲增长,而且是没有水分的实数增长,美国经济一片繁荣,企业又重新焕发了生机,在国际商战中咄咄逼人。[2]人们不禁惊叹:山姆未老,神勇超前。

可见,管理具有深刻的时代特征,管理理论及管理模式关系着国家的兴衰,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制约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指出:“发展中国家并不是发展上落后,而是在管理上落后”,这正指明了提高管理水平对于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国领导人多次强调要在全面加强管理上下大功夫。朱镕基同志早就提出了“管理兴国”的著名论断,并且在各种场合多次强调要全面加强管理。尽管在全国上下大力加强管理的实践中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统观全局,目前所取得的成绩与预期的结果仍存在一定差距。究其原因,根本问题在于管理理论的落后不能适应提高实践中管理水平的需要。

3 管理理论的现状与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日渐突出,地位不断提高,通过引入西方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使中国企业确实收到了一定成效。然而,纵观中国管理20多年的艰辛历程,原本我们可以通过有效的管理取得更大的成就,但却因我们管理理论的落后,以至于管理水平低下,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的遗憾。因此,我们很有必要重新审视和研究我国管理理论的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解决当前有碍我国管理水平提高的、困惑的一些管理理论问题:

(1)管理模式选择中存在的争论,理性管理和非理性管理谁该居于主导地位?

当前,尽管我国在经济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就管理模式取向而言,我国管理界一致认为整体上存在偏差,理性管理与非理性管理的关系处理不当被认为是导致这种偏差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偏差所造成的无形浪费是十分可观的,究竟应如何处理理性管理与非理性管理的关系?我国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看法,不少学者认为当今的社会需要实现由理性的物本主义“硬”管理向非理性的人本主义“软”管理转变,以“软”管理为主是当今时代提出的历史性任务。也有学者认为近年来中国的管理热衷于非理性主义,在理论界议“软”管理门庭若市,谈“硬”管理冷冷清清是不顾中国企业管理真正需要的是什么。长期讲“向管理要效益”,其实总是不得要领。他们提出中国管理的大方向确有必要进行大的调适。现阶段的中国需要这样一种管理模式:在理性管理与非理性管理的兼容并蓄中,使理性管理居于主导地位。[3]

可见,我国究竟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管理模式?究竟以理性管理为主还是以非理性管理为主已成为学术界目前争论的焦点。

(2)两种绩效评价理论体系的分歧:绩效评价究竟应该基于产出还是基于行为?

绩效评价是管理模式的重要基础。目前绩效评价主要分为以下两种“远没达成一致意见”的对立的理论体系[4]:①基于产出的绩效评价理论体系;②基于行为的绩效评价理论体系。其中,基于产出的绩效评价理论倾向于用特定时期内评价单元的产出记录来表述绩效。近年来这方面有代表性的工作是Charnes在1978年创立的数据包络分析(DEA)理论与方法”[5]。许多学者以此为框架,对经济领域中各行业的绩效评价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而基于行为的绩效评价理论认为产出记录只是一种现象,它是由行为因素导致的。因此,行为因素,包括素质、能力、有效努力程度等才能反映绩效的本质。近年来其代表性的工作有企业文化理论、核心竞争能力理论等。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从组织长远发展角度考虑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以罗伯特·卡普兰为首的哈佛学派提出战略管理的思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6]。战略管理需要更加重视非财务指标所起的作用,而这些非财务指标离不开上述提出的行为因素。

然而,绩效评价工作认识上的分歧以及上述两种绩效评价理论体系各自存在的不足,必然影响到我国务行业工作绩效的提高,也势必影响到管理水平的提高。面临当前激烈的经济竞争形势,建立一种准确的绩效评价理论体系已刻不容缓。

(3)管理存在是否有效的问题,管理的有效程度如何测算?

当前,我国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亟待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建立管理有效性的理论和测算方法。但是,如何建立管理有效性的概念,如何实现管理有效性的测算问题,一直是困扰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难题。当前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建立管理有效性概念和测算方法的困难所在,即在绩效评价中客观基础条件优劣的影响是分析管理是否有效所遇到的主要困难,客观基础条件的差异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评价单元的整体绩效水平。其中,评价单元客观基础条件的优劣一方面体现在它们所拥有或掌握的资金、技术、劳动等内部条件的差异,另一方面体现在评价单元外部环境的差异。不难从一些定量的研究文献中发现:客观基础条件好的、处于沿海地区的一些企业的绩效往往好于基础条件差的、处于大西北的一些企业。但是,这并不表明处于大西北的这些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素质、能力以及有效努力程度就一定低于处于沿海地区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尽管在以往研究中一些学者们都认识到了这些问题,但一直没有给出一种比较合适的解决方法,这也是我们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4)管理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如何测算?如何实现管理按贡献参与分配?

