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经哲学: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模式_哲学论文

墨经哲学:传统文化的优秀典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传统文化论文,典型论文,哲学论文,优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哲人日益远,典型在夙昔”(注:文天祥:《正气歌》)。墨家哲人所创立的墨经哲学,作为传统文化中唯物主义、辩证法和逻辑学的优秀典型,很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弘扬。(注:《墨经》指《墨子》中的《经上》至《经说下》4篇,广义还包括《大取》、《小取》。 “墨经哲学”作为术语使用其中“墨经”二字不标书名号。)

墨经哲学萌芽于战国初期的墨翟(前5世纪), 成熟于战国后期的墨者(前4至前3世纪),是墨家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与科学思维的理论总结。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典型的变革时代。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变革,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学说林立的繁荣景象。

创墨经哲学的墨者是典型的工匠理论家,他们出身于工匠,熟知手工匠师的技艺,又继承了传统文化与墨子思想中的精华,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在战国百家争鸣的刺激下发展了理论思维能力,于是能够从自身谙熟的手工匠师经验、技术与相关的科学知识中,提炼出哲学的概念和原理。如从“火铄金,火多也;金靡炭,金多也”等经验事例中概括出“五行无常胜”的普遍规律,把冶金匠师的经验上升为哲学命题。

墨者积极投身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流行于社会的儒、道、名、阴阳各家就诸多问题往复辩难,从中抽象出哲学理论。如墨者曾对庄子学派的“辩无胜”、“言尽悖”与“学无益”等论点予以驳难,从中总结出逻辑矛盾律和归谬法推论方式。

在复杂激烈的学术争辩中,如何有效地传播己方学说、驳倒论敌观点,是墨者殚精竭虑、冥思苦索以求解决的课题。学派间的争辩也常影响到墨派内部来,引起墨者就某些复杂繁难的理论问题(如坚白同异)聚讼纷纭。这种普遍、深入、持久的争鸣诘难,犹如一个炼炉,墨者的抽象思辨、哲学思维能力从中获得了充分的锻炼。

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脑力劳动、体力劳动的进一步分工别业,使部分墨者有更多闲暇来专门从事脑力劳动和抽象的哲学思辨。墨者着意强调的“心之辩”、“心之察”,就是指这种心智思维的辨别、分析能力。

墨派中的这些工匠理论家,既富于手工匠师的经验、技巧与相关科学知识,又富于抽象哲学思维的能力,于是墨经哲学这一传统文化的优秀典型,就应运而生了。

墨经哲学是墨者群体智慧的结晶,凝聚了战国变革时代精神的精华。典型的时代,典型的工匠理论家,孕育富含唯物论、辩证法和逻辑的典型哲学,这就是墨经哲学产生的背景。

墨经哲学体系博大精深,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是其主要内容,本文从这三方面简论其概要。

(一)世界观:唯物主义一元论

墨者吸取墨子哲学思维中朴素唯物主义的精华,抛弃其天、鬼迷信的弊端,建立起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

1.物质、实体与存在

墨者认为人类认识的目的是“摹略万物之然”,这一命题表达了墨经哲学的宗旨、总纲,而其中的一个关键词是“物”。“物”是我们考察墨经哲学时所遇到的第一个范畴。墨者把哲学范畴叫“达名”,即外延最广泛的普遍概念。墨者对“物”范畴的定义是:“物,达也,有实必待之名也命之。”即“物”这个范畴概括了世界上一切存在着的实体。这里“物”、“实”、“有”(物质、实体、存在)三个范畴外延一样大。因为从本原上说,世界上除了物,什么也没有。一些所谓非物的现象,如“知”(知识、精神)不过是人体(形)这种有生命(生)物质的材能,墨者说:“知,材也。”认为知识、精神是物质的派生现象。墨者说:“盈,莫不有也。”“尽,莫不然也。”“盈无穷,则无穷尽也。”认为无穷的宇宙全部为物质所充盈、穷尽。这是墨者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基本观点。墨者把这一基本观点贯彻到底,说:“名,实名,实不必名。”“有之实也,而后谓之;无之实也,则无谓也。”认为人的概念、判断是外界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的反映。墨者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是其充满科学精神的认识论、方法论的基石。

