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之与物质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邓小平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而且还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奠基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在一系列文章、讲话中多次强调: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只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之与物质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指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巨大精神动力
邓小平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篇讲话中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8页。),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8页。)这说明,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党对物质文明重视不够。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我们在理论上走入了误区,错误地批判“白专道路”、“学术权威”,鼓吹“知识越多越反动”等,严重地阻碍了教育和科研工作的开展,不仅给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造成巨大的损失和灾难,而且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遭到空前的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我们党总结20年的历史而得出的经验教训。邓小平指出:“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50页。)“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页。)使我们党和人民进一步认识到了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逐步弄清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邓小平又进一步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以及社会主义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的本质特征,为我们党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人们解放了思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产水平空前提高。但是,在前进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另一种情况,这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正像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所讲的:“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和社会治安状况人民群众不满意,贪污腐化、奢侈浪费等现象仍在蔓延滋长,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问题较为严重。”这个问题改革开放初期就已经出现,邓小平多次予以强调,1985年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很早就提出了,……主要是全党没有重视,……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43~144页。)小平同志以敏锐的洞察力看到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所出现的非同步发展,并从理论上进行了大量阐述,使我们清醒认识到,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就会失去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物质文明的发展方向就会失去有力的思想保证。
二、指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它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注: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根本任务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进一步明确。邓小平根据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指出:“现在中国提出‘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90页。)可见,理想是旗帜,是精神支柱,是凝聚力。我们共产党人的最终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我们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我们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群众,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上来,引导和帮助人们为实现这个共同理想努力奋斗,这也是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头等重要的任务。
有了共同理想,就能把我国56个民族12亿人的思想统一起来,但没有纪律不行,纪律是实现共同理想的保证。所以,邓小平在提到“四有”时指出:“首先要向青年进行有理想、有纪律的教育。没有理想和纪律,建设四化是不可能的。”(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91页。)又说“要搞四个现代化,使中国发展起来,就要有纪律、有秩序地进行建设。”(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91页。)“有了理想,还要有纪律才能实现。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一盘散沙。”(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1页。)邓小平这段话告诉我们,纪律是理想的保证,纪律是物质文明建设的保证,离开纪律,精神文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苍白无力。
邓小平在“四有”中还提到了“有道德、有文化”也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实现的前提。邓小平指出:世界观的重要表现是为谁服务。人生观、价值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正确的“三观”要最终落实在为人民服务上。我们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道德,提高职业道德,创造出资本主义无法比拟的良好道德风尚。邓小平还非常重视教育,尊重人才,多次强调:“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20页。)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也指出:“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注:十五大报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三、指出了端正党风是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1985年,邓小平指出:“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着眼于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44页。),“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44页。)1986年,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的讲话》中又进一步指出:“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党风、社会风气好转,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件抓起。”(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52页。)邓小平的这些论述,阐明了端正党风、社会风气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端正党风是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也体现了邓小平对端正党风与社会风气好转的决心与信心。党的思想建设是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柱,共产党员应首先在思想道德方面起模范带头作用,因为我们党是一个有着5800万党员的领导全国56个民族12亿人民的大党,如果全体党员能在实际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劳动者,我们的党风就能搞好;党风搞好了,就会影响全民族、全社会有一个好的社会风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就能达到。因此,实现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既是当务之急,又是艰巨而长远的任务。我们必须有持之以恒的决心与信心,“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也是当前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指出了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重要手段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通过不同渠道、不同部门,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综合效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精神文明的建设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精神文明需要借助的手段很多,但邓小平认为主要有两个,这就是法律和教育。
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搞两个文明建设,一是物质文明,一是精神文明。实行开放政策必然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我们的人民,……我们用法律和教育这两个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说,在两个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改革开放使泥沙俱下,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和行为会趁机而入,侵蚀我们的人民,我们必须运用教育和法律来保证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邓小平首先强调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的传家宝,也是我们的优势。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从思想教育入手,确立起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讲文明、树新风,大力营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积极倡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广大干部还要开展反腐倡廉的教育,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向孔繁森、吴金印等先进人物的学习落到实处。当然教育不是万能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对少数人并不能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像邓小平说的那样运用法律,对他们进行强制约束。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宣传教育若不与法律相结合,就会苍白无力。对于那些违法乱纪、贪污腐化、屡教不改的要坚决予以打击,并对他们绳之以法。坚决刹住有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丑恶行为,只有教育和法律两种手段有机结合,才能弘扬正气,有效遏制党风、社会风气的继续下滑,让健康、文明、高雅、科学的东西占领社会主义阵地,才能把我国建设成既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又具有高度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