在社会高度文明的今天,管理作为最重要的要素参与到生产过程中,并在经济增长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定量的测算管理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分配制度,贯彻我党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管理要素按贡献进行分配的精神。因此,如何对管理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进行测算,已成为管理界研究的另一重要问题。

收入分配的原则涉及公平与效率,因而历来是倍受关注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之一。企业家可以通过发挥管理能力使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因此,需要考虑如何保护经营管理者的合法权益。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好,既可能挫伤企业家的积极性,也可能促成企业家腐败的产生。实施管理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家人力资本这一稀缺资源的作用,克服由此造成的企业家人力资本的“短边效应”[7]。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8],明确提出管理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落实“管理兴国”的重要举措。但是在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中,如何测量管理要素的贡献程度、以及如何实现管理按贡献参与分配,一直是人们在理论上不断探索并远未解决的课题。

4 从动态变化角度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管理理论

没有创新的管理理论就没有创新的管理行动,管理理论要伴随着时代的演进不断地创新与发展。人们不会忘记20世纪80年代前后美日在管理领域的鏖战,虽然美国曾一时失手于日本,但自80年代开始,美国经济理论界和企业界痛定思痛,以改革和创新管理理论为突破口,掀起了全方位的管理理论创新的高潮。我们也不难发现,20年来世界管理理论的创新,几乎无一不产生于美国。从被誉为企业文化管理四重奏的《Z理论》、《成功之路》、《日本的管理艺术》、《公司文化》,直至融合东西方管理文化精髓的《第五项修炼》[2]。这些理论的创新与实践一举击败了日本,重新夺回了经济强国的霸主地位。不容置疑,这些辉煌业绩的取得皆来自于创新的管理理论和创新的管理行动。为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如果单纯地靠模仿与跟踪国外的管理模式,将难以摆脱落后的状态,只有根据我国自身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管理基础等国情因素在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上提出原始性的创新,才有可能后来居上,迎头赶上发达国家。

当前,国内外的管理理论存在的一个共同局限就是从静态的角度来观察管理的作用以及评估管理的绩效,即把管理的作用看成有效地实现管理目标,并通过考察这些静态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来评估管理的绩效。这难以适应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难以适应知识经济环境下“以人为本”的管理宗旨,这些管理理论遇到的困难实质上就是从静态角度研究管理理论所导致的结果。纵观管理科学的发展史,但凡有影响的管理理论与方法都是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的,因此,只有从动态变化角度认识管理的作用以及评估管理的绩效,也只有从动态角度重新审视我国目前管理领域所存在的种种问题,才能建立相应的适合时代要求、符合我国国情的管理理论。为此,我国管理理论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应该是从动态变化角度系统地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管理理论。基于此,笔者拟从以上管理界现存的热点问题出发,给出其基本的解决思路与方法:

(1)绩效评价理论体系的统一

通过对基于产出和基于行为两种评价理论体系的研究,我们认为:基于产出的绩效评价方法表达直观,便于绩效的量化研究,但其评价结果中往往含有评价单元客观基础条件优劣的影响,仅仅体现了它们的实力,难以反映人们主观有效努力程度,因此这种绩效评价理论体系缺乏公正性。这种不公正会带来一定的危害,容易引起人们将行为低效的现象仅从客观基础条件方面找原因,而对自己主观努力不够缺少认识,使其产生的激励作用很有限。而对基于行为的绩效评价理论而言,虽然它抓住了绩效的本质,但存在如何量化的困难。依靠专家打分的方法涉及人为的因素过多,难以做到公平合理,这同样也会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因此,将绩效评价区分为产出和行为必将导致认识上的混乱。

我们认为,不存在抽象的“行为因素”,与行为有关的因素,包括管理者的素质、能力、有效努力程度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必然落实且反映在评价单元产出实力的变化上。反之,通过评价单元实力的动态变化也可以度量出上述行为因素产生的相对综合效果(对动态变化的评价单元的具体测算方法参见文献[9])。这种行为因素作用的度量既可以用来反映评价单元的整体状况,也可以用来反映评价单元某一层面的状况。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就可以实现将上述两种绩效评价理论体系有机地统一起来。因为这种度量评价单元绩效的方法并不否定基于产出记录的评价实力的作用,而是进一步发掘实力动态变化过程中所提供的更深层次的信息,即通过实力的动态变化测算出评价单元行为因素相对的综合效果。这样,上述两种对立的绩效评价体系可以在此思想下得到统一。