当时在中国、印度和西方三大哲学类型中,都流行把各式各样的具体物质作为世界本原的观点。如中国五行说以金木火水土,印度顺世论以地水火风,古希腊泰勒斯以水、阿那克西美尼以气、赫拉克利特以火等为世界本原。而墨者则以囊括万有、包罗万象的“物”为世界本原,显然是更为发达、成熟的哲学思维。

2.时间、空间、物质运动与有穷、无穷

墨者定义时间、空间的哲学范畴:“宇,弥异所也。”“东西南北”。“久,弥异时也。”“古今旦暮。”宇是概括一切不同处所(如东西南北)的空间范畴。久(宙)是概括一切不同时段(如古今早晚)的时间范畴。

墨者指明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有不可分割的辩证联系:“行修以久,说在先后。”“行者必先近而后远。远近,修也。先后,久也。民行修必以久也。”“宇或徙,说在长宇久。”“宇徙而有处,宇南宇北,在旦又在暮,宇徙久。”认为不论是人走路的具体例证,还是一切物质的迁徙运动,都必然既占有空间,又经历时间,时间、空间互相渗透,并与物质运动必然地互相联系着,时间、空间是同一物质运动的不同存在方式。

墨者定义了有穷、无穷的哲学范畴:“穷,或有前不容尺也。”“或不容尺有穷,莫不容尺无穷也。”即度量空间时前面出现不够一尺的情况叫有穷。这酷似古希腊阿基米德的度量公理(一有穷长线段的长度是可以度量的)。若度量可永远进行,前面任何时候都不会出现不够一尺的情况,叫无穷。这里巧妙地借用一根有穷长的尺子来给无穷的抽象哲学范畴作出了定义,透露出墨者对时间、空间有穷、无穷辩证关系的深刻认识。

墨者说:“宇进无近远,说在步。”“区不可遍举宇也。进行者先步近后步远。”认为宇宙空间是无穷大的,任何一个有限的区域都不能穷尽整个宇宙,所以宇宙的进展无所谓远近,这是说整个宇宙空间无穷的绝对性。就任一运动着的具体物来说,如人走路,因为必然要先近后远,才谈得上远近,这是说局部空间有穷的相对性。

墨者明确肯定时间有穷、无穷的两种性质:“久:有穷、无穷。”庄子《齐物论》有否认“始”概念确定性的诡辩,墨者为反驳这种诡辩,提出“无久”即无穷小时间的概念,并定义说:“始,当时也。”“时或有久,或无久,始当无久。”“无久之不止,若矢过楹。有久之不止,若人过梁。”“有久”指有穷长的时段,如人走过一座桥梁是有久之行。“无久”指无穷小时间,如飞行的箭穿越一根柱子的边缘,只占有一无穷小时间“无久”和一无穷小空间“无厚”。开始的概念相当于无穷小时间的“无久”。尽管它是一极微小时间单位,但毕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确定的、可计算的物理量。

墨者对时间、空间、物质运动、有穷、无穷等哲学范畴及其辩证关系的认识,与古今中外的优秀哲学思想不谋而合,既富于哲学的抽象思辨性,又富于自然科学的具体论证性。

在墨者看来,世界上一切实际存在着的事物都是物质,物质是运动着的,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物质、运动、时间、空间都既是有穷的,又是无穷的。这是墨者由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出发,所描绘的总的世界图景。在这里,没有给墨子经常挂在嘴边的天、鬼迷信话题留下一点地盘。狭义《墨经》4篇5700余字180余条,从数学、物理、光学、力学、简单机械学、政治学、伦理学、经济学至哲学各种知识,无不广为论列,唯独没有一字一句像墨子一样谈神论鬼。这表明墨家哲学在发展中实现了对本派学说的自我净化与超越,部分后学在科学探索与百家争鸣的洗礼中,毅然挣脱了本派祖师的迷信谬说,而大踏步走向真理之路。