(2)管理模式的取向

伴随着一系列革命性的管理变革,曾对西方企业产生巨大作用的科学管理理论与方法,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运用的确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为我国企业走向世界做出了不小的贡献。然而,作为舶来品的现代管理理论进入国内企业的时间并不长,直到现在,还处于一个推广期,尽管此间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在促进我国现代管理理论、提高国内企业管理水平上也付出了诸多努力,但由于明显表现非理性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建国后形成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使国内企业在此形势下片面强调非理性管理尚存在很多不足:重“人治”而非“法治”,轻视规范化的制度建设,工作的专业化与标准化程度低,并且,在人治的方法和非理性的管理意识下,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组织化程序低等[3]。太多的教训告诫我们:成长于祖国传统文化氛围中的国内企业在理性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缺陷,无疑这使我国企业的管理基础相当薄弱,极大地阻碍了其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为此,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的管理模式应以理性管理为主,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力提倡理性管理的同时,千万不可忽视非理性管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非理性管理所占的比重在不断增大,这就要求我们在致力于理性管理的同时,兼顾非理性管理,使二者兼容并蓄。

(3)管理有效性的测算

所谓管理就是要发挥人的作用、挖掘人的潜力。管理本身存在着是否有效的问题,笔者认为:管理有效性是指消除客观基础条件优劣的影响,真正反映人们由于经营管理而产生效益的一种行为特性。但如何将管理的效果准确、公正地刻画出来,并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一直是困扰我国管理界的一大难题。

管理有效性思想的提出消除了评价单元之间客观基础条件优劣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影响,认为评价对象的总体实力可以看作是它所具备各项素质的总和,其中包含客观基础条件和人的经营行为与能力,在连续经营管理过程中,经营管理者的有效努力程度及其能力的变化会直接作用于它们的实力,因此,评价对象的有效努力程度可由它们实力的动态变化来度量(具体测算方法参见文献[9]),这使得绩效评价更为科学。可见,基于管理有效性思想的绩效评价方法能够对评价对象的管理有效程度实施较为客观、公正的测算,有利于评价对象分析自身行为低效的主观原因,以便能更为及时、有效地实现自身及组织的工作目标。

(4)管理要素贡献的测算

按照经济增长理论,管理要素贡献就是指管理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若要实现管理要素按贡献分配,首先必须解决管理要素贡献的测算方法。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测算管理要素贡献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定量测算管理要素贡献的前提条件是:从什么角度出发来认识管理的作用,以及采用何种工具确定测算方法。就此,我们提出以下两点看法:

①管理的作用。管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时代人们对管理的作用有不同的认识。但从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角度认识管理的作用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当前,国际竞争异常激烈,把管理看作促使效益提高的一种组织行为更能适应这种环境。这种从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角度认识管理的作用符合经济增长理论,有助于管理理论创新的实现,同时也可以根据效益的动态变化建立管理要素贡献的具体测算方法。

②管理要素的贡献。管理要素的贡献可以通过等效益面生产函数中不同时刻效益的变化进行描述。类似于索洛推导增长速度方程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到对应于等效益面生产函数的增长速度方程。进而,通过评价单位的增长速度方程,不难得到管理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率的测算方法”[10]。

综上,我们要在动态变化中认识管理的作用,度量管理的绩效,测算管理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以管理有效性和管理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为核心,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能尽快满足提高管理水平需要的、与时俱进的管理理论体系,并将管理理论体系应用于社会实践,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使我国能早日屹立于世界经济强国之林。

5 小结

回顾现代管理理论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不同时期管理被赋予了相应的作用,谱写了辉煌灿烂的篇章……。世纪之交,伴着社会的剧烈变革、知识经济的到来,新世纪的管理又一次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解决当前尚存的诸多重要管理问题已刻不容缓……。我们认为,迎接管理革命的关键是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管理理论、在动态变化中研究管理的作用、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将管理看作促使效益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这将有利于我们统一两种管理模式选择以及两种绩效评价体系之间的分歧;有利于消除客观基础条件的差异,真正反映管理者的有效主观努力程度;有利于通过等效益面生产函数的变化测算出管理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从动态变化角度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管理理论。

标签:;  ;  ;  ;  ;  ;  ;  ;  

管理理论的困惑与创新_绩效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