(二)认识论:由感性到理性的反映论

墨者继承墨子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察类明故等理性论因素,克服其狭隘经验论的弊端,建立起由感性到理性的能动反映论的认识论。

1.认识目的: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墨者所规定的认识目的“摹略万物之然”,即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摹”是模拟、反映。墨者又用“拟”、“画”、“貌”等字表示认识的反映性质。“略”是约要、概括,意为反映不是像照镜子一样的机械动作,而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有所弃取。“摹略”二字恰当地表达了墨者认识论为能动反映论的特征。所谓“万物之然”也包含其“所以然”,《小取》曰:“其然也,有所以然也。”摹略万物之然与所以然,即反映事物的现象、结果及其原因、本质和规律。

墨者认识论强调求故、知类、明法,即探求事物的原因、本质和规律。墨者说:“巧传则求其故。”“法取同观巧传。”要求从代代相传的手工匠师技巧中探求原因、规律。墨者模范地完成了这一认识任务,努力揭示了数学、物理、光学、力学与简单机械学等方面的许多定律,并做出科学证明。如论证杠杆能举重是由于“本短标长”(重臂小于力臂)、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等。墨者对类、故、法(本质、原因、规律)等哲学范畴都给出精到的定义,把认识论科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墨经》首条就对“故”(原因)范围给出精确定义,充分表明墨者对哲学思维的浓厚兴趣和追求科学理论的精神,极具象征意义。古希腊自然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找到一个原因的解释,也比成为波斯王好。”(注:《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03页。)于是他写了许多专论事物原因的著作。 亚里士多德也说经验家知事物之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技术家则兼知其所以然之故。人之所以更有智慧,是因为他们具有理论,懂得原因。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注:参见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2、3页。)。 墨经哲学的思维方式酷似于古希腊最伟大的自然哲学家,而与占据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道等学者大异其趣。

2.认识的能力、活动与过程

墨者说:“知,材也。”“知也者所以知也”。认为人有认识世界的材质、能力,这种认识能力是人们用来获取知识的手段。这与亚里士多德所谓“求知乃人类之天性”(注:参见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2、3页。)的说法非常相似。

墨者说:“虑,求也。”“虑也者以其知有求也”。把思虑定义为运用人的认识能力以求取知识的活动。墨者很重视抽象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给“心之辩察”的理论思维以崇高地位。

关于认识的过程和阶段,墨者先定义感性认识:“知,接也。”“知也者以其知过物而能貌之。若见”。认为感性认识最重要的特征是接触外界,是以人的认识能力与事物相过从、相交往而能反映出事物的面貌,如人用眼睛看见某物。《吕氏春秋》有篇名曰“知接”,当是受了墨者的影响。

墨者继而又定义了理性认识:“,明也。”“也者以其知论物,而其知之也著,若明。”认为理性认识最重要的特征是清楚明白,是以人的认识能力分析整理事物,把握本质、规律而得到深切著明的认识,就像人用眼睛看明白某物。墨者把感性认识的器官形象地称为“五路”(五种接纳外界信息的通路)。而理性认识的手段则是心智思虑、心之辩察。墨者用“知”下加“心”造新字的办法表示理性认识的特征,形象地表达了墨者认真区分感性理性两种认识的苦苦用心。墨者用人对时间范畴的认识为例揭示感性理性的区别:“知而不以五路,说在久。”认为人对时间范畴的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以感性认识为必要条件,但不是直接用五种感官,而是用心智思维来把握。

墨者把认识目的规定为“摹略万物之然”,即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就必然对感性理性并重,要求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充分发挥人类认识反映过程的能动作用。

3.知识种类与实践观念

墨者按认识的来源、内容与程度把知识分为7 种:“知:闻说亲、名实合为。”“传授之闻也,方不彰说也,身观焉亲也;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名实耦合也,志行为也。”认为从认识来源说,有亲身观察得来的“亲知”、传授得来的“闻知”和推论得来的“说知”。从认识的内容、程度说,有对实际的“实知”、对概念的“名知”、对概念与实际结合的“合知”、对有意识自觉行动的“为知”。墨者把“为知”即自觉实践之知看作最高程度的认识,肯定了实践在认识中的重要作用。

墨者把实践的观念引入对哲学范畴“法”、“然”的定义中,说:“法,所若而然也。”“然也者民若法也。”即规律是人遵循着它行动可得一确定结果的东西(如人按射箭的规律行动,想射中靶心,果然射中了,这是动机效果的正好符合)。结果是人遵循规律自觉行动而获取的成品(如按“一中同长”、“规写交”或模仿一圆之法可获取一实际圆形)。这里包含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的思想。这表明“摹略万物之然”即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进一步还要把这种认识落实到自觉实践这种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中,并在这种活动中使认识的真理性得到检验。这也是墨者认识论能动性特征的重要表现。

(三)方法论:辩证法与逻辑学

墨者发扬墨子重视方法与逻辑的传统,建立了系统深刻独到的辩证法和逻辑学。《小取》开宗明义说:“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这里“辩”有两种含义,一是辨别、分析,二是辩论。从晋代鲁胜到近现代所谓“墨辩”或“辩学”,第一应是指辨别、分析之学,即辩证法或辩证逻辑,第二是指辩论之学,即与西方亚里士多德逻辑、印度因明相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逻辑学。

1.辨别、分析之学:辩证法

墨者有明确、丰富、深刻的辩证法或辩证逻辑思想。

(1)同异交得:矛盾分析法。

墨者提出“同异交得”的命题,肯定同异相互渗透的普遍性和同时把握的必要性,主张运用对立统一的矛盾分析法。

墨者辩证地处理了同异范畴的关系。首先用异定义同:“同,异而俱于之一也。”即同是相异事物具有同一方面,如二人共见一柱,众人同事一君。其次用同定义异:“有其异也,为其同也;为其同也异。”即有差异恰是由于有同一,差异是同一的差异。

在此基础上,墨者肯定同异相互渗透的普遍性与同时把握的必要性。如有富家、无知识或有知识、无富家是有无集于一身。甲物比乙物多、比丙物少是既多且少。蛇、蚯蚓旋转运动是既去且就。鸟筑窝折用的梧桐树枝既坚且柔。剑致敌死以保我生是既死且生。一女比子长、比母少是既长且少。甲物比乙物白、比丙物黑是既白且黑。一区域中央是另一区域旁边。言论、行动、学问,实际既有是又有非。母鸡孵雏某一时刻小鸡既成又未成。老二说是兄弟都合适。身在此、心往彼是既存且亡。霍字本指鹤,因为又兼作姓氏,所以有了歧义。一适宜价格既贵且贱。墨者从理论、实际两方面充分论证了“同异交得”的矛盾分析法,可见其自觉与重视的程度。

(2)两而勿偏:两面分析法

墨者提出“两而勿偏”的两面分析法:“权者两而勿偏。”即权衡思考应兼顾两面而不要仅顾一面。又说:“见:体、尽。”“特者,体也。二者,尽也。”即观察分片面、全面两种。《小取》提出“不可偏观”的思维原则。

墨者模范地用“两而勿偏”的两面分析法认识问题。如对“勇”的定义:“勇,志之所以敢也。”“以其敢于是也命之,不以其不敢于彼也害之。”即勇是敢和不敢两面的对立统一。对“能”的定义:“不能而不害,说在容。”“举重不举针,非力之任也。为握者之奇偶,非智之任也。若耳目。”即人有所不能不害其有所能。如举重力士不善举针制衣,不妨害其力士的专能。握筹善算的数学家不善讲演辩论,不妨害其智力的专能。就像耳管听、目管看,才构成健全人的面容。其他如断定坚白两面统一于一块石头、遇盗人被迫断指以免身是害和利两面的统一、事物存在是久和不久两面的统一等等,都极为辩证而富有启发性。

两而勿偏的两面分析法是同异交得矛盾分析法的必然要求。既然一切事物都是由差异、对立两面构成的统一体,人们为了“摹略万物之然”,即反映事物本来面目,就应坚持全面性、两点论,而避免片面性、一点论。

(3)古今异时:历史分析法

墨者在历史观上比墨子有重大进展。墨子罗列“古者圣王之事”作为立言标准,称颂“尧舜之道”。墨者运用历史分析法,认为古今异时,时过境迁,情况不同,思维认识应随之改变。他们有“昔者之虑非今日之虑”的命题,又说:“或过名也,说在实。”“知是之非此也,又知是之不在此也。然而谓此南北,过而以已为然。始也谓此南方,故今也谓此南方。”认为名言会过时,原因在于实际变了。或性质改变,或空间改变了,不能因过去曾经如此,就说现在还是如此。

墨者对“尧是仁义的”和“尧善治”的命题进行了历史分析。认为二命题所指称的实际处于古代,古今异时,过去仁义不等于现在仁义,过去善治不等于现在善治。墨者认为这个道理具有普遍性,其他可依此类推。墨者的历史进化观和历史分析法,是辩证法或辩证逻辑的重要方法。

2.辩论之学:逻辑学

严谨精密的墨经逻辑是中国古代逻辑的典型代表,凝聚了中国古代百家争鸣中逻辑思维方式的精华,与西方的亚里士多德逻辑、印度的因明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典逻辑,其间有许多贯通一致之处。

墨者所谓“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恰与西方逻辑的概念、判断、推论相当。墨者结合中国古代语言特点,精研了概念、判断、推论的种类、形式和方法。如譬(譬喻类推)、侔(比辞类推)、援(援例类推)、推(归谬类推)、止(以反例反驳)等,是不同的推论方式。其中具有归纳、演绎的成分,并以类推方式的丰富多样性突显出自身的特点。而“彼止于彼”、“不俱当、必或不当”、“不可两不可”等,则表述了逻辑学的同一、矛盾和排中三律,表明人类思维形式和规律在本质上的一致性。墨经逻辑与全部墨经哲学一起,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精品。

墨经哲学具有独特重要的历史、现实和世界意义。

1.历史意义。墨经哲学是墨者参与百家争鸣、进行科学思维的犀利工具,是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有效手段,稀世文化宝典《墨经》的诞生,雄辩地证明墨经哲学是科学的导引。墨经哲学对先秦文化有重大影响,其中许多内容已变为各学派共同的思维方式,如墨者总结的归谬式推理为各派所乐用。公孙龙《名实论》和荀子《正名篇》的逻辑与认识论显然受益于墨者的启迪。超越秦汉至清代墨学的中绝期,近代有识之士又重新发现《墨经》中有与西方和近代许多优秀思想相通的哲理,注解研究者渐众,《墨经》元典之树重又焕发出青春活力。

2.现实意义。崇尚唯物主义、辩证法和逻辑的墨经哲学,是符合现实需要的、值得弘扬的优秀传统文化典型。在中国文化轴心时代产生的墨经哲学,是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有民族特点的雏型,领略这一雏型的学理韵味,有助于体认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精髓,促进把握正确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培育科学精神。

3.世界意义。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曾说,中国哲学“没有能力给思维创造一个范畴的王国”,中国人似乎笨拙到“不能运用概念来思维”(注:参见黑尔格:《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三联书店1956年版, 第132页,第2卷,1957年版,第275页。)。试看墨经哲学从物、实、 久、宇、有穷、无穷到知,、同、异、两、偏等有十分丰富的概念、范畴,墨者堪称创造概念范畴的专家,不仅为自身创造了一个“范畴的王国”,而且是“运用概念来思维”的典型。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67页。)而理论思维的特征是运用范畴,墨者创造运用大批范畴来进行哲学理论思维,表明墨家哲人已站在当时世界哲学的最高峰。墨经哲学就其广度、深度与典型性来说,可与印度、西方同时代最优秀的哲学相比美。墨经哲学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灿烂篇章。

标签:;  ;  ;  ;  ;  ;  

墨经哲学: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模